本书作者把握住教育学者介入教育实践的发展趋势,从历史与现实经验,以及逻辑可能性出发,多角度论证了教育学者介入教育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表现出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探讨了教育学者介入实践的角色定位、立场选择、合作伦理、潜在危险和现实障碍等,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可能新空间的拓展前景。
导论
论题解析
研究思路与理论追求
学者的复位
从“中国”出发
聚焦“教育”
预期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本书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旁观者”与“行动者”:两种不同的研究立场
旁观者
场外“旁观”
场内“旁观”
行动者
“似介入”
作为“参与性行动者”的“介入”
第二章 “应为”与“能为”:“介入实践”的合理性论证
“寻访”其他理论
杜威:从“旁观者认识论”到“行动认识论”
伽达默尔:回归实践哲学
布迪厄:“实践逻辑”
莫兰:“干预性研究”
“体察”学术生态
专业化框架中的“两歧性”选择
全球化背景中的本土建设
教育实践变革中的“学术介入”
“聚焦”研究品性
教育研究作为事理研究
教育研究指向“成事成人”
教育研究“走近”事理的两种可能方式
“审度”实践可能性
逻辑论证
经验论证
论证之外的“论证”
第三章 “自识”与“自持”:介入实践的角色定位与伦理考量
自识明辨与角色定位
介入前的自识与明辨
“介入”中的双重身份
介入伦理
坚持互惠性原则
谨守学术边界
责任担当
潜在危险与现实挑战
两种文化的冲突
不断生成的新挑战
个体自觉可能招致的群体压力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