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教师学会与人交往,李荣兰主编了《教师学会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对人际交往的概述,主要内容有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基础、人际交往中的沟通原则、教师要注重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教师着装要得体、教师要注重语言素养的修炼。第二章详细讲述了教师在各种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包括师生交往中的礼仪、教师与家长交往的礼仪、教师之间交往的礼仪、教师集会时的礼仪、教师社会交往的礼仪、教师外事礼仪。第三章分析了人际交往中各种沟通方式的运用,包括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书面沟通与人际交往、非言语沟通与人际交往、言语沟通与人际交往。第四章是讲教师人际交往的经典案例及分析,包含以下内容:家访——教师不能遗弃的传统沟通、遇到棘手问题可以“冷”处理、借助网络与学生交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多对学生做真诚的赞美、教师批评学生要讲策略。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除了做好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也要在人际交往中注意教师形象,做出为人师表的表率。李荣兰主编的这本《教师学会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即为帮助教师学会人际交往而编写,主要内容如下:教师人际交往的概述;教师在各种人际交往中的礼仪;人际交往中各种沟通力式的运用;教师人际交往的经典案例及分析。《教师学会人际交往的重要性》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讲述了教师在人际交往中的方法策略,对教师跟学生、同事、领导及其他社会交往很与指导意义。
校长也许会向全校教职员工提出有关学校安全的问题,而学校教职员工有可能想要了解学校中是否发生了意外事故或者校长是否认为学校中将会发生暴力行为。这次讨论将会朝众多不同的方向进展,直至校长和教职员工都对此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考察并理解了校长为何会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人们是无法预测出接收信息的每个人所做的每次反应。为了揭示人们对于原始信息所做的隐性反应,对话和探讨将会是必不可少的。
人们还会根据各自对信息发布者所持有的看法作出假定。在人际沟通中,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维度,尤其对教育管理者而言更是如此。如果人们在以往的沟通中觉察校长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操纵他们做一些校长想要他们做的事情,那么,人们最终就会对校长所传递的信息产生怀疑。诸如“事实上他并不是这个意思”之类的反应将会在教职员工中达成共鸣。但是,如果人们觉得校长是一个言行坦率的人,那么人们就会认真地对待他所沟通的信息。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一个人本身就成为了他(她)向外界所传递的关于自己的信息。有关学校安全的问题将会引发不同的反应,或是认为此事事态严重或是并不严重。教职员工会认为校长提出该问题的目的在于促使他们更为关注有关让外人进入教室时须在办公室登记的规定,即使并没有切实的证据表明有人员进入校舍时违反了此项规定。所以,此项信息的接收者就会对该信息做出自己的诠释。
然而,为了使沟通得以开展,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必须具有某些共通点。人们在日常谈话中会很容易找到共通点,而且在进行沟通时并不会过多关注过程本身。在教育领导中,学区行政长官与其他学校管理者之间开展的工作交流或学区行政长官与教师之间开展的工作交流通常基于兴趣、经历和教育上所存有的共通点,所以,人们会将话语和思想上所存有的共通点作为开展工作交流的试金石。人们所要关注的是对沟通动机的诠释。人们应对学区行政长官、校长、教师和其他关注教育的人员所持有的动机予以探讨,即使他们并没有阐述自己的看法。不过,以下问题仍然代表了人们在进行沟通时会加以关注的内容:为何发布该信息?沟通背后的目的是什么?信息的背景是什么?为何信息是通过这种方式得以组织和发布?
同样地,沟通信息的发布者对自己的沟通行为也会作出相同的思考:我应该发布何种类型的信息从而达到我的目的?我该如何组织信息?沟通的内容应该是什么?我该如何传递信息?
(二)个人发展和沟通技能
人际沟通的第二个方面涉及的是个人发展和沟通技能。人类只有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关系中才能培育他们的人性。为了具有人性,人们需要努力学习如何以有意义的方式与他人相处。每个人在某些时候总会遇上社交技能贫乏,无法与他人共事,或在交谈及会议中无法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人。归根结底,其症结在于这些人缺乏沟通的能力。没有沟通技能,人们就会处于与他人相隔绝的境地,并且往往会成为各自情境中的观察者而非参与者。
这种隔绝所造成的影响对教育管理者而言会极成问题。但是有些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缺乏沟通的技能,因为他们的个人生活并不需要广泛的沟通,或者至少不需要那类作为成功的教育管理者所需要的沟通。有时,当一位教师成为校长的时候,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他也许有能力和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但是他却无法与来自领导岗位的同事进行沟通。发生这种情况时,有些人就会开始质疑他的能力,甚至还会对他的某些人格品质予以责难。
这些人必须与公众自身打交道。与教师相比,学区行政长官和校长在更大程度上可称之为公众人物,这方面与地方民选的政府官员十分相似。对那些还没有机会把自己培育成为公众角色的新任学校管理者而言,最大的危险在于认为自己再做改变已经为时过晚。一个人的个性是一直在成长和变化的。
每个人都在寻求稳定不变。然而,在教育管理中持久不变的就是变化。这种情况致使学区行政长官和校长处于两难境地:如何保持稳定和变化两者间的平衡。为了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学校管理者学会了灵活变通。保持不变的是管理者处理变化的能力。这样,教育领导者的生活便受到灵活变通的协调,并且通过这种协调,学校管理者可以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当人们进行沟通时,他(她)的为人就是最基本的信息,所有其他的信息紧随其后。人们对沟通信息发布者的觉察方式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信息的诠释。沟通信息的发布者如何感知自己将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自己个性所作的改变。
就如何与教师、学生、家长、同事以及一般公众进行沟通而言,学校管理者必须对如何觉察自己与所在职位的关系做出选择。将自己视为一个官僚而非领导者的学区行政长官也会像官僚一样与他人进行沟通;将自己视为策略家而非督学马前卒的校长也会以策略家的身份进行沟通。显然反过来也是如此。
P15-17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往来的行为。人际交往情况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对人们活动的成败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更重要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它可以激发人们的热情、智慧,增强凝聚力、责任心,提高工作积极性。相反,如果同事之间互相猜疑,勾心斗角,关系紧张,就会丧失和谐的环境,给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当前,由于师范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充足,给中小学提供了大批师资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职的中小学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已超过了一半,这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活力,也为学校改革发展带来了机遇。因为,青年教师接受能力强,获取新信息快,容易适应新环境。他们有较强的进取心,在工作实践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是,由于青年教师刚刚走上社会,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相对较少,对教育工作的困难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面对教育改革的形势、社会的要求和竞争的压力一时不能适应,使得他们产生了紧张、抑郁、焦虑等症状。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青年教师心理失常,还会引起青年教师交际障碍,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纠正,就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重视教师的人际交往,是值得所有人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为了帮助教师学会与人交往,我们组织编写了本书,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对人际交往的概述,主要内容有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基础、人际交往中的沟通原则、教师要注重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教师着装要得体、教师要注重语言素养的修炼。第二章详细讲述了教师在各种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包括师生交往中的礼仪、教师与家长交往的礼仪、教师之间交往的礼仪、教师集会时的礼仪、教师社会交往的礼仪、教师外事礼仪。第三章分析了人际交往中各种沟通方式的运用,包括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书面沟通与人际交往、非言语沟通与人际交往、言语沟通与人际交往。第四章是讲教师人际交往的经典案例及分析,包含以下内容:家访——教师不能遗弃的传统沟通、遇到棘手问题可以“冷”处理、借助网络与学生交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多对学生做真诚的赞美、教师批评学生要讲策略。
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谢谢!
编 者
人际交往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有其特殊性。教师人际交往的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同事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还包括教师同学生家长的关系。因为学校担负着教育人的职责,所以教师人际交往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生活。
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周围人们的支持与帮助,比如家庭关系的和睦、同事关系的和谐、上下级关系的融洽等,对教师个人专注事业,丰富学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人说,在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因素中,专业知识和技术只起百分之二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交往则起百分之八十的作用。可见,人际交往在教师的个人事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编写本书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热心指导、同事的热情帮助以及家人朋友的默默支持,在此对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资料,由于时间仓促没来得及与原编著者一一联系,请相关作者看到后及时与本书联系。谢谢!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