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
本册为《中德关系史话》,由杜继东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德关系史话/近代中外关系系列/中国史话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作者 | 杜继东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 本册为《中德关系史话》,由杜继东编著。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东方大国,德国是欧洲强国,虽然两国远隔千山万水,但两个民族最早的交往可追溯到元代。明清时期,越来越多的德国传教士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时,两国间也开始了贸易往来。但这种平等友好的贸易关系很快就被鸦片战争的炮火所打断,德国追随着英、法等侵略国家的脚步开始了对中国的疯狂掠夺与侵略,从逼迫清政府签订《通商条约》,到索取汉口和天津租界,再到强占胶州湾、干预中国内政,德国一步步地扩大其在华权益,甚至不惜以武力巩固其既得利益。这样中德之间的关系最终只能日趋恶化,以至发展到绝交的地步。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德之间才又建立起了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 《中德关系史话》为《中国史话》之“近代中外关系系列”之一。 《中德关系史话》由杜继东编著。 目录 一 早期交往 1.思想文化的交流 2.贸易往来 3.传教士郭实腊 二 建立外交关系 1.艾林波使团浮海来华 2.天津谈判 3.签订《通商条约》 4.互派使节 三 德国在华势力的扩张 1.在海关安插德籍职员 2.签订《续修条约》 3.商贸的拓展 4.三国干涉还辽 5.索取汉口和天津租界 四 德国强占胶州湾 1.李希霍芬的考察活动 2.安治泰与天主教圣言会 3.侵占军港的图谋 4.巨野教案 5.兵发胶州湾 6.签订《胶澳租界条约》 五 德国与列强争夺利权 1.对华借款权 2.津镇铁路利权 3.山东路矿权 六 新世纪的乌云 1.义和团山东反洋教 2.八国联军陈兵津门 3.克林德东单毙命 4.瓦德西出任联军总司令 5.《德英协定》 6.拖延和谈 7.签订《辛丑条约》 七 两国关系的中断与恢复 1.与清王朝的最后几次交涉 2.承认袁世凯政府 3.德、日山东之战 4.绝交与宣战 5.拒签对德和约 6.宣布终止对德战争状态 7.签订《中德协约》 8.德国对华赔款 八 密切交往时期 1.中德贸易的恢复和发展 2.孙中山的联德尝试 3.蒋介石与德国军事顾问团的组建 4.克兰计划与易货贸易 5.在德华侨 九 风云再起 1.德国与伪满签订“贸易协定” 2.德日结盟 3.孔祥熙两次访德 4.德国调停中日战争 十 两国关系再度中断 1.德国承认伪满政权 2.德国召回大使和军事顾问 3.最后的努力 4.中国对德绝交与宣战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1875年3月14日,原驻日本公使巴兰德接替李福斯任驻华公使。巴兰德出身于普鲁士高级军官家庭,作风鲁莽,态度倨傲、僵硬。他曾在1860年充任艾林波的随员,他的信条是:“永不能让亚洲人看出,我们是可以为感情所动的。”他在华任公使的18年问,极力促进德国侵略势力在中国的发展。 在巴兰德任驻华公使之际,德国首相俾斯麦通过驻外使节向英、美、俄等国提出德国的修约方案,请求各国政府采取共同行动迫使中国同意修改。修约方案包含下列各点:增加通商口岸数目;开放长江航线至宜昌;在长江沿线各重要口岸开辟租界;废除厘金;减低煤的出口税或给予外国人开发煤田的特权。其他列强亦有修约之意,纷纷表示支持。 巴兰德就任公使后,即按照德国政府的训令,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但遭到了拒绝。他认为不宜与英国共同行动,而应单独与中国交涉,并建议,如果中国接受修约方案,德国可在条约中接受限制或禁止鸦片输入的条款作为交换。但俾斯麦认为这样做会侵害英国的利益,引起纠纷,故没有同意。 1875年发生的“阿娜”号事件使巴兰德找到了向清政府施加压力的借口。“阿娜”号货船是一艘在中国沿海从事运输的德国船。德籍船长暴戾无常,经常殴打船上的中国水手,致使原有水手全体离船而去。新雇的水手上船后,船长仍不收敛,动辄对他们施以拳脚。1875年9月,该船在厦门运糖前往天津的途中,不堪忍受虐待的中国水手起而反抗,杀死德籍船长和丹麦籍舵工,将他们的尸体抛人海中,在福州附近将船靠岸,四散逃开。福州地方官府闻讯立即侦办,逮捕了其中的三名水手。 德国报刊借此大肆制造反华舆论,煽动反华情绪。俾斯麦要求列强支持巴兰德向清朝总理衙门交涉惩凶和赔偿损失。从1876年3月开始,德国向香港派出了6艘战舰,共有58门炮和1380名官兵,摆出开战的架势,对清政府施加压力。在进行武力威胁的同时,德国政府训令巴兰德向清政府提议修改条约。 当时,总理衙门正在就“马嘉理案”与英国公使威妥玛进行谈判。威妥玛是个极难缠的角色,他以武力为后盾,向总理衙门提出种种苛刻的要求,使之难以应付。所以,对于巴兰德的要求,总理衙门采取拖延的办法,以集中精力先解决与英国的交涉。对于“阿娜”号事件,清政府尽量满足巴兰德的要求,将其中两名水手处以死刑,另一名判处“重笞一百板”和三年徒刑,重金悬赏通缉在逃的水手,并给予有关的官员降职处分。巴兰德对此仍不满意,实际上,他的目的是借此展开修约谈判。 1876年9月中英签订《烟台条约》。10月4日,总理衙门和巴兰德开始修约谈判。巴兰德提出了16点要求,主要有:①洋商在租界内售卖洋货,不再抽厘金;②发给存票不立期限,并准以存票支取现银;③准德商携现银入内地采买土货;④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总理衙门采取拖延战术,不急于答应巴兰德的要求。巴兰德盛怒之下,学上年英国公使威妥玛的样子,于12月1日提出最后通牒,声称如不立即答应他提出的要求,他将于12月4日离开北京,并和德国海军“联合采取维护德国利益的必要措施”。总理衙门赶忙表示愿意作进一步谈判,但始终未全盘接受德国的要求。 此后,双方谈判时断时续,直至1880年3月31日,才由总理各国事务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沈桂芬和户部尚书景濂代表清政府与巴兰德在北京签订中德《续修条约》。条约共10款,主要内容有:暂准德国船只在吴淞口停泊,上下客商货物;德船已在中国完纳船钞者,如往其他通商口岸,4个月内均不重征等。同时,双方还签署了《善后章程》,对《续修条约》的有关内容作了进一步规定。P19-21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奠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教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活》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