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在其滥觞期(周秦诸子时代)没有独立成体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或专篇,其文论思想的言说或表述主要采用“词语寄生”的方式。也就是说,先秦文论的理论范畴或日“关键词”大多寄生在各种非文论体式的文化典籍之中,如《老子》的“道”、《庄子》的“言”与“意”、《礼记》的“乐”与“和”,等等。这些非文论典籍中的文论关键词,构成了中国文论的元始和轴心,在中国文论几千年的传承及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理之根荄,文变之经脉,文心之载体,文境之诗眼。先秦之后,历朝历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在追根溯源之时,都别无选择地要回到先秦典籍的文论关键词。因此,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论研究要清理本土资源,要实现文论传统的现代转换,更加需要返回自己的元始和轴心。然而,中国文论有自己的关键词,但中国文论对自己的关键词缺少溯源寻根式的整理和固本举要式的研究。“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本套《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发生史》,以发生学之方法研究先秦典籍中的文论关键词,旨在开启中国文论之枢机,进而真实而深刻地把握中国文论异于西方文论的独有之“神”与“貌”。
《老子》卷:道法自然
老子的文艺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影响巨大,特别是围绕其最高概念“道”而形成的一系范畴如气、象、有、无、虚、实、反、奇、味、妙、虚静、自然等,几乎都成为后世文艺理论中的重要范畴,在古代文艺批评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书的主旨便是对《老子》中的这些文论范畴展开发生学研究,通过推源溯流以厘清它们在文艺批评史中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本卷从《老子》众多文论范畴中选取了“道”、“自然”、“反”、“味”和“妙”五个关键词,在研究中运用“释名章义”、“原本表末”、“敷理举统”的方法,对他们哲学内涵的发生、文论内涵的生成以及对后世文论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与阐释,从“本体”、“创作”、“方法”、“批评”、“鉴赏”等方面考察了《老子》文论范畴的发生源流及其对古代文艺理论的深远影响。本卷通过对《老子》文论范畴的整理与研究,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老子》作为中国古代问题理论元典之一的重要地位。
《庄子》卷:得意忘言
范畴的发生与流变史体现着审美意识的更新和艺术追求不断演变的轨迹。对国学经典《庄子》作范畴学的清理与研究是“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与再生”的一次务实的尝试。在立足于“考其原始、释其内涵、辨其演变”的写作原则的基础上,本卷酌情选取《庄子》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五组文论范畴或“关键词”——“美”与“大”、“心斋”与“坐忘”、“游心”与“物化”、“道”与“技”、“言”与“意”,两两相配,互映互释,分别从审美与艺术活动的理想、文艺创造主体的审美态度、心理状态、理法技巧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言意特征等多个方面扼要地勾勒出庄子文论思想的精髓与概貌。全卷始终坚持释名以彰义、原始以表末、敷理以举统之法,着实阐明《庄子》文论范畴的本义、衍义及其在文论发展史上的影响。
《礼记》卷
《礼记》是先秦典章制度及儒家思想之汇编,是一部多学科性的学术史,也是一部秦汉以前的社会生活史。本卷尝试从文学理论的角度重新解读《礼记》,从内容繁复的《礼记》中酌取富有代表性的四个文学理论范畴或关键词——“礼”、“情”、“乐”、“和”。本卷着重研究这四个文论范畴的发生、流变、相互关系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勾勒《礼记》文论思想之概貌,摄取《礼记》文论范畴之精华,归纳《礼记》以“礼”为本原,以“情”为机制,以“乐”为功用,以“和”为归依的文论图式,推演其发乎情、止乎礼、兴乎乐、至于和的文论脉络,标举其以礼节情、以乐发和、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
《老子》卷:道法自然
导言
第一章 道
第一节 “道者,理也”:“道”之哲学义生成
一、“道”的哲学内涵
二、“道”的行上渊源
三、“道”的接受流变
第二节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之文论义生成
一、“道”的文论内涵之一:文之原
二、“道”的文论内涵之二:言之极
三、“道”的文论内涵之三:神之境
第三节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之文论史影响
一、“道”与“言不尽意”
二、“道”与“澄怀味象”
三、“道”与“气韵生动”
四、“道”与“境生象外”
第二章 自然
第一节 “自然者,无为也”:“自然”之哲学义发生
一、“自然”的词源考察
二、“自然”的哲学内涵
三、“自然”的接受流变
第二节 “莫之命而常自然”:“自然”之文论义生成
一、“自然”的文论内涵之一:混成之美
二、“自然”的文论内涵之二:无为之法
三、“自然”的文论内涵之三:朴素之辞
第三节 “无为而无不为”:“自然”之文论史影响
一、“自然”与“直寻”
二、“自然”与“清空”
三、“自然”与“童心”
四、“自然”与“本色”
第三章 反
第一节 “反者道之动”:“反”之哲学义发生
一、“反”的词源考察
二、“反”的哲学内涵
三、“反”的接受流变
第二节 “正言若反”: “反”之文论义生成
一、“反”的文论内涵之一:有无相生
二、“反”的文论内涵之二:正言若反
三、“反”的文论内涵之三:返朴归真
第三节 “与物反然后大顺”: “反”之文论史影响
一、“反”与“虚实”论
二、“反”与“奇正”论
三、“反”与“巧拙”论
四、“反”与“动静”论
第四章 味
第一节 “味者,滋味也”:“味”之哲学义发生
一、“味”的词源考察
二、“味”的哲学内涵
三、“味”的接受流变
第二节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味”之文论义生成
一、“味”的文论内涵之一:淡乎无味
二、“味”的文论内涵之二:味之无极
第三节 “五味令人口爽”:“味”之文论史影响
一:“味”与“滋味”
二:“味”与“韵味”
第五章 妙
第一节 “妙者,微之极也”:“妙”之哲学义发生
一、“妙”的词源考察
二、“妙”的哲学内涵
三、“妙”的接受流变
第二节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 “妙”字之文论义生成
一、“妙”的文论内涵之一:无限之境
二、“妙”的文论内涵之二:妙不可言
第三节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妙”之文论史影响
一、“妙”与“化境”
二、“妙”与“妙悟”
参考文献
后记
《庄子》卷:得意忘言
前沿
第一章 “美”与“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第一节 “美”之发生
一、“美”之意域及其在《庄子》中的具体意义指向
二、“美”与《庄子》的文艺思想体系
三、《庄子》之“美”:不失其“性”与“法天贵真”
第二节 “美”之为“大”
一、“美”之为“大”:“化”而忘情以合于“天”
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三、比较视域中的“大美”
第三节 《庄子》之“大美”思想的影响与流变
一、“大美”思想影响下的艺术观念与实践
二、“大美”思想与古典美丑观
三、《庄子》“大美”观对后世文艺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 “心斋”与“坐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第一节 “心斋”之发生
一、“心斋”释
二、“心斋”与“直观”
第二节 “坐忘”之发生
一、“坐忘”释
二、“坐忘”与“迷狂”
第三节 《庄子》之“心斋”、“坐忘”思想的本质及其流变
一、“虚静”:“心斋”、“坐忘”的本质
二、“无待”以“适”:“心斋”、“坐忘”的美学意味
第三章 “游心”与“物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
第一节 “游心”之发生
一、“游心”释
二、“游心”与“游戏”
第二节 “物化”之发生
一、“物化”释
二、“物化”与“移情”
第三节 《庄子》“游心”、“物化”观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第四章 “道”与“技”——“道也,进乎技矣”
第一节 “道”之发生
一、“道”:共享概念背后的观念种种
二、《庄子》之“道”
三、《庄子》论“道”之所存
第二节 因“技”进“道”
一、因“技”进“道”
二、“技”之所成:去“机心”而重“神”
第三节 《庄子》“道”“技”观之于文艺思想的意义及其影响
第五章 “言”与“意”——“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第一节 先秦的“言意之辨”:《庄子》诗学语言观发生的哲学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先秦的“言意之辨”
第二节 “言不尽意”:《庄子》诗学语言观的基本内涵
一、“道不可言”
二、“言不尽意”
三、“卮言曼衍”
四、“得意忘言”
第三节 《庄子》“言不尽意”观对后世文论之影响
主要参考书目
《礼记》卷
绪论
第一章 礼
第一节 夫礼,必本于大一
一、自然法则:礼者,天地之序也
二、天命之性:礼因人情而为之
三、人道之始: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第二节 礼者,即事之治也
一、礼之功用: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
二、礼之构成: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三、礼之表现: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第三节 礼也者,理也
一、礼与诗: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二、礼与情:发乎情,止乎礼义
三:礼与法: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
第二章 情
第一节 情,实也
一、范畴原始:人之阴气有欲者
二、义项探微:情,性也
三、审美溯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第二节 情者,性之动
一、情之属性: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二、情之发生:应物斯感,情以物迁
三、情之升华:高下任意,情伪由己
第三节 合情饰貌者,利乐之事也
一、情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情与性:利贞者,性情也
三、情与理:夫情必依于理,情得然后理真
第三章 乐
第一节 乐也者,动与内者也
一、深层本体:乐者,天地之和也
二、现实来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三、表现形态:乐由中出故静
第二节 乐者,通伦理者也
一、乐之功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二、乐之机理:乐以和其声,致乐以治心
三、乐之准则:制《雅》《颂》之声以道之
第三节 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
一、乐与声律: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
二、乐与通变:五帝殊时,不相沿乐
三、乐与致味: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第四章 和
第一节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一、宇宙之和:阴阳和而万物得
二、人伦之和:礼之用,和为贵
三、审美之和: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
四、关系之和: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和之至也
第二节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和与同:君子和而不同
二、和与分:物相分而不失其和
三、和与谐:和者,谐也
四、和与合:保合太和乃利贞
五、和与一:审一以定和
第三节 顺气成象,而和乐至焉
一、和与文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二、和与情景:情景互藏其宅,合而为一
三、和与意境:意与境浑,思与境偕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