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铁宁的《再生资源产业政策和机制的理论与实践》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基于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是根本上解决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问题的基本观点,对再生资源产业相关的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回收物流理论与再生资源产业概念的异同,阐明二者的相互联系,从理论上对再生资源产业相关内容进行完菩;以废弃物回收资源化的物质流动过程为主线,将整个流程及其涉及的政策、机制和主体等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强调以政策规制下市场激励手段为主,研究不同的主体外部成本的责任分担补偿机制及废弃物回收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将再生资源产业的物质再生分为再生资源回收和资源化产业两个主要环节,设计合理的回收流程,针对不同主体提出政策措施组合和激励机制并阐述其机理,同时提出完善政策制度体系的建议。
本书对再生资源产业和回收物流产业的区别和关系进行分析、以回收物质流为主线系统研究再生资源产业政策和机制组合等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对再生资源产业的系统研究能够对其产业化发展具有整体的框架和视野,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打下了基础,为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政府决策部门等提供参考。
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固体废弃物逐年迅速增长,而垃圾回收处理水平和能力却严重不足。崔铁宁的《再生资源产业政策和机制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对目前固体废弃物产生、清运、回收和无害化处理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垃圾常用处理模式、成分变化趋势,对可再生资源和再生资源产业的概念进行了定义;通过国内外垃圾回收管理模式的对比,对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化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归纳。本书指出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对垃圾进行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综合利用,减少最终无害化处理量,减少处理成本、环境污染和土地占用,最大限度地回收可用能源、资源。再生资源产业化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废弃物资源回收管理体系完善,构建再生资源产业化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体系,形成再生资源产业运作模式并实现良性市场化运营,最终不仅取得再生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以及减少环境损害和减少原生资源消耗的收益,还要为温室气体减排做出贡献,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再生资源产业化是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再生资源产业政策和机制的理论与实践》重在分析再生资源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政策机制的作用及其构成,采用政策矩阵分析法提出垃圾回收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综合利用几个环节,达到相应目标承担任务的主体和可以采取的相应政策系统,并进行梳理。对废弃物回收、循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指出利于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形成的前提一是垃圾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和回收处理外部成本内在化;二是建立再生资源产业的外部成本分担补偿机制,对再生资源回收给予适当生态补偿。总结出再生资源产业需要具备的五个要素:法规要素、组织要素、产业要素、政策要素、市场要素。对再生资源产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组成进行分析,提出由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组成的再生资源产业综合效益及其核算公式。
将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分为两个基本步骤,即废弃物管理回收和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发展,并分别对两个阶段相对于不同主体的政策进行分类阐述。提出了垃圾三级分选的分类回收一般流程,指出三级分选的实施主体以及有待于完善的回收产业体系组成,包括规模化、市场运作的回收清运公司,专业垃圾回收再生企业、企业一体化回收体系、危险废物处理公司、大件废品回收公司、再生材料回收公司、商业回收体系等。提出的这些回收体系依据基本国情,可为实践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还对无机或不可再生废物、有机废弃物、废纸、废旧电器等资源的回收再生进行了分类研究,分别提出现状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及其再生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最后以北京市作为实例进行研究,探讨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产业体系的经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