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正儿八经说隋唐(之1历史挑山工)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玉伟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六本系列图书《正儿八经说隋唐》的第一部,是一部严肃的通俗历史著作,以宇文邕和杨坚为中心,分两部分敷衍了大隋王朝建立的前前后后,人物个性鲜明,战争场面宏大,语言风趣幽默,功力力逼当年明月。本书参考《资治通鉴》、《北史》、《南史》、《周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用小说笔法,以心灵品史,对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隋唐王朝进行全景展示。

内容推荐

那是一个带着一丝血腥的时代,但那也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如果不想被别人统治,唯一的选择就是统治别人。生于一个那样的时代,他们必须义无反顾地把时代当作自己的舞台。于是,顶盔贯甲的武将来了,他们在万马军中拼死冲杀,哪怕到头来身首异处,马革裹尸。摇着鹅毛扇的阴谋家来了,他们在庙堂之上设谋划策,滔滔雄辩,哪怕到头来家国俱碎,只是画饼。

许多人不喜欢做历史研究,但历史本身却以无可阻挡的魅力让我们沉迷在了他的怀抱。

目录

第一部分 大一统:宇文邕篇

  一、一份家谱

  二、忍耐

  三、致命一击,诛杀宇文护

  四、磨剑

  五、北齐第一名将挂了

  六、北齐后主高纬

  七、第一次东征伐齐

  八、第二次东征伐齐

  九、平阳城

  十、晋阳城

  十一、最后的结局

  十二、子女教育问题

第二部分 大一统:杨坚篇

 第一章 内战

  一、成长之路

  二、公元580年:天降横财

  三、巩固地位

  四、挑战者

  五、天下第一名将

  六、杨坚的困境

七、内战(一)

八、内战(二)

九、内战(三)

十、大决战:沁水大战

十一、大决战:终极对决

 第二章 战突厥

十二、建国大业(一):登基

十三、建国大业(二):大封功臣

十四、建国大业(三):杀戮

十五、建国大业(四):建立帮规

十六、北方大草原

十七、战突厥:隋朝第一外交官

十八、战突厥:第一阶段

十九、战突厥:血战

二十、战突厥:第二阶段

二十一、战突厥:史万岁

二十二、战突厥:李崇

二十三、战突厥:群英会

二十四、反叛:公元586年

二十五、隋初三叉戟

二十六、眼镜蛇的崛起

 第三章 平陈之役

二十七、童话王国

二十八、“忠臣良相”

二十九、最后的狂欢

三十、大隋双璧

三十一、平陈方略

三十二、南征前夕

三十三、南征:统一天下(一)

三十四、南征:统一天下(二)

三十五、偷渡

三十六、最后的名将

三十七、南京!南京!

三十八、决战

三十九、结局?

四十、善后事宜

四十一、真正的考验

四十二、千秋伟业

四十三、最后的结局

四十四、庆功(一)

四十五、庆功(二)

 第四章 平叛

四十六、后“三叉戟”

四十七、一个普通的官

四十八、世家大族

四十九、平叛(一)

五十、平叛(二):剑指江南

五十一、平叛(三):来护儿

五十二、平叛(四):决战

五十三、杨素战法

五十四、结党

五十五、“眼镜蛇”的攻击

五十六、“两巨头”时代

五十七、开皇之治

五十八、仁寿宫(一)

五十九、仁寿宫(二)

 第五章 岭南

六十、独孤氏(一)

六十一、独孤氏(二):伉俪情深

六十二、独孤氏(三):二圣

六十三、独孤氏(四):嫉妒

六十四、岭南(一):洗夫人

六十五、岭南(二):改朝换代

六十六、岭南(三):政坛“双头蛇”

六十七、岭南(四):猛虎再出笼

六十八、岭南(五):史万岁宝藏

六十九、岭南(六):令狐熙

 第六章 内斗

七十、自大与自卑

七十一、大法官:赵绰

七十二、罪恶与救赎

七十三、杨氏家族

七十四、毒蛇再出场

七十五、杨虞之斗

七十六、莫须有

七十七、探案

七十八、高旬丽

七十九、冲突

八十、战前准备

八十一、第一次交手

 第七章 再战突厥

八十二、再战突厥(一)

八十三、再战突厥(二):大义公主

八十四、再战突厥(三):双雄会

八十五、再战突厥(四):暗战

八十六、再战突厥(五):烽烟再起

八十七、再战突厥(六):决战

八十八、再战突厥(七):阶段性胜利

八十九、蝴蝶效应

九十、爱情

九十一、一句话引发的震荡

 第八章 换储风云

九十二、换储风云(一):太子的“二”

九十三、换储风云(二):火云邪神

九十四、换储风云(三):三人帮

九十五、换储风云(四):夫妻同心

九十六、换储风云(五):致命转弯

九十七、换储风云(六):九阴白骨爪

九十八、换储风云(七):木桶上的短板

九十九、换储风云(八):恒星陨落

一百、换储风云(九):丰碑

一百零一、换储风云(十):公元600年

一百零二、换储风云(十一):影子军师

一百零三、换储风云(十二):钢铁同盟

一百零四、换储风云(十三):四面围城

一百零五、换储风云(十四):废立

一百零六、小结

试读章节

十、晋阳城

北齐军崩溃了,平阳城也就解围了。宇文邕赶紧进入平阳城,慰问慰问自己的大功臣、好兄弟梁士彦。君臣二人一见面,二话不说,先大哭了一场,不是一般的哭,而是摸着胡须哭(当时习俗,表示情深意重)。公平地说,平阳决战的首要功臣绝对是梁士彦,虽然他最后并未参加具体的战斗。

战斗打完了,而且还是个大胜仗。将士们就都要求回去歇歇,宇文邕也觉得该回去休整休整,于是就带着军队往回走。

毫不客气地说,这又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幸好,有一个人及时阻止了这一决定,此人正是摸着宇文邕胡子哭的梁士彦。

他为宇文邕分析道,北齐已经人心动摇,现在进攻必然势如破竹,一定能取得全胜。宇文邕恍然大悟,拉着梁士彦的手说:老弟,你替我守住平阳城,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于是,率领军队以宇文宪为前锋继续向前推进,兵锋直指晋阳(太原附近)。

宇文邕,你先在路上走着。咱再说说“伟大的”高纬。这位仁兄带着冯淑妃,一路狂奔逃到了晋阳,吓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于是又想继续跑路。此时,有良心的大臣们都劝说他要坚守晋阳,破釜沉舟,等待援军。带领军队安全返回的高延宗也力荐不可离开。

按照当时的形势来看,高纬仍然有翻盘的可能。首先,晋阳是一座坚城,易守难攻,后来的战斗也证明了这一点;再次,河南还有一部分生力军,山东、河北的军队也较有战斗力,两方来援,实力不容小觑;最后,破釜沉舟,厚赏军人,让他们死战。尤其最后一条,狗急跳墙,真要豁出去干一件事情,谁都挡不住。

但是,吓破了胆的高纬还是决定跑路,临跑之前,他叫来高延宗,对他说:“老兄,晋阳就交给你了,我走先。”高延宗又想极力劝谏,但一抬头人已经跑远了。

四天之后,宇文邕率领大军来到了晋阳城。

宇文邕,东征的道路不是这么容易走的,大英雄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北齐也不全是高纬那样的蠢货。对你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因为这次你的对手是高延宗,想统一北方,先过这一关再说。

高延宗,北齐最后一名战士。他在短短四天之内,就迅速组织起了一支守城军队,人数估计在一万左右;接着没收宦官的家产,充当军费,甚至把后宫中的美女也都赏赐给了将士(可怜的美女,成了军妓)。更狠的是,他每每见到士卒,都会亲自拉着他的手称呼他的名字,(是怎么记住的?)所以,士兵们感动得一塌糊涂,发誓要为他死战到底。由此看来,在获取人心方面,他比宇文邕都猛,宇文邕只是记住了军官的名字,他是连士兵的名字都记住了。真个是针尖对麦芒。

一波三折、极富戏剧色彩的晋阳攻坚战开始了。

北周有军队十余万,全部为主力,士气高昂;高延宗有军队一万,临时拼凑,士气低落。

似乎一切都没有悬念。

宇文邕下达了总攻击令,北周军队从四面围攻晋阳城,试图一举拿下。

高延宗也组织士兵四面守城,自己也亲自在城头督战。据说,高延宗是个大胖子,而且不是一般的胖,快成四方的了,常常受到别人的讥笑。但就是这么一个大胖子,挥舞长矛,来回督战,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后退,真是人不可貌相。

宇文邕也不是个孬种,亲自领军攻击东门。皇帝亲自上阵,士兵们再不玩命实在说不过去了。经过一番血战,东门攻破了,北周军涌进城中。对于一般的将领来说,一个城门被攻破,这个城池基本上也就完了,就等人家来屠城了。但高延宗不是一般的将领,他迅速组织起一支军队,直扑东门。估计北周军也以为城池已经攻破了,所以没怎么防备,结果被高延宗的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大乱,争着往回跑。

这下子可惨了,士兵和将领混杂在一起,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只好任由城头上高延宗的军队乱砍乱射,一瞬间就死了两千人。死了这两干人,倒也不全是坏事,至少不那么拥挤了,于是大家拼命地往外逃。最可怜的是我们的宇文邕,士兵逃的逃,死的死,哪里还管得上这个皇帝啊,不过幸好有几个小军官非常忠心,保护着他,跌跌撞撞跑出了城。后面的高延宗也不客气,继续猛砍猛杀,进攻东门的北周军队基本上算是被打残了。

躲过一劫的宇文邕,又饿又怕,满脑子都是高延宗的可怕形象,于是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逃跑。而且这次非常坚决,大多数将领的劝谏都不听,看来,真的是被打怕了。正在这关键时刻,前面劝谏过一次的宇文忻,这次又挺身而出,对着宇文邕大喊道: “这次小败,乃是由于将士轻敌,何足挂齿,大丈夫当死里求生、败中取胜;当今破竹之势已经形成,为何要放弃胜利离开这里?”声情并茂,言辞激烈。宇文宪也极力劝谏。

慢慢地,宇文邕也缓过神来,他只是被打蒙了,倒也不是真的要逃跑。经过众人的一番劝说,他又重新振作起来。

好你个高延宗,我跟你拼了!

缓过神来的宇文邕,决定在哪里失败就从哪里爬起来。他集结军队主力,再次攻击东门。让人奇怪的是,这次进攻压根儿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这是怎么回事?连宇文邕都觉得奇怪,同时暗暗庆幸自己没有跑。

说来搞笑,原来北齐军打了那次胜仗后,纷纷跑到东门旁边的酒馆里喝起酒来,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高延宗想管都管不了;临时拼凑的军队,组织纪律性就是差。事已至此,高延宗,你就认命吧。唐代王翰有首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抛去胜负不谈,北齐的这些将士倒也颇有几分豪气。

晋阳城,被拿下了。虽然过程有点曲折。

高延宗也力战被擒。

北齐基本上完了。

但我们高纬兄的精彩表演,还没有结束,他将以其独特的幽默感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

P28-31

序言

拉近历史与大众的距离

王学典

通俗与提高、专家之学与普及性读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一直是史学界的老问题。早在1946年,顾颉刚先生检讨抗战以前中国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时就指出,在此之前大家的精力都投向了专的方面,而忽略了通的方面,专家的研究固然是史学界的基石,万万缺不得,可是接受专家研究的成果、融会贯通后送给一般人看的普及读物也万万缺不得,因为“唤起民族意识,把握现代潮流,都靠在这上了”,所以他希望将来的史学应当“两条路都走,两种人才都培养,然后可以学尽其用”。

令人遗憾的是,顾先生的这个真知灼见并没引起此后中国史学界的重视。几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对于普及应用性史学的发展一直重视不够,使历史学在公共知识体系建设中成为较为薄弱的一块。由于历史教育的缺陷和历史研究论著缺少趣味性,导致很多人的历史知识不是来自历史课堂和史学研究论著,而是来自一些缺少历史依据,甚至是胡编乱造的“历史小说”或“历史剧”。这些“历史小说”或“历史剧”最严重的问题不在于描写“官场倾轧”、“宫廷秘闻”、“皇帝野史”等事情的不真确,而在于它们崇尚和传播的是“弱肉强食”、“心狠手辣”、“见风转舵”、“明哲保身”、“权钱万能”等不利于人类健康发展的思想。深受这些小说或电视剧影响的人们的历史观念也因此而扭曲变形,成为“清官”、“好皇帝”、“权钱”的崇拜者。史学界除了发出几声不满外,对这些毒害人民、贻害民族的现象并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遏制。

在这种情况下,发自学界以外的历史通俗读物开始出现,并且逐渐赢得了不少读书者的喜爱,这种史学现象也引起了学界内外的关注和争论,有人反对,有人赞赏。平心而论,尽管目前出现的历史通俗读物良莠不齐,表现各异,不过它们的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深历史研究不擅长知识传播和普及的缺点,向人民大众传播了较为真确的历史知识,拉近了历史学和大众的距离。综观近几年出现的历史通俗读物,它们总体上有一个基本的取向,就是求真、求善、求美。毋庸讳言,人文社会学科存在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地促使人类实现真、善、美。所以对于这种求真、求善、求美的历史通俗读物,历史学界应当给予提倡和鼓励。

所谓“求真”,就是历史通俗读物的写作应当以正确的历史事实为基础。“秉笔直书”是一切历史著作之所以为历史著作的根本。历史通俗读物虽然追求通俗易懂和生动有趣,但是它本质上还是历史著作,所以自不能例外。目前被认可的一些历史通俗读物,虽然已被人指出存在某些“硬伤”,但是大体也都遵守着这一根本原则。从历史通俗读物被指出的“硬伤”来看,主要问题在于过分依赖“正史”而不注重对已有历史研究的吸纳。历史学发展到现在,几乎在所有知识点上,都有专深的研究,并且不少都是被普遍认可的结论,这就给历史通俗读物的撰写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储备。所以,历史通俗读物如想更好地“求真”、避免“硬伤”,就必须更多地参考已有的专深研究,而不能仅仅依靠一些传统史书。

所谓“求善”,就是历史通俗读物的写作应当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司马迁一部《史记》之所以能够传诵千年而不止,正是它努力践行了“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继绝世,补弊起废”的“王道”。现代社会虽然已经不再需要宣扬“王道”,但是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纠偏补弊依然是历史书写的基本追求,而且公民社会的建设还给其赋予了更高的目标,即塑造与公民社会符合的历史观。在这种情况下,历史著作,尤其是历史通俗读物在叙述、评说历史时,虽然是以个人视角解读历史,但也应尽可能摆脱个人好恶或时流俗见的影响,谨记建设公民社会正确价值观的使命。因为,歌颂“清官”、“好皇帝”,其实质是在支持“人治”反对“法治”;崇尚“权术”、“厚黑”,其效果一定是颠倒是非、扬恶惩善。

所谓“求美”,就是历史通俗读物的写作应当生动有趣,易懂好读。“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语准确地概括了论著能否得到传播和普遍接受的真谛。专深的历史研究论著是写给职业史学研究者看的,它要的是言之有据,论证精详,所以不必讲求文采,更不能讲故事。但是历史通俗读物是写给普通大众看的,如果语言不生动,故事不有趣,情节不曲折,行文不好读,那么就不会引起普通大众的阅读兴趣。所以它必须要把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精练简化为一个个有趣的情节或故事,然后通过精美生动的文句、娓娓动听的讲述、自然合理的议论,给阅读者以美的享受。

一句“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写”成为近几年评价赞扬历史通俗读物最流行的评说语。这句潜藏着对过去数十年由职业历史学家主掌的历史书写“否定”意味的话语,值得我们当前史学界深思。就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说,今天的中国史学研究无疑已经超越了六十年前,但是在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方面,我们则很难说进步多少,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还退步了。比如民国时期的一些史学大家,如顾颉刚、吕思勉等人都热心于历史通俗读物的编撰,在这些史学家的努力和支持下,《大公报》、《益世报》等主流报刊也开办了面向公众的史学栏目。反观今天的中国史学界,既很少有在史学研究上卓然有成的史家致力于历史知识的普及传播,也难在普通报刊上见到面向公众的史学栏目。史学论文和专著虽然数量在不断增加,且不说思想的枯萎和见识的短浅,就是越来越干巴的行文也让史学界内部不少人士难以读下去。中国史学界目前的确是越来越专了,以至于研究明清不知魏晋,可是这恰是中国史学的悲哀而不是骄傲。缺少“通人”,缺少“通识”不仅使历史学远离大众,脱离现实,也使史学研究自身让人生厌,失去吸纳后继人才的魅力。

当问题不能由正常方式来解决的时候,就一定会由某个非正常的渠道来解决。历史知识普及的任务既然职业史学工作者不担负起来,那么发自“民间”的历史通俗读物则会让人眼前一亮,并迅速被社会大众认可。

相对于那些胡编乱造的“历史小说”和“历史剧”存在的种种问题来说,旨在求真、求善、求美的历史通俗读物,在向公众普及必要的历史知识、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促进历史学健康发展等方面是颇为有益的。职业历史学家和学院派学人对于这类历史通俗读物的编撰,应该予以提倡和支持!

(作者系山东大学教授、《文史哲》杂志主编、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