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达是中国电影编剧,国家一级作家。她的家庭是个珠玉世家,自幼酷爱文学艺术,读书偏爱太史公的春秋笔法。成年后曾师从史学家马非百先生研究中国历史,尤攻秦史。
本书收录了霍达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今月曾经照古人》、《大雅若俗》等诗词及随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听雨楼随笔抚剑堂诗抄/中国当代作家系列 |
分类 | |
作者 | 霍达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霍达是中国电影编剧,国家一级作家。她的家庭是个珠玉世家,自幼酷爱文学艺术,读书偏爱太史公的春秋笔法。成年后曾师从史学家马非百先生研究中国历史,尤攻秦史。 本书收录了霍达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今月曾经照古人》、《大雅若俗》等诗词及随笔。 内容推荐 霍达是中国电影编剧,国家一级作家。她的家庭是个珠玉世家,自幼酷爱文学艺术,读书偏爱太史公的春秋笔法。成年后曾师从史学家马非百先生研究中国历史,尤攻秦史。六十年代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66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专毕业后,长期在四机部、北京市园林局、文物局从事外文情报翻译工作,同时坚持业余写作,青年时代开始发表作品。 本书收录了其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今月曾经照古人》、《大雅若俗》等诗词及随笔。 目录 听雨楼随笔 抚剑堂诗抄 试读章节 这个传统,传到今天,当然不会一成不变。不过现在中国人仍然喜欢“听书”,从北方到南方都保留着这种一个人说、大家听的表演形式。我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就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一位演员绘声绘色地朗读,成千上万的人在收音机前静听,每天中午听半个小时,一直听了两个半月。听得津津有味,听得泪流满面、感叹欷欺。这次实践,使我对小说的语言有了更深的体会。 现代小说已有很大发展,当然不能等同于口头文学。但口头文学仍给我们启示,那就是: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魅力,牢牢地抓住读者,把你的心和他们交流。据说现在美国有畅销小说的录音带,这是否“复归”现象? 正是由于中国小说有着这样的渊源,便形成了自身的语言特色。在传统的中国小说中,绝对不可能像托尔斯泰那样一口气花费好几页的篇幅去描写景色。在中国人看来,那是个笨办法。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办法。比如中国的诗词,用字极省,却写景极真、极美,意境深远。宋代柳永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并列了江岸、风、月亮三个名词,而且“岸”是生长着杨柳的岸,“风”是早晨的风,“月”是早晨的月,而且不是圆月,是残月。名词之间省略了一切连接词。只用了七个字,却活画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景色,弥漫着孤独的旅行者无法排遣的凄凉和哀愁。再比如宋代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写了风、江岸和杨柳,情趣却完全不同了。这里的“风”是春风,“岸”是江南岸,一派明媚的大好春光。杨柳在这里没有明写,是藏起来的,通过一个“绿”字,既写了风,又写了杨柳,杨柳是被春风吹绿的,“绿”在这里成了动词,像彩笔一样把大江南岸染绿了。中国的小说吸收了诗词的长处,把描写的语言运用得凝练典雅。而且把写景和写物的动作、情绪结合起来,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例如《水浒传》中写林冲雪夜上梁山,不单独写人、写动作,也不单独写雪,而用了“踏着凌琼碎玉”这极富诗意的语句,雪的洁白、凌乱,人的匆忙、凄凉和穷途末路、义无反顾,都活生生地表现出来了。这比哕里哕嗦写了半天雪再写人要高明得多。 小说语言的另一部分是人物的对话。对话比叙述语言更难写,因为在对话中绝对不能使用标准的书面语,也不能使用作者自己的语言,而必须是人物自己在说话,张三就是张三,李四就是李四。试想《红楼梦》中众多的人物,宝玉、黛玉、宝钗、凤姐,以至于那成群的小丫头、看门的焦大,哪个人物的语言是相同的?一人一个腔调,那的人生阅历、修养、性格造就的,别人无法代替的。再让我们看看《水浒传》中的对话。在写到野猪林中董超、薛霸要谋杀林冲时:那两个坏蛋的语言真是奇绝妙绝。他们不说:“林冲,我们今天要杀你!”而是说:“林冲!你须记得:明年今日是你的周年!”杀气腾腾,凶辣,却还充满了得意洋洋的嘲笑。因为他们两人把林冲事先用骗术捆在了树上,英雄无用武之地了,不是他们的对手了,必死无疑了,完全有把握杀死他了(如果不是鲁智深相救,林冲必然到明年今逝世一周年),所以在杀死他之前还有兴致开个玩笑。莎士比亚是很善于写这类语言的。再看看那个在十字坡开店卖人肉包子的孙二娘,她用麻醉药麻倒了武松(实际上武松是伪装麻醉),说了什么呢?她拍着手说:“倒也,倒也!由你精似鬼,喝了老娘洗脚水!”多么生动!匪气、泼妇气、豪气都有了,并且还有幽默,还押韵,朗朗E口。这样的语言,只能用汉字写出来,读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译成其他任何文字都会走样的,因而我赞成~位同行说的话:美文不可译。 现代的中国口语,真是丰富多彩,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而我认为最适合文字表达的、也是我在各种方言中最熟悉的,是北京方要。中国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北京的方言也为大家易懂。所谓“京腔”,字正腔圆,柔和动听,朗朗上口。这是长期形成的。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南北交汇,五方杂处,必然会产生通行全国的语。而北京人生活在“天子脚下”,又有一种底气十足的自豪感,别看表面上笑容可掬、娓娓而谈,骨子里却透着一股傲气哩! 当然,北京人也有士农工商之别,身份不同,经历不同,文化修养同,说出话来也不一样。前门外胡同串子的语言,决不可能出自大教授之口;反之,文绉绉老夫子的语言,也不可能由大栅栏的个体户嘴里说出来。所谓“京油子”,主要是指市民阶层。我在写作中为好北京市民的语言而煞费苦心。往往是写好了的对话,一琢磨,还差点儿味儿,于是再改。比如我常常要把稿子中所有的“看”字统统改掉,换成“瞅”或者“瞧”。北京市民口语中几乎没有“看”字,“看书”说“瞅书”,“看电影”说“瞅电影”或“瞧电影”,连“看病”也说“瞧病”,就是不肯说“看”这个字儿,真是邪门儿。只有在“看门”、“看家”这些词儿里才有“看”字儿,却已经念成“堪”的音了;意思也不是“看书”的“看”,而是“看守”的“看”了。 我常常在写对话时边写边说,以检查顺不顺口,对不对味儿。空闲的时候,有意到街上走走,或是和附近的邻居聊天儿,都是为了感受语言、熟悉语言、搜集语言。是生活给了我活生生的语言。 随便举个极平常的例子,我的小说《红尘》中有这样的对话: “我可不待见嚼老婆舌、串是非的,各人的日子各人过,我管人家干吗?”“大嫂,要都像您这么样儿,世界倒清净了。咳,什么事儿不是坏在街坊的嘴里?就说武二爷吧,要不是卖梨的郓哥儿和那个老不死的何九叔串是非,武二爷也不至于连杀三条人命,闹得一条街不得安宁!” 这是一个不识字的、做过妓女的、对外界时时保持警惕的善良女人和一个百无聊赖、不怀好意、无事生非、没话搭啦话的单身汉的对话,虽然都是“京腔”,又各自打着不同的身世和性格的印记。在书中,即使不标明谁说谁说,也是分得清的。如果把“不待见”换成“不喜欢”,“嚼老婆舌、串是非”换成“散布流言蜚语、挑拨是非”,把“像您这么样儿”换成“像你这个样子”,把“老不死的”换成“健康长寿”,那就全完了! 可惜在座的朋友要通过英语译文来听我说的这些话,这是要打很大折扣的。正如中国读者只有通过中文译文来读你们的书一样,那味道已经所剩无几了。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努力学好对方的语言,我们才能没有障碍地交流。因为美文不可译。 1990年10月于爱荷华 (发表于1993年第2期《小说林》)P42-44 序言 国学大师王国维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言,真正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其实,不必特指“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世间凡人,只要是下功夫研究点儿什么的,无论卖豆腐的、种西瓜的、编蝈蝈笼子的、弹钢琴的、唱戏的、写文章的,对于自己所从事、所熟悉、所热爱的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必有深切的体会:若要出类拔萃,独树一帜,决非易事。人们要做好一件事,大都是从向往开始,如登高望远,对那遥遥可见的风景,充满无限的憧憬,这便是第一境。继而为之痴迷,苦苦追求,虽山重水复、万险千难也在所不惜,这便是第二境。许多人就在这第二境中停顿了,退却了,或者倒下了,吃尽跋涉之苦,却未曾尝到攀登之乐,因为他没有达到那风光无限的第三境。难就难在第三境,妙就妙在第三境,那是艰苦跋涉之后的突然发现,是长期积累之后的妙手偶得,是废纸三千之后的神来之笔。所谓“下笔似有神助”不过是自欺欺人,灵感来自作家自已,是冶炼了自身的天赋、智慧、阅历、学识和治学风格所浓缩的精华进发的闪光裂变,可遇而不可求。一位前辈作家说过:“寻诗争似诗寻我。”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这句话,并且阐述自己的创作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并不是作品的主宰,文学创作是一个奇妙的‘互动’过程:你在‘寻’他,他也在‘寻’你。你为了寻找最佳的表现形式,‘众里寻他千百度’;而他好像是一件早已存在的、完整的、有生命的艺术品,等待着你的发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的创作状态,对作者来说已不是苦行,而是艺术享受。”编辑在发稿时,认为“苦行”二字不妥,问我是不是改为“苦刑”?我说不能改,这不是笔误,而是我刻意这么写的。“苦刑”是他人强加于你的刑罚,只能被动地承受,因此才深感其苦;而“苦行”是你主动地自找苦吃,虽苦而无怨,若“苦行僧”然。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取后者。 写作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回首几十年文学生涯,自然是苦多于乐,大半时间都花在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然而,偶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顷刻间便抵消了所有的辛劳,所有的付出,由衷地感到今生不虚此行,庆幸我选择了文学,文学选择了我。 收在这部集子里的,是我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个都是当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耗了我的一份心血和一段生命,重新翻检时,像抚摸着自己的儿女。现在,他们都长大了,再一次整齐地排列成阵,去面对我的读者。母亲是不愿意当众评价儿女的,那就把这个权利留给读者吧,也许你能够猜到,哪一个是我最钟爱的。 9008年12月6日写于抚剑堂书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