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是河南省省会,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所建的亳都,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中心。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张松林主编的这本《创世古都(郑州)》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生动地为我们讲述郑州的古往今来,历史要闻,名人圣贤,姓氏根亲,考古文化,名胜古迹,民间文化,地方美食,城市名片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创世古都(郑州)/中原文化记忆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松林 |
出版社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所建的亳都,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中心。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张松林主编的这本《创世古都(郑州)》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生动地为我们讲述郑州的古往今来,历史要闻,名人圣贤,姓氏根亲,考古文化,名胜古迹,民间文化,地方美食,城市名片等内容。 内容推荐 沿着历史的踪迹追寻,中国历史的起点在河南;沿着文化的脉络追思,中国文化的源头在河南;沿着血脉的流向追溯,中国人的根系在河南。据此,河南省委宣传部精心组织、全省18个省辖市共同编纂了大型丛书“中原文化记忆”,以弘扬河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显赫的地位,并以普及、精装两个版本出版。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创世古都(郑州)》,由张松林主编。共分10章,包括:谈古说今——从文明肇始到文明跨越;要事回放——历史长河中的激情浪花;名人扫描——历史天空中闪烁着这颗星;寻根问祖——从万姓宗祖到华夏寻根;古城印象——残垣断壁下的文明驿站;考古探秘——追溯文明的发现之旅;胜景掠影——钟灵毓秀的山魂水魄;名品荟萃——中原沃土物聚产丰;非遗概览——文化激流遗奇珍;城市名片——郑州走向新世纪的文化标杆。《创世古都(郑州)》内容全面,史料确凿,语言流畅,图片精美,故事动人。 目录 谈古说今——从文明肇始到文明跨越 郑州概貌 郑州源流 郑州文化 郑州精神 郑州未来 要事回放——历史长河中的激情浪花 大禹治水统万国 商汤灭夏建亳都 西周灭商诛管叔 桓公东迁成小霸 春秋子产铸刑鼎 韩灭郑渐成七雄 魏凿鸿沟黄淮通 陈胜义军攻荥阳 汉武帝嵩山封禅 枭雄争霸战官渡 隋炀帝凿通济渠 秦王虎牢克二雄 则天封禅称告成 岳飞竹芦取兀术 荥阳大会划时代 铁路动脉会郑州 花园口黄河决堤 郑州解放获新生 省会迁郑呈辉煌 八大古都现中原 中部崛起成龙头 名人扫描——历史天空中闪烁着这颗星 中华人文始祖黄帝 箕山隐士许由 爱国商人弦高 春秋名相子产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 一代通儒郑虔 诗圣杜甫 北宋建筑大师李诫 明代改革家高拱 民族英雄史可法 地质学家张伯声 当代作家魏巍 豫剧大师常香玉 寻根问祖——从万姓宗祖到华夏寻根 熊姓 高姓 常姓 龙姓 许姓 夏姓 郭姓 管姓 冯姓 郑姓 段姓 韩姓 何姓 古城印象——残垣断壁下的文明驿站 三千年古都之旅 古荥阳城的历史足音 密县老城承载了多少过往 ‘神岳”脚下的登封古城 荥阳老城怀旧 站街镇的岁月变迁 东周古城记忆 文化悠久的古阳城 古韵纯朴的颍阳镇 考古探秘——追溯文明的发现之旅 亚洲新人类的追寻 两个时代的见证——李家沟遗址 八千年前石磨盘的惊天之谜 烈火炼成的大河村 “中华第一城”——西山古城 四千年前的神秘古城 阳城与禹夏王都探寻 夏代东方军事屏障——大师姑城址 商代前期的“大邑商” 西周古城惊天下 千年沧桑郑韩都 郑韩王陵展风采 大风歌里冶铁忙 黄冶唐三彩的故乡 胜景掠影——钟灵毓秀的山魂水魄 禅宗祖庭少林寺 道教圣地中岳庙 程朱理学发源地——嵩阳书院 “嵩山第一胜地”——法王寺 天心地胆观星台 卢崖瀑布墨浪流 大汉雄风看三阙 寻根拜祖具茨山 中华圣地——黄帝故里 “天下第一宫”——黄帝宫 文明探源具茨山 河洛汇流华夏源 笔架山下育诗圣 富甲一方——康百万庄园 鬼斧神工石窟寺 王朝兴衰的见证——北宋皇陵 母亲河畔的风景 人与自然的交融——黄河湿地 回归自然一花园口 乌儿天堂雁鸣湖 三皇故里环翠峪 岩溶奇观雪花洞 轩辕问道神仙洞 名品荟萃——中原沃土物聚产丰 郑州烩面 新郑大枣 河阴石榴 中牟西瓜 中牟大蒜 荥阳柿子 蔡记蒸饺 葛记焖饼 黄河鲤鱼 郑州樱桃 郑州莲藕 密银花 嵩山绵枣 新密玉雕 登封烧饼 非遗概览——文化激流遗奇珍 超化吹歌 苌家拳 小相狮舞 河图洛书 黄帝的传说 先蚕氏嫘祖的传说 中岳庙会 摸摸会 黄河澄泥砚 黄河玉门号子 大禹的传说 郑风 孔子回车庙的传说 嵩山木版年画 笑伞舞 古荥对花鼓 河洛大鼓 城市名片——郑州走向新世纪的文化标杆 中岳嵩山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少林功夫 3600年商都 二七名城 后记 试读章节 郑 姓 郑姓出自姬姓,是以国为姓,起源于郑国。汉代司马迁《史记·郑世家》和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等都说,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宣王封他的弟弟姬友于械林(今陕西华县),建立郑国,史称郑桓公。他同时又兼职西周王朝的司徒,掌管土地和户籍。到了周幽王时,他见幽王昏庸无道,残害忠良,宠幸美女褒姒,不理朝政,预感到西周将亡,屡次向幽王谏言,而幽王不听。为求自保,他听从太史伯的建议,将家属、商人和一些财产送到洛阳以东,以新郑、新密和荥阳为中心的一带,作为日后发展的基础。至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发生了“犬戎之乱”,也就是西部的犬戎族攻打西周京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在保卫周幽王和镐京的战争中,郑桓公为国捐躯,周幽王被犬戎兵所杀。郑桓公死后,他的儿子掘突继承郑国国君的位置,史称郑武公。郑武公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先是帮助周平王将周王朝的国都由镐京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又先后灭了东虢国(今荥阳)和郐国(在今新郑、新密一带)以及其他诸侯小国,在新郑地区的溱、洧二水之间修筑新都城,建立新的郑国。至周烈王元年(前375),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从郑桓公开国到灭亡,经历了14代23个国君,共432年,其中在新郑经历了13代22个国君395年。郑国灭国后,郑国的贵族为逃避韩国人追杀,大都逃亡到陈国(都今周口淮阳)和宋国(都今商丘)之间一带。他们为纪念自己的国家,改姬姓为郑姓。由此可知,郑姓的始祖是郑国的开国君郑桓公。郑姓是因灭国而得姓,得姓之地在今郑州地区。至今,郑韩故城历2000多年仍岿然屹立,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已发现郑国贵族陵墓3000多座,有郑武公墓、郑厉公墓、郑子婴墓、祭仲墓、子产墓等,郑老庄村有郑氏宗祠。陕西省华县有郑桓公墓,河南省新密市有郑庄公墓、郑昭公墓,荥阳市有郑氏宗庙。 当今郑姓约有人口1014万,约占全国人口的O.78%,在中华姓氏中排第23位。 郑氏郡望主要是荥阳郡。荥阳鄱设于三国魏正始三年(242),治所最初在今荥阳市,隋朝迁移今郑州市。荥阳邵包括北至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南至新郑、新密、洧川,东至开封、朱仙镇,西至荥阳西。汉至隋代荥阳郡郑氏多集中于开封。其间,晋代简文帝的母亲郑阿秀(太后)出自荥阳县,北魏大臣郑俨出自荥阳。唐代有20多名郑氏大臣或名人出自荥阳。 1992年12月,“世界郑氏宗亲’92荥阳祭祖大会”在河南荥阳郑氏宗祠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中国福建、香港、台湾的郑氏宗亲170多人参会拜祖。1994年9月,“纪念郑桓公受封立国2 800周年”活动在荥阳郑氏宗祠举行,来自美国、泰国、加拿大、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的郑氏宗亲400多人参加。2004年lO月,在荥阳市举办“中国荥阳首届郑氏文化节”。2009年7月,世界郑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副会长及秘书长一行50多人,先到新郑市考察郑国故城、郑王陵,在郑武公陵举行寻根拜祖活动,后到新密市的郑庄公墓、荥阳市的郑氏宗祠和陕西省华县的郑桓公墓举行寻根拜祖活动。 段姓 段姓出自姬姓,是以字为姓,起源于郑武公之子共叔段。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等都说,起源于郑国国君郑武公的二儿子共叔段。关于共叔段,春秋《左传·隐公元年》记载,春秋初期,郑武公的夫人姜氏生二子,长子名叫寤生,出生时是难产,他的母亲姜氏很不喜欢他;二儿子名叫叔段,特别讨母亲的喜爱。寤生和叔段长大后,按照祖上的规制,应该立寤生为太子,但是姜氏讨厌寤生,三番五次请求郑武公立小儿子叔段为太子,遭到拒绝。后来,郑武公去世,寤生成了郑国国君,史称郑庄公。郑庄公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姜氏就以母亲的身份向他施压,先是要求庄公将郑国的一个重要城邑封给叔段,庄公没有答应,就叉要求将郑国的第二个大城邑京城(今荥阳东南)封给叔段。庄公无奈只好答应了母亲的要求。叔段到京城之后,在母亲的暗中唆使下,又是修城,叉是招兵,准备攻打郑国国都(今新郑)。后来,叔段发动了叛乱。郑庄公派兵攻打京城,京城的百姓都反对叔段。叔段逃到共国(今新乡辉县),史称共叔段。郑庄公去世后,他的儿子郑厉公将共叔段的孙子定叔及其家人接回郑国。定叔为纪念共叔段,就以祖父的字段为姓。由此可知,段姓的始祖是共叔段。得姓之地在郑国国都,即今新郑。 当今段姓约有人口299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23%,在中华姓氏中排第87位。 与共叔段相关的古迹有郑韩故城和京城。郑韩故城位于新郑市区双洎河(古洧水)和黄水河(古溱水)之间的高台地上,春秋初,郑武公迁都于此。京城位于荥阳市东南10公里处,今存旧城墙八段。 P59-60 序言 打开这套丛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中原这片黄土地上那如诗如歌的沧桑岁月,是先辈们在长期农耕时代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博大而辉煌的文化创造,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强大而坚韧的民族精神。 从古至今,我们的母亲河滋养着这里的每一株庄稼和每一个生灵,使这里成为一片人文的沃土。自从远古的文明之犁在这里开垦出第一片耕地之后,这块土地便再不肯荒芜:千百年来,一次次改朝换代的战争烽烟在这里改变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一个个彪炳史册的圣贤英杰、名相名将、文人才俊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中华辽阔的天幕上,众多的历史人文标志像一面面旌旗,摇曳着这个地域昔日的辉煌和骄傲……正是这一切,汇成了一条历史文化的长河,日夜流淌在中原的土地上,它携带着绵长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传递着民族精神的基因,浸润濡染着一代又一代人。这种民族的感召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着华夏子孙的文化认同,不断增强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保证了中华优秀文化和集体记忆的赓续绵延。所以,我们有理由说,中原文化折射出中国历史的轨迹,推动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以其文化理想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她以其无可比拟的系统性、丰富性、完整性,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主体和骨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根基。 斗转星移,如今我们已经告别了漫漫的农耕时期,进入到一个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但是,仰以察古,俯以观今,中华传统文化仍以其不朽的生命力,不断给予我们彰明的昭示、强烈的激励和有益的启迪,并且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道德资源,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提供着永不衰竭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尤其在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与文化产业在社会与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增大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有鉴于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强省建设作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正在谋划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所依托的基础,除了河南区位、交通、人口因素之外,很重要的,还有厚重的中原文化因素。因此,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在保护和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并通过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中原崛起,以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就文化本体的建设而言,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报告中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等论述,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上升到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高度。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中原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中以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则要求我们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世界各国人类文明成果,大力倡导文化创新,与时俱进地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的伟大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各省辖市党委宣传部,编纂出版了这套《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一共18卷。这套丛书以省辖市为单元,择其文化经典和精要,分门别类地系统介绍中原文化,旨在对中原文化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扫描和解读。编写本套书,为中原文化的积累和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我们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也体现了河南文化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这是一套送给当代人,同时又送给我们后代的礼物。 希望本套书能够对普及河南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中原人的文化自豪感,推动城市形象塑造和文化遗产保护,使城市更具历史感、文化感,使城市更具个性和特色,起到一定的作用。 刘少宇 20lO年8月 后记 2009年9月18日,受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李宪敏副部长委托,接受《中原文化记忆丛书》郑州卷的编写任务,在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外宣处王丽艳主任、段文旭女士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选定郑州市社科联副主席窦志力,《郑州日报》原总编室主任徐长青,新郑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文学,河南多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著名诗人张真宇,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胡亚毅、焦建涛等组成编委会,由张松林同志列出编写大纲,经多次讨论修改后,分头搜集资料,开展编写工作。 其中,窦志力同志负责第一板块,张松林同志负责第二、五板块,焦建涛同志负责第三、七、八板块,刘文学同志负责第四板缺,胡亚毅同志负责第六板块,张真宇同志负责第九、十板块。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王丽艳主任、段文旭同志提供了部分照片;同时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还特别安排王羿、蔡强同志到有关区域拍摄照片。该书由徐长青、张松林同志负责审阅和统稿,张松林同志最终审定后交付出版社。 编写期间,我们得到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李喜婷同志的支持和指导,对本书的体例和写作风格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深表谢忱。本书是在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的精心组织和大力支持下,大家共同努力完成的。 郑州地处中华民族腹心地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八大古都之一和中部崛起龙头城市,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国家诞生的核心地区,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积淀丰厚。由于篇幅所限,编者知识积累有限,仍有许多重要内容尚未列入,有些介绍可能还不够客观、全面。在此,诚恳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文化,是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社会发展到2l世纪的今天,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用先进的文化去激励人、陶冶人,铸造新的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希望借此丛书能够传播郑州厚重的文化,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关心和参与这项工作,共同守卫我们的精神家园。 最后,再次对所有关心、支持本书编写工作的同志们表示感谢,对所有传承、弘扬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同仁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张松林 2010年3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