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是本新书。作者增加了最近五年的生活经历及感悟,加强了原书的故事性,是关于王小慧近况的最新读本。
每个人只有一生,王小慧却像创世纪那样创造出了“九生”的艺术视域,堪称不可替代的非凡,因此世界给她戴上了与“九生”相配的桂冠。她用摄影“写”日记,无私袒露了她的心灵。可以说,这是真正堪称心路历程的一本书,是发自心底的那种爱,那种美丽,那种忧郁,那种伤痛,那种通达,那种不甘倒下的勇敢和坚强,那种超然,那种执著,那种不懈的苦苦的追求,那种对自我的审视和选择,那种对自我的放逐和挑战,那种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无论对谁,那都是对心灵的一次美好而清澈的荡涤。
青春版是本新书。作者增加了最近五年的生活经历及感悟,加强了原书的故事性,是关于王小慧近况的最新读本。这位被香港凤凰周刊评为“影响世界未来五十位华人”之一的著名旅德摄影艺术家自传性纪实文学《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于2001年出版,因她小说般的传奇经历和优美的文笔配上大量摄影作品,使本书自面世即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好评如潮,受到几百家国内外媒体的关注,长时间在畅销书榜上名列前茅,并先后获得“上海优秀图书奖”、“冰心奖”和“全国女性文学奖”。
本书又因富有哲理的人生思考而成为青年励志的范本,王小慧的成功。特别是她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更成为无数年轻人的梦想,她也因此为大家所熟悉和喜爱。
汽车仍在极缓慢地向前蹭着。我心里像猫抓一样,有种不祥的预感。想到一本小说中描写“文化大革命”中类似的情形,一种莫名的恐惧一下子笼罩了我。爸爸在“文化大革命”时试图自杀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我幼小的心灵常常被这种恐惧所笼罩,每天晚上不论天有多冷都站在阳台上等爸爸回家,超过正常时间太久时,我总会设想出各种可能发生的可怕的事情……
我对俞霖轻声说:“我觉得又在搞‘文化大革命’了。”他安慰我说:“不会那么糟,我们没做任何错事。”
我们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建筑系的大楼。
没有解释,没有安慰,更没有一丝略带人情味的表示。我们各拿一叠纸,分别到不同的房间,要写出这两年的经济收入情况。对我这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特别是对经济收入这类事既不关心更无兴趣的人,无疑是比所有出国考试都难得多的题目。我眼睁睁地看着那叠纸不知如何下笔。而看着手表的指针,正走向我们去机场的时间……
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查我们的经济账?我们只不过是刚刚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拿着几十元的工资,除了做过上海清真饭店的改建工程外。并没有什么额外收入。这设计因为构思新颖,颇受好评。我们让来采访的记者在报导中不要提设计者姓名,只说同济大学教师的作品,生怕临出国前有人找麻烦。节外生枝。而这工程的设计费,我们根本没拿到什么。因为从来不好意思过问钱的事,但作为刚毕业的学生,很希望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赶在出国前建造起来,因此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那个工程上,也没有精力考虑其他。
我知道在同学同事中想要出国的人太多了。而那时公费出国的名额如九牛一毛。我和俞霖同时拿到公费奖学金自然是非常遭嫉妒的事情。虽然我自认为我们人缘很好,可在那些日子里一下子感到了世态炎凉,许多熟悉的面孔变得陌生。在食堂这样的地方人多,他们还可装作没看见,而在办公室走廊上迎面走过,相识的人竟然不敢打个招呼,甚至不敢抬头看你一眼,好像我们患有可怕的传染病。这使我十分伤心,甚至比出不了国这件事本身还让我心灰意冷。我当时想,即使出不了国,也不要再在这里继续工作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我好像一下子成熟多了,甚至觉得自己老了。
我对一个刚退休的老教授说出觉得自己老了的感觉,他说他已经60多岁。都没有老的感觉,相反开始做些想做的事情,并安慰我他经历了比我难得多的遭遇,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那时我会为一个关切的目光感动得流眼泪,而且暗暗发誓记住这些真心对我好的人,哪怕他们不敢在公开场合与我说话。
正在这时,我收到了被我们称作老大哥的同学郑孝正的来信,他一直是我最信赖的有如兄长般的朋友。当我在追求者中挑花了眼,征求他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俞霖最好。”他的话似乎一下子把我的情感定了形。这时,老大哥已飞到德国。他的信是在机场匆匆写了发来。他说:“我坚信你们是无辜的,也相信很快会在德国看到你们……。”这些话让人感到那么温暖。
在1986年10月6日的日记中我写了这样的一段话作为座右铭:“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所谓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觉得我们虽然遭受挫折,但没有被打败,我们的人格反而受到了一次锤炼。晚上我常会与俞霖去看电影。我们一直非常喜欢看电影,以前却总没时间看。
后来,我才知道有人写了匿名信,而且确实有些设计费被中间人扣住,我们一直蒙在鼓里。我这个人太单纯,太不懂人情世故,所以有时会被别人的笑脸和一些表面的东西所欺骗。俞霖对我说,如果这是缺点的话,他正是喜欢我的缺点,如果我过于精明,“那就不是我的小妞妞了”。
几经调查,这事总算了结。但新的问题是我们结婚的事已经公开,按照规定,夫妻不可以一起出国。又是连续几天的开会讨论,无休无止。至今我还是感激那些领导和决策人,以及同情帮助我们的人们。据说许多被征求意见的教授都说,他们无法说出我和俞霖哪一个更优秀。如果只能让一个人出国,他们觉得实在太可惜。这使我们得以破例双双出国。特别是在那整整一个月的压抑之后,冉次踏上旅途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
我们分别去不同的城市,我是去南德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他则是前往北德靠近汉堡的大学城布伦瑞克。我们一起先飞到法兰克福再分别转机。
飞机在跑道上滑行时,我想起一个诗人朋友临别时对我们说的一段话:“飞机在跑道上加速时,地面的摩擦力非常之大,要有足够的能量来克服这些阻力。一旦离开地面,空气的阻力与这摩擦力相比微不足道,飞机就可以自由飞翔了。最难的是在起飞之前那一段。”他用这段话送我们启程,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当天把它写到日记里,事后多少年,我乘飞机时,常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这段富有哲理的话。
终于可以长长舒一口气了。我把头靠在椅背上,轻轻拉着俞霖的手说:“我们可以飞了。”他仍像往常那样,默默地对我报以平和的微笑。
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到了法兰克福机场,走下飞机,对我们这样初次出国的年轻人来说,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和令人惊讶。整个机场像个巨大的机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我们要分手了,虽然我转机需要等待的时间比他的要长,他还是执意先把我送到去慕尼黑的登机口,像过去放假送我上火车回家探亲时一样,总是放不下心来。在自动传送带上,他那么开心地笑着,说他在飞机上便会开始给我写信。他渐渐远去,只看到他一直在挥手……
P9-13
出“青春版”的动议来自一位贝塔斯曼的朋友。她认为《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虽然非常畅销,但这本书太厚,订价太贵,还是影响了书的普及。假如能出一本通俗的讲故事的读本,一定会有更广泛读者。特别是因为我的读者大都比较年轻,包括很多白领和大学生。
的确,在我遇到的读者中,有很多是年轻人。本以为女孩子更多,但也常会碰到男孩子告诉我如何喜欢我的书,甚至他们把我的书当成一本常常要翻阅的案头书,尤其在他们遇到情感或是工作方面的挫折时。
其实,很早我也接到过大学生读者的来信,说他们很喜欢我的书,但因为书太贵,买了一本回去大家传阅,因有的同学等不及,他们甚至在宿舍里由一个人朗读给大家听。这类的信总令我很感动。
我想,我的前半生遭受过太多磨难,好不容易从那些痛苦中挣脱出来没有被压垮,重新找到自己,慢慢从阴影里走出来,走到阳光中。那曾经是一条漫长曲折的路,我庆幸自己还能走到今天,还能以微笑面对世界。假如我的经历与感悟可以对我的读者有所帮助有所借鉴的话,那将是我最大的欣慰。
于是,我答应贝塔斯曼的朋友出一本“青春版”,加上我近五年的生活经历与感悟。
没想到这事一搁就是几年。因为我太忙,因为有太多更紧要的事情把这件事往后推了又推。我是艺术家,总是把艺术创作放第一位,写作仅仅是我的“第二职业”,更确切讲是我的“业余爱好”。因此,我的许多重要的写作计划都是一拖再拖,包括我与周国平先生合作的一本关于艺术与哲学的书也已经拖了三四年了,我简直无颜见周国平先生。
现在我终于把“青春版”赶出来了,贝塔斯曼却已物是人非。但我还是感谢贝塔斯曼促使我完成这本书。贝塔斯曼离开了,我的青年读者还在。而书的生命在于读者。
我的书出版七年,已经出了五种版本,其中一个台湾繁体字版、一个德文版、三个简体字版(平装本,精装本和珍藏本)累计重印三十余次。这次上海和台湾又要同时推出“青春版”,我希望青年读者能喜欢。
太多关心我的朋友想了解我的近况,他们写信给我,我总是没时间回信。我想这本“旅德生活二十年”中新写的三章就算是写给他们的一封长信。谢谢他们对我的关心。
《我的视觉日记》我读了三遍,看一遍流一次眼泪,看过之后,我想我和无数的读者一样,深深爱上了这本书的作者王小慧。
陈鲁豫
她是“独一无二”的:她的艺术既不是很中国,也不是很西方,而只属于她自己。因为有了艺术,生命终于重放异彩。
杨澜
往事让王小慧体会到了生活的力量,使她在艺术的道路上马不停蹄,用她的相机和她的笔记录下自己的一切,而这也使她重新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园。
敬一丹
那是真正堪称心路历程的一本书,是发自心底的那种爱,那种美丽,那种忧郁,那种伤痛,那种通达,那种不甘倒下的勇敢和坚强,那种超然,那种执着,那种不懈的苦苦的追求,那种对自我的审视和选择,那种对自我的放逐和挑战,那种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无论对谁,那都是对心灵的一次美好而清澈的涤荡。这就是王小慧。
赵玫
你真的会相信,艺术都是相通的。从摄影到电影,从装置到影像,从建筑到文学,王小慧游走在这些不同艺术中间,自然而轻松地跨过一个个门槛。人们惯于把这类人称为天才。
张英
用笔写日记的人已不多,用摄影“写”日记也许更适合现代人生。作为一种“日记”的形式,面对面的直接冲突,获得的岂只是人们的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摄影家自己心灵的无私袒露。很少有这样的当代艺术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能够达到这样的广度和深度,我们甚至可以用“王小慧现象”来概括和研究她。
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