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做父母》作者柯云路新浪博客访问量4700万,腾讯博客访问量7100万,曾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扬子晚报》、中央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持续报道。作者一直关注教育,所有事例均来自100%的真实案例,教你领会做父母的诀窍。父母做对了,孩子就优秀!
如何让孩子获得成长与学习的双赢?如何才能与孩子有效沟通?本书通过对家长和孩子的零距离交流,精心提炼出5大教育方法,总结出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20法则,告诉天下父母怎么培养好孩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
分类 | |
作者 | 柯云路 |
出版社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今天怎样做父母》作者柯云路新浪博客访问量4700万,腾讯博客访问量7100万,曾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扬子晚报》、中央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持续报道。作者一直关注教育,所有事例均来自100%的真实案例,教你领会做父母的诀窍。父母做对了,孩子就优秀! 如何让孩子获得成长与学习的双赢?如何才能与孩子有效沟通?本书通过对家长和孩子的零距离交流,精心提炼出5大教育方法,总结出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20法则,告诉天下父母怎么培养好孩子。 内容推荐 《今天怎样做父母》是柯云路在教育领域方面的又一本书。 家庭教育是全社会都应重视的大问题,作者曾在家教辅导活动中,针对许多家庭面临的子女教育问题多次进行现场辅导。这种现场活动的形式相当生动有趣,有的是家长提出一些疑难问题,也有的是直接与孩子对话。 每一个家庭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但又有其共性。也许你的孩子很淘气,不爱学习;也许你的孩子不够活泼开朗;也许你与孩子存在着某种隔阂,无法沟通;也许你的孩子存在其他令你担心的问题,在现场辅导活动中,作者尽可能用一种当机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如果家长能从这些生动的例子中得到启示,从而改善你的家教方法,无疑是令人欣慰的。 《今天怎样做父母》下篇“孩子成功的二十法则”,介绍了二十种简便有效的家教方法。与上篇生动的事例相结合,会使家长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钥匙。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使自己和孩子设计的形象一天天变为现实,最终变为孩手未来成功的人生,变为成功的家庭和家长成功的人生,需要具体的操作、具体的方法和技术。 希望这本书能够对你和孩子有所帮助。 目录 前言 成就孩子还是毁灭孩子 001 不要无意中毁灭了自己的孩子 002 己所不欲,勿施于子女 004 让孩子相信自己聪明又勇敢 008 上篇 家教现场 第一部分 走出家教的误区 003 孩子学习不刻苦怎么办? 004 刚出生的孩子对世界都是有感觉的 007 营造好孩子的周边环境 008 小孩怕生怎么办?009 孩子为什么不愿去幼儿园?010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012 怎样处理课内学习与课外兴趣的关系? 016 锻炼孩子心理素质的最好素材 017 不要对孩子强行塑造 019 为什么孩子上课时小动作特别多?020 真正的朋友式的对话 022 新决定的产生要等到它水到渠成 024 怎样帮助孩子树立考大学的信念? 025 千万别当一个失落的父亲 026 第二部分 获得家教的智慧 029 用自由倾谈的方式与子女沟通 030 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坏孩子? 031 做作业时孩子听音乐怎么办? 033 上课叠纸飞机的小男孩 034 请告诉孩子三句话 036 三岁的孩子不会数数,家长要担心吗? 038 为什么孩子一考试就发烧? 039 为什么孩子认为妈妈的批评不对? 040 再不要搞“数落式” 042 第三部分 掌握家教的法则 045 好的家教方法应该从第一天就起作用 046 一定要了解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 047 向爱迪生的母亲学习 049 女儿为什么喜欢穿黑白格服装? 051 一首伟大交响乐的开端 052 欣赏、夸奖永远要结合挫折教育 053 我帮助你发现了孩子的四个优点 055 热爱跑步的男孩 058 孩子真的爱撒谎吗? 060 让孩子善于表达 065 三岁的幼儿如何培养注意力? 066 永远不要拿孩子的弱项与别人的强项相比 067 孩子为什么在课堂上玩剪子?070 家庭教育的十个原则 072 做成功、快乐、幸福的家长 074 第四部分 成为成功的家长 077 教育是一件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 078 爱哭的小女孩 078 孩子真的对考试无动于衷吗? 079 给懦弱的孩子创造表现勇敢的机会 081 希望孩子更活泼 082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总想着足球 084 怎样消除与孩子的代沟? 089 孩子不对却不能说服,是家长的失职 093 不要只想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093 为什么孩子会有轻生的念头? 096 用微笑欣赏孩子 097 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心理支持 101 遵守道德的红绿灯 102 同等社会环境中,孩子的发展也不是一样的 104 第五部分 成为幸福的家长 105 只有把孩子教育好的家长才是好家长 106 家长的一个“和蔼”真能使孩子素质提高吗? 106 从训练营回来,孩子变成了另一个人 111 真诚地对待孩子的心灵 113 正确对待孩子的青春期 115 永远不要当面数落孩子 117 不把问题当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出发点 121 要让孩子课内课外都成功 123 教会孩子善于灵活地处理人际关系 125 正确处理孩子的早恋问题 128 世界没鬼,有鬼也不怕 131 不要把什么事情都当做孩子的问题 132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为自己争取锻炼的机会 135 怎样让压力变为动力? 136 怎样与一个已经有主见的孩子沟通? 137 下篇 孩子成功的二十法则 导言 142 第一部分 五个基本方法 143 一 新形象确立法 144 二 心理暗示法 148 三 欣赏、夸奖、鼓励、榜样法 153 四 心想事成法 158 五 进入孩子思维法 159 第二部分 冲突化解法 163 一 逻辑中断法 164 二 原则坚持法 165 三 别开生面法 167 四 简单格言法 171 第三部分 未来强者心理重建法 175 一 大声讲话法 176 二 交还权利法 178 三 角色置换法 181 四 爱心培育法 183 第四部分 身心健康新技术 187 一 放松想象健身法 188 二 笑遍全身健身法 189 三 烦恼洗涤法 190 四 自画图像法 191 五 心理障碍排除法 192 第五部分 微笑根本法与超脱静心法 197 一 微笑根本法 198 二 超脱静心法 199 后记 202 试读章节 向爱迪生的母亲学习 家长朋友们,这不是我臆造出来的故事。父母只知道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不知道因为什么。这样的家教除了给孩子不良影响,不会起任何作用。 希望家长们从现在开始进入正确的思路,要从根本上解决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不是烦琐哲学;不是说语文应该怎么学,算术应该怎么学,弄一大堆所谓的课外陪读方式来麻烦家长。如果要求家长把语文、算术乃至所有的功课都管起来,要老师干什么?要孩子自己干什么?你们想一想,家长的作用在什么地方? 凡是在家里扮演唠叨的、埋怨的、陪读的、辛苦的、发愁的家长,全部是错误的家教方式。像刚才我讲的那个小孩的父母,肯定每天唠叨孩子,每天催促孩子,每天埋怨孩子:你上课的时候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你回来作业为什么不会做?等等。 埋怨有用吗?没用! 正确的教育方法之所以使许多家庭受益,就在于它的彻底性。古人讲“直指人心”,家教问题也必须直指人心——直接指向我们和子女的根本关系上,我们做父母的对子女教育的根本思路上。 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聪明的家长。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在上一年级的时候,成绩在班里倒数第一,一天到晚不知乱画什么。校长和老师说他是弱智,让家长把他领回去。爱迪生的母亲领着孩子到学校,怒气冲冲找到校长和老师说:“我的孩子是天才,你们不理解他!”母亲的这点理解,使得爱迪生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 据我了解,爱迪生的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也不会像现在管独生子女那么操心。为什么她的孩子成了大发明家呢?就是她作为家长对孩子的理解、欣赏,给了孩子向上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如果他的母亲是这样做的(很可能你们就这样做):“孩子,为什么你学习不努力?你为什么每天乱画?校长说你是弱智,老师说你是弱智,你气死我了!”大家想一想,还会有这个孩子的未来吗? 家长和孩子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家长活得很辛苦啊!很多家长一谈到孩子就一脸愁容。学习中、差的孩子,父母愁;学习比较好的孩子,父母也愁:能不能考上重点学校?在重点学校读书的孩子家长还愁:中考、高考摆在面前……每天有各种各样的愁。结果呢,不但没有使孩子的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使父母也过早衰老,对不对?一张年轻的脸可以愁成不年轻的脸,一张中年的脸可以愁成老年的脸,一张老年的脸可以愁成多病的脸。 家教的误区对于家长来讲,也是人生的误区。 有些家长与我交流时,当我问到埋怨式、唠叨式、催促式、打骂式、训斥式、陪读式、包办式、操劳式,这些“式”中你们是用哪一个“式”来教育孩子的时候,一位家长告诉我,她和丈夫加在一起,把刚才我所说的这些“式”全部占满。 因为施行家教的女性比男性还多一点,我爱做一个朴素的比喻:你在家里做完饭了,别人对你的饭不称赞,甚至表示不满,你做饭的积极性如何呀?(众大笑)女同志都笑了!你们对这些小事太有感觉了!每个人都知道的。你辛苦了半天,对方不欣赏,不夸奖,还挑剔、数落、埋怨、唠叨,或做饭时再给你来个催促式,你有什么好感觉呀? 我不止一次地看到这种现象,家长说:“你还不学习去!”孩子就急了,说:“本来我想去了,你这么一说我就不想学了。”(众笑)大人不也是这样吗?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将心比心呢? 以为自己很爱孩子,可是你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吗?今天孩子考试去了,回来了你就问:“考了多少分呀?”“在班里是第几名呀?”你想过没有,孩子在回家的路上,拿着一个已经被公布的成绩走向家长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理。他的心理绝对比当妻子的做了饭想等待丈夫的夸奖更微妙得多。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做事情既是为自己做的,也是在为别人做的。孩子是在为自己学习,可是在一定意义上还是为周边的世界在学习。大家明白这意思吧?他在一定意义上、在心理上还是在为父母学习呀!你们想一想,孩子的考试成绩如果比上次稍微进步了一点,哪怕是一点点进步,当他走回家的时候,你们不知道他多么希望爸爸妈妈夸奖一下。他这次比上次考得好了一点,这个提高不是很大,你这个家长又很粗心,看了看,觉得不是很精彩,随便说一句:“就这样,还行吧!”你觉得很宽容,孩子心里和泼了凉水是一样的。如果孩子考得稍微差了一点,本来就有很多心理负担,这时候家长的一个批评、一个指责,完全可能使孩子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 女儿为什么喜欢穿黑白格服装? 我不知道在座的家长朋友们是干什么工作的,有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不论你干什么,。哪怕不是什么正经工作,只是玩耍,甚至是玩扑克、打麻将,都愿意别人赞扬你是不是?可是你想过没有,学习几乎是孩子的全部生活,应该怎么对待他们,才能使得孩子有积极性,有兴趣,越学越好呢? 那天,一位家长说:孩子和我们不沟通,对父母有逆反心理,不知道我们家长多么为他们的未来担心。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 我把孩子叫到前面,问:你妈妈说你不理解家长,对家长有逆反,对不对?她说:不对。我说:为什么不对呢?她说:做父母的有的时候不太理解我们孩子。我说:举一个例子。 女孩说:我喜欢穿黑白两种颜色为基调的衣服,但是我只要选择这个颜色的衣服,妈妈就说我没眼力。 于是我对这位家长讲了:一个上初中的女孩子,在穿着的款式和颜色上应该有选择的权利了。你说她没有眼力;反过来让当家长的穿一件孩子喜欢的衣物,你上班感觉好吗?不好吧!可是她穿了自己选择的衣服,同学们说好,她自己也感觉好。这是一个做女孩子的自信呢! 我又问孩子:妈妈说你上课注意力不太集中,这个说得对吗?她说:这个说得有点对。我对大家说:这孩子对家长是实事求是的。家长说的有道理的地方是承认的,是理解的。我问:那你理解不理解做父母的为你的未来操心呢?她说:理解。 母女俩那天在现场有一个交流,做母亲的过去不知道孩子有这些意见。活动结束后,女孩和母亲站在一起,当着我的面就激动得哭了。她说:老师,还是你理解我们。她妈妈就不好意思了,说:别哭了,你再哭我就更不好意思了。 家长朋友们,一定要让孩子们对你说这样的话:还是爸爸妈妈理解我!如果这句话不是说给爸爸妈妈,而是说给其他人了,做家长的应该惭愧。 孩子在穿衣服问题上对家长有意见,好像跟学习无关,但是他一旦找到了自信的感觉,有可能把这种状态转向学习,在学习上表现出一往无前的进步。 大人也一样啊!今天因为你的工作,因为你的烹调,因为你的交往,因为你的玩耍,因为你的歌唱,因为你的舞蹈,受到了赞扬、羡慕、夸奖,你一天的状态都好,于是,你干什么都干得挺好。 一首伟大交响乐的开端 聪明的家长不一定是很辛苦的家长。很多后来很有成就的人未必从小父母管得很周到、很烦琐。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讲:“从小父母不管我,让我自由发展。” 我就特别理解这种状态。我曾对很多朋友讲:从小学一年级起,我的父母就不管我的学习,可是我从小成绩始终是很好的。 那么,父母到底给了我什么呢? 父母从小给了我三样东西,一个是学习的兴趣,一个是向上的积极性,第三个是作为一个男孩子的自信。这是我在学龄前父母就给予我的。 那么,家长朋友们,你们实施家教的时候,你重视过对孩子的向上积极性、学习兴趣、自信心的培养吗?这恰恰是最重要的问题。 《情商启蒙》出版前,编辑看稿子,他看书稿的过程中观念就发生了变化,比如“自信,积极,微笑,乐观”,比如重新设计自己的表情,重新设计自己的服装,等等。 又比如,《中国孩子成功法》出版前,请一位画家配画。这个画家一边画一边学会了一些东西。 画家很爱女儿,当他没有找到正确的家教方法时,他对女儿全部的爱就体现在唠叨数落上。要女儿学习好啊,努力啊,向上啊。效果不好。可是,画家在为这本书画画的时候,突然学会了一点东西,他马上开始运用。 他说:我觉得当家长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发现孩子值得欣赏的那点苗头。我晚睡晚起,孩子是早睡早起,我俩常常无法交流。于是经常晚上睡的时候,在桌上留个条给女儿。第二天女儿上学一早就走了。她可能也留一个条给我。那天,我看见女儿在纸上写了一句话,说她写了一段曲子,让我看。 画家的女儿爱好音乐,业余时间学习作曲,就作了一个开头。要说那个开头是比较幼稚的,但是,画家领会了正确的家教方法以后,那天在女儿作的曲子上写了一句话:“爸爸看了你写的曲子,非常高兴,这是一部伟大交响乐的开头。”他告诉我,如果在过去我肯定说,你看你作的这叫什么曲子啊,太糟糕了!太不成熟了!但今天我就写了这句话。他留下这句话睡了。第二天他起来一看,女儿已经上学走了。在他留的那句话下面,女儿写了很多话,说:“爸爸,你真的喜欢我写的曲子吗?你真是一个好爸爸。” 就因为孩子写了一段曲子,爸爸欣赏她,支持她,她感动得不得了,留下一大篇话表示对父亲的感谢。当孩子带着这样的心情走到学校时,不言而喻,她的状态会非常好。觉得自己聪明,觉得课内功课能学好,搞音乐还能搞好。一定是这样!如果爸爸写了另外一句话:“你写的叫什么东西?不务正业!好好学习吧!”你说孩子会是什么状态呢? 所以,家长要从家教的误区中走出来,建立新思路;孩子成功的二十法则(见本书“下篇”)是任何一个家长学了就会用的:做一做就有好感觉。 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当一个好家长,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一个聪明的家长,一个幸福的家长,一个和孩子沟通的家长,表现在两方面:孩子成功,自己也比过去更成功。 P49-53 序言 不要无意中毁灭了自己的孩子 探索教育的真理,既是为了有益于下一代,也是为了提高自己。人是非常敏感的动物,造就一个人或毁灭一个人,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当我们没有掌握教育的真理时,我们有可能毁灭自己,还可能毁灭我们的孩子。当我们掌握了教育的奥秘时,我们就有可能造就自己,也有可能造就我们的孩子。 当千万个家庭都在为孩子未来的学习和事业操心、忧虑时,用一句俗话讲,许多家庭教育“有病”。 最近。我在外地遇到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他的孩子已经长得很高了。提起孩子。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他不爱学习,学习不好。然后又说:看你的孩子多棒,我的孩子就不行。 这位朋友家里生活水平很一般,却早早给孩子买下钢琴,但他完全有可能因为某些不得当的教育方式葬送了孩子的未来。以我的观察,站在一旁的孩子听到这些话非,常不舒服,是强打着精神支撑自己的,还得装出对我这个远方叔叔很热情的样子,同时在心里承受着父亲似乎是关心、其实是挫伤性的评价。 这位父亲无疑是爱孩子的’,然而,在这一瞬间,他的话给了孩子一个打击。假如天天有这样的打击,我不知道哪个孩子能够承受得住。 每个成年人都需要理解和赞赏,他的工作要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理解和赞赏,在社会上要得到朋友的理解和赞赏。这是许多家长都明白的道理,然而,他却没有想到,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的作用要远远胜过大人心目中的上级和同事。如果你的主管或领导每天都说你不行时,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不知道你还有什么样的工作积极性。 有一天,我远远地看到一个母亲在阳光下很严肃地观察儿子。孩子大约有六七岁,他在试图搬运一箱雪碧。箱子很重,孩子抱不起来,就端起一头挪过去,再端起另一头挪过去。母亲一直站在一边微笑着。这个游戏进行了二十多分钟,孩子只挪动了很短一段距离。对这个孩子而言,这箱雪碧毕竟太重了一些。 我忍不住走过去问这位母亲,她站在这里做什么?她说:我要锻炼孩子,看他能不能把这箱雪碧弄回家去。我不由得感慨,这实在是个很负责任的家长。对学龄前的儿童,在夏天的烈日下给他这样一个科目训练,一般家长是意识不到的。那个小孩恐怕不是第一次进行类似的训练,一直很努力地“工作”着:折腾来折腾去,横着挪,竖着推。 我在一旁夸奖孩子,家长说:还不行。这位家长锻炼孩子的意识值得称道,我准备配合她一下。我说:你的孩子真了不起,一般的小孩根本就不敢做这样的事。你看他搬得多起劲呀!他做得这么认真,以后肯定特棒! 在这里,我把我的方法和她的方法结合在一起,给了孩子更大的鼓励,孩子果然更卖劲了。我对他母亲说:说不定孩子会想出更好的办法来。 孩子折腾了一阵,忽然发现路边有两根树枝,他灵机一动,把树枝铺在地上,再把那箱雪碧挪到树枝上拖着走,果然比刚才快多了。我进一步夸奖他:这个孩子真棒! 我想,这位母亲的做法和我稍微加进来的一点鼓励就是一个完整的做法。母亲已经做得很不错,敢于严格训练孩子,这时再加上一点鼓励和欣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孩子就有了创造性。而对于孩子的创造性,又要给予更加充分的鼓励和赞赏。 那么,这个小孩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这个操作呢?在母亲的关注下,还有一个陌生叔叔的关注。他是在一个环境中进行自我训练。要知道,所有的人对环境都非常敏感。 又一天,我看到一位母亲领着五六岁的儿子踢球。另一位母亲领着三四岁的女儿站在一边看男孩踢球。为了使女儿得到锻炼,母亲就鼓励她:你去和哥哥一块儿踢。女孩有点犹豫,想去,又不敢去。这时男孩说了一句:我不愿意和她踢。 一瞬间,我观察到小女孩脸上是特别沮丧的表情。妈妈再鼓励她时,她抱着妈妈的腿,怎么也不肯过去。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这个打击是相当大的,这和大人遇到打击时差不多,但是家长们一般不会注意。举个例子,在舞场上一个人邀请另一个人跳舞,对方说:我不愿意跟你跳。他绝对特别沮丧。小孩和大人的心理是一模一样的,小女孩心里特别难受,那一瞬间她自卑,自惭形秽,缩在母亲背后。 我当时就在旁边配合她的母亲,我说:你上去跟哥哥踢,没关系,哥哥会跟你踢的。我又对男孩说:你多棒啊,你教妹妹踢几下。你踢得真棒。对,你往妹妹那儿踢。 球就滚到了小女孩脚下,小女孩不敢踢,她妈妈就鼓励她。她轻轻踢了一脚,那一脚没踢多远,她妈妈说:你平常踢得挺好的,怎么这一脚踢得这么没劲呀?我说:这一脚踢得挺棒的!这时,要赶紧鼓励。 踢了两个回合以后,小男孩接受了小女孩。小女孩很快兴奋起来,跑前跑后,高声地尖叫,显得又活泼又大方。 这件小事说明什么?说明小孩的自尊心与大人一样不可伤害,与大人一样敏感,与大人一样宝贵。小孩只是在能力上、知识上和大人有差别,就其自尊心而言,与大人没有差别。 己所不欲,勿施于子女 那么,家长们如果想使孩子进步,只要有决心,掌握一点正确的方法,是件不难的事情。而这种方法、那种方法,归根结底就是要了解人,了解家长自己,了解孩子。这种了解绝不是通常所说的陈词滥调的了解,天天有人在说,要了解人,要了解孩子,其实满世界看到的都是不了解。 家长们要使孩子发生变化,就一定要取消唠叨式、数落式、训斥式、包办式等各种错误的家教模式及嘴脸。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研究世界上的各种文化,许多学者认为这句话是世界第一金科玉律。几乎在所有的文化中都有这样一个规范: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这个原则当然应该包括自己的孩子。反过来,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也应该给予孩子。 举一件小事,家长们都能有所体会。你做了饭,你的家人不欣赏,没有好评价,还有很多埋怨和唠叨,你做饭还有好感觉吗?如果不仅在饭桌上,甚至你在厨房里做饭的时候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监督,发号施令,唯恐你做得不好,你还有什么好感觉?你没有了好感觉,没有了积极性,哪还能做出美味佳肴。 你买了几本书送给孩子,推荐他读一读。过了几天,你很关心他读书以后的感想。一方面,你是关心孩子知识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家长也很希望你买的书孩子能够喜欢。如果你推荐给孩子的书他很长时间都不读,家长也会觉得没有意思的。如果他读了,对这几本书很欣赏,你会很高兴。这里不仅有你对孩子的关心,而且有你对自己劳动得到评价的期待。大人都很在意这一点,更何况孩子? 那么,家长们为什么不研究研究孩子的心理呢?孩子做了一件事情,他是不是也期待正确的评价呢? 如果家长为孩子买了一件礼物,发现孩子一点也不爱惜,你会是什么感觉?同样,如果孩子很努力地做了一件事情,却没有得到正确评价,孩子心理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 许多作家都关心自己的作品在社会上受到的评价,你对一个作家说。你哪部作品我看过,印象特别深,你和这个作家一下子就容易贴近。为什么?作家希望自己的劳动和创造被人理解。一个做手拉面的师傅工作的时候,有人围观,他绝对不会反感,绝对不认为你在干扰他的工作,他反而将手中的面抖得特别来劲。往往当围观的人散去以后,拉面的师傅脸上还会有些失落。为什么?他在表演他的技术,表演他的劳动。 小孩更是这样。 我曾经观看过一个小孩和他爸爸打羽毛球,孩子虽然年纪很小,但是技术不错,经常能够接住爸爸打过来的球。我看了一会儿,对他爸爸说:你的孩子挺棒的,总能接住你打的球。孩子来劲了,前前后后跑得更欢。及至我走的时候,他眼巴巴地看着我,希望我留下来继续“观战”。当时我真有些不忍心从他的世界中撤退。这说明什么?说明人的技术和能力得到别人的评价是多么重要。 家长们要不断地体察自己的成长经历,要将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最容易受到鼓励的事情、最渴望得到的东西给予孩子,自己最不愿意、最不喜欢的事情一定不要给予孩子。 你在工作中反感别人一天到晚对你唠叨,你就不要唠叨孩子。你不愿意一天到晚面对一张训斥的面孔,你就不要训斥孩子。要将心比心,进入孩子的思维。 善于进入孩子的思维,把孩子培养成为成功的人,最重要的是三个积极性:向上的积极性、自信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积极性。 我曾经看过一个场面,一辆小公共汽车,一大群人在奋力地推它。我问:这辆车坏了?他们说:不是,司机不在,放在这里堵路,给它挪个地方。我想,如果司机在,给车挪个地方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车有马达,油箱里有油,一发动就跑起来了。硬推,或者着急了打砸一顿,无疑是很愚蠢的办法。 我们希望孩子进步,希望孩子成功,千万不要做不会开车的人,去推,去打,去骂,而要去发动。发动什么?要发动这个汽车本身的马达,要发动孩子本身的学习动力。 孩子学习的动力在什么地方?主要是三个积极性。在这个问题上,希望家长们打破迷信,千万不要认为只有大知识分子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绝对不是这样。世界上有很多成功的人,他们的父母文化程度很低。 那么,成功的家庭教育到底在于哪些因素? 一位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谈到他成功的经验时曾经讲过:父母从小不管我,让我自由发展。现在,很多家长拼命在管,可是孩子还成长不好。那么,那个所谓“不管”的、父母给了孩子什么? 他们给了孩子几样东西:一个是向上的积极性,一个是学习的兴趣,一个是自信心。这些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特别重要的环节。要使孩子发生变化,主要得解决这三个问题,最起码要把挫伤积极性的做法收起来。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成功,就千万不要做那个推着车往前走的人,更不要着急了把车打砸一顿,要做善于把汽车发动起来的人。如何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向上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充分调动起来,是家长最主要的智慧。 大人都有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为什么喜欢干、努力干?或者觉得它很重要。或许对它有兴趣,或者还有很高的自信心。所以,家长主要的工作是调动孩子的三个积极性。 凡是孩子智力或心理素质方面发育不好的,大多是因为家长或学校对孩子有挫伤。一面在挫伤,一面要求孩子成长为理想的人才,怎么可能做到呢? 作为家长,如果你在一天之中通过自己的言行,使得孩子这三方面的积极性有一点发展,你在这一天就是个很好的家长,就完成了很好的家教。日积月累,孩子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们在“未来强者夏令营”中并没有讲数学课或外语课,我们做了什么呢?是对孩子积极性的全面调动,包括自信心的调动、创造性的调动。很多孩子经过训练以后,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要让孩子自已走上人生的讲台,建立自信——向上、积极、敢干、肯干,相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相信。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仅仅七天训练孩子就能发生那么大变化,如果在随后的一两年中,孩子每天都能得到这样的好影响,肯定还会发生更加巨大的变化。 关键是要把孩子的状态调动起来。大人也一样,如果你被唠叨和数落包围着,就可能什么事也干不成。 会开车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在学车阶段上路,如果教练的指示接连不断,学车的人肯定没有好状态。本来学车的人知道怎样处理一些简单的路况,可是在教练接连不断的提醒、包办、数落和鞭策中,感觉肯定特别不好。 球场比赛,教练的好坏差别是很大的。好教练都知道,过多的场外指导必然干扰运动员的状态。只有简洁的、少而精的、必不可少的指示才是运动员需要的。 一支球队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实力而踢得一塌糊涂,一定和这支球队所处的心理环境有关系,一定与某些教练、领队的不良心理调动有关系。一个好的指导应该使运动员不仅发挥正常水平,还可以超水平发挥。 所以,我有一个比喻,我们的孩子实际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处在竞技场上,如何使孩子进入好状态非常重要。一旦进入好状态,受益无穷。 天下的许多事物是过渡的,并不是孩子数学不好,你就总要在数学上下工夫。人的自信心是综合的,人的自卑心理也是综合的。在一个点上受到打击,在其他方面都会受到打击。在一个点上得到鼓励,在其他_方面都会得到鼓励。 前面讲到的小女孩,。如果那天白天没有踢成球,很可能晚上回到家里歌也唱不好,琴也练不好,字还写不好。因为她情绪不好,状态不好。一个孩子过去不敢讲话,经过训练敢于上台大声讲话了,他回去以后特别兴奋,这个兴奋马上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创造力和自信。人的潜力就是这样开发出来的。 要破坏一个孩子的状态是非常容易的,有些自以为爱孩子的家长天天都在破坏孩子的积极性。这岂不是在毁坏自己的后代吗?父母的表情对孩子的影响要远远超出父母的想象。 一张面孔有时候可以决定一切。 一位家长刚刚参加家教培训的时候,只学会对孩子说:你真棒,你做得真好。想不到孩子居然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家长水平再高一点,孩子的变化会更大。这个水平体现在欣赏和夸奖要具体,比如作文,要具体发现文章的开头好还是结尾好,或者是字写得特别好。 欣赏和夸奖是有力量的。具体的欣赏和夸奖更有力量。真诚而具体的欣赏和夸奖能调动孩子的各种积极性。 当你正确对待孩子的时候,也就正确对待了自己。当你用微笑的面孔对待孩子,用理解、欣赏的方法对待孩子,不是数落,不是训斥,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人的自我调整有两种,一种是封闭式的自我暗示。看着墙上的横幅“自信积极”“微笑乐观”,你会受到良好的暗示,从而调整自己。然而,最好的自我调整是在行为中。你一个人的时候面带微笑,对自己有所调整,如果你对另一个人讲话时面带微笑,这个微笑就更真实。 环境的烘托特别重要。当你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时,你也调整了自己。凡是能够使孩子健康发展的态度和面貌,其实也是家长健康、发展、成功的面貌。 你发愁,对孩子不好,对自己也不好。你眉头紧皱,对孩子有压力,对自己也不好。家长在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时,重新塑造了自己,既是为孩子,也是为自己。 让孩子相信自己聪明又勇敢 正确的家庭教育是越做越好做的。不要想一步登天,只要做起来,每天都会发生变化。 第一,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要从调整心态开始。家长们首先要把所有过去的不良面孔结束掉。 我们是不是让孩子感觉特别喜气,是特别有福气的家长?一定要有喜气、有福气。唠叨式、数落式要永远抛弃掉。什么叫福气?福气就是好性格。 许多家长很认真,认真可能带来微笑,也可能带来苦恼。希望你的认真带来微笑,所以,第一,数落式、训斥式、唠叨式、埋怨式、愁眉苦脸式、打骂式、陪读式,这些面孔都不要,在任何场合都不要,对自己的爱人也不要。 许多不好的面孔都是在家里摆起来的,一出门就没有了。人的很多毛病诞生在家里,因为关系密切,操心,牵挂。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一样。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当有福气的家长,也要使孩子有福气。 第二,随着表情的变化,言语也要改变。 像“我的孩子性格不好,我的孩子数学不好,我的孩子脑子慢,我的孩子不爱学习……”这种直接造成不良暗示的训斥和唠叨破坏孩子的状态。要把唠叨的语言、数落的语言都去掉。 要把这一点变为实际均感觉,不仅几天能够把孩子训练好,几天也能把家长自己训练好。要力争成为有才能的家长,不仅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还能帮助同事把他们的家庭调整好。不仅当好父母,还可以当教育家。 教育是困扰全人类的大事情。当我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世界,会发现很多的教育都有毛病,可谓疾病丛生。 有的家长就用自己的辛苦把孩子毁灭了,把自己也毁灭了。未老先衰,辛辛苦苦,结果孩子还学习不好。孩子学习不好他就更辛苦。他每天埋怨,结果孩子学习不好。学习不好,他就更操心,更衰老,脾气更不好,更唠叨孩子,孩子就更没主动性。 所以,不良的语言要改掉。 第三,从今天开始要用适当的方法调动孩子在学习方面、成长方面的积极性。 不要着急,调动一点是一点,首先做到不损害,然后做到调动。一天一点,三百六十五天就积累很多。家长要做的是给这个马达点火、启动、挂挡、加油门,而不是推“车”,也不是打砸“车”,要调动孩子自己成长的积极性。 真诚而具体的欣赏夸奖很重要。从今天开始,你就要找到欣赏孩子的题目。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什么时候孩子见到你,总希望跟你讲一点他的作为,他干了什么,学了什么,希望得到你的评价,这时你给予他正确、的评价,做家长的任务就完成了。 希望家长们练习这个本领,从现在做起,对多小的孩子都会起作用,包括不会讲话的孩子。比如胎教:我的孩子真聪明、真棒!当然有作用,要不家长受到打击和挫伤怎么会引起胎儿发育不良呢?家长的任何心态、任何心理活动都会影响到孩子。 第四,总结调动孩子积极性的方法,做到一定程度,就找出规律了。 就像有一位家长开始时方法不多,就是夸奖:孩子,你真棒,你真好!孩子就发生变化了。我们不要仅停留在每天夸奖孩子真棒的阶段,还要研究怎么能更好地调动孩子,要知道具体的规律。本书“下篇”介绍了二十种基本的方法,家长们还可以再发明创造。 第五,理解和欣赏要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对孩子的心理状态特别敏感,尽可能不判断错误。 慢慢来,第三点、第四点做到了,第五点自然而然就出来了,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提高。孩子的一个表情,一个细微变化,家长都能体察到,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状态,就能采取正确的态度。 就好像前面讲的例子,一个三岁多的小女孩突然躲到母亲身后了,因为小男孩不肯跟她踢球,她受到打击,很尴尬,很沮丧。大人往往忽略小孩,以为小孩没有自尊心。其实小孩不光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不比大人弱。这种情况下,家长要想办法调动一下,把打击变成对小孩的一次锻炼。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就是教育家。口头上讲了一大堆理论,却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是纸上谈兵。 第六,你非常了解孩子,又非常善于欣赏孩子,与孩子的感情很好,然而,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这时候该怎么办?就需要正确的教育。 挫折教育的基础在什么地方?讲鼓励、讲欣赏并不是不能批评。然而,什么人有权利批评别人呢?是在你确实发现了对方该肯定、该赞扬、该欣赏的优点之后,你就有权利批评了。一个教育家必须是这样的。 对大人都是这样。当一个人正确的地方得到肯定、得到欣赏、得到理解,他有不足之处你指出来,他才可能心服口服。比如一个人做了顿饭,挺好,但有一道菜有点成。如果好的没看见,不夸奖,却一味地数落:这个菜怎么这么成,太成了,没法吃。效果肯定不好。 换个做法,效果就可能很好。六七个菜:这个菜真好吃,那个菜真好吃,这个也不错,就是成了点。这时候做菜的人就会说:噢,我大意了,这个菜我放了两次盐。他绝对不会说你的意见不对。 不是掩盖问题,而是真正全面地理解孩子。所以,第六点是在前五点的基础上做到的,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与批评。 会欣赏孩子就应该知道如何正确地批评孩子,而且有把握不伤害孩子。当你理解了孩子,对孩子的欣赏和夸奖做到非常自然周到的水平,你的批评肯定能找到自然的角度,孩子也自然能够接受。 第七,要把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也就是欣赏、理解、鼓励,包括必要的批评,扩展到整个生活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人。 对待孩子的正确方法,也是成年人相互交往中应该采用的方法,这样你才能成为受欢迎的人,成为大家喜爱的人,成为人缘好的人,成为有福气的人。 如果一个人特别善于理解别人、欣赏别人,在琐碎具体的社会交往中总能够给予对方最需要的评价,你的朋友肯定会很多。 第八,当你做到了以上七点,当你能欢欣鼓舞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时,你会发现,你已经自然而然地调动了自己,使自己更年轻、更健康、更成功、更自在。那时,你还要比较自觉地回到塑造自己这个出发点上来。 正确的家庭教育要从家长的自我塑造开始,也以家长的自我塑造结束,这是一个循环的体系。 天下有很多事情开始于一个小小的变化。当你的孩子多少年后总结自己的人生时,发现自己在某一时刻开始有了变化,是因为父母正确的家庭教育,你会多么幸福。一点点变化就可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反面的毁坏和正面的造就都是这样。 人是非常敏感的动物,小孩尤其敏感,千万不要毁坏他们。同时,就因为小孩非常敏感,所以也特别容易造就他们。 人的自信心是综合的,聪明的家长要善于把孩子各方面的自信心都调动起来。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漂亮,觉得自己聪明,觉得自己勇敢,觉得自己大胆,觉得自己未来前程远大。总之。要使孩子有好状态。 祝家长朋友们成功! 后记 我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作家,在正常的写作之余,也进行有关文化学的研究。在研究文化人类学的过程中,我对教育产生了兴趣。展望21世纪,对于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人们有很多预测,然而,有一点很现实,未来支撑中国的正是目前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那么,这一代孩子如何成长,如何在强者如林的未来世界中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全看今天他们被怎样教育。 为此,我做了一点调查与实践。 我曾策划组织过一个由一百五十个中学生参加的“未来强者训练营”,对这些孩子进行了七天的训练。训练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七天的时间,使许多孩子发生了变化,相信有些变化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对这次训练进行了纪实拍摄,十二集电视片“未来强者之路”曾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播出,反映相当不错。 我还和北京的大学生有过广泛接触,并举行过多次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向他们提出建议,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还组织过一个由中学生参加的“天才少年强化训练班”,向他们讲授了中学生成功的十二金法则。 然而,我更多的教育实践是与家长们的交流。我曾多次参加家长座谈会,现场示范性地解答一些令很多家庭困扰的问题。 在这些座谈会上,家长们常常会把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孩子带来,让孩子有机会面对面与我交谈。问题是各种各样的,如有的孩子不爱学习,有的孩子早恋,有的孩子喜欢说谎,有的孩子不听话,有的孩子与父母无法沟通,有的孩子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也许在旁人看来,这每一个问题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对一个独生子女家庭而言,却可能造成全家人的痛苦。 在现场解答问题时我发现,常常表现出来的是孩子的缺点,但主要责任却在家长身上,而家长普遍对此并不自觉。一些困扰家庭的严重问题一经指出,解决方案又显得非常简单。 由于这类活动生动活泼,家长和孩子在现场均得到指导,正确的方法看得到,摸得着,很容易掌握,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不断有家长朋友希望继续举办这类活动,但由于写作重心的转移,短期内我不可能分出精力做这类事了。 就有了出一本书的想法,把当时的情景以文字的方式再现,使更多的家长从中得到启发。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家教现场”,是作者与家长和孩子面对面交流的真实记录。应该说,每个家庭都有不同于别的家庭的矛盾和现状,但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遇到的问题却大体上有几大类。希望有问题的家长能从这些生动有趣的事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钥匙,从而达到帮助自己也帮助孩子的目的。 本书下篇“孩子成功的二十法则”,从理论上阐述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法则,如果你了解了这些基本法则,又通过对第一部分的阅读,掌握了运用这些法则的基本方法,一定能够较好地解决你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家庭教育是攸关重大的。我们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幼儿园,享受的社会教育基本是同等的,那么,他们是否优秀,是否能够顺利地成长,很大程度上在家庭教育。作为家长,你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终生的榜样。如果读了这本书,使你找到了家庭教育中的症结,找到了与孩子沟通的好方法,并使你的孩子有所进步,作者无疑感到十分欣慰。 祝你和孩子好运! 柯云路 2010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