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卡内基,从一文不名的苏格兰移民,到富甲天下的钢铁大王,从散尽家财的慈善家,到极力反战的和平斗士……安德鲁·卡耐基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与美国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紧密相连,这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段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传奇,洛克菲勒家族、摩根财团、美国多任总统等等,一系列撼动美国历史的重量级角色在书中一一登场,共同演绎了横跨两个世纪的恢弘历史。与其他卡内基传记不同,本书引用了大量未曾曝光的信件、照片等资料,还原一个真实多面的钢铁大王和一段真实的美国历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安德鲁·卡内基传(钢铁大王和他的财富人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戴维·纳沙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安德鲁·卡内基,从一文不名的苏格兰移民,到富甲天下的钢铁大王,从散尽家财的慈善家,到极力反战的和平斗士……安德鲁·卡耐基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与美国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紧密相连,这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段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传奇,洛克菲勒家族、摩根财团、美国多任总统等等,一系列撼动美国历史的重量级角色在书中一一登场,共同演绎了横跨两个世纪的恢弘历史。与其他卡内基传记不同,本书引用了大量未曾曝光的信件、照片等资料,还原一个真实多面的钢铁大王和一段真实的美国历史。 内容推荐 安德鲁·卡内基是美国第一位现代工业巨头,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工业革命早期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个阶段。在这本出色的卡内基传记里,作者通过讲述这位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巨擘白手起家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一个空前变革的大时代。 与其他卡内基传记不同的是,这本传记披露了大量新发掘的一手资料:《卡内基自传》手稿中未出版的章节;卡内基与妻予婚前的通信和婚前协议,与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的口记;尤其是之前从未公开的卡内基与从本杰明·哈里森到伍德罗·威尔逊的历任美国总统、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和格莱斯顿等数任英国首相这些显贵的往来密信,彰显了他在商政两界游走自如的出色交际技巧,对美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于他与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诗人马修·阿诺德以及作家马克·吐温等人的私人通信,也从侧面完美表现出了这位商业巨头极高的文化素养。他的人生漫长而丰富,从不令人感到枯燥。 这不仅是一位亿万富翁的传奇故事,更是一段恢弘历史的精彩缩影。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邓弗姆林1835~1848年 第二章 到美国去1848~1855年 第三章 上升期1853~1859年 第四章 战争与财富1860~1865年 第五章 扩展期1865~1866年 第六章 时代骄子1867~1868年 第七章 “卡内基先生现在35岁,据说身价100万美元”1870~1872年 第八章 “我所有的鸡蛋都在一个篮子里”1872~1875年 第九章 领航1875~1878年 第十章 环绕全球1878~1881年 第十一章 扬名立万1881~1883年 第十二章 斯宾塞先生和阿诺德先生1882~1884年 第十三章 “这位星光灿烂的苏格兰人”1884年 第十四章 繁荣与衰败1883~1885年 第十五章 “百万富翁社会主义者”1885~1886年 第十六章 分崩离析1886~1887年 第十七章 婚礼与蜜月1887年 第十八章 平克顿警卫与“布拉多克战场”1887~1888年 第十九章 权高位重的朋友们1888~1889年 第二十章 安德鲁·卡内基的福音1889~1892年 第二十一章 在霍姆斯特德的妥协1889~1890年 第二十二章 “现在是用斗争解决的最佳时机”1890~1891年 第二十三章 霍姆斯特德之战1892年 第二十四章 兰诺赫湖1982年夏 第二十五章 后果1892~1894年 第二十六章 “高兴起来,我们将很快渡过危机”1893~1895年 第二十七章 60岁1895~1896年 第二十八章 “不可动摇的地位”1896~1898年 第二十九章 “我们现在想安家落户”1897~1898年 第三十章 反帝国主义者1898~1899年 第三十一章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1899~1901年 第三十二章 “最伤心的日子”1901年 第三十三章 “一段美好的友谊”1902~1905年 第三十四章 “和平的信徒”1903~1904年 第三十五章 “天生的乐观主义者”1905~1906年 第三十六章 和平会议1907年 第三十七章 关税与协定1908~1909年 第三十八章 “就这样吧”1908~1910年 第三十九章 最好的计划1909~1911年 第四十章 “高兴起来”1912~1913年 第四十一章 1914年 第四十二章 最后的日子1915~1919年 致谢 试读章节 安德鲁·卡内基出生在苏格兰邓弗姆林的一间灰色石头小屋里。他的母亲玛格丽特·卡内基是镇上坦率直言的政治激进分子汤姆·莫里森的女儿,父亲威廉·卡内基是一名优质锦缎的手工织布工。遵照苏格兰的传统,家里出生的第一个男孩以祖父的名字来命名,于是他的名字随他的祖父被定为安德鲁。由于请不起助产士,玛格丽特·卡内基只得请她少女时期的好友、同为孕妇的艾丽·法基来助产。几个月后,艾丽临产时,玛格丽特前往帮助她生下了儿子理查德。 卡内基出生的石屋(现被保护成为卡内基出生地博物馆)空间极其狭小,只有两层楼两个房间。一楼几乎全被他父亲的织布机给占了。楼上是生活区、厨房和餐厅,摆下一张床后几乎就没有其他空间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间小屋,人们不禁疑惑两个大人带着一个孩子是如何在这儿生活的。 卡内基的出生地邓弗姆林位于爱丁堡以北14英里、格拉斯哥以东40英里。在1835年的时候,这里就是一场社会大变革——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业革命——的中心。卡内基在自传中称其为“心爱的邓弗姆林”,作为苏格兰王国的古都,邓弗姆林历史悠久,是成长的理想之地。就在邓弗姆林,马尔科姆三世在结束17年的流亡生涯后于1057年回到这里,从篡权者麦克白手中重新夺回王位。马尔科姆三世在一条小河下游的土岗上为自己修建了一座城堡,这座城堡见证了邓弗姆林这个小镇的过去,也是它名字的来源。“邓弗姆林”(Dunfermline)源自凯尔特语,是一个合成词,意指“控制或者看守”(faire)一个“池塘”(linne)或一段“水流”(loin)的“城堡”(dun)。1070年,在“征服王”诺曼底公爵威廉打败英格兰军队、成为英格兰新国王的四年后,马尔科姆娶了被迫流亡在苏格兰的撒克逊王族成员玛格丽特。就是这位玛格丽特王后、后来的圣玛格丽特协助马尔科姆三世在这个只有一个堡垒的地方建立起基督教中心,并且给这片蛮荒的北方土地带来了少许所谓的英格兰文明。在之后的漫漫岁月中,苏格兰王位的继任者与马尔科姆三世和玛格丽特王后一样,在邓弗姆林统治着整个苏格兰王国,并最终安息于此。 到了1835年,邓弗姆林的昔日辉煌只残留在马尔科姆塔和修道院的废墟中。然而即便是废墟,它们依旧矗立在地平线上,显得高大而醒目。1818年,工人们在清理地表以便在旧址上兴建一座新教堂时,突然挖掘出一个七点五英尺长的古代墓穴,里面是一具约六英尺长、安置于铅棺中的尸骨。经过对发掘现场、墓穴以及尸骨的仔细研究,这具躯体被毫无疑问地认定为罗伯特·布鲁斯——于1314年在班诺克本之战打败英格兰军队、恢复苏格兰主权的英雄国王。 卡内基在其自传中如是告诉读者: 拥有这样的祖先和出生地,我感到无上荣幸。一个人的出生地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环境和传统会潜移默化地吸引并且影响一个孩子。拉斯金确切观察到爱丁堡的每一个聪明男孩都受到城堡景致的影响。同样,每一个邓弗姆林的孩子都被那尊贵的修道院影响着……雄伟的修道院以及数代君王诞生的宫殿遗址依然矗立在那里。布鲁斯之墓位于修道院中心,圣玛格丽特陵墓位于附近,还有其他许多“皇家人物”安眠于四周……所有的一切不禁令人想起邓弗姆林曾经作为苏格兰政治与宗教中心的光辉历史。一个孩子能够成长在如此环境中是他的荣幸。他呼吸着空气中弥漫的诗意与浪漫,吸收着环顾四周时随处可见的历史和传统。这些都成为他孩提时代的真实世界——理想化的永存的真实。直到进入充满严酷现实的工作生活后,他才发现真正的真实世界。 卡内基的反思证明他意识到了其自传中对邓弗姆林的描述是片面且过于理想化的。工业革命带来了苦难与动乱,小镇的纺织工们被剥夺了生计,生活在贫困与恐惧之中。只有对上述一切都视而不见时,邓弗姆林才能称得上成长理想之地。 在卡内基出生时,邓弗姆林是一个相当富裕的小镇。那时的人口比19世纪初增加了一倍多。小镇的商铺以及三家银行都位于主街之上,在主街周围的街巷中坐落着许多类似卡内基家的精心修建的纺织户石屋。世代以来,小镇的主要工业只有一个——优质亚麻纺织。 纺织工们整天都在他们的织布机上千活,这些织布机非常笨重,只能放置在石屋的底楼。纺织业(包括棉布、羊毛、丝绸和亚麻纺织)在19世纪前期成为苏格兰以及整个大英帝国最大的就业行业。在通过设立进口限制摧毁东印度的纺织行业以及在拿破仑一世战争期间垄断了拉美贸易之后,英国人将他们的纺织品销向世界各大市场。在18世纪以及19世纪初期,大量的无地移民从苏格兰低地、高地以及爱尔兰涌入苏格兰南部的城镇和乡村,其中许多人开始从事纺织业。1780~1820年,手工纺织工的数量增加了三倍以上。 彼时纺织业的精英当属能够纺出“精细”或者“华丽”丝绸与亚麻制品的纺织工。将棉纱纺织成适于做衬衫和披肩的粗布只需要最低的技术水平,将细线纺成有装饰花纹的桌布和餐巾需要一定的经验、灵巧度以及相当的腕力和臂力。可想而知,在邓弗姆林只做最上等锦缎的手工纺织工拥有引以为豪且极具保护性的手艺。镇上每一个纺织工都可以说出近代纺织发展史:詹姆斯·布莱克是如何大智若愚般爬到爱丁堡的锦缎织布机下掌握并记下其构造秘密,而后回到邓弗姆林仿制了自己的织布机;布里奇大街的约翰·威尔逊是如何发明了飞梭,使得单人操作织布机为可能;亚历山大·罗伯逊、克尔是如何引进了法国里昂织工雅卡尔发明的提花机。在提花机发明之前,亚麻织工每换一种花色都得重新设置织布机,费时又费力。提花机的发明使得准备工作时间从五至六周缩短到了一天甚至更短。 卡内基家族是在18世纪中期迁至邓弗姆林地区的。卡内基家族刚至南方时,他们的领主——十一世埃尔金伯爵安德鲁认为他们是在“觊觎者”斯图加特王朝查尔斯王子失败的1745起义后被迫举家逃难至东北邓迪地区的。英格兰人查抄了造反领主的地产,使得许多像卡内基家族这样的佃户不得不迁往更南方避难。 1759年,由于詹姆斯·卡内基给女儿伊丽莎白洗礼,卡内基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邓弗姆林户口登记簿上。那时卡内基一家安顿在归属埃尔金伯爵的布鲁姆霍尔(Broomhall)、紧靠邓弗姆林皇家自治市城边的小村庄帕迪斯摩尔(Pattiesmuir)。我们之所以知道卡内基一家是纺织工,是根据埃尔金夫人掌管的布鲁姆霍尔“家庭支出明细”,里面记录了为“卡内基家粗布织物劳作”于1768年5月支付的2英镑以及于1769年1月支付的14先令的费用。1771年的埃尔金领地地图显示卡内基一家在村里租用着极小的一块地,带着一个花园和旁边的一小块田地。P1-3 序言 我们以为我们了解他,其实不然。而这正是他所期望的。 他总是穿着高跟靴、戴着一顶高统帽来掩盖自己个子矮小的缺陷。他演讲、写专栏,为的是努力构建一个高于实际生活的人生。 他的传记作家们按照他在回忆录中提供的框架为他写传记。但是经过卡内基本人数十年的写作和修改、再经过卡内基的妻子路易丝安排的一名编辑重新编排后,《安德鲁·卡内基自传》仍然是一部选择性记载部分事件的片面作品。书中有疏忽、遗漏之处,也出现了年代记录的错误,体现出卡内基或编辑误导读者的企图。我这本卡内基传记没有将自传以及后来相关传记中反复提到的一些故事记录在内,因为我无法确认它们的真实性。 卡内基的第一位传记作家伯顿·亨德里克是由路易丝·卡内基夫人特别挑选来描述她丈夫的人生的。亨德里克像卡内基的职员那样获得收入,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任何忠诚。他答应了这样的条件:如果卡内基夫人不喜欢他的传记,则传记不能出版。卡内基的下一任主要传记作家约瑟夫·沃尔在其版本传记中加入了大量卡内基作为钢铁大王的成功故事,但由于资料有限,他没有摆脱卡内基自传以及亨德里克传记设定的框架。 在沃尔着手进行研究的半个世纪里,新的文献资料被开放,电子搜索的协助使之前无法获取的资料得以找寻。本书所使用的第一手资料来自公共和大学文档、政府文件以及来自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美国个人收藏的家庭文件,包括卡内基家族当初到达邓弗姆林的资料、未能发表的伯顿·亨德里克当年在苏格兰采访收集的口述史实、卡内基回忆录的第一版草稿、卡内基关于南北战争的退税记录、卡内基未经发表的手稿和旅行日记、卡内基与路易丝多年的通信信件和两人的婚前协议,以及之前从未公开的卡内基与从本杰明·哈里森到伍德罗·成尔逊的历任美国总统、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等数任英国首相、赫伯特·斯宾塞、马修·阿诺德、马克·吐温、摩根父子、洛克菲勒父子和亨利·克莱·弗里克等人的书信和电报往来记录。 安德鲁·卡内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跨时代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代表人物。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我发现的一手资料并不支持卡内基自传以及后来相关传记里讲述的英雄主义故事——卡内基作为一名工业家为当时不成熟的、充斥着恶性竞争、残酷投机和内部腐败的资本主义带来了理性和秩序;资料也不支持卡内基自传和相关传记中对镀金时代罪行、丑闻的揭露性的描述。工业合并发展的历史非常复杂,不是能用辉格党主义的进步论调或者后伊甸园式的衰败、堕落论断简单概括的。 卡内基在一个充满裙带关系和腐败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取得成功。他投入发展钢铁业的相当一部分资金来自当时尚不违法,但现在属于不道德或非法的商业交易。他与同期镀金时代工业巨子的不同之处并不在于积累资本的方式,而是在于他获得的成功以及他最终处理成功的方式。远在霍姆斯特德事件发生、将其工人之友的名声摧毁之前,他就已决定要将自己的财富捐赠出去。他这么做并不是出于羞愧、内疚或宗教原因,也不是为了弥补作为雇主可能犯下的过失。他解释道,他只是将财富还给社会,还给它本应归属的地方。同时,他还劝说自己的百万富翁同胞也这么做。 卡内基将自己的所有财富捐给社会的决定使他在同代人中显得与众不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点也促使他成为更冷酷无情的商人和资本家。只有赚得越多,才能捐得更多。意识到这点,他无情地鞭笞自己的合伙人和员工在追求利润的道路上奋力前行,镇压他曾经赞赏的工会组织,将钢铁工人的工作时间从每天8小时增加到12小时,并且不断压低工人工资。 卡内基于1835年出生在苏格兰的邓弗姆林,是家中的长子。他的父亲是一位失败的亚麻织布工。全家靠他有相当商业头脑的母亲经营店铺和为当地鞋匠缝补鞋子来维持生计。在只接受了一两年的正规学校教育后,13岁的卡内基便与爸爸妈妈和弟弟一起举家搬到美国阿勒格尼市,该市与匹兹堡只隔一条莫农格希拉河。刚到美国时,卡内基一家一贫如洗,好在有先于他们到达美国的亲人和苏格兰移民为他们提供生活支持。卡内基最初在一家棉纺厂里当锭子工,不到一年后,他成为一家电报公司的电报通信员,在那里他自学了莫尔斯电码,之后被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匹兹堡区段主管托马斯·斯科特先生聘为私人电报操作员和秘书。之后的12年,卡内基都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工作。他在30岁的时候从铁路公司辞职,开始与自己的前上司托马斯·斯科特以及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总裁埃德加·汤姆森合作开展自己的生意。他们一起合作成立了一系列公司,由斯科特和汤姆森作为幕后合伙人提供内部交易合同,为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提供铁路建设的原材料、修建铁制铁路桥。在30岁出头的年纪,卡内基就在朋友的支持和投资资本的援助下从宾夕法尼亚石油、铸铁制造、桥梁建造和证券交易方面掘得了第一桶金。 在这个意义上,卡内基的商业发展道路也像其他雄心勃勃的英国移民那样只是依靠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点积累财富。19世纪70年代初期,他搬离收入来源地——匹兹堡,来到纽约市,并继续在纽约的宾馆套房里、在母亲的陪伴下远程监控在匹兹堡的铸铁和桥梁公司。公司的日常工作则交付给合伙人打理,其中包括他的弟弟汤姆、亨利·克莱·弗里克和查理·施瓦布。卡内基很少参加董事会会议,每年只回匹兹堡三四次。 之后的30年,他的工作时间压缩到上午的几个小时,偶尔会在午餐或晚餐时工作,但他这几个小时的工作成果相当于大多数人一周的工作成果。对此,他感到十分骄傲。尽管他表示搬到纽约是出于商业原因的考虑,但背后有更多的重要因素促使他搬到这个离自己工厂有一天火车路程的城市。他对自己作为商人和资本家所取得的成功感到十分兴奋,但远未满足。他希望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东西,并用余生去追求它。 他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一位作家,希望自己的写作和智慧能像他赚钱的能力一样出名和受尊敬。在孩提和青年时代,他便进行广泛的阅读,背诵了关于罗伯特·彭斯的诗歌以及莎士比亚戏剧的大量内容。在纽约和伦敦,他坚持自学。他与不少英语世界最著名的作家结为朋友,其中包括赫伯特-斯宾塞、马修·阿诺德、《世纪》杂志的编辑理查德·沃森·吉尔德以及马克·吐温。他定期在大西洋两岸著名的报刊上发表文章,出版了两本深受好评的游记和一本名为《胜利的民主》的畅销书。他的关于“财富的福音”的文章使他成为工业资本主义的道德哲学家。每年,他有一半的时间待在英国,自封为他所谓的英语世界两个分支之间的文化和政治交流联络员。他成为美国共和党总统、国务卿以及英国自由党首相与内阁成员的知己,主动插手美国与英国的国内国际事务。 同时,他的财富不断增长。回顾过去,他所作的每一个重大商业决定都是正确的。他成为第一位进入炼钢行业的匹兹堡铸铁商,之后又成为第一位从钢轨转向结构钢材多样化生产的钢铁制造商。他违背合伙人的意愿,将公司的大部分利润重新投入生产制造,推动产业纵横一体化、现代化以及全面扩张。他还通过买下弗里克焦炭公司的大部分股份,以及以极大的折扣租下洛克菲勒位于梅萨比山脉的铁矿,获得了稳定、廉价的原材料供应。至1901年,当他将自己在卡内基钢铁公司的股份卖给J.P.摩根时,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退休后,卡内基加快了向社会捐赠图书馆大楼以及教堂管风琴的步伐。通过捐赠教堂管风琴,卡内基使教区民众受到古典音乐的熏陶。他还设立了多个慈善基金会。每一个基金会都被赋予了一项特定的任务,其中包括:为苏格兰大学学生免除学费;为美国高等院校教师提供养老金,在华盛顿特区建立一个科学研究所;在匹兹堡修建一座图书馆、音乐厅、艺廊和自然历史博物馆;为平民成立一个英雄基金;设立一个“和平基金会”。只有到了年逾古稀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出售卡内基钢铁公司所得的2亿美元黄金债券每年都有5%的利息收入,而这笔收入在他过世后就捐不出去了。卡内基担心自己无法完成他所设立的最重要的任务——明智地将他所积累的全部财富回赠给社会,于是成立了卡内基公司处理他身后遗留下的财产。 退休后的卡内基本想将自己的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慈善事业,但他晚年中的相当一部分时间被另一项事业所占据,那就是世界和平事业。卡内基钢铁公司通过为美国海军制造钢甲赚取了百万美元财富。但这与卡内基的世界和平事业相冲突,他主张海军削减军备,之后倡议建立一个国际法庭、一个和平联盟以及促进美国与欧洲各国达成仲裁协定。他强烈反对美国干预菲律宾事务,反对英国人在非洲南部的布尔共和国发动战争。由于欧洲国家以及随后的美国纷纷进入激烈的军备竞赛,他主动作为美国白宫与英国威斯敏斯特的知情人参与外交调和。在其余生中,卡内基作为一个坦率直言的“和平信徒”,往来于他在纽约、苏格兰的家以及世界各大首都之间。他只是在80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二年——才意识到自己在和平事业上的努力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保持沉默,与朋友们孤立,无法回到苏格兰的家,他的乐观主义彻底破碎了。 作为一个在美国的苏格兰人以及在英国的美国人,作为一名商人、资本家、钢铁制造商、作家、慈善家、和平活动家、小册子作者,作为一位儿子、丈夫以及父亲,卡内基很好地扮演了多个角色。在漫长的一生中,他很少沉默寡言,永远不怕承担起新的角色或任务,也永远对自己从事的任何事业充满热情。 传记作家常常在写作结尾时被问及,他是否变得喜欢或讨厌他的写作对象。问题的答案当然是既喜欢又讨厌,但其实这是一个不适宜的问题。传记作家最担心的事情不是他是否会崇拜或不认同他的写作对象,而是在多年研究另一个人的人生与时代后,他最终会感到软弱无力。幸运的是,我没有遇到这样的烦恼。我能够给予安德鲁·卡内基的最高褒奖是,在多年对他的研究与写作后,我发现他是我所遇见的最为迷人的人,他的人生漫长而丰富,从不令人感到枯燥。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这本清晰、严谨、翔实的传记中,戴维·纳沙交出了一份我们期待已久的关于安德鲁·卡内基的权威作品。他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抓住了这位精力充沛又多变的人物的多面性——残酷的工业家、开明的慈善家、积极却常常自欺欺人的作家与政治辩论家,从而为美国镀金时代的历史文学宝库贡献了一部颇有价值的作品。 ——罗恩·彻诺 《摩根财团》的作者 本书是由一位杰出传记作家完成的光彩四溢的作品。纳沙教授出色地讲述了在那个大变革的历史年代,卡内基是如何疯狂积累财富以及之后又如何捐出财富的。卡内基的后继者一定是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 ——小阿瑟·施莱辛格 著名历史学家、普利策奖得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