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上学的烦恼》于2007年10月11日问世,便获得雷诺多奖,在《新观察周刊》连续数周登上畅销书榜首,仅一个多月,至11月16日,销售量就高达三十七万两千册,远远高于荣获龚古尔奖的那本《亚拉巴马之歌》。
这是一本讲述法国教育的顽疾——坏学生的书。本书就像一位中学老师的随笔,作者以亲身经历和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差生才是最正常的学生,差生才能充分证实教师的职能,因为什么都要教给他们,要从学习的必要性教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学的烦恼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达尼埃尔·佩纳克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长篇小说《上学的烦恼》于2007年10月11日问世,便获得雷诺多奖,在《新观察周刊》连续数周登上畅销书榜首,仅一个多月,至11月16日,销售量就高达三十七万两千册,远远高于荣获龚古尔奖的那本《亚拉巴马之歌》。 这是一本讲述法国教育的顽疾——坏学生的书。本书就像一位中学老师的随笔,作者以亲身经历和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差生才是最正常的学生,差生才能充分证实教师的职能,因为什么都要教给他们,要从学习的必要性教起! 内容推荐 差生或者坏学生,让老师们烦恼透顶,令父母们痛心疾首,但大人们却不知道,坏学生有着自己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有,像跳蚤市场一般混乱,却处处与学校里教的那一套相对抗。 本书作者就曾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差生:他用了一年时间才记住字母a,他听不懂课堂上老师在讲什么,他发明各种恶作剧捉弄学监和老师,他不做功课而编造各种谎言……差生的烦恼往往要掩饰,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他们深深意识到自己无用,凶而感到不配别人的爱。他们根本不明白老师教授的课程,也不理解这种教育体制,只感到自己被排除在一切之外,觉得前途无望……学生时代十分漫长,使得这种六神无主的状态尤为痛苦难堪。 本书就像一位中学老师的随笔,作者以亲身经历和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差生才是最正常的学生,差生才能充分证实教师的职能,因为什么都要教给他们,要从学习的必要性教起! 目录 译者序 一 吉布提的垃圾场 二 成长 三 Y或化身现场 四 你是故意的 五 马克西米连或理想的罪人 六 所谓爱的涵义 附录:达尼埃尔·佩纳克答记者问 试读章节 当然要提出起因的问题。我学习这么笨,是何缘故呢?我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全家人相亲相爱,没有冲突,我身边的成年人都有责任感,肯帮我做作业……父亲毕业于巴黎综合工科学院,母亲持家,没人离婚,没人酗酒,没有性格障碍,也没有遗传病,三位兄长都通过中学会考(数学成绩优异,不久两位当了工程师,另一位成为军官),家庭生活很有规律,饮食有益于健康,家里有书房,文化氛围合乎环境和时代(父母生于1914年之前):绘画到印象派画家为止,诗歌到马拉美为止,音乐到德彪西为止,小说是俄罗斯的,泰拉尔·德日进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放开胆量也只是到乔伊斯和齐奥朗……饭桌上的谈话平静、风趣而富有文化涵养。 然而,却出了一个劣等生。 从家庭发展史也找不出解释的原因。多亏了公立学校的免费义务教育,三代人在社会上提高了地位,总之是共和制度的升华,儒尔·费里式的胜利……另一个儒尔,我父亲的叔叔,我的叔公儒尔·佩纳齐奥尼,在科西嘉岛,引导瓜尔瓜勒和皮拉一卡纳勒家族村的孩子们学习,让他们全拿到了文凭。几代人出了小学教师、邮差、宪兵,以及法国殖民地和本土的其他公务员……(也许还有几个强盗,但是他全能给培养成爱看书的人)。据说,叔公不分场合,给所有人做听写和算术题;还有,在采摘栗子的季节,家长迫使孩子逃学,而叔公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孩子全部劫走。他到栗木林里,将孩子一个个拉走,带回他的家,然后再通知拥护奴隶制的父亲: “等你的小子拿到证书,我再把他还给你!” 如果这是传说,那我很喜爱。我不相信,大家会以别种思路构想教师这行。讲学校如何如何糟糕,这便向我们掩盖了学校拯救了多少孩子,使他们摆脱家庭的毛病、偏见、狂妄、无知、愚蠢、贪婪、墨守成规或者听天由命。 这正是叔公的所作所为。 然而,三代人之后,却出了我这个劣等生。 叔公若是知道,准会羞愧难当……幸好他没有看到我出生就去世了。 我在学习上任何顽劣的表现,不仅我的前辈不允许,而且在获得越来越多学位的家族谱系上,我是最后的代表,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成为家族的英才:巴黎综合工科学院或者巴黎高师毕业,当然也算上政治学院,到时候,审计法院、政府的某一部门就会了解……期望不能再低了。此外,婚姻要卓有成效,生的孩子,从摇篮就能看出有前途,肯定上路易十四中学备考名校的数学班,升迁的路通向爱丽舍宫宝座,或者通向化妆品跨国集团的总裁职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常规,不断培育精英…… 可是不然,出个劣等生。 一个劣等生,没有家庭历史根源,也没有社会学原因,更不是缺少爱:一个自生自长的劣等生,一个标准的劣等生。可奉为典型。 为什么? 答案也许就躺在心理分析诊所里,不过那个时期,学校的心理学课,还没有被家庭当作备用的知识。在家里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贝尔纳尔却拿出他的解释: “六岁时,你就掉进吉布提的市政垃圾堆里。” “六岁?学字母a的那年?” “对。事实上,那是卸在露天的垃圾堆。你从墙头摔下去,掉进垃圾堆里。不记得你在里边挣扎了多久。当时你人不见了,我们到处找你。太阳下的垃圾堆恐怕接近六十度,而你在里边拼命挣扎。我真不愿意想象,那是什么情景。” 不管怎样,垃圾这一形象,颇为切合学生在校无望而被丢弃的这种感觉。而且,我多次听人讲“垃圾堆”这个字眼,用以指那些非法私立学校:那种学校就接收(以何等高昂的学费)公立中学的渣滓。我上五年级时开始住校,直到一年级。在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中,有四位拯救了我。 “你被人拉出那堆垃圾时,患了败血症,一连数月打盘尼西林针剂。打针把你害苦了,你吓得要死。来打针的护士一出现,家里人要花好几个小时找你。有一天,你慌不择路,躲进了大衣柜里。” 惧怕打针,这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比喻:我整个上学期间,总在逃避老师,把他们视为用巨型针头武装起来的大夫,要给我注射这种黏稠而滚烫的药液,五十年代的盘尼西林。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他们把一种熔铅液体注入一个孩子的身体里。 总而言之,不错,恐惧感,正是我上学的大问题;这就是学习的门闩。后来我当了教师,最紧迫的事情,就是消除那些最差学生的恐惧感,毁掉这个门闩,让知识有机会通过。 P15-18 序言 法国当代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对中国读者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在法国几乎家喻户晓了。只因他的长篇小说《上学的烦恼》于2007年10月11日问世,便获得雷诺多奖,在《新观察周刊》连续数周登上畅销书榜首,仅一个多月,至11月16日,销售量就高达三十七万两千册,远远高于荣获龚古尔奖的那本《亚拉巴马之歌》。 这部小说立即受到法国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和喜爱。一个老生常谈的教育问题,以小说的形式写出来,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效应呢?就因为人人都关心教育,看过无数论教育的著作,还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一本书,一本讲述法国教育的顽疾——坏学生(cancre)的书。 Le cancre这个法语词,表示又懒又笨的学生,译为“坏学生”、“差生”、“个别生”等,都不十分确切。同样,这部小说原名Chagrin d’ecole,可以译为《上学苦》、《上学悲》;译成《上学的烦恼》,只是取书中的大意。其实,何止是学校师生的烦恼,正经是全社会的烦恼。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立即就引起全社会的热议,受到广泛的好评。 读者特别感兴趣的正是像作者佩纳克这样的坏学生,如何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像他这样的文盲如何当了作家。佩纳克曾经是个出奇的劣等生,要用一年时间学会一个字母a,钻进听写的零蛋里长期出不来。他从逃避学习,逃避成年人鄙视的目光,到产生群体对抗的心理,产生近乎病态的一种报复的渴望。他住校期间,夜里从学生食堂储藏室偷出牛舌头,钉到一位学监的门上,只因学监把学生没吃的牛舌头次日又放回学生餐盘里。再如那条熏青鱼,让他插到一位英语教师的崭新轿车的消音器上,结果熏鱼发臭,车主还把臭鱼味带进教室。还有那位总学监,惩罚他周末不准外出,他就从附近农场偷来三十只母鸡,将总学监的房间变成真正的鸡舍。他用母鸡、青鱼和可怜的牛舌头搞的那些恶作剧,就是坏学生快活的节日,“到死我也不会后悔”,作者写道,“那些富有学识的人责备我什么也不理解,而现在我在他们眼里,却变得不可理解了。”老师和落后生互不理解,这就是教育的悲剧。 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在扼杀一点点未来。上学就意味着开启这样一个时期:“未来本身以没有未来著称了。”大部分教师面对差生一筹莫展,就自觉不自觉总要“挥动作为耻辱旗帜的过去时,以及作为惩罚旗帜的将来时。”佩纳克成为教师之后,不无见地地指出:“我们做教师的……不免测量我们放弃的程度。一座肮脏的监狱,我们在里面打转,一般来说更注意抓住谁有罪过,而不是找到出路。”在这种教育体制中,学生没有出路,教师也没有出路,整个教育界和全社会都在相互指责,随意指定替罪羊。 社会的发展,非但没有治愈这种顽疾,反而有恶化的趋势,即商业社会将孩子改造成为顾客。孩子顾客的渴求同他们父母的渴求一样,都不断地受到商业社会的刺激和更新。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成为百分之百的顾客,消费的重量级人物,在市场上所占的消费份额,有的甚至超过成年人。佩纳克一针见血地指出:“知识的代用品,从早到晚都以感受和交换的方式免费提供。在班级里学习再怎么差,一关进自己的房间,坐到显示屏前,不就感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吗?网聊一直到凌晨,不就感到自己同整个地球有联系吗?有了键盘,不就可以进入自己渴望的所有知识领域吗?同虚拟的军队战斗,不也是一种激动人心的生活吗?为什么要拿这种中心的地位,换取一张课桌呢?在自己的房间一锁上门,同家里人和学校一隔开,自己就成了主宰,怎么还能容忍成年人拿着学习成绩单对他指手画脚呢?” 坏学生,加超级消费者,再加虚拟世界的主宰,这就是当代教育面对的老大难的问题,就好像进入了巨大的黑洞。不过,坏学生出身的教师佩纳克,既有长期当劣等生的经历,又有长期当教师的经验,看问题的角度显然不同于常人。他对教育问题所阐明的观点,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做法,无不令人耳目一新。 譬如,他认为,坏学生的无知状态,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巨大黑洞,倒像一个跳蚤市场,里面什么东西都有,就是缺乏要学会老师所教知识的渴望。坏学生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却自认为懂得许多别的事情。生活并不只有学校,还有别的出路;有不少成功人士跟学校也不沾边,早早离开学校的人,只要有志气,也能混出人样儿。可见,上学不是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学校也不是培养人才的惟一场所。当然,作为教师的佩纳克,绝不会劝哪个学生早早离开学校;恰恰相反,他总是动用一切关系,给将要失学的差生找到接收复读的学校。因为他有亲身体验:在学习的绝路上,只需要一位教师,仅仅一位,就能把落后学生拯救出来。 佩纳克出语惊人:差生才是最正常的学生,才能充分证实教师的职能。佩纳克敢于这样讲,就因为比起一般教师来,他有一种优势:曾经是没有人看好的坏学生。在法国能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当上教师的人,通常都是学习一帆风顺的优异学生。他们所欠缺的,正是无知的课程,没有能力理解不懂老师所教授知识的学生的状态,面对落后学生就束手无策。要想把差生从无知的状态中拉出来,就必须多少感受到无知的状态。 当然,并不是只有坏学生出身的教师,才能感知这种状态。以教育为天职的老师,佩纳克在书中特别推崇了三位恩师,有一位就是以把差生从深渊中拉出来为己任,佩纳克却有幸遇到了三位。这三位教师对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从不放弃:他们不容许学生承认自己无知,始终死死抓住滑向深渊的学生,一点一点往上拉,直到将学生拉上岸。这些教师也有一个共同风格:他们在传授知识中是艺术家,在课堂上表现出巨大的激情;言传的行为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知识的传授如同自发的创造,每堂课都在创造重大的事件,令人难忘。总之,这样的教师,对教育的爱不是停留在口头炫耀上,而是体现在每一堂课里。老师一走进教室,就百分之百到位了;学生也能立刻感到老师的存在。老师兴致勃勃进入角色,一心扑在全班和每名学生身上,以其气势和授课的艺术带动全班,课堂也就存在了。 本书写法独特而灵活,不像小说,倒像“教育沉思录”,可是又有那么多教师和学生鲜明生动的形象,如同小说中人物那样,读后便深深印在脑海中。沉重的教育话题,讲得轻松而幽默,百年的难题也能给人以希望;不少场景甚至有几分滑稽,却能引人深思。尤其佩纳克所尝试的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极大地启发学生的潜力,取得按部就班教学所难以想象的效果,对我们的教学也有借鉴作用。 本书的亮点和精彩段落随处可见,有些见解的表述类似格言,让人警醒。例如:“学生是我们所有教材的教材”;“一个好的班级,并不是齐步走的一支部队,而是共同演奏交响曲的一支乐队”;“犯罪的萌发,就是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秘密用到计谋上”;“社会也是建立在投合相契的谎言之上”等等。 佩纳克认为,我们在世的一半时间,都要按照所接受的教育来扮演社会角色;如果剥夺了这种角色,我们甚至连演员都不是了。职业生涯的悲惨结局所引起的心理恐慌,颇似青少年成长所感到的苦恼:我们若是还原为自身,那就缩减到微不足道了。到了那种地步,我们就可能轻生。退一万步讲,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缺陷。 教育,从古至今,缺陷层出不穷,永远也不可能完美。但是,在任何教育体制下,总会出现一些完美的教师。他们是教育的灵魂,他们是教育征程上传递的火炬。正因为有这样优秀的教师,教育才有光明和希望。 李玉民 2009年9月29日 于北京花园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