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玉种类很多,收藏者识别有较大难度。看一件古玉是断定玉时代的重要依据。本书从中国玉器发展史着眼,潜心解读古人文献,总结辨伪经验,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以期解开古玉辨伪混沌多年之命门,介绍了古玉的相关知识,并分时期对古玉的真伪特征、识别方法、古玉鉴定的一般方法,作者以开放的姿态,传授了多年研究古玉辨伪之独门秘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古玉辨伪(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杨伯达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古玉种类很多,收藏者识别有较大难度。看一件古玉是断定玉时代的重要依据。本书从中国玉器发展史着眼,潜心解读古人文献,总结辨伪经验,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以期解开古玉辨伪混沌多年之命门,介绍了古玉的相关知识,并分时期对古玉的真伪特征、识别方法、古玉鉴定的一般方法,作者以开放的姿态,传授了多年研究古玉辨伪之独门秘籍。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作者以开放的姿态,传授了多年研究古玉辨伪之独门秘籍。 在本书,作者从宏观篇、微观篇、技能篇三方落墨,从中国玉器发展史着眼,潜心解读古人文献,总结辨伪经验,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以期解开古玉辨伪混沌多年之命门。 在书中,作者将精心收集的九十九件不同时期的赝古活化石和盘托出,逐一揭露作伪伎俩,与其他近两百件各朝代标准器相对应,相信读者在享受视觉盛宴、掌握辨伪方法之后,能够从容面对"捡漏"的诱惑,走上科学辨伪之路,减少经济损失。 目录 前言:温故知新 科学辨伪 宏观篇 第一章 中国玉文化学 中国玉文化基因 中国玉文化史论 第二章 玉器艺术方法论 神秘的象征手法 象征主义艺术方法 现实主义艺术方法 拟古主义艺术方法 第三章 中国玉器时代风格 史前玉器风格 夏代玉器风格 商殷玉器风格 西周玉器风格 春秋玉器风格 战国玉器风格 秦、西汉玉器风格 东汉、南北朝玉器风格 隋、唐、五代玉器风格 宋、辽、金、元玉器风格 明代玉器风格 清代玉器风格 微观篇 第一章 宋代伪古玉辨伪辨证 宋玉做工特色 宋内廷传国玺之辩 宋瑞玉之辩 第二章 元代伪古玉辨证 传国玺之辩证 第三章 明代古玉辨证 明初《格古要论》辨伪思想 明中晚期陆子刚款辨伪及伪古玉九例 明末高濂《遵生八笺》辨伪思想 明代古玉辨伪七例 第四章 清代古玉辨证 清康熙御制文《玉杯记》研究及辨伪活化石三例 雍正朝黑漆伪器辨伪二例 清中期乾隆玉器观及影响 千字文编号仿古玉玩辨伪八例 乾隆帝御题诗玉器辨伪活化石五例 乾嘉年制御赏仿古玉玩五例 清中期传世古玉辨伪三十例 晚清古玉辨伪思想研究 晚清金齿藏玉辨伪六例 第五章 民国时期民间古玉辨证 民国时期古玉辨伪专著研究 民国早期伪古玉辨伪五例 西安古玩市场流通古玉辨伪七例 技能篇 第一章 古玉辨伪从玉材入手 第二章 古玉辨伪从沁入手 第三章 古玉辨伪从刀工入手 第四章 古玉辨伪从形饰入手 第五章 古玉辨伪从铭款入手 试读章节 杨伯达评陆子刚款玉器 陆子刚,太仓州人,生卒年不详。从地方志和同时代文人著录,可知其为嘉万时期人,嘉靖晚期至万历前期在世,相当于十六世纪的下半叶(?—1592?)。 陆氏长年在苏州府琢玉,在世期间已名噪一时,可与缙绅同坐。明末文献中不止一次地提到目睹摩挲陆子刚所琢玉器,如白玉辟邪(水注)、玉水中丞、周身连盖滚螭白玉印池、玉簪、百乳白玉觯等数器,备受赞赏。高濂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赏·说文房器具》中,对陆氏玉器评价有两条评价:一是“法古旧形,滑熟可爱”,关键词是“滑熟”,做到“滑熟”是不容易的。二是“工致侔古”,似可作为辨证陆氏玉器的具体标准。关键词是“工致”,“工致”系指其工艺而言,“工”即工巧,“致”即精致。“工致”有着工巧精致之意。然徐渭《咏水仙》七言诗对其略有贬意。他的评语“昆吾锋尽终难似”,指其功力不足,使尽浑身解数终究也达不到相似的水平,碾琢远不能与绘画相比,尤其“似”这个字十分重要,是神似还是形似?抑或形神兼备? 关于陆氏碾玉,向有刀刻之说,如《太仓州志》(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刊行)指明陆子刚治玉“用刀雕刻,遂擅绝今”。而略早的徐渭(1521—1593年)却有“昆吾锋尽终难似”句,若联系中国琢玉工艺史及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的记载,当时玉工普遍用水凳砂碾治玉,而不用刀雕刻,上述记载颇令人费解,莫非《太仓州志》的记载是受到了徐渭的影响?看来关于陆子刚治玉是用刀刻还是用砂碾,确为鉴定陆子刚玉的一个关键环节!然文献记载仅有上述几个字,并无济于问题的解决,所以今后须从现存子刚款玉器来考察,方可得出答案。 陆子刚所治玉器,价格极为昂贵,非普通士庶所能承担,如“所遗玉簪,价一枝五六十金”,即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苏州地区,这个价格亦令人咋舌。明末王世贞亦指出,苏州的陆子刚玉器、鲍天成的犀角器、朱碧山的银器“皆比常价再倍”。陆子刚器行市既然如此被看好,难免为趋利若鹜的商人相中,便指使玉工仿制,以获高额利润。高濂《遵生八笺》记有四件陆子刚所制玉器,其中一件周身连盖滚螭白玉印池“工致侔古,今多效制”,可知仿陆子刚玉器在明万历初期已甚普遍,想必至清已泛滥成灾,并累害至今。 陆子刚玉既然有大量伪器,我们就有责任去伪存真,恢复历史原貌。可是这项工作难度颇大,非轻易可为。因其传世数量有限,国内各博物馆收藏子刚款玉估计不超出二百件,且收藏地点分散,信息不畅,情况不明。目前比较便捷的方法是先由两岸的故宫博物院做起,各自先将收藏的子刚款玉器收集齐全,经过周密研究,作出可靠的结论,之后再公诸于世,以推动子刚款玉器的综合研究工作。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子刚款玉器大约三十件,大部分是清宫旧藏,有壶、杯、洗、盘、墨床、笔格、漆笔、磬、佩、璜、觿、带钩、簪等等。《故宫周刊》第四册364期发表了《明陆子刚制茶晶花插》,肯定其为陆子刚手制之器;1960年故宫博物院将该器定为一级乙,定级缘由是“陆子刚作品传世极少”,再次确认其为陆子刚真品。然笔者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整理陆子刚款玉器时认为:“子刚款器风格不一、优劣悬殊,其中必有缘故”,需要重新系统整理,排比研究,掌握规律,再作综合鉴定,并在拙文《古玉精萃?前言》中作过概略介绍。由于受客观条件制约,系统整理陆子刚玉器的工作未能纳入计划。 近二十年来,博物馆界对陆子刚玉器给予很大的关注和研究,一些学者撰写论文公之于世,以推动其研究和辨伪工作的深入开展。首先被鉴定为子刚真器的是1962年出土于北京小西天索尼孙女黑舍里氏墓的“青玉‘子刚’款环把有盖樽”。之后周南泉《陆子刚琢玉及“子冈”款玉器的鉴别》一文,首先指出明墓出土的螭把觥形器“为真品的可能性很大”,接着又肯定上述玉杯,“其真实性也与明墓出土一件有同样可靠性”。该文又在“陆子刚制玉器几例”一节中说:“有子刚款的玉器确实不少,故宫博物院藏品就为数不少,但有子刚款玉器并不全是真品,现仅就所知所见可作为真品的典型作品分述如下。”接着介绍了故宫博物院藏“青玉‘子冈’婴戏图执壶”、“青玉‘子刚制’款合卺杯”、“青玉山水人物纹方盒”三件子刚款玉器。又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中)》收录了上述三件作品,还增加了“青玉‘子刚制’款桃形杯”。其文字说明中不再见“可作为真品的典型作品”的肯定语,反而增加了不少模糊度。但该卷《导言》却明确表示:“本卷所录数件原清宫旧藏,即为其精美的代表作。”也就是说这四件子刚款玉器不仅是陆氏手制,而且是“其精美的代表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明其观点并无任何改变,仅将肯定语的用词稍作变更而已。 台北“故宫博物院”古器物处玉器科科长邓淑苹女士认真研究了子刚款玉器,公开发表了《陆子刚及其雕玉》的长篇论文,首先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屈志仁先生主办的“汉代到清代中国玉器展览”收集的自明嘉靖至清乾隆的子刚款玉器二十二件,“提供了丰富的比较资料,使得多年来漫无标准的所谓子刚玉器有了较清楚的界说”。又列举该展览目录中的第一一四号“白玉小圆盒”,器底阴镌“嘉靖辛酉陆子刚制”八字篆体款,进而言明此器是“在目前为世人所知的子刚款玉器中以这件最为精美,也最可能是陆子刚在嘉靖辛酉年(1561年)所亲自雕制的”。此外还指明玉水仙花簪头、辟邪形水注(109号)、卮形杯(104号)“可能是子刚真迹”。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陆子刚款玉器已发现的有七件,“这七件玉器在器形的设计、纹饰的雕琢以及诗文和款的题刻上,优劣程度相差得很大”。她认为最精美的一件是白玉方盒,“玉质温润、雕工精良的青玉香炉及器壁上的仿古花纹雕琢,堪称细致整齐的黄玉连座小洗”,“可称为佳品”。邓女士自谦云:“拙著这篇小文,不敢奢望就此树立鉴定子刚玉器真伪的标准,惟愿将本院所藏的七件玉器及个人研究心得公之于世,以期与同好相切磋。” 笔者曾公开披露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九件子刚款玉器,所见而未披露者尚有若干件。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九件子刚款玉器中,镌诗铭者即有六件,占有三分之二。这六件有诗铭的子刚款玉器,有两件为清初或下限到清初,可知清初康熙时期的伪古玉玩中,凡此类有诗铭玉玩,大多不用人工沁色或少用人工沁色。这一特点虽然不能认作是辨伪的标准之一,至少尚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述玉器在故宫博物院收藏子刚款玉器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均为清宫旧藏,很可能与清代皇家有联系。但是这些究竟是内廷玉作所治,还是由苏州加工贡进皇家,确实难以查明。然而,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为苏州玉工碾治是千真万确的。这九件子刚款玉器的时间界限为明末至清初(嘉靖末至乾隆二十五年)大约二百年的限度内,造型多样,纹饰复杂,做工各有特点。款识虽均为篆体,然区别较大,如“子刚制”三字款、“子冈”或“子刚”二字款,排行分为单直行、二直行两种,单直行还有圆、方两种组合形式;结体有正规与变异的两种;文色有白、朱之异;篆法有精、糙之分;刻工有狂、谨之别;神韵有刚、柔之殊。总之,各有殊异,共性极少。这种情况笔者在二十年前排比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款识时也曾遇到,其款识亦同样复杂多变,真是无独有偶。这是否像高濂所指出的那样“今多效制”,因为利益驱动,伪陆子刚玉器遂大量出笼。 迄今为止,笔者过手的子刚款玉器已有数十件,上述九件欺骗性较大,貌是实非。子刚牌和其他子刚款器都与上述九款的情形大同小异,一时尚不易找出堪称真陆玉的遗存,所以在此不能提出陆玉的标准器,这种形势颇与宣德炉的传世情况类似,值得我们认真思忖。 序言 温故知新 科学辨伪 在我国文博界、收藏家的头上始终旋转着一个魔圈,千余年来,它像乌云压顶般地折磨着众人的头脑和眼睛,这个魔圈就是古玉造伪术及其历代伪古。怎样击破这个魔圈?我认为就是要掌握真正的伪古玉,用解剖刀剖析其作伪的伎俩和土方,识破伪古的真面目。真正的伪古玉在哪里?怎样掌握其作伪的伎俩和土方?为此,我寻觅了二十余年,终于找到了藏匿于故宫博物院玉器库的白玉双童耳杯,在它的底下有一本小小的紫檀木面的小册页,内中有董诰敬书写的御制文《玉杯记》。通读御制文便知,此杯是玉工姚宗仁的祖父所制,约在康熙晚期,“以琥珀滋涂而渍之”,使琥珀粉粘贴在器表上,形成红黄色人工沁。这样,两百余年前康熙晚期苏州姚氏以琥珀渍烤的伪沁工艺便暴露在我们眼前,由此可以识破一批伪古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此白玉双童耳杯不仅实物存在,还有特殊包装,尤其是御制文《玉杯记》提供了伪沁秘方。这是一件铁证如山的曾经骗过乾隆帝的苏州伪古玉,足可称为古玉辨伪活化石。此一发现让我精神焕发、信心大振。此后便注意寻找辨伪活化石,同时也认真、广泛地搜集古玉辨伪文献,进行综合研究。此时,在我头上的魔圈已被粉碎,为鉴定研究传世古玉排除了障碍、扫清了道路。我认为我所积累的二十余年的经验和成果适用于博物馆、收藏家的辨伪工作,是有着客观性、科学性、规律性的辨证方法,可以推广,变为大家的集体财富。在此,我从宏观、微观、技能三个方面,将探索传世古玉辨伪的经验进行总结,撰此《中国古玉辨伪》专著。 “温故而知新”,出于《论语·为政》,在此作为《前言》的题目来用,需要说明其特殊意义。在辨证伪古玉的研究和实践之中,必须注意买家、卖家和做家的三角关系。过去的古玉买家往往仅与卖家发生买卖成交关系,而卖家大多是骨董店(宋称七宝店、考古社)、古玩摊以及走街串巷的收货人等等,这些人都是精通骗术和辨术的,以用三寸不烂之舌哄骗买家付高价买下伪品而沾沾自喜。做家一般来说要听卖家指使,卖家说做什么,做家就奉命而做。当然,做家也可自做几件伪古玉通过卖家流向市场。卖家与做家经常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欺骗顾客;但是买家从来不会想到向做家了解伪古玉是怎样做的。这并不奇怪,买家一旦发现需要与做家联系之时,大量金钱早已流进卖家口袋,为时已晚。所以,古玉收藏家大多是自以为聪明的“傻瓜”,赚大钱的是卖家,得小利分一杯羹的是做家。当然,买家往往有收藏的家族渊源,吃过几次亏也会变得聪明起来。有少数买家开始注意调查了解作伪古玉的土方和伎俩,并写在自己的杂记或专著之中,因种种原因得以流传,后来的那些经常读书的买家必然从中受益。至明代,古玩著述问世,上述三角关系即向买、卖、做、书的四角关系转变。至清中晚期,收藏家更加注意古玉辨伪的著述,其四角关系更加明显。我们当今研究伪古玉制作伎俩时也须认真阅读上述笔记或专著以武装自己。我个人就是这样读书、调查,受益良多,这也是“温故而知新”。由于我的介入,历史上买、卖、做、书的四角关系一夜之间变成了买、卖、做、查的四角关系,或者说两个阵营,买、查是一家,卖、做是另一家,营垒分明,斗智不止,也就是“道”与“魔”的关系。为了让买家入“道”,医治其“愚”,揭露卖、做两家之“奸”,我不惜用此余年写成此书,以期达到治“愚”制“奸”的目的。 笔者曾著《传世古玉辨伪研究》一书,于2003年10月由香港三余堂有限公司出版,主要向港、澳、台地区发行,发向大陆的份额较少,所知最大批量是由李苏丹先生为北京中国防卫科技学院文物系古玉专业购进两百余本,充作传世古玉辨伪课程的教材。据闻,一位爱好古玉的年轻收藏家在北京琉璃厂某书店以400元购得一本,可知此书在大陆书市上流通量确实太少。鉴于此书在大陆流通不便,遂不得不采取在大陆更新出版的措施,以满足大陆的玉器研究家、文博界专家以及广大收藏家群体的渴望和要求。然而,此书出版已过五年,笔者和古玉研究家、收藏家均有了崭新的认识,如果仅仅按原书将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再版似已无必要。因此,拙作在上述基础上作了较大的修改和提高。今按“宏观篇”、“微观篇”、“技能篇”分为三大板块,参考大专院校教科书的体例,按时间系列分为若干阶段,阐明伪古玉的变化及其时代特点。因为本书以辨伪为重点,除了将解读文献与实物辨伪加以整合研究外,读者尚需了解和把握宋、元、明、清历朝工匠制作伪古玉的多种技法及其呈现的视觉效果。在此,本人将历年来精心收集的九十九件历代伪古活化石及其作伪伎俩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温故知新,掌握古代制作伪古玉的各种伎俩,不仅可用以辨证现存的在市场上流通的明、清等朝代的伪古玉,同样也可以辨别近年出现的现代伪古玉。当然,现代玉工已多将化工原料用作浸染药剂做成伪沁,今伪沁与古伪沁在效果上、视觉上均有不同,但这两种人工伪沁的品种是一致的,掌握伪古沁的品种、制造方法及其视觉效果对辨证今伪沁也有着参考价值和举一反三的作用,这就是“温故而知新”的治学方法及其现实意义。我们须从古代伪古玉活化石中吸收辨证知识和鉴别尺度,参照科学发掘之玉器作为鉴定标准器,剔除现代伪古玉,这就是科学辨伪。 科学辨伪是与传统辨伪相对而言的,前者吸收了后者的有益成分,是立足于鉴定标准器、辨伪活化石基础上的有证据的辨伪方法,亦可称为“实证主义”的辨伪方法。它告别了以主观臆断为手段的传统辨伪方法。然而,收藏家要走上科学辨伪的道路并掌握作伪证据、提高辨伪能力是不太容易的,只有认真学习、勇于实践,才能接近目标。如果说拙作能让读者尽快走上科学辨伪之路、减少经济损失、剔除文化垃圾的话,笔者将会感到无比的欣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