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吉祥文字设计,形式多样,生动传神,讲究的是字形的美观。这无论是在甲骨文、金文,还是在隶变后的汉字中,以及民间的吉祥字中,都有着明确的体现。汉字的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延续几千年而末曾断过,对字象、字境的探索逐渐成熟,其中图形化了的汉字又超越了其记录和传达语言的符号功能而成为一种艺术。
本书中所搜集的内容,包括篆刻、年画、瓦当、刺绣、剪纸、花钱、画像砖、铜镜、符咒等中的吉祥汉字。这些汉字,对研究我国传统艺术以及文字的发展,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书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重新摹绘,有些则采用了原来的图片,以适应不同读者的参考借鉴需要。
中国的汉字,分为实用字体和艺术字体两大类。其中实用字体是经过劳动人民不断探索、创造而形成的传播人类文明的文字。它起源于象形文字。公元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今天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商代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以后相继出现的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以及后来的宋体、黑体、仿宋体及多种印刷字体,被广泛应用于报刊、书籍里,或是商业设计和公共场所的各种标志性设计中。它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以装饰手法绘写的艺术汉字,是融装饰性和绘画性为一体的艺术性字体,古已有之。东汉文学家许慎,把字体分为六种,其中有一种叫做“鸟虫书”。这种字体构思灵巧,笔画模仿鸟虫的造型,有浓厚的装饰味。这是古文字时代的艺术字体,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能写出优美的字体了。“飞白书”也是古代的一种艺术字体,它产生于东汉,盛行于唐代,是用扁平的竹笔书写,类似现在用粉笔在水泥黑板上书写一般。从《乾隆御制三十二体篆书盛京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艺术字体的风采,其中蝌蚪篆“为字之祖,像虾蟆子形也……上古无笔,以竹筵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似其形耳”(宋·吾衍《论篆书》),璎珞篆是“汉刘伯升夜观星像”而作(清·傅叵等《乾隆御制三十二体篆书盛京赋》)等,其字体都是图形化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