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2日,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联合在北京宣布,在河南省许昌市西9公里处的灵井镇灵井遗址,发现了距今8万-10万年、被称为“许昌人”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此消息一出,立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随着一张张报纸、一幕幕荧屏、一声声电波,许昌,这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又一次走向全国、全世界,吸引着人们去了解它、关注它,了解它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关注它辉煌灿烂的今天与明天。 马炎心主编的这本《曹魏故都(许昌)》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生动地为我们讲述许昌的古往今来,历史要闻,名人圣贤,姓氏根亲,考古文化,名胜古迹,民间文化,地方美食,城市名片等内容。
沿着历史的踪迹追寻,中国历史的起点在河南;沿着文化的脉络追思,中国文化的源头在河南;沿着血脉的流向追溯,中国人的根系在河南。据此,河南省委宣传部精心组织、全省18个省辖市共同编纂了大型丛书“中原文化记忆”,以弘扬河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显赫的地位,并以普及、精装两个版本出版。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曹魏故都(许昌)》,由马炎心主编。共分10章,包括:谈古说今——许昌,不仅仅是三国时的魏都;要事回放——许昌历史的拐点;名人扫描——光耀历史的许昌人;寻根问祖——大树在这里萌芽;古城印象——名城故事多;考古探秘——拂去许昌历史的尘封;胜景掠影——智慧、休闲、体验之旅;名品荟萃——许昌带给世界的物质精华;非遗概览——生机盎然的乡野之花;城市名片——特色突出的地域文化。《曹魏故都(许昌)》内容全面,史料确凿,语言流畅,图片精美,故事动人。
增补《史记》褚少孙
褚少孙(生卒年不详),西汉颍川(治今禹州)人,客居沛地(今江苏沛县)。汊元帝、成帝时博士,曾为侍郎。
褚少孙早年求教于汉朝大儒王式。他遵循王式的教诲,认真研究百家学说,融会贯通,终于成就了自己的学术体系。褚少孙在阅读当时流传的司马迁《史记》时,发现《三王世家》等篇有目录而无内容,于是请教学识渊博的名流,拜访爱谈古论今的长者,费尽周折,得到前朝的《封策书》,他“编列其事而传之”,增补了《景帝纪》、《武帝纪》、《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梁孝王世家》、《三王世家》、《张丞相列传》、《龟策列传》、《平津侯列传》、《日者列侯》及《滑稽列传》附录,补缀了《史记》所缺,保存了史学资料。现在《史记》中凡有褚少孙补记的篇章,其案语都署名“褚先生日”。
清代钱大昕在其《二十二史考异》中说:“少孙补史,皆取史志之缺,意虽浅近,词无雷同,未有移甲以当乙者也。”明人将少孙的著作辑为《褚先生集》。忧国奉公祭弟孙
祭遵(?—33),字弟孙,颍川颍阳(今许昌西南)人。东汉初大将,屡建战功,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祭遵年轻时喜读经书,家庭富裕却恭顺俭朴。母亲去世,祭遵亲自背土建坟。曾有官吏冒犯他,他结交宾客杀死了该官吏。起初县里的人以为他柔弱,经过这件事后刮目相看。
光武帝刘秀打败王莽主力,领军返回经过颍阳时,祭遵以县吏的身份多次进见,光武帝喜欢他的风度仪容,任命他为门下史,后跟从光武帝征讨河北,做军市令。刘秀的侍者犯了法,祭遵严格执法,将其杀掉。刘秀大怒,下令把祭遵关了起来。这时主簿陈副劝道:“明公常想军纪严明、令行禁止,现在祭遵执行军法而不避讳,这是军令能够实行的原因。”刘秀从谏如流,赦免了祭遵,并任命他为刺奸将军。刘秀对众将说:“你们要防备祭遵!我的侍者犯法尚且杀之,你们犯法一定不会偏袒。”
建武二年(26)春,祭遵官拜征虏将军,封颍阳侯。与骠骑大将军景丹、建义大将军朱祜、汉忠将军王常等率军向南讨伐弘农、厌新、柏华等地的贼寇。战斗中,祭遵的嘴被弓箭射穿而流血,大家见他受伤,稍微后撤,祭遵大声斥责制止,士卒勇气倍增,于是大破贼军。当时新城山贼张满,屯据险要关口危害百姓,光武帝诏令祭遵讨伐他们。祭遵断绝其粮道,张满数次挑战,祭遵坚壁不出。厌新、柏华的贼人又与张满会合,攻下并占据霍阳。祭遵于是分兵击破并使之投降。第二年春,张满粮乏人困,城被攻陷,祭遵生擒张满。
当时涿郡太守张丰扣留使者并举兵造反,自称无上大将军,和彭宠连兵呼应。建武四年,祭遵与朱祜以及建威大将军耿弁、骠骑大将军刘喜一起讨伐他们。祭遵先到,猛烈地进攻张丰,张丰的功曹曹孟宏捆绑着张丰来投降。诸将率兵返回,祭遵接受诏书屯兵良乡,抵御彭宠。派遣护军傅玄袭击彭宠将领李豪,大破之,斩杀千余人。祭遵与彭宠相持一年多,数次挫其锋芒。等到彭宠死后,祭遵进军平定他所占据的地盘。
建武六年春,光武帝诏令祭遵与建威大将军耿弁、虎牙大将军盖延、汉忠将军王常、捕虏将军马武等取道天水讨伐公孙述。当时天水在隗嚣割据政权境内,隗嚣担心刘秀“假途伐虢”,不想让汉军从自己的地盘过境,就托词拒绝。刘秀召集众将商议,大家都说:“可以暂时不和隗嚣撕破脸,增封他的将帅,来消除他的疑虑。”祭遵说:“隗嚣早就心怀叵测,现在如果按兵不动拖延时间,就会使其阴谋更深,而蜀地公孙述的警惕也会提高,不如马上进发。”刘秀听从了祭遵的意见,派其为先锋。隗嚣命令大将王元据守陇坻,祭遵进攻并打败王元,追至新关。诸将赶到,与隗嚣作战,都失败了,退出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约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刘秀诏令祭遵驻军于淠县(治今陕西陇县南)。此后祭遵数次挫败隗嚣。
P49-50
打开这套丛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中原这片黄土地上那如诗如歌的沧桑岁月,是先辈们在长期农耕时代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博大而辉煌的文化创造,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强大而坚韧的民族精神。
从古至今,我们的母亲河滋养着这里的每一株庄稼和每一个生灵,使这里成为一片人文的沃土。自从远古的文明之犁在这里开垦出第一片耕地之后,这块土地便再不肯荒芜:千百年来,一次次改朝换代的战争烽烟在这里改变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一个个彪炳史册的圣贤英杰、名相名将、文人才俊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中华辽阔的天幕上,众多的历史人文标志像一面面旌旗,摇曳着这个地域昔日的辉煌和骄傲……正是这一切,汇成了一条历史文化的长河,日夜流淌在中原的土地上,它携带着绵长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传递着民族精神的基因,浸润濡染着一代又一代人。这种民族的感召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着华夏子孙的文化认同,不断增强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保证了中华优秀文化和集体记忆的赓续绵延。所以,我们有理由说,中原文化折射出中国历史的轨迹,推动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以其文化理想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她以其无可比拟的系统性、丰富性、完整性,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主体和骨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根基。
斗转星移,如今我们已经告别了漫漫的农耕时期,进入到一个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但是,仰以察古,俯以观今,中华传统文化仍以其不朽的生命力,不断给予我们彰明的昭示、强烈的激励和有益的启迪,并且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道德资源,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提供着永不衰竭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尤其在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与文化产业在社会与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增大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有鉴于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强省建设作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正在谋划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所依托的基础,除了河南区位、交通、人口因素之外,很重要的,还有厚重的中原文化因素。因此,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在保护和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并通过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中原崛起,以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就文化本体的建设而言,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报告中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等论述,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上升到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高度。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中原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中以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则要求我们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世界各国人类文明成果,大力倡导文化创新,与时俱进地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的伟大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各省辖市党委宣传部,编纂出版了这套《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一共18卷。这套丛书以省辖市为单元,择其文化经典和精要,分门别类地系统介绍中原文化,旨在对中原文化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扫描和解读。编写本套书,为中原文化的积累和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我们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也体现了河南文化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这是一套送给当代人,同时又送给我们后代的礼物。
希望本套书能够对普及河南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中原人的文化自豪感,推动城市形象塑造和文化遗产保护,使城市更具历史感、文化感,使城市更具个性和特色,起到一定的作用。
刘少宇
20lO年8月
《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之一的《曹魏故都——许昌》即将出版,这是上上下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它凝聚着众多人的心血和汗水。我们首先要感谢各级领导,尤其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登喜同志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格慧同志,是他们高度重视、正确指导,为本书的策划提供了组织保证;还要感谢许昌所辖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同志,是他们组织人员,鼎力支持,搜集资料,提供初稿,对本书编纂给予了直接帮助;也要感谢所有编写了许昌地域文化书籍及相关资料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是他们长期积累,潜心研究,呕心沥血,厚积薄发的成果,为本书编写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最后还要感谢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领导和丛书编委会的专家,是他们精心策划、全程督导、悉心修改,为本书出版提供了技术指导。 根据分工,本书第二、四、七章由李辉、陈若军撰写,第一、三、六、十章由葛臻明撰写,第五、八、九章由李俊涛、蔡伟京撰写。全书由马炎心、陈若军统一审定,并对大部分章节作了重要修改。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虽然是具体的编纂者,但背后还聚集了大批初稿执笔者和图片摄制者,我们既不敢掠人之美,但因体例限制,也无法一一注明,务请同志们见谅。
尽管我们尽心尽力地做了一些工作,但对许昌历史文化的研究还是非常肤浅的,书中难免有一些讹误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仲夏于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