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原作。曹雪芹生前,《石头记》前八十回手稿就在一个极小的圈子里传阅,并被加评加注及辗转传抄,于是产生了不同的手抄本和过录本,其中以署名“脂砚斋”者批注的居多,通称脂砚斋评本,简称脂批本、脂评本。已发现的脂批本有七八种,影响较大的有:胡适收藏的甲戌本,因文中有“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字样;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己卯本,书名下注“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及“己卯冬月定本”,可知这是脂砚斋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冬评阅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庚辰本,是从己卯本过录的。还有在山西发现的甲辰本、北京吴晓铃收藏的己酉本,以及戚本、靖本、蒙古王府本;等等。
曹雪芹倾半生心血写作《石头记》,有生之年却没有见到书稿问世。拿今人的眼光看,脂砚斋和曹雪芹的操作过程难以理解。从初评《石头记》到曹公辞世,间隔十几年,脂砚斋评来评去,为什么不刊刻印行,总是用手抄本形式把玩儿呢?另一个问题是,按说脂砚斋评《石头记》时,书已写完了,否则不会拿出来评注。那么,为什么流传下来的诸种脂批本统统只有前八十回呢?此中定有大辛酸。
曹雪芹于乾隆年间著书时,西欧的法国爆发大革命,提出了人权宣言,而东方的中国依旧背着沉重的封建包袱,封建文明成熟得不可能再发育了,就像挂在树上的一个烂桃,烂光了算完。因循守旧的清廷当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仍然自得其乐。乾隆爷根深蒂固地认为,天朝无奇不有,是超级大国,甚至是全世界的老大。
封建文明不可能培育出人权观念和法制观念,在清季社会里,没有人权,没有舆论监督,没有驰骋思绪的报刊,法治社会该有的全都没有,而人治社会该有的一应俱全,文字狱甚嚣尘上。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的不满情绪没有发泄渠道,于是憋出了咄咄怪事,手抄本几乎成为唯一的发泄孔道。地下文艺作品或多或少隐藏着不利于当局的话。反过来说,如果《石头记》是一本歌功颂德或无伤大雅的书,就没必要采取抄本形式了,直接交坊间刊刻就完了。
《石头记》最初以手抄本形式在一个小圈子里传阅。第一位读者大概是康熙皇帝的曾孙永忠,永忠有个堂叔叫瑶华,是乾隆皇帝一位堂兄弟的儿子,算是半半拉拉的圈里人。瑶华说:“《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听听,“非传世小说”,这是圈里人最早为《石头记》定的调。
什么叫“非传世小说”?直白地说,《石头记》压根不打算交坊间刊刻印行,不打算流传到世间。作者不指望写书出名,也不指望出书卖钱产生经济效益,因之没有在封面标出姓名。曹雪芹一辈子没有到出版社领取过稿费,至死也是个穷光蛋。
非传世小说的对象不是大众读者,不是给圈外人看的,只是在小圈子里传看的手抄本,由于写作时不考虑传世,也就不大考虑后世读者的需求,而是直不棱登地追踪蹑迹眼前发生的事,圈内人能看懂就够了。这是阅读非传世小说的基点,非常重要。脂砚斋一干人不仅仅是个编辑班子,他们评注这本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消遣、把玩、抒发胸臆,以至骂大街发牢骚的过程。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