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的妈妈,通过充满智慧的一系列主题家庭教育,不仅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培养成人,而且比较特殊的是,因为妈妈对孩子的早期智能进行了及时、持续的引导和开发,从而很早就激发出两个孩子的天赋。这位平凡妈妈究竟运用了怎样的神奇家庭教育法,不但让孩子以天才的速度成长,更是避免了揠苗助长的恶果,两个孩子都沿着自己的天赋和兴趣良性发展下去,得以真正的成才、自立?本书将向你揭晓这个秘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开启孩子天赋的妈妈学校(1阅读) |
分类 | |
作者 | (韩)陈庆惠 |
出版社 |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位普通的妈妈,通过充满智慧的一系列主题家庭教育,不仅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培养成人,而且比较特殊的是,因为妈妈对孩子的早期智能进行了及时、持续的引导和开发,从而很早就激发出两个孩子的天赋。这位平凡妈妈究竟运用了怎样的神奇家庭教育法,不但让孩子以天才的速度成长,更是避免了揠苗助长的恶果,两个孩子都沿着自己的天赋和兴趣良性发展下去,得以真正的成才、自立?本书将向你揭晓这个秘密! 内容推荐 儿子18岁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女儿10岁被罗斯福大学以奖?生资格录取,平凡母亲如何培养出两个天才孩子?最成功的家庭教育,是让孩子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家长不断自我学习和引导下开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让他们自由发展,更早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成功妈妈陈庆惠的育儿心得! 所有的知识始于阅读,阅读是开启孩子天赋的钥匙。善用生活中的一切“道具”,“小爱因斯坦兄妹”家教经验逐一分享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思考,让“妈妈学校”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能量! 目录 推荐序 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 前言 阅读、写作和讨论的能力 Cpater 1 Warm up! 所有的知识始于阅读 ·从自由的氛围中开始 ·如何选择儿童图书 ·精读和泛读之间 ·书,应该这样读 Cpater 2 Let's Read! 让孩子喜欢读书的9个秘诀 ·使用能引起好奇心的道具 ·整理书架,亲近图书 ·从实际生活相关的地方开始 ·纸质地图代替电子导航 ·图书馆,心灵的超级市场 ·图画书,孩子们的视觉艺术初体验 ·从妈妈的故事到大学专业书籍 ·晚起步阅读图书的孩子的教育 ·让父母读书的样子印记在孩子记忆里 Cpater 3 Reading ActiVities 培养独立阅读的习惯 ·使阅读充满趣味的15个读书活动 ·帮助孩子理解书籍内容的10种方法 ·两个读书活动实例:《乔治和玛莎》和《夏洛特的网》 ·写阅读日志(reading log) Cpater 4 Critical Thinking AbiIity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的布鲁姆分类法 ·通过读书培养思考能力的3个实例 试读章节 如何选择儿童图书 图画跟书一样传递着重要的知识 家长们为孩子挑选一本好书可谓煞费苦心,也许有人会说按照推荐图书的排行榜和获奖图书的目录来挑选不就行了吗?但是父母们怎么可能把目录中的图书一一读完呢,况且所谓“儿童喜爱读物”的图书就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吗?即使是获奖图书,也不一定保证是真正有价值的。 那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呢? 对于好书的定义,儿童图书作家们也各持己见,由此可见,判断一本书的好坏真是不容易。 凯瑟琳·梅切尔是美国著名的纽伯瑞儿童文学奖(Newbery Medal)评审委员之一,她曾说“之于儿童文学,最为宝贵的是传递希望的信息”。 但作家娜塔莉·巴比特则认为,好的儿童图书关键是有风趣的人物和有趣的故事。在巴比特眼里,《爱丽丝梦游仙境》就是这样的典范,因此被世人认为是世界上最经典的儿童图书之一。 还有些作家认为,好书应该叙述丰富多彩的别样人生……这些观点当然都是正确的。 无论书籍的体裁是什么,只要符合儿童语言和情感的接受能力,并能给孩子插上翅膀,让他们在想象的天空中飞翔,这样的书都应该算作好书。 有些人推荐的书超过了儿童阅读能力,孩子不能理解书中所表达的情感,只是稀里糊涂地阅读,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供婴儿期孩子阅读的图书往往体积轻薄,家长在购买之前应该多用心挑选。孩子幼年的时候接触的图书不仅要考虑图画和内容,尺寸和外形也是相当重要的。家长熟悉孩子的习惯,如果孩子有抓东西乱扔的习惯,那么应该首先考虑买些沉甸甸的书籍。 为了培养孩子的感官能力,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可以选择布料和塑料等材质混合制成的书,当然有按键声音的电子书也是不错的选择。 之后家长应该逐渐转移挑选的关注点,着重关注于图书的故事情节、作者意图和插图是否匹配、语言选择是否得当等方面。给孩子读书的时候要观察孩子,看看他们对重复的、有节奏的语言是否产生反应等等。 还有,书的字体大而清晰、段落之间有间隔的话,能使孩子保持更长时间的集中阅读。 关于颜色,图画书中的色彩应为鲜明的原色。但当孩子逐渐熟悉阅读之后,颜色已经不是问题,此时可以让孩子看一些使用彩色蜡笔颜色系列的图书。 选择儿童图书备忘录 当孩子阅读的是画少字多的书时,家长一定要审查图书的情节,还有作家如何传达意图,以及书籍观点是写实的,还是与现实脱离的。 特别在选择外国名著时要更加留心。曾经看过一本国内某家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名著,由于情节过于省略,以致故事难以连贯。 家长还需要分辨图书的主题思想是否过于强调伦理道德而缺失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想象过于丰富以至内容显得荒唐等等。因为判断能力不足的孩子往往会完全接受书中的内容,而面向儿童的书籍往往过于强调教条和伦理的重要性。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将开始接触名人传记、历史地理书籍,这些书与童话和科幻图书的观点可能截然不同。因为这类书撇开想象更注重展现客观事实。 有些人物传记从不同的侧面记述伟人,可能与普遍认识标准和事实有些出入,对此家长应该事先查找相关资料,并客观地判断该书是否有阅读价值。 一位大学历史教授曾讲过关于自己的一则故事。小时候读过的某本书中模糊不清地介绍了美国内战,书中说容许奴隶制度存在的南方赢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 没有判断能力的他接受了这种说法,直到几年后发现自己的错误认识时,已成为同班同学的笑柄。 有些关于植物的图书中,包含不同气候地形的植物插图,还有的地理书籍含有写实的环境介绍,孩子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直接联想起所学的知识。 这时家长需要做的是,即便只是图书,也应该检查其中的花草树木,以及其他植物生长的环境是否对应。有些图书环境设置的是热带雨林,却画着不需要多少水分就能成长的沙漠植物。 一定要切记,孩子若接受了错误的知识,再想修正是非常困难的。 家长还要检查书籍中作为背景的地域,生活在该地域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历史遗迹等是否描述正确。还有,即使是科幻图书,如果插画中埃及的金字塔出现在欧洲,都可能给孩子造成地理基础知识的混乱。 我在购买涉及到写实内容的地理图书或者人体结构图书时,一定会多费些时间检查插画是否准确再决定是否购买。如果插画过于模糊或者复杂,不利于内容理解的话,即使书的内容再好我也不会选择,因为图画像书的内容一样传递着重要的知识。 精读和泛读之间 阅读的目的决定阅读的方式 看过一则报道,说是—个小学生读了超过—千册的书。如此广泛的阅读不要说和普通人相比这个孩子能获得多少特别的知识,单是默默地阅读本身,该是多么浓厚的兴趣啊。看了这则报道,不禁感觉现在可谓是—个“泛读的时代”。 同时我也想,那么多的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读完,其内涵究竟又消化多少呢? 当然广泛阅读是必要的,我在孩子们小时候就给他们读了大量不同内容的书。 但当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思考能力,这时候不要再大量广泛阅读了,而是每一个领域选择几本好书更为重要。精读让孩子深深体味图书的内涵,对于小学高年级年龄段的孩子更为必要。 精读是给予一定时间读适量的书,因此在阅读之前应该给孩子留出时间,让他们设想下故事的发展和可能得到的收获。我经常给孩子出这样的题目,让他们比较阅读前后的想法,这也是一个帮助孩子锻炼判断思考能力的方式。 对于精读和泛读孰优孰劣的问题,人们可以各持己见。但不可否认的是,万事万物都需要均衡,读书何尝不是这样? 前段时间在一次演讲会上遇到一位家长,她说某位专家指出了孩子在几岁之前应该读过多少书,包括多少册经典名著和推荐图书……而自己的孩子已经大大落后了,这该怎么办? 我对经典名著和推荐图书的阅读是持赞成意见的,但至于“几岁之前应该读过多少书”的理论我只是付之一笑,回答那位家长完全不必要。 每个孩子生理和心智状态的发展都不相同,怎么能以年龄来决定阅读量呢?我真的想看看,在那样所谓的科学的计划下进行阅读的孩子最终成长的情况。 阅读,最重要的是得到快乐!无论精读也好泛读也罢,只有让孩子得到快乐才能真正实现阅读的意义。 如果每个月强迫给刚开始阅读的孩子读上两三百册书,无论精读泛读,都会出现不少的问题。 以文学作品为例,人们读小说时都喜欢一口气读到最后,而不是逐句逐字深究吧?但是课本里引入的文章或者报纸上的社论,我们会反复阅读,揣测作者的意图。 因此,阅读的目的决定了阅读的方式。 像前面说过的一样,低年级的孩子适合广范的阅读,但是不要勉强地设定阅读目标,只要阅读内容都能为孩子消化就是最适当的阅读量。 在我的家庭教育里,页数不多的小画书每天至少读十册。另外,并不是每天读不同的书,有时候一天可以一本书反复读十遍。 因为孩子会有特定喜欢的书。 所以不要停止孩子的广泛阅读,但对于孩子喜欢的图书可以挑出来一两册反复阅读。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精读。 反复阅读的时候用手指指着书上的字,让孩子们熟悉,同时在特定的故事情节可以做游戏,让孩子自由地设想故事新的发展和结果。 有些人能从泛读中习得知识,而普通人如果不进行精读,往往大量的书籍到头来只是留下了“好书”、“很感动”等印象。 因此,在孩子升入小学高年级前,应该通过大量的广泛阅读引起孩子的兴趣,而后逐渐引导孩子精读的习惯,就是培养他们把握作者意图,提出赞成或反对意见等能力。只有这样,读过的书才能完全消化。 当然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现代人也需要泛读的能力,以最快的速度获取信息。 但是把图书仅仅作为文字大量阅读是没有任何效果的,要培养孩子精读的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整体思想,从中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 在讨论精读还是泛读之前,首要解决的是选择各个领域的图书让孩子开始阅读,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和书籍并不遥远。 P19-27 序言 记得我曾在《家庭教育密码》一书的序言中说过:每个孩子都与妈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生病的时候最依恋的是妈妈,睡觉的时候寻找的是妈妈,放学回家问的第一句话是“我妈妈呢?”孩子从小的第一个榜样,也是妈妈。 令我感动的是,这套《开启孩子天赋的妈妈学校》系列图书,再次证明了母亲的智慧与伟大。一位普通的妈妈,通过充满智慧的一系列主题家庭教育,不仅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培养成人,而且比较特殊的是,因为妈妈对孩子的早期智能进行了及时、持续的引导和开发,从而很早就激发出两个孩子的天赋。儿子9岁考入芝加哥某大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18岁获得博士学位;女儿10岁考入罗斯福大学,13岁即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于是,外界称其为“小爱因斯坦兄妹”,媒体和教育界的报道甚多。最关注的话题,都集中在这位平凡妈妈究竟运用了怎样的神奇家庭教育法,不但让孩子以天才的速度成长,更是避免了揠苗助长的恶果,两个孩子都沿着自己的天赋和兴趣良性发展下去,得以真正的成才、自立。 我对这套书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善于学习的母亲培养优秀的孩子”。因为我一直坚信,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每一个辅导过孩子学习的父母都深有体会,好的学习习惯和好的学习方法一样重要!而最初的好习惯,其实都来自于家庭里父母的表率和示范。所以,在这套“妈妈学校”系列图书里,我们能看到作者首先提出的家教主张便是“让孩子具备独立的学习能力”,通过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孩子自发、自愿的快乐行为。并且从一开始就告诫父母,孩子不可能一直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父母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最应该赋予孩子的能力。这些观点,与我多年来在儿童教育方面的心得有很多共通之处。其中包括最关心、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家庭主题教育入手,给予了中国很多年轻家长更为清晰、具体的“实战”方法。因为作为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是希望自己成为教育家,而是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比如,我经常会被很多学龄父母问到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写好作文、提高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很具体,也是每一个年轻父母都会面对的普遍问题。虽然不能说这套书里的方法都是最好的,但至少,这位韩裔母亲用自己长期的亲身实践,提供给了大家一套相对完整、科学的家教方法。“妈妈学校”这个概念,也并非是强调孩子应该脱离通常的学校教育,完全由妈妈代劳。作者只是站在家庭教育的角度,给了我们另一种辅导孩子学习的技巧。她自己的亲身实践也证明,孩子在这种科学的家教氛围中成长起来,对于学校教育也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一位妈妈爸爸都需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父母多用一份心思,多一点自我学习,多参与到孩子的早教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每个孩子的天赋都会得到激发和体现!因为,天赋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我从不主张把孩子培养成神童,但我赞成开发孩子的潜能,这对培养创造性人才极为重要。当孩子觉得学习放松,精力集中并且主动参与的时候,学习会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并不想过分强调这套书的所谓功利性,就是能让孩子更早考入大学,或者考入更好的大学获得学位。在《发掘孩子的大脑潜能》一书中我也曾重点提出过:家庭教育不能以纯粹的升学为目的。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长处,让孩子从小就能充满自信,这样他们才能在进入社会后真正地自立、坚强和成功! 2010年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