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泽东与姓名艺术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作者 吴海坤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吴海坤编著的《毛泽东与姓名艺术》一书讲述了毛泽东本人的姓名,他为子孙辈和亲属起名、改名,为其他人起名、改名、定名的故事。

全书图文并茂,集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读者打开本书,对于了解毛泽东,特别是了解毛泽东为人处世以及与人交流的艺术技巧,对于丰富历史知识,增加姓名常识,一定会有帮助启示。

内容推荐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除了他本人的名字有20多个外,为子女、亲属、他人起名、改名、定名、论名也不下200个。在《毛泽东与姓名艺术》一书中,笔者吴海坤就毛泽东本人的16个名、字、号和他为子女、孙子孙女、亲属以及为他人起名、改名、定名的部分故事辑在一起。这一幅幅毛泽东与姓名的画卷,“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些零散的姓名故事中,我们可以真实地了解毛泽东成长、成才、成为伟人的轨迹;毛泽东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毛泽东志向高远、目标宏大的胸襟;毛泽东通古熟今、智勇双全的聪慧;毛泽东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涵操;毛泽东艰苦朴素、勤政为民的品德;毛泽东博览群书、幽默诙谐的个性。

目录

序言

上篇 毛泽东本人姓名

毛泽东姓名由来

毛泽东趣说自己的姓名

毛泽东的乳名——“石三伢子”

毛泽东的字——“润之”

毛泽东读私塾时的诨名——“省先生”

毛泽东不寻常的笔名——“二十八画生”

毛泽东读师范时同学为他起雅号——“毛伟人”

毛泽东读师范时的外号——“毛奇”

毛泽东忧国忧民起笔名——“子任”

毛泽东组织秋收起义化名安源煤矿采购员——“张先生”

毛泽东在逆境中的化名——“杨先生”

毛泽东思念杨开慧改笔名为——“杨子任”

毛泽东撤离延安时的代号——“李德胜”

毛泽东与郭沫若、齐白石争画名讳——“李得盛”

毛泽东在购货证上使用的化名——“李松前”

中篇 毛泽东为子孙辈和亲属起名、改名

毛泽东为堂妹起名

毛泽东为长子起名

毛泽东为次子起名

毛泽东为三子起名

毛泽东为四子起名

毛泽东两次为长女起名

毛泽东为小女儿起名

毛泽东为孙子起名

毛泽东为外孙女——李敏的女儿起名

毛泽东为外孙——李敏的儿子起名

毛泽东为表侄孙女王海容起名

毛泽东为侄媳韩瑾行改名——“李瑾”

下篇 毛泽东为其他人起名、改名、定名

毛泽东为罗瑞卿起外号——“罗长子”

毛泽东为藏族红军战士桑吉悦希起名——“天宝”

毛泽东为程思远起别号——“近之”

毛泽东为傅连嶂起化名——“郑爱群”

毛泽东为私塾同窗郭梓材起化名——“郭栩”

毛泽东为渡江英雄起名——“马毛姐”

毛泽东为许世友改名

毛泽东为周小舟改名

毛泽东为何长工改名

毛泽东为东山学堂同学毛生炳改名——“森品”

毛泽东为乡亲郭泉秀改名——“郭伯田”

毛泽东为警卫员李黑丑改名——“李德华”

毛泽东在庐山为山保改名——“宝山”

毛泽东为专机乘务员郭桂卿改名——“郭子仪”

毛泽东为演员刘芙蓉改名——“秋江”

毛泽东在南昌为女服务员改名

毛泽东建议李立三改名

毛泽东为“二乔”断名

毛泽东为警卫员吴吉清定名字

毛泽东批评出来的绰号——“郭铁匠”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毛泽东趣说自己的姓名

毛泽东一生用过的名字很多,有正名、乳名、学名、字、化名、外号等,还用过许多“姓”,如马、赵、李、杨等。但是,毛泽东一生中用得最多的还是自己的正名——“毛泽东”。

毛泽东多次趣谈过自己的姓名。尤其是“毛”姓,常因时空和在场人员的不同,谈笑时随机应变,引人人胜。

1951年11月,毛泽东在罗瑞卿及省市领导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巡视了古都安阳。当得知陪同人员中有安阳地区行政公署专员的名字叫程耀吾时,他高兴地开玩笑说:“你这个名字不如我的名字好,程耀吾,就是只耀自己,不耀别人。”“我的名字叫毛泽东,泽东就是光泽大海,普照东方。你是安阳人民的专员,为什么只耀自己,不照耀别人啊!”

程耀吾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本来他想向毛泽东解释一下,他原名叫远增,因做地下工作改了名,但在这种场合既没有时间也不便向主席作解释,只有另找机会罢了。

“咏芝”,是毛泽东的字,出自于“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后来,毛泽东将“咏芝”改为了“润之”(也做“润芝”)。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曾与时任《新民报》副刊编辑的作家张恨水谈起“润之”的由来。毛泽东说:“我以前常用‘润之’一名,便是在湖南一师时,杨怀中先生建议我取的。有一次,我在给杨先生的信中署名‘毛学任’,杨先生问我何故?我说学一学梁任公(即梁启超)。杨先生便给了我一部《胡文忠公遗集》要我读。我反复阅读后,觉得胡林翼确实值得学习,胡字‘润芝’,我就改为‘学润’,杨先生对我说:‘司马长卿崇拜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然尊敬胡润芝,就干脆改成润芝吧。’以后,师长和好友们多叫我‘润芝’。”

毛泽东在长沙读一师时曾以“二十八画生”贴出“征友启事”和用于《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的署名。之所以取名“二十八画生”,毛泽东后来与同学罗章龙等人说:“毛泽东三字(繁体)的笔画加在一起为二十八画,所以用作笔名。”因为二十八画生作为署名,很奇特,也吸引人,易引起人注意。当时长沙周南女校校长朱剑凡的小女儿,也就是后来成为王稼祥夫人的朱仲丽曾回忆在她童年时就“二十八画生”事和毛泽东的一次对话:我两眼瞪着,问:“毛叔叔,你为什么取一个怪名字,叫‘二十八画生’呢?真不好听。”毛泽东笑道:“我是喜欢来新花样,用数目字代替名字,节约呀,省事呀……”

应该说,在毛泽东之前还未曾见过用自己的名字拆成数字代替名字的,这也是毛泽东的奇思妙想,堪称是用数目字代名字的开创者了。

战争年代,毛泽东一生有不少化名,在这些化名中,他最喜欢的就是撤离延安时起的“李德胜”,并曾多次评说过。

1947年3月,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在敌众我寡、形势暂不利我方的情况下,党中央决定撤出延安。为了牵住敌人的鼻子,鼓舞将士的斗志,也为了安抚陕北人民,毛泽东决定留在陕北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从保密的需要着想,留下的中央领导都使用了化名,毛泽东为自己取了一个意蕴深远的化名——“李德胜”,他说:“‘李德胜’,‘离得胜’,离开延安就意味着胜利。”

笔者以为,毛泽东用“李德胜”作为化名,可能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李”与“离”谐音,从战略高度,从长远看,暂时离开延安,是为了得到延安,得到中国,得到胜利,事实完全证明了毛泽东的判断,所以,取“离”的谐音“李”为化名的姓;二是毛泽东是精通史学的专家,“得胜”有可能从中国古曲牌《得胜令》移植而来。

毛泽东对自己的姓因时空的不同更是多次做过颇有新意的解说。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为抗大学员讲课时,在讲到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时,慷慨激昂地说:我们和日本帝国主义打的是一场持久战,打他个十年八年,打他个三十年五十年。我们死了,把我们的枪交给我们的儿子,儿子死了,交给我们的孙子,孙子死了,交给我们孙子的儿子,孙子的孙子。这样下去,日本帝国主义打不倒,我就改姓,我就“不姓毛”!毛泽东以“改姓”、 “不姓毛”的誓言,表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和必胜信心。事实证明,在毛泽东伟大誓言的鼓舞下,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经过浴血奋战,终于迫使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从而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38年2月,毛泽东组织了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每周有一天晚上在他住的窑洞讨论,参加者有滕代远、罗瑞卿、萧劲光等人,有一天学习结束时已经很晚了,毛泽东诙谐地说:“有人说姓毛的一毛不拔,今天我要拔一毛,请你们吃夜餐。”当晚,大家边吃边说,谈笑风生,津津乐道,一直到深夜方散席休息。

1945年国共谈判期问,毛泽东多次拜访重庆民主人士和文艺界名流,民主人士和文艺界名流也邀请毛泽东做客和演讲。一次演讲结束时,有人问毛泽东“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毛泽东回答说:“国共两党的矛盾,是代表着两党利益的矛盾。至于我和蒋先生嘛……”“蒋先生的‘蒋’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一棵草,他不过是一个草头将军而已。”“那毛……”有人不怀好意地问。毛泽东诙谐地说:“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字,而是一个‘反手’,意思是说,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

毛泽东绝妙精彩的回答,博得满堂称赞。事实正如毛泽东预见和分析的那样,经过几年的决战,蒋介石无奈地逃到了台湾,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P15-19

序言

凡人无论男女,无论贵贱,必有姓有名,有的不但有正名(谱名),还有乳名、学名、艺名、化名、诨名、字、号等,少则一个,多则几十甚至上百个。姓与名既是人类血缘传递的主要信息标志,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一种符号的代表。从古到今,我国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定格为“姓名”。在我国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与氏,后有名与字、号等。姓与名,名与字、号,各有内涵,各有用途,意义也不尽相同。

姓名,顾名思义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姓,二是名。作为个体的人,“姓”是无法自己选择的,它是血缘的密码,基因的延续,家族的传承,要么跟父姓,要么随母姓,这是约定俗成的,自己是无法选择的,并且终身相伴。具有家庭的专一性、亲和力、凝聚力的特点。名则不同,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更改,起名有的是父母,这占大多数,有的是同族长辈,有的是算命或易学先生,有的是专业起名公司,也有的是自己起名或改名。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有的正名伴随终身,也有的是笔名、化名或其他名伴随终身,具有多样性、随意性、时代性的特点。

姓名不仅是人的符号,还是生命的标志、人生的旗帜。

孔子说:“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这里的“顺”,是指顺利畅通。古人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姓名,寄托着长辈的祝福和期望,姓名,是人的情、意、志,精、气、神的高度概括;姓名是人工作、生活、交流的名片;姓名,是人的地位、声誉名望、人生价值、无形资产的品牌。

中国人的姓名是由汉字组成的,而汉字有音、形、意,根据古人“万物可有象,万物皆有灵,万物能通灵”的观点,由音、形、意组成的汉字姓名,也许蕴涵着无形的意念和期望,也许潜藏着许多的奥秘和信息。

毛泽东这个自认为是一个“农民”的三伢子,自从走出穷乡僻壤,就逐步引起了世人的注目。

学生时代,他“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品学兼优,敢作敢为,很快成为学生领袖,被师生们誉称为“毛奇”、“毛伟人”。

青壮年时代,他没有上过军事学院,连孙子兵法都未看过,却带领工农革命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秋收暴动,当上了井冈山上的“山大王”,树起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大旗;中央苏区的三次反“围剿”,长征的“四渡赤水”、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把蒋介石弄得晕头转向,捶胸顿足,除了“娘西匹”的骂声外,实在别无他法。一个拥有政权和军队,还有美国支持的蒋家王朝顷刻在大陆覆亡;一个白手起家,凭着几块零散的根据地和落后的武器装备,依靠革命的理论和人民的力量,迅速夺取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人民大救星”、“人民伟大领袖”,成为中国革命之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主要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新中国的诞生,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他的理论与实践,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且影响到了世界历史的进展。

晚年时代,在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又进行了艰辛的、大胆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和试验,先是“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探索和试验,后又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大演练式的试验”,尽管他在这些“试验”中犯了错误,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严重损失,造成了严重后果。但是,这些错误毕竟是探索中的错误,应该说,毛泽东当初的本意和出发点是不希望出现这种失败和悲剧的。

在他犯错误期间,他心中装着人民没有变,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变,社会主义的制度和社会主义性质没有变,况且,毛泽东犯错误的原因十分复杂,怎样评论,党有“决议”,邓小平有中肯的评价。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毛泽东是人,不是神,是人难免会犯错误。实际上,毛泽东对自己的错误心中也是有数的,在东湖客舍与李达就“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辩论,事后毛泽东也承认是自己的不对;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人的错误批判和处分,毛泽东也委婉地向彭德怀道过歉,“也许真理在你那边”。“文化大革命”后期他重新对邓小平委以重任,称他“人才难得”;陈毅逝世,他抱病亲自参加追悼会,并说:“陈毅是个好同志。”如此等等,实际上都是他对自己错误的一种反思和纠正。

笔者上述赘言,旨在说明毛泽东作为个体的人名,已经不只是一个符号,他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时代的象征,时代的旗帜。他的名字已经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智慧,他的魅力,将超越时空,激励后人,震撼世界。

毛泽东对自己的名字非常喜欢,他曾多次作过解释和剖析,深知自己名字的意蕴。一方面,毛泽东名字蕴涵的意念、信息和密码激励着他从小就好学上进,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促使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另一方面,毛泽东也用他毕生的精力和成功实践,诠释了他的名字,“光泽大海,普照东方”。

毛泽东一生除了正名外,还有过20多个名、字、号,该书收录了16个名字,还有一些名字如:允滋、赵东、自任、马任、国彬等。限于资料的欠缺,暂时还找不到出处和起名缘由。

毛泽东不仅形象、深刻地解析自己的名字,身体力行去践行和诠释自己名字的内涵、意蕴,他还经常为自己的子女、孙辈、亲属以及接触他的人起名、改名、定名、论名。其起名、改名造诣和艺术达到了深邃、娴熟的地步,经他起的名字寓意深远,绚丽多彩,令人回味无穷。

毛泽东博览群书,通古熟今,深谙姓名学知识,对中国姓名渊源,起名习俗,起名方法,起名技巧,起名用字的音、形、意都有颇深的掌握。毛泽东起名、改名既有从俗就习,更有奇想新意,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起名善于引用诗词名句。诗词名句本身就是文字和语言的精华,文理含蓄,寓意深刻,引其字作名,且朗朗上口,含义隽永,既雅致,又美感,颇耐品位,具有极高的文化审美和实用价值。如毛泽东为长女李敏、小女李讷取名,则取自于孔子的《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名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修养的人应该语言滞后,行为迅速。笔者曾两次与李讷有过接触与交往,深感李讷聪慧睿智,学识渊博,既亲切,又谦虚。笔者曾建议她写写毛主席,出点书,她说她还没有考虑好,她语言不多,但句句明理,真还应了这个“讷”字。

二是起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政治性。人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形式、结构不仅映视着华夏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显示着文化交融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人们内心各种情感、心态的流露,而且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受当时政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仅就“姓”、“氏”、“名”而言,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代号,随后慢慢演变为家族的标志。姓的含义最早与女性生子有关。《说文解字》载:“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绎史》引《三坟》云:“男女媾精,以生女为姓。”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无疑,当时的姓是由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决定的,其作用是便于异姓民族之间的通婚和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

“氏”形成于原始社会的晚期。秦以前,姓和氏含义截然不同,是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表示个人的血统来源,氏则是姓的分支和发展。《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说文解字》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由此而知,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姓是指个人的血统来源,氏是指子孙的血统来源。姓用于区别婚姻,氏用于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姓同不可通婚,氏同姓不同则婚姻可通。到了春秋末年,由于礼崩乐坏和战乱的影响,姓与氏之间的界限慢慢变得模糊,出现了姓氏走向统一的势头。进入两汉,“姓”与“氏”二者合一,完全融为了一体。现在人们以笔画多少排列人名时常说“以姓氏笔画为序”,这里的姓氏并称,表示同一概念。

“名”,从口从夕。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人的名,乃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从辨别人的声音、形体之中慢慢演变而来的,蒙昧时代的简单交往,听其声、观其形还可以,随着群居生活日渐发达,族群交、往、人与人交往的频繁,仅从声音、形体辨别就不够了。特别是到了夜间,双方都看不清楚体形,碰在一起需要用口念出一个自己的特定符号,这就是从口从夕“名”的来源。《说文》载:“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时的名,其功能只用于呼喊,是人的最原始的符号和标记。而现在的名则演变成了具有遗传的密码、多彩的组合、丰富的内涵、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名始,从声、从形可知其人是谁。如今,知名,便知其人、其声、其貌、其识、其品。

自从姓名的产生,各朝各代,姓名也就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毛泽东起笔名“子任”,是因“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子任自然就烙上了忧国忧民的印记;毛泽东撤离延安后起化名“李德胜”,不仅烙上了延安的印记,还蕴涵了伟大的目标和必胜的信心和希望。毛泽东为程思远起别号“近之”,是寄希望他靠近共产党,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把许世友“士”兵的“士”改为“世”界的“世”,是要他不仅做士兵的朋友,还要做世界的朋友;毛泽东为何坤改名何长工,是希望他当一辈子革命的长工……毛泽东的这些起名、改名,其政治性、时代感不仅鲜明,而且意义深远而非凡。

三是起名具有笑的幽默感,品的趣味性。幽默是一种笑的文化,是个人的特殊风格、独到修养,是个人睿智和机敏的巧妙表现。幽默本身就具有笑的趣味、乐的趣味、品的趣味。其味深厚,其味芳香,其味悠长。一旦人成功地使用了幽默,生活将充满欢乐,工作将变得轻松,事业也可能创造奇迹。不是吗?美国西点军校凭幽默录取新生,美国总统靠幽默赢得选票,鲁迅用幽默作为战斗“匕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毛泽东是东方的幽默大师,他的幽默具有哲理性、通俗性、趣味性、鼓动性。他把幽默运用到方方面面,无处不闪烁着知识和智慧的火花。他的幽默令斯大林对他捉摸不定,令尼克松拜访时也小心谨慎。生怕他冒出几句意想不到而又无法应对的话。在起名、改名、论名上,毛泽东更是借名发挥,把深奥的哲理、名人典故融入幽默之中,把幽默运用到了极致。毛泽东南巡期间为女服务员周水莲改名周天王,改完后,毛泽东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当周水莲得知周天王是个男的后说:“我是个女孩子,怎么能喊天王地王,不好听。”毛泽东大笑道:“周天王不好听,那就叫周天吧。”

类似这样的幽默,不仅起名中到处可见,在其他方面特别是在交往方面都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总之,在毛泽东的一生中,除了他本人的名字有20多个外,为子女、亲属、他人起名、改名、定名、论名也不下200个,在本书中,笔者就毛泽东本人的16个名、字、号和他为子女、孙子孙女、亲属以及为他人起名、改名、定名的部分故事辑在一起。笔者自知笔拙,但总算把这些零散的“珍珠”串了起来,组成了一幅幅毛泽东与姓名的画卷,“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些零散的姓名故事中,我们可以真实地了解毛泽东成长、成才、成为伟人的轨迹;毛泽东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毛泽东志向高远、目标宏大的胸襟;毛泽东通古熟今、智勇双全的聪慧;毛泽东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涵操;毛泽东艰苦朴素、勤政为民的品德;毛泽东博览群书、幽默诙谐的个性。本书图文并茂,集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读者打开本书,对于了解毛泽东,特别是了解毛泽东为人处世以及与人交流的艺术技巧,对于丰富历史知识,增加姓名常识,一定会有帮助启示。通过这本书,能与读者交个朋友,并多少能给读者一点启示,那便是笔者的奢望了。

后记

毛泽东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四年了,每当想起庐山会议曾被打成“彭德怀反党集团”的重要成员,“文化大革命”又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陷害,被投入牢狱,身心遭到严重摧残的黄克诚老将军在一次会议上关于“毛泽东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多次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这是我们党内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比拟的。”“多少年来,举世公认毛主席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袖,是中国革命的象征。丑化、歪曲毛泽东,就是丑化我们党和国家。那样做,会危害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危害人民的根本利益”。“现在有些人要丢掉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或是要批判毛泽东思想的主要部分,我认为这样做是危险的,是要吃亏的,是会碰得头破血流的”语重心长的讲话,就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毛泽东领导和教导下,沐浴着毛泽东思想阳光成长起来的,对毛泽东是有深厚感情的,并且一直把他作为崇敬的偶像。

从内心讲,老早就想写点东西纪念这位伟人,抒发自己对毛泽东的怀念之情,苦于辞职下海后,艰难曲折,没有时间,也很难静下心来写点东西。好在经营中又办起了一家省级媒体的周刊,有了阵地,于是,抽了些时间,选了一个不大引人注意的题目,广泛收集资料,购买文献,开始了对毛泽东与姓名的研究,说是研究,其实都是在一些专家学者研究毛泽东的文献中挑选出相关的内容,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整合,加工提炼,变成了实际上已经是研究成果的再加工,于是,一篇一篇的毛泽东与姓名的拙作见之于报端,还好,这些文章一经面世,便引来了不少读者的喜欢,也给载有大量广告内容的报纸增加了一点可读性,随后,笔者将这些独立成章的姓名故事组合起来,编成了这本《毛泽东与姓名艺术》的书,有人说出书也算是你个人小小的成果,我认为,与其说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倒不如说是我所参考过的研究文献作者们的共同成果。因此,笔者认为:毛泽东是伟人,是领袖,直接接触的人并不多,涉及毛泽东的第一手资料一般人是很难查阅到的。大家公认的真正研究毛泽东的书籍应该是著名的美国作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后来,许多研究毛泽东的学者都使用了斯诺的研究成果,我们这些远离北京,既没有见过毛主席,也很难有机会查阅到毛泽东的第一手资料的普通庶民,只有在他人研究毛泽东的基础上,就某方面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是再研究,这种成果是共同成果,况且,在本书中,有些是自己的理解与发挥,有些则直接使用了参考文献的原话,在此,笔者向所有我参考过的文献的编写者以及这些文献的出版社表示深深的谢意。

研究是难的,不仅需要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及社会调查,还涉及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要把研究的资料归纳整理,加工提炼,精心组合,要把初级产品编写成书,变成正式文化产品,当然也就更难。笔者才疏学浅,加之收集文献资料有限,书中错字、错句在所难免,不当之处恳望各位专家学者以及读者批评指正。

书中有些图片是本人自拍的,有些是从其他文献中选用的,因不知原创者,望文献作者、出版社海涵,若能联系到图片的创作者,定将酬谢。

本书能与读者见面,不仅要感谢为该书打印、审稿、编辑、设计的各位老师,以及支持鼓励的各位朋友,还要感谢云南人民出版社赵石定老师和人民出版社陈光耀老师在审稿中为该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此外,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家人特别是妻子给予了理解和大力帮助,这小小的“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他们的一半。

吴海坤

2008年12月完稿于昆明海力书屋

2010年10月再审于昆明海力书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