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紧邻省会郑州,是中原城市群“十字”核心区重要城市之一。
新乡历史文化悠久,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都有遗存,牧野大战、比干剖心忠谏、张良刺秦、赵匡胤黄袍加身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于此,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为平原省省会。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以万仙山、八里沟、关山、回龙等为代表的南太行山水景观和以百泉、潞王陵、比干庙为代表的入文景观各具特色。
薛祖立主编的这本《风生牧野(新乡)》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生动地为我们讲述新乡的古往今来,历史要闻,名人圣贤,姓氏根亲,考古文化,名胜古迹,民间文化,地方美食,城市名片等内容。
沿着历史的踪迹追寻,中国历史的起点在河南;沿着文化的脉络追思,中国文化的源头在河南;沿着血脉的流向追溯,中国人的根系在河南。据此,河南省委宣传部精心组织、全省18个省辖市共同编纂了大型丛书“中原文化记忆”,以弘扬河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显赫的地位,并以普及、精装两个版本出版。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风生牧野(新乡)》,由薛祖立主编。共分10章,包括:谈古说今——牧野大地,历久弥新;要事回放——风起云涌看牧野;名人扫描——新乡自古多英杰;寻根问祖——缅功怀德千秋硕;古城印象——历经风雨韵犹存;考古探秘——穿越时空访真迹;胜景掠影——壮美太行,风采新乡;名品荟萃——走进新乡,品味新乡;非遗概览——民族文化[活化石];城市名片——继往开来,新乡常新。《风生牧野(新乡)》内容全面,史料确凿,语言流畅,图片精美,故事动人。
谈古说今——牧野大地,历久弥新
悠久的历史
富饶的资源
跨越发展的今天
要事回放——风起云涌看牧野
鸣条之战——奴隶王朝首更替
牧野大战——武王灭商定天下
子路治蒲——孔圣人三称其善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用桂陵
张良刺秦——博浪沙壮士遗恨
火烧乌巢——曹孟德以少胜多
竹书纪年——印证史记有新篇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
岳飞抗金——黄河北岸十八营
三年平原省——写新乡历史一页
新乡大事记
名人扫描——新乡自古多英杰
治水英雄——共工
东方谋圣——姜太公
智勇名士——毛遂
父子宰相——周勃、周亚夫
“奇计安天下”——陈平
宰相数学家——张苍
太守发明家——杜诗
“唾面自干”——娄师德
民国总统——徐世昌
新乡工业之父——王晏卿
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榜样——史来贺
新乡名人录
寻根问祖——缅功怀德千秋硕
起源于新乡的姓氏
太公后裔枝繁叶茂
卫辉比千庙天下林氏根——比干诞辰3100周年纪念大典侧记
古城印象——历经风雨韵犹存
历史文化名城——卫辉
清代民居典范——小店河
考古探秘——穿越时空访真迹
早期遗址(含城址)
古代墓葬与地上文物
馆藏文物
新乡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胜景掠影——壮美太行,风采新乡
南太行山水游
牧野古文化游
黄河滩区生态游
红色旅游
名品荟萃——走进新乡,品味新乡
原阳大米
金银花
封丘石榴
红焖羊肉
获嘉饴铬条
非遗概览——民族文化[活化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47项)
城市名片——继往开来,新乡常新
牧野之乡
英模之乡
财智之都
火烧乌巢——曹孟德以少胜多
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之句。其中提到的“魏武”即指曹操,词中“魏武挥鞭”精要地刻画了曹操军事家、政治家的雄伟气魄和潇洒风范。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其中世家大族出身的袁绍势力最大。他占据了冀(河北南部)、青(山东东部)、幽(河北北部)、并(山西北部)四州。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年经营,曹操的势力发展很快,成了唯一能对抗袁绍的军事力量。200年,袁、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展开大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奠定了日后统一北方的基础。这场经典战役与延津有着密切的关系。
延津古称酸枣县,北宋改延津县。东汉末年时的延津还是古津渡名,指古代黄河流经今河南延津西北至滑县以北的一段,为重要渡口,总称延津,实际地理位置大都在今延津县境内,位于官渡东北方约五十公里处。袁绍191年曾在此筑壁以防曹操的进攻。
199年夏,袁绍与曹操沿黄河中下游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当时,袁绍拥兵10万,实力雄厚,准备南下与曹操决战。而曹操不过三四万人,且南有刘表、江东有孙策与之为敌,处于很不利的地位。这年八月,得到袁绍南下的消息,曹操把部队主力调到宫渡,以阻挡袁绍的正面进攻,同时派人带领精兵进入青州牵制袁军,又派骑兵两干余人屯守延津渡口,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
200年春,刘备占据徐州、下邳等地,打算与袁绍共同对付曹操。曹操先声夺人,亲率精兵东击刘备,擒获了关羽,刘备兵败投靠了袁绍。就在曹刘开战时,袁绍的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从背后袭击曹操,袁绍不听,失去有利战机。直到曹操返回官渡,袁绍才想攻打曹操的许都(今河南许昌),田丰认为形势已变得不利,不赞成出兵,袁绍就说田丰“扰乱军心”,把他关进了监狱。然后,袁绍集结10万大军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准备渡河直捣许都。他先派大将颜良围攻自马。曹操听取谋士荀攸的建议,引兵先到延津,佯装渡河。袁绍不知是计,分兵迎敌。曹操乘机率轻骑直驱白马,降曹的关羽斩守将颜良于马下,袁军大乱,纷纷溃散。
袁绍围攻白马失败,恨不得一口把曹操吞掉,亲率大军渡河南进。他的谋士沮授劝阻说:“现在最好的办法是驻军延津,分出一部分兵力进攻官渡。如果全军贸然南进,万一失利,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袁绍刚愎自用,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命令文丑为先锋,率部队向南行进。
曹操得到袁绍南进的消息,带兵赶到延津南扎营,以逸待劳迎击袁军。为了引诱袁军,他命令所有骑兵卸下马鞍,放开缰绳,把辎重车辆都杂乱地扔在路上。袁军看见物资扔得满地都是,争先恐后地去抢,乱成一团。混乱之际曹操突然发起攻击,命将士一齐冲杀。文丑在混乱中被杀,袁军不少人马被俘。
袁军虽在白马、延津两战失利,失去颜良、文丑两员大将,但军事上仍占优势。七月进攻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城),准备再次南下进攻宫渡、许都。沮授又劝道:“我方兵力虽多,但不及曹军勇猛。可曹军的粮食、物资不如我们充分,若速战对曹军有利,我们应用持久战消耗对方。”袁绍不听,将大部队在官渡前线扎寨。战线长达几十里,曹操针锋相对,双方相峙了3个多月。
十月,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一万人马从邺城将军粮运到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囤积起来。沮授又建议另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囤粮守军的外侧,成犄角之势,以防曹军偷袭,袁绍又不听。袁绍的另一谋士许攸献计说:“曹军集结官渡,后方空虚,可派轻骑偷袭许都,使曹军首尾不能相顾,进而取胜。”袁绍不屑一顾地说:“不必,我一定要在此擒获曹操。”许攸觉得袁绍如此轻敌必然失败。正在这时,许攸的家人在邺城犯法被关押起来。许攸一怒之下,星夜投奔曹操。
曹操听说许攸前来,高兴得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光着脚跑出去迎接,连说:“我的大事可以成功了。”许攸见曹操礼贤下士,就把袁绍在乌巢囤积军粮的情况讲了出来,并建议派轻骑前往偷袭。曹操喜出望外,因曹军当时已经只剩一个月的军粮了,正在琢磨出奇制胜之策。许攸的建议正中曹操下怀,他立即按许攸的计策行事。
夜晚,曹操留下曹洪等人防守官渡大营,亲自率骑兵5000人,打着袁军旗号,从小路直奔乌巢。途中遇到袁军,也被他巧妙骗过。曹军顺利到达目的地,团团围住粮囤放起火来。黑夜中浓烟四起,火光冲天。袁军乱作一团,乌巢守将淳于琼慌忙应战,被曹军给杀了。
正在官渡的袁军听说乌巢起火,都无心恋战。大将张邰、高览带兵投降了曹操。曹军乘势英勇作战,袁军则作鸟兽散。袁绍及其儿子袁谭来不及穿戴,带着剩下的800多骑兵逃回河北。
官渡一战,曹操消灭了袁绍主力,后来又用了7年时间,统一了北方。
官渡之战以官渡命名,部分战场是在延津、原阳等地。其中“白马解围”、“延津诱敌”和“火烧乌巢”三个战役最为出名。
P17-19
打开这套丛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中原这片黄土地上那如诗如歌的沧桑岁月,是先辈们在长期农耕时代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博大而辉煌的文化创造,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强大而坚韧的民族精神。
从古至今,我们的母亲河滋养着这里的每一株庄稼和每一个生灵,使这里成为一片人文的沃土。自从远古的文明之犁在这里开垦出第一片耕地之后,这块土地便再不肯荒芜:千百年来,一次次改朝换代的战争烽烟在这里改变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一个个彪炳史册的圣贤英杰、名相名将、文人才俊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中华辽阔的天幕上,众多的历史人文标志像一面面旌旗,摇曳着这个地域昔日的辉煌和骄傲……正是这一切,汇成了一条历史文化的长河,日夜流淌在中原的土地上,它携带着绵长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传递着民族精神的基因,浸润濡染着一代又一代人。这种民族的感召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着华夏子孙的文化认同,不断增强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保证了中华优秀文化和集体记忆的赓续绵延。所以,我们有理由说,中原文化折射出中国历史的轨迹,推动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以其文化理想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她以其无可比拟的系统性、丰富性、完整性,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主体和骨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根基。
斗转星移,如今我们已经告别了漫漫的农耕时期,进入到一个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但是,仰以察古,俯以观今,中华传统文化仍以其不朽的生命力,不断给予我们彰明的昭示、强烈的激励和有益的启迪,并且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道德资源,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提供着永不衰竭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尤其在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与文化产业在社会与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增大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有鉴于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强省建设作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正在谋划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所依托的基础,除了河南区位、交通、人口因素之外,很重要的,还有厚重的中原文化因素。因此,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在保护和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并通过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中原崛起,以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就文化本体的建设而言,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报告中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等论述,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上升到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高度。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中原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中以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则要求我们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世界各国人类文明成果,大力倡导文化创新,与时俱进地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的伟大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各省辖市党委宣传部,编纂出版了这套《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一共18卷。这套丛书以省辖市为单元,择其文化经典和精要,分门别类地系统介绍中原文化,旨在对中原文化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扫描和解读。编写本套书,为中原文化的积累和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我们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也体现了河南文化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这是一套送给当代人,同时又送给我们后代的礼物。
希望本套书能够对普及河南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中原人的文化自豪感,推动城市形象塑造和文化遗产保护,使城市更具历史感、文化感,使城市更具个性和特色,起到一定的作用。
刘少宇
20lO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