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让一个初中毕业生的梦想照亮现实。CCTV《对话》、《新闻会客厅》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等500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茅侃侃,1983年生,北京爱航工业公司首席执行官。
这个眉目间稚气未脱的财富新贵,带着80后的时间符号,似乎一夜之间颠覆了传统。
21岁,大多数人还是初出大学校门,对社会懵懵懂懂的职场“菜鸟”。而茅侃侃已经闯荡社会多年,做了近两年公司高管,手里掌握着上亿资金的项目运作。
不是“海龟”,没有学历,一个初中生如何完成到身家过亿的CE0的华美蝶变?本书向广大读者揭示了一个爱玩的侃侃、淘气的侃侃、聪明的侃侃,将新时代创业年轻人的梦想和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书向广大读者揭示了一个爱玩的侃侃、淘气的侃侃、聪明的侃侃,将新时代创业年轻人的梦想和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本书告诉读者,只要有梦想,有努力,就会有收获。
这是一个也许不可复制但是却绝对值得借鉴的创业故事,更将会是一本感动百万创业者,影响千万青少年的精神宝典。
1.初中学历
每个知道茅侃侃的人几乎都会知道他的学历,同时这也是被媒体渲染得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初中学历,是的,茅侃侃这个生于80年代的亿万富翁只有初中学历。有的人因此而发出了鄙夷,因此而质疑他的成功,因此而担忧他的发展,许多负面的评价接踵而至。
往往在回答记者相关问题的时候,茅侃侃总是说:“不在乎,我不在乎别人说我的学历低。而且,我认为这也是件值得我骄傲的事情。”甚至在很多人们把他和高燃、李想、戴志康——他们四个人作为80后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时常会一同接受采访或者被媒体一并报道——几人拉在一起的时候,他常挂在嘴边的也是“我没他们那么有文化”。
在这个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里,许多人把知识等同于学历,于是在文凭依然市场势头强劲的大环境里,低学历的成功案例惹人眼球却也惹人眼红。一些人尊重,一些人羡慕,也有一些人不屑;但一切的外部舆论并没有阻止侃侃的继续成功,他仍然稳坐江山,风头强劲。他向来不在意别人议论他的学历,也会坦然地说出自己的学历。他所认为的优秀不是一纸文凭,而是他所引以为傲的能力、勇气、发散性思维、观察力和毅力。正是这样的坦然和自信,浇铸了他的成功和发展。
初中学历带来的甚或是世人的尴尬,而这尴尬本身与茅侃侃并没有关系。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沉浸在自己所构建的乐园中,沉浸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中;也执著于自己的喜好上,执著于自己的方向里,执著于自己的选择中。就是这样的热爱和迷醉,让侃侃所热爱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事业。试问我们又有几人有这样的勇气和毅力呢?
当他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初中的生涯。也许侃侃当初并没有什么野心抱负、凌云壮志,他只是个纯粹单纯的孩子,在追寻和释放存放在自己心中的喜好和梦想罢了。他的心思集中在电脑上,集中在这个当时算是新生的事物上,就像婴孩对于新世界的好奇,茅侃侃也是这样地沉醉于自己编织的世界中。
计算机和互联网改变了茅侃侃的人生轨迹,包括学业和创业。小学五年级,他就开始玩电脑。那是1993年,茅侃侃的父亲从国外带回一台电脑。茅侃侃一见就爱不释手,像着魔似的,整天围着电脑转,吃饭时也是一手端碗一手握着鼠标。
没过两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他每天除了上课就是上网。茅侃侃的初中生活现在看来似乎已经为今后的道路铺就了一些伏笔。他基本上每天都要在电脑上花费几个小时,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许只不过是一时的兴趣,但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会引导和决定了他以后的人生。
和现在的孩子不一样,茅侃侃花费在电脑上的时间不是在玩电脑游戏,多数时间却是在程序和论坛之间耗费的。这在现在看来,茅侃侃可以被划归为一个有节制有目标的技术型小网民吧。就是这样,兴趣爱好指导了茅侃侃整个的生活,一切似乎变成了以他的电脑为中心:他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骑车10分钟去学校埋头苦干,把当天作业全部消灭掉。这样的勤劳和效率怕是同龄的孩子们所不能达到的吧,但当时的小侃侃就是在对于电脑的执念中找到了那样巨大的动力。清晨的努力原来不是为了课程和考试,只是为了电脑,上课的时候就开始在心里琢磨晚上的事儿。捱到下午5点半放学回家,侃侃同学的时间就来临了,吃完饭就一个人闷在小屋里弄电脑,一直到12点。一天的时间显得紧凑而匆忙,核心却只有一个一一自己的电脑。那时,还是初中生的茅侃侃就已经几次带领校队参加北京市中学生计算机比赛,为学校赢得了不少荣誉。侃侃初一时,瀛海威时空已经上线,于是他申请了做一个程序论坛的版主,对于他来说最兴奋的事就是构思各种方法去维持论坛的发展。到了周末茅侃侃也没清闲,他开始组织活动,把论坛的人召集起来聚会聊天。 初中生涯对于侃侃来说是紧张而兴奋的时光,也是开启了他人生的一扇大门的钥匙。那时他学习上也许没有多大的光辉,然而侃侃却在自己乐此不疲的领域里拥有了一些也算是骄人的成绩。侃侃带着校队横扫北京市的计算机比赛,遇不到对手,这在茅侃侃的心中更加种下了即将开花的种子。有生活热情的孩子总是在与别人一样的生活中推开波澜不惊的死水,而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到了初三,侃侃又迷上了山地车,于是生活中又加入了新的项目和激情,他每天放学后玩山地车到晚上八点,然后再匆匆回家与电脑为伍,直到凌晨两点。
作为一个成功商人,他的初中学历让他饱受诟病,但是真正的实干家都知道,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一纸文凭、应试教育下的僵硬知识和看似光辉的学历名目,而真正认可却是可以把知识转化为成果和实效的技能。就像我们所熟知的许多成功人士一样,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学历,但一定拥有大家所未曾拥有的许多优秀的品质和能力。
如何描述茅侃侃的成功,可以把他的铁哥们儿——同是80后创业者的李想拿来比较,甚至可以把高高在上的比尔·盖茨也抓过来,你会发现他们确实有一些共同点:都没有完成学业;少年时期便拥有过人的电脑才能;年纪轻轻就显露出经商头脑以及他们的处境、机遇和远见:但是这是否就是创业成功的金科玉律、阳关大道呢?显然没那么简单。“任何一个你希望模仿的对象或者状态,都是不可能被复制和再造的。因为每个人的命运、机会、特点都不一样,这是一个个人体验的事情,不能光靠别人的经验或者教训就学习到什么。”
是激情和信念让人变得勇猛和勤劳。茅侃侃对于电脑的热爱和执著让他起早贪黑,快乐赶场。这样的预警给了我们一个指向,在事后看来,原来一切的选择、一切的发展都是在给今后一个导向。所以,茅侃侃在单纯的追逐兴趣和快乐的表层下,生活已经对他做出的抉择了然于胸了。
2.育英中学的尴尬
在追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旅程中,茅侃侃给予他周遭世界的,起先只是一个贪玩的孩子的形象,随后却是成功的光环和世俗的尴尬。育英中学是茅侃侃的母校,想必直到现在学校的老师仍然对这个乖戾的孩子记忆犹新吧,并且当时可能谁也没有料到,一个让学校发足了愁的孩子现在已是身价过亿的企业家。1999年是茅侃侃的高一,也是茅侃侃止步于学生生涯的一年。在育英中学,茅侃侃还是在学习考试这块石头上摔倒了。
高一的茅侃侃依然继续着他初中时的生活状态,继续着他的兴致和梦想。高中生涯中,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但所有人都要经历的一定是会考和高考这两个必须经历的门坎。这两次环环相扣的考试在三年高中生涯中至关重要,大多数的孩子整个高中就围绕着这两个主题完成,但侃侃有自己的中心,他也许在大家的中心上努力过了,但一定没有尽全力,因为他把有限的精力更多地给予了他自己热爱的东西。
地理是茅侃侃的致命伤,因为地理知识的结构复杂,茅侃侃说如果光是背的话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是地理中的那些系统知识理论却让他鞭长莫及。虽然侃侃也曾试图努力去改善这样的状况,可人的精力那么有限,有些事情是努力了也很难做到的。茅侃侃对于电脑的热情不会消减,但是要在这些所谓艰难的事情上花功夫、下苦力,茅侃侃就不会那么得心应手了。
经过高一的学习,侃侃发现自己真的有时会力不从心,但其实他心里很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电脑带给他的成就感和巨大的满足感是学习不能给予他的。有时,茅侃侃会投一些稿子到专业的电脑杂志刊物,从中赚得的稿费让侃侃甚为满足,但稿费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在这些过程中所得到的成就感和兴奋感才是侃侃真正觉得满足的。茅侃侃继续混迹于各大论坛,继续潜心摆弄他所热爱的东西,但就在高一,他的人生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折点。相信这个变故——姑且可以称之为变故——是当时茅侃侃本人和他的学校及家庭始料未及的。
茅侃侃在追逐自己的信念的同时,高中生活也平稳进行,然而,当会考来临的时候,茅侃侃却如临大敌。会考各科科目一一进行,最后侃侃地理不及格,这极大的波澜忽然之间冲撞了茅侃侃的学习生涯。侃侃在地理这块致命伤上还是重重地摔倒了,高中生涯的第一道坎绊倒了茅侃侃。
P4-8
历史的车轮载着我们来到21世纪,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变化的大时代,这是一个玄机暗潜、石破天惊的大时代,这是一个沧海横流、风云际会的大时代。
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一群新新人类在商业舞台高调登场。这些出身各异的80后创业者们二十岁前后独立创业,他们颠覆既成已有的游戏规则,以不可预料的方式崛起,用上百人的团队、上亿元的身价谱写着一个个神奇而快速成长的创富故事。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80后新锐们前进的脚步,就如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有人这样描述这些80后创业者:他们区别与其它时代企业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是被迫创业和机遇创业,他们创业的目的也不纯粹是为了金钱,而是包含了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成份。他们身上继承着父辈们的勤劳,也背负着社会的偏见。他们既有父辈的吃苦耐劳,又有企业家们创业的激情,也具有更高的知识修养、更宽阔的眼光,因而也能产生更多新思维、新模式、新奇迹。他们创业大多源于冲动,冲动使他们抓住创业机会,同时也是睿智的,睿智让他们在前人不可企及的领域崭露头角。他们谦虚、民主,他们身上更多地体现着浪漫的英雄主义情怀。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他们的智慧和创意给世人带来的巨大惊叹,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父辈相比,他们的世界更大,心更大,他们的路更宽,前途也充满了更多未知的可能。
在80后新锐们的鼓舞下,大批同龄人争先恐后地挤进商业大门,然而事实上,创业并非是一列通往春天的列车,只要搭乘就会奔向自己想要的目的地。创业者中的成功始终是属于少数人,少数发现了成功女神指引的方向的人,少数具备成功者品质和精神的人,少数从不等待地跋涉和前进的人。
我们希望通过80后新锐创业这套丛书出版,和读者零距离感受这些年轻的企业家,阅读他们最青春的面孔、最清澈的眼神、最沉着的声音、最坚定的脚步,看他们如何创造80后创业的成功模式,看他们以什么样的姿态不断成长,直到大树参天、艳阳高照。
本套丛书选择的李想、高燃、茅侃侃和戴志康只是80后群体的缩影,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们和这个时代一样,浑身上下都写着年轻的力量和热情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