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起大律师写的《盖房拆房》,一个非专业写作者,面对中国汹涌的城市化大潮,也就是拆迁潮和开发潮,用自己纯净的文笔,记录下细腻又感人的片段……
《盖房拆房》以散、漫之笔,由建筑的视角,从乡土切入,竟引申出了社会历史、法律文化、中西对比、现代与传统的话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盖房拆房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瑞起 |
出版社 |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瑞起大律师写的《盖房拆房》,一个非专业写作者,面对中国汹涌的城市化大潮,也就是拆迁潮和开发潮,用自己纯净的文笔,记录下细腻又感人的片段…… 《盖房拆房》以散、漫之笔,由建筑的视角,从乡土切入,竟引申出了社会历史、法律文化、中西对比、现代与传统的话题…… 内容推荐 《盖房拆房》分为“盖房”、“古风”、“乡党”、“重俗”、“拆房”五个部分,作者刘瑞起借由农村社会中盖房拆房中看似平凡而琐碎的小事件,从微观处着手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崇尚,中国人的历史观、法律观、价值观以及古今中外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浮翻滚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并且举一反三地牵引出了许多值得人们探讨和深思的命题,《盖房拆房》充分展现了作者挖掘深度、俯瞰全局的思维力量。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羔房 老家 盖房 宗亲 随俗 在路旁 千年的惆怅 先占 宅椅子 渤海驴 由墙想到的…… 第二章 古风 籍贯与狗的命运 远恶军州 文明的脐带 三八分界线 下游情结 吃水与打井 镖不喊临沧 道在屎尿 第三章 乡党 自古能人多凄凉 何谓历史的评价 浪尖上的张之洞和冯国璋 社会的设计者 第四章 重俗 乡绅与“乡伸” 阶级的轮回 祖荫 老忐 听话听音 致富的途径 发财的热望 官了与私了 从车库说起 楼的革命 第五章 拆房 拆房的遐想 西装的崇尚 举烛的学说 屋顶的样式 营造法式 有宗无教的汉民 重规轻约的社会 旧棋谱 烟袋锅和铜筷子 后门的用途 铁窗下的生活 古塚 村叟眼中的WIO 疙瘩汤 最后的有感 试读章节 老家 三月的冀东平原,大地已露出了绿意。 我驾车行走在回老家的路上,已经能够见到拉着树苗来来往往的车辆,也注意到在路边贩卖树苗的人,这就是说春天来了。 春天是一个很特别的季节,它不仅常被文人所咏叹,更被注重农耕的中国人所看重,自古在儿童启蒙教育时也念念不忘教导:“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时,运不穷。”这是《三字经》中说的,并且是由一个曾生活在宋朝长江以南的南方人说的。再往后,该让蒙童们更晓义理时又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是《千字文》中说的,这次是由一个生活在1500年前梁朝的北方人说的,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这一次他竟没有说到“春”。对北方人而言:不说春,是不是因为春天的泛陈可指?这个季节的北方是不冷不热,白昼的气温已较寒暑更接近人的体温,刺激不强烈印象也就不强烈了;就农作物果实的获取而言,它没有“秋收”的喜悦,它连“青黄不接”都不是,更不需要“冬藏”的谨慎了。漏掉了“春”——原来竟完全是北方人的立场! 依现代人的立场,春夏秋冬农令时节的意义较古时已经减退,劳作与收获的时间关系已变成了“月薪”、“年酬”,被统计为GDP,现代人的“冬藏”已集中的表现为往银行里跑、“藏”在纸上——存折中! 真所谓“千里不同风,百年不同俗”,但是在这个春天里还有一个风俗,不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没有忘记它,那就是“清明节”。因为我继而又在多处看到了在原野中围绕着坟茔忙碌的身影,原来是有人正忙于在墓前墓后栽种补缀树木。噢,在路上发现运来运去的树木中的一部分竟是用在了这里!春天真的来了,在这万物萌生的季节,也是中国人慎终追远对先人予以缅怀的时刻。 当我驾车快要进入村口时,发现在不远处的路旁站立着一位老人,仔细端详后辨认出他是本族的“三爷”。我驶近后即刻从车中出来向其打招呼,三爷是个健谈的人,由于他家的房屋坐落在村子的北边守着村路,所以每当我回家时进进出出总能见到他,我每次遇见三爷的时间都不同,有时是刚进村或离开村子时,有时是回老家以后的第二天。 “你回家啦?要呆几天吧?”三爷微笑着说。 但每次细细品味三爷寒暄的措词总有一个“回”字,并且眼神中除了表现出一个长者对晚辈的慈祥外,在他的眼角和嘴角上你总能发现挂着的一份得意。对这份得意我是明白的,在旧俗浓重的乡村,人们普遍的对“老家”存有敬重的心理,按乡人的说法它是一个人的出发地,也是归宿地——“你从哪里来的,最后还要回到哪里去”,老家才是真正的家,你等着瞧吧,远离出走的早晚总要回来!三爷常用的“回”字及其得意的神态就犹如对待自家一只走失又回来的羊、抑或是因贪玩夜游离家出走数日后又回家的狗猫,他那慈祥的目光更像一双爱抚触摸自家禽畜的温暖大手。 于我而言,每次回老家的过程何尝不是一次返始报本的经历! 但现在的人们大都已不这样想、这么做了。在中国人人都有老家,但又都没有了,渐渐忽略了老家应该是近百年的事。离开家乡出来的人,大多数不想、也不愿再回去了,特别是离开农村的人,人人巴不得割断与过去的联系,尽量地掩埋掉以往。想想原因也简单,离开出走的肯定是因为原来的不美满,更何况农村代表了落后、闭塞和保守,其对“出发地”决绝的心情是“打死再也不回去了”! 以往的中国人是聚族而居,“家”的观念单一完整,心中的“家”永远只有一个,出走远游的认同的也是这个家,其人生、生命的归宿自然也就以此为依托了,家是融入社会的桥,也是失意人的避难所,精神与肉体的同归是一致的,这叫“叶落归根”。近世以来,人们生存的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择业而居,使得人人可以有几个“家”了。从功利的角度说,“家”仅剩有养儿育女的抚恤功能了,其具有了生理极限,当一个人离开这个家时,其再能从这个家直接汲取精神、物质的关照已经产生了局限,他或她应该再建立自己的“家”了。由此,现代人对“你从哪里来的,最后还要回到哪里去”的宿命说又有了修正,“出发地”未必是“归宿地”,现在的老家成了遗民的聚居地,而新家则成了移民的落脚点。精神的“摇篮”和肉体的“墓穴”背离了,不能落土为安只好“魂归故里”了。 P2-5 序言 十多年前,因清明时经常回农村的老家上坟,继而留意上了农村仍还保存的各种习俗;回老家的次数多了,竟滋生出在老宅基地上翻盖新房的想法,由此又沉迷于中式建筑的营造,而从中屡屡地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气息;由土木建筑出发又类比、联想出各种社会、文化的差异;此时,忽然打量自己,再回到当今,看看已有的各种价值追求……我迷乱了。 《盖房拆房》以散、漫之笔,由建筑的视角,从乡土切入,竟引申出了社会历史、法律文化、中西对比、现代与传统的话题…… 10多年前,因清明时经常回农村的老家上坟,继而留意上了农村仍还保存的各种习俗;回老家的次数多了,竟滋生出在老宅基地上翻盖新房的想法,由此又沉迷于中式建筑的营造,而从中屡屡地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气息;由土木建筑出发又类比、联想出各种社会、文化的差异;此时,忽然打量自己,再回到当今,看看已有的各种价值追求……我迷乱了。 在文化心理上,我们是否很彷徨?这大概有100多年了。 此书是一本个人体验的书,或仅仅是发出一种情绪,它不能找出所有问题,更不能解答问题。能解答问题的策论已有很多,洋式的吗?中式的吗?是不是还有二者结合的第三种?但我认为如能依社会接受、喜用、沿用已久的习惯去塑造、倡导一种方式,那无疑应是最经济可行的方法了。因为它无需试验的成本,也不用民调普查,更不用动员,何况,它本身就已是民意的反映了。依此而论,不论是民俗问题,还是文化的、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的,应都适用。 这不是一本能在厕所里读的书,因为它不太顺畅;它恐怕连垫枕头都不配,因为它不够厚重。垫头不行,咱垫脚!垫脚?如能让血从脚下往上倒流,以致引起了您双脚的轻松,乃或换向思虑……我则大喜过望了。 刘瑞起 2009年9月 后记 我的盖房工程完成后,表弟进行了最后的收拾及清理。我嫌不够,让他尽量将施工有关的所有“文献”资料留给我,当然也包括了图纸、线路图,并由他将“隐蔽工程”及已看不见的“结构”再次向我作了说明。我一一地收集,没有别的目的,唯是出于日后查找原因时便于判明情况。 我的《盖房·拆房》结束了,似也应留下类似“使用需知”、“使用说明”的东西。以言明私衷。 1.关于本书 虽说是“盖房”,但实有拆卸积聚心胸块垒之郁闷的打算,“盖房”的过程也可以视之为“拆房”的过程,我试图对各种“建筑意象”进行“图说”,房子盖起来了,但也“瓦解”了一些“土木”。 由是,常使我困于两端之中,一端是新、一端是旧;或一端是洋、一端是土;或一端是今、一端是古……而那思索的线路又像翻滚上下轮番舞动的“跳绳”,而我则成了笨手笨脚居于其间忙于跳跃的“跳蹈”之人,有时跳跃得很滑稽,有时并不一定能踩在“点”上,有时跳得太快,有时跳得太高。 我想挖一铲“乡土”,但带出来了问题,我也不知道这些“坑”该如何填平? 我不是“国粹”的热衷者,也没有厚古薄今的冲动,在迷乱中唯想借溯本寻源的方法去打量问题罢了。 2.关于家乡观念 我的盖房行径,已有人说成是“自我作贱”,“没事找事,不嫌麻烦”,“吃饱了撑得难受”。 我不是在农村出生的,也不是在那里长大成人的,但是我与农村有割不断的“缘”。但是也许恰恰因为这一点,使我能处于“边缘”之中看待她。农村是中国文化最后残留、固守的“据点”,她接近“原生态”的环境使她成为了文化的“活化石”,还能有比在此进行对比考量更合适的环境吗? 我们每个人,哪怕在家乡一堵颓倾的墙垣之上随便信手摸出一块“烂砖头”,从中引申、拓展出来故事的厚度都要比世界上年青的国家篡出的编年史还要厚;在地上任掘一铲土、屋后捧一把灰,其中可能包含的文明的“骨灰”颗粒及各种“有机”的消息恐怕比“电路板”容量中所能承载各种信息更有意义!可过几年她就要拆了、不存在了。 我对家乡有许多溢美之词,这皆因沧州不是中国最奇特的地方,我担心大家看不上她,忽略了她,所以不说不行。你的家乡、他的家乡,肯定有比沧州更关的故事、更关的传说,我让大家见笑了。 如果此书或多或少的能引起对沧州历史的好奇,我也想先打个招呼,沧州的旅游资源尚处于待开发的状态,她的特点是未经人工粉饰及包装。如果想来此看“新鲜”、“图热闹”可能会失望,如是为了接近原状去看历史则最合适不过了。 3.关于盖房 盖房不是件太复杂的事情,但是围绕着“盖房”前后又会牵连出许多的事,一定要有思想准备,调整好心情。 回老家盖房首先要争取将之办成一件好事,否则就得缓一缓。 您可能许多年没回老家了,甚至几代人没回去过了,借此回去问问家乡的事,在祖坟上烧把纸,而无坟的栽棵树。如有家谱的,能复制一份带回城里则更有意义了。 盖房尽量请当地人,要知道一个工程下来,你实际上在当地供养了十几个人一二个月!力所能及地问问乡亲有什么事可以帮忙,不一定要给钱。向村子里给钱要谨慎,乡村的环境、习惯、组织观念、行为规范与城里不同,对钱的监管控制复杂一些,与其给钱不如送东西。 有些麻烦事可能会随之而来。多年不走动的亲戚要“活动”了,找工作的、借钱的、帮助找“门路”的事就多了。这是农村的实情,农民能够利用的社会资源及便利缺少。所以,亲戚、乡亲间互助是经常的。 帮助年轻人在城里找工作,你可能只需“举手之劳”就能“拉把”一个人走出农村,这就有可能改变了他或她一生的命运;而帮助一个家庭解决了某些困难就好比为其节省了一年的“口粮”钱。但是切记一个原则:“济贫不帮富”、“救急不帮懒”,如何掌握这些关系,您就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吧! 试一试吧,如果这几年你心中一直觉得少点什么或缺点什么,你就多回几次老家,以后你就渐渐地感到什么都不缺了! 想一想,我们人人心中都存有一个自己精神的“麦加”,一处心灵的“伊甸园”,它在哪儿呢? 不用急着打背包去“地中海”或“黄金海岸”,也用不着去“普罗旺斯”盖房子,去养狗,那外汇本来很珍贵,可以省下来。其实我们自己的家乡就是“黄金海岸”、“普罗旺斯”,它就是我们心中的“麦加”、“伊句园”! 编者 2005年3月于深圳 银湖·鸣翠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