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方丰美的水土(新世纪10年中山美文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容焕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容焕主编的这本《一方丰美的水土》是新世纪10年中山美文选。全书共收选119篇文章,题材和主题丰富广泛。用起承转合式的基本结构,将文选分为四卷,主题涉及回忆故乡、记叙亲情、品味文化、寻觅怀古、评书谈艺、出行游记等。

内容推荐

《一方丰美的水土》由李容焕主编。

《一方丰美的水土》分“起卷”、“承卷”、“转卷”、“合卷”四部分,收入60位作家共119篇作品,作家个性、风格、文化积淀、审美情趣算得上五彩缤纷,创作题材和主题也十分丰富广泛。里面既有描写中华情结的,也有展示异域风情的;有以新眼光寻根问祖的,也有以新手法表现城市新移民生活的;既可读到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美好的人生理想,也可读到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乃至世界性的文化意识。有的篇章状物写景栩栩如生,譬喻独特,有的作品谈古论今警语迭出,妙趣横生。作家善于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观察与体验人生,善于从身边人、眼前事去挖掘精深的哲理,努力探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内心的困境和出路。

目录

序言:一方丰美的水土

起卷

丘树宏

 中山人的“世博”缘

 “文化眼”看世博

 一方丰美的音乐水土

 中山装的文化性

胡波

 仰望孙中山

郑集思

 咸淡伶仃洋

李容焕

 父亲的绝活

 大姐

 怀念三个哥

方炳焯

 从《塞纳河·莱蒙湖》想开去

冯谦

 香山出了个孙中山

 好望两洋

 “鹤墩”赏鹤

吴竞龙

 我爱美人

黄定光

 父亲的烟斗

 母亲忌辰三周年祭

谭文卿

 酒国形势报告

 祭岳翁文

郑万里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

 酒歌

林荣芝

 拉大网

 民办教师

 赤脚医生

刘居上

 神话时代

吴从垠

 石岐记忆

虞天识

 跪着听的音乐

 远山,我心中的梦

杨官汉

 麻雀的喜剧

 鹤舞沙溪

承卷

黄学礼

 卡西的眼泪

 怀念北京那场大冷

 管中窥豹话香港

余丛

 疑心录

符马活

 我住六楼

 我走在三个人的后面

 雨中歌唱

倮倮

 酒瓶里的父亲

 旅游的书

吴大勤

 拿贺知章下酒

 最是孤绝赵子昂

谭功才

 鲍坪人物

王克林

 名著的败笔

 名人的偏见

 交通厅长现象

王晓波

 音乐的翅膀

 智者的爱情观及其他

刘建芳

 水井边的日子

 故乡之水

 父亲的礼物

黄刚

 塞上行吟

 丑人

陈光钵

 没有生日的母亲

 古城墙

 最初的阳光

马拉

 才华是唯一的通行证

 大师的蛋

杨昌祥

 本村第一

 二登大尖山

何中俊

 我的那些乡村姐妹

姚舞云

 白月光

 论茶道

转卷

阮波

 桂林往事

 故人

林凤群

 岐海拾贝

于芝春

 母亲的蝴蝶结

 让风景阅读自己

 花香弥漫的城市

董妍

 老屋老屋

 新年溜溜

楚风

 咸水鱼滋味

 一个非球迷的“世界杯”

 梦里花落知多少

 嘉莉妹妹说

 □□□□□□

 人生务必推理

刘锦秀

 绽放的红牡丹

 桂林旅游撷记

黄祖悦

 中山美食

 中山温泉

张舒广

 一路春天

 纯棉花朵

张月音

 花园人家

 荔枝熟了

谌嵘

 漫游散记

 艺术巴黎

那鸿

 纪念

 偏离

邓丽霞

 故乡的原风景

黄雪春

 “佛国”归来心自清

 幸福地写作

梁凤梅

 旧屋与老树

 城乡之恋

合卷

田夫

 读不懂的怀念

罗欣荣

 花盆有棵番薯苗

马肇勇

 儿时的团年饭

 令人担忧的汉字书写危机

胡汉超

 藜蒿情思

 飘香的椿芽炒蛋

 淋满泥浆的后背

大海

 隔膜吾父

阿鲁

 母亲的爱情

 误人船山书院

火 白

 风中的乞丐

熊平

 夜读嵇康

陈贤庆

 浮虚山三记

卫坤

 深林明月,水流花开

 静水流深

余俊

 会开花的圣诞树

 幸亏根没有眼睛

 在有效期内

方铁民

 家书

 金斗湾畔,那不老的歌声

李代高

 孟姜山散记

 岐江公园散记

林毓宾

 近代留学教育先驱容闳

 漫步马六甲古城

温国科

 随薯香飘来的思恋

 苗寨外的小女孩

编后语

试读章节

一方丰美的音乐水土

最近,我在一次参观中山市的航拍图展览中突然发现,长1 800多平方公里的中山市,很像一幅偌大的五线谱图谱:那纵横交错、数以千计的江河网,就是一根根流动的五线谱,而镶嵌在河网两岸的大小村庄,就是一个个错落有致的音符。有了这个发现之后,我就常常期待着,什么时候有机会坐滑翔机或者直升飞机上去亲眼看一看,那感觉一定会像自己在弹奏一支美妙而雄浑的交响曲。

我还孩子般地想象,这音乐一样的水土,一定会哺育出许多音乐骄子,一定会繁衍出许多的音乐名作吧?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又顺着这个主题开始在脑海里搜索起来。霎时,一簇簇灿烂的火花,竟然就在我的脑海里不断跳跃起来,火花中总是反复闪烁出三个人的名字:萧友梅、吕文成、李海鹰。

这个发现让我惊讶不已、兴奋不已!

虽然三个人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闻名遐迩,我还是觉得需要在这里再分别作一番介绍。

萧友梅,1884年生于中山石岐,1940卒于上海。他是我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主持创办了上海国立音乐院,除了创作了大量著名的音乐作品外,还培养了无数的音乐人才,如冼星海、贺绿汀等,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

吕文成也是中山人,他创造了钢丝二胡,即高胡。他运用传统的广东音乐风格,吸收西洋音乐的优点,创作了100多首广东音乐作品,其中《步步高》、《平湖秋月》、《蕉石鸣琴》等更是脍炙人口的名曲,因此他被尊为“广东音乐之父”。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山又出现了活跃在中国乐坛的一位大师级人物,这就是李海鹰。他与广东的陈小奇一起,开中国的流行音乐风气之先,由他作词作曲的《弯弯的月亮》,响遍了大江南北,风靡了整个华人世界。二十多年来,李海鹰创作了大量风格各异的优秀歌曲,一直引领流行音乐之风骚,将其称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也是当之无愧的。

一座小小的城市,竟然拥有三个国家级的“音乐之父”,已经是够“牛”的了。但再翻翻书本查一查,再上上网络搜一搜,却更让我大大震撼。请看看这一串名字:歌词大师韦瀚章,粤剧名伶唐雪卿。,钢琴大师肖淑娴,著名女指挥家杨嘉仁,著名作曲家郑桦、陆云、草田,著名女歌唱家周碧珍,著名钢琴家鲍蕙荞,著名评剧作曲家黄平,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其辉,著名指挥家林友声……近20位全国闻名的音乐家,把中山的天空映照得无比亮丽、无比辉煌!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方特殊的水土,养育出如此的人文?

原来,一道道悠远的珠江支流,从中山这里奔流而出,与浩浩荡荡的南海相激荡,融合出了一种特殊的水——咸淡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咸淡水文化。于是,一个个贤才志士,吸吮着大陆的乳汁,沐浴着湿润的海风,就在这里呱呱坠地,横空出世,应运而生!

幸运的中山人没有辜负这方水土,他们以一支支美妙的乐曲和歌曲,创造了音乐的辉煌,创造了音乐的奇迹。

因为这个发现,我对原来飞行的期待顿时变得犹豫了,因为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方音乐水土,如何挖掘这一个音乐基因,如何弘扬这种音乐文化呢?

中山装的文化性

中山装是一种服装,却不是一种普通的服装。

100年前,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让中国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让中国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事情中,有一件是与男人相关的“剪辫子”,因此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从头开始”的;另有一件是与女人相关的“放裹脚”,‘因此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从脚开始”的。不管是从头开始,还是从脚开始,一说到辛亥革命,人们一般都会提到这两件事情。

但是,对于中山装,人们却多数不会与辛亥革命挂起钩来。其实,设计、制作和推广中山装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件大事情,我们可以称之为“制国服”。“剪辫子”、“放裹脚”,再加上“制国服”,我们就可以把辛亥革命称为“全身的革命”了。

“剪辫子”和“放裹脚”固然是中国男人与女人的人性大解放,但在我看来,“制国服”却是一件意义更丰富、更深刻的事情。  .

再具体一点,这个感受可以延伸为中山装所蕴涵的“四个性”。

一是政治性。中山装体现了一种新旧政治社会体制的变革更替,这已经是最大的政治;中山装的许多重要部位,都有着丰富的政治内涵,它物化了三民主义、国之四维、五权分立。后来将中山装定为民国的法定国服,其政治意义就更为突出了。

二是革命性。中山装的诞生,是与辛亥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剪辫易服”的氛围下,中山装成为革命者的一个独特象征,穿中山装成为拥护革命、与清朝封建主义决裂的一种标志。

三是开放性。中山装作为服装虽然是一种革命性的设计,但也继承了中国服装的一些传统元素。当然,它最大的特点还是开放性。它颠覆了清朝时期的“长袍马褂”,吸取了西欧猎装和日本服装的元素,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装风格,又参照了西服平整、挺括、有衣兜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开明开放精神。

四是实用性。相对于长袍马褂,尤其是清朝的官服,中山装既显得经济,又方便行动。四个袋子再加上有纽扣的软袋的设计,既美观大方,又实用安全。尤其是上衣下面的两个“老虎袋”,可以随着袋内的物品多少涨缩,更令人叹为观止。中山装没有采用西装敞领敞怀的做法,而是采取内敛式,这样既容易裁剪,不浪费布料,还省却了那条烦人的领带。

如此看来,中山装就不仅仅是一种服装那么简单了,它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在今天,中山装的政治性、革命性和开放性似乎已经退到历史的后台,然而它里面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强烈的精神内核,却依然对我们有着非同小可的启迪作用。而它的实用性是一直伴随着中国人的,它甚至还影响了一些国家,影响了一些外国人。这种实用性,我想一定还会继续下去的。

我想得更多的是中山装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也即第五个性——文化性。中山装的诞生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其本身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化产品,它被时代附丽了太多的历史担待和含义。而经过近百年的历史沉淀,当浮云远逝,铅华洗尽,大地归于宁静,中山装的文化性却日益彰显起来。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一直以来好像对这一点是过于忽视了。

我们今天研究中山装,落脚点应该放在如何研究、探讨、弘扬和利用中山装的文化意义上来。P9-12

序言

“一椽得所,五桂安居”,这是孙中山先生在翠亨村故居的一副自题联,言简意赅,撼人心魄,无半点雕琢之痕,却有无以伦比之深刻。每次重温,我都觉得其中蕴涵着对作家的一种暗示和警醒:文学作品也许诞生于斗室之内,应不妨多一些包容天下之胸怀。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就是一个具有广阔世界眼光之人,他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中山作为全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深受“中山精神”之熏陶。受“敢为天下先”之鼓舞,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缔造了很多项国内第一;得益于“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思想,这里走宜居城市建设和谐发展之路,捧回了联合国“世界人居奖”;而“天下为公”、“博爱精神”的广泛传播,使这里更是洋溢着浓郁的友善和谐氛围。可以说,中山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着市民的精神面貌。

所谓“语与兴驱,势逐情起”(唐·皎然《诗式》),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作家,如何书写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表达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理念?《一方丰美的水土——新世纪10年中山美文选》提供了一个新的文本,也许并不完美,却是臻美的;也许并不全面,却是精挑细选的,值得细细品味。

关于“美文”,我想起著名作家贾平凹在《(美文)创刊词》中所说:“还原到散文的原本面目,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鼓呼大散文的概念,鼓呼扫除浮艳之风,鼓呼弃除陈言旧套,鼓呼散文的现实感、史诗感、真情感,鼓呼真正的散文大家,鼓呼真正属于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散文!”他以“美文”统帅“大散文”的概念,综合其多年的阐述,大致包含着三方面的内涵。其一是散文的题材、内容要“大”,即散文的内容要从狭小的个人情怀中走出来,关乎时代、社会;其二是散文的审美境界要“大”,美学风格上要追求“大境界”、“大气象”;其三则是力主散文文体形式可泛化,不拘泥于体裁体例,不主张以题材、技法、流派给作品分门别类。 《一方丰美的水土》基本上与此有某种契合之处,打破了叙事、抒情、议论的固守模式,将散文、小品文、随笔、杂文共冶一炉,返璞归真,追求的是文学的至诚、至深、至广、至大、至美。

全书分“起卷”、“承卷”、“转卷”、“合卷”四部分,收入60位作家共119篇作品,作家个性、风格、文化积淀、审美情趣算得上五彩缤纷,创作题材和主题也十分丰富广泛。里面既有描写中华情结的,也有展示异域风情的;有以新眼光寻根问祖的,也有以新手法表现城市新移民生活的;既可读到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美好的人生理想,也可读到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乃至世界性的文化意识。有的篇章状物写景栩栩如生,譬喻独特,有的作品谈古论今警语迭出,妙趣横生。作家善于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观察与体验人生,善于从身边人、眼前事去挖掘精深的哲理,努力探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内心的困境和出路。这当中,有两方面的作品很突出。一是瞄准日新月异的风土景观,显得真实鲜活。秦牧的散文《花城》曾让一个城市以独特的艺术形象进入艺术殿堂,成就岭南文学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这本选集,似乎在不经意间我又领略到异曲同工之妙。其中,《中山人的“世博”缘》(丘树宏)、《咸淡伶仃洋》、(郑集思)、《仰望孙中山》(胡波)、《香山出了个孙中山》(冯谦)、《石岐记忆》(吴从垠)、《浮虚山三记》(陈贤庆)、《中山美食》(黄祖悦)、《近代留学教育先驱容闳》(林毓宾)、《岐江公园散记》(李代高)等,都颇具浓郁的地域特色,别有岭南风情,虽不是专为城市和名入树碑立传,却也算是城市某个历史层面的传神写照,一幅幅生动图景跃然纸上,以小见大,袖里乾坤,令人过目不忘。二是刻画固守精神家园的人情世故,可谓入木三分。清代王国维从间词话》称: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撼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作品思想和艺术绵长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正出于对日常生活的深厚积累、对人文民生的深情厚意。譬如,《父亲的绝活》(李容焕)、《民办教师》(林荣芝)、《神话时代》(刘居上)、《疑心录》(余丛)、《卡西的眼泪》(黄学礼)、《酒瓶里的父亲》(倮倮)、《鲍坪人物》(谭功才)、《父亲的烟斗》(黄定光)、《最是孤绝赵子昂》(吴大勤)、《没有生日的母亲》(陈光钵)、《跪着听的音乐》(虞天识)、《我的那些乡村姐妹》(何中俊)、《母亲的蝴蝶结》(于芝春)、《纪念》(那鸿)、《读不懂的怀念》(田夫)、《夜读嵇康》(熊平)、《故乡的原风景》(邓丽霞)、《会开花的圣诞树》(余俊)等,把面对商潮涌动却依然真挚的人间诸情描绘得淋漓尽致,韵味隽永,命运、生活、工作,艺术、传说、现实,亲情、爱情、童趣,真理、正义、追求,不一而足,都很好地运用了写作技巧,展示出了文学的魅力。

这些美文之美,不仅体现在文笔美、境界美的有机统一,还体现于文学在网络时代坚持建构人类价值的意义要旨。这种美,首先来源于真诚写作之心。中山作家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文学创作的丰富宝藏,汲取诗情画意和艺术灵感,从时代的进步中备受滋养,与当代人的精神情感共鸣,呈现出一种自由、朴素的写作状态,对文学既保持一种虔诚,又有一种轻松自在,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严峻当下,摒弃无意义写作,展现着文学坚守与突围的纯正本色。这种美,另一方面还来源于传承岭南文脉的坚定之心。中山作家充分发挥咸淡水交汇地的地缘优势和文化优势,在中外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为新世纪岭南散文的拓展进行探索,在功利化与通俗化的创作潮水中坚持注入艺术追求的清流,使新思想、新事物、新名词与旧文字、旧句法、旧语法在撞击中催生创新的可能性,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广泛、深刻、持久的环境中,也正在努力扩大着本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就这本选集而言,多方面可圈可点:一是善于运用优美、典雅的汉语表达美好心灵和精神世界,追求语言的质地和诗情画意;二是善于把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平衡点,在文明、文化的传承中汲取艺术创作主题和母题,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保持独立的文化品格,锻造富于个性的文学;三是善于挖掘人类共通的情感等永恒的主题,反映生命的本质、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困境,表达理想主义、人文情怀、终极关怀,以其对生活的感悟温暖着读者的心灵,帮助读者在多元化的选择中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向或目标。

“德雨沾濡松柏茂,春风披拂桂兰香” (孙中山题联),中山历来就是一座有使命感的城市。游走在兴中道、孙文路、博爱路、中山路、民权路、民生路、民族路,徜徉于逸仙湖公园、兴中园、孙文公园、中山纪念堂、中山城,常有春风沐浴之感。翻阅《一方丰美的水土》,品读一篇篇美文,我也看到了“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中山人精神在作家身上折射出的耀眼光芒,见证了文学的神圣使命。这本厚重的选集,无疑是中山作家构建改革前沿地区文化高地的成果展示,是一次心灵的集体共舞,是返璞归真的精神告白,是审美化的思想宣言。作家们以独特的文学话语追问自我和民族的精神走向,彰显了作家的担当和艺术追求。我相信,这本书为解读社会发展的“中山模式”提供了文化参考,在树立中山文化形象、形成中山印象、促进中山文学的广泛传播上将发挥不可忽略的作用。

是为序。

廖红球

2011年1月2日,广州

(本序作者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

后记

2010年6月,诗集《悠悠咸淡水:中山诗群白皮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我与余丛又开始筹划编选一部美文选,此举得到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的赞同和支持,于是就有了这部《一方丰美的水土——新世纪10年中山美文选》。

所谓美文,是源于“五四”时期大文人周作人所下的定义。原先把短评、短论、杂感、随笔都称为散文小品,统属散文的概念。周作人认为美文是与偏于“批评”、 “学术性”的文字相对应的一种,它是记述的、艺术的, “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现在,杂文与散文的区分亦多是采用周作人的“二分法”,即将偏于“议论”的散文归之为杂文,而将偏于“叙事与抒情”的散文称为美文、小品文或散文小品。

在中山的作者中,我约摸估算了一下,写散文的明显比写小说、杂文、报告文学的要多,而比写诗的(含新诗、旧体诗)却又少了些。写诗是中山作者的一大强项,从中山诗群现象就可见一斑;其次应该是散文了,写散文的作者至少有近千人之多。而入选本书的只有60位作者,其中女作者为15人,占了总人数的1/4。

这一篇篇美文,从内容上大致有如下类别:一是回忆故乡;二是记叙亲情;三是品味文化(如酒、茶、服装、美食、体育、节日、舞蹈、音乐、展览等);四是寻觅怀古(如历史人物、本土历史、域外历史风物等);五是出行游记;六是评书谈艺;七是品人阅世;八是感悟人生;九是抒发情感;十是哲理思辨。此外,还有个别篇什是写禅学的。尽管有的作品带有杂文性质,但我们仍统称为美文。然而究竟美不美,只能概由读者评判了。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写作的一种基本结构和方法。元代学者范德玑储格》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本书编选的分类便借用与立意于此,以“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分为四卷。我们想,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与转皆兼顾起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所以书中的四卷是互相依存、互为作用的,既体现出编选的逻辑性,也体现出一定的辩证关系。

以“起、承、转、合”作一部散文选集的分卷,可以说是编书的一个新例。我们对此的解释为:起卷的作者,是当下本土写散文较早且资历较厚的一批人,有先带个头的用意;承卷的作者是写散文稍后且相对年轻的一批人,他们勤奋写作,佳作不少,为中山散文写作的中坚力量或主力军;转卷是女性作者,这也叫梅花间竹,绿叶映红花,值得欣赏,而且女性写作也起一个转换的功能;合卷的作者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或写散文时间较短,或写作的态度较为散漫,但不要紧,既然是美文,何不收之?于是,合卷又有了融合的意味。

书名取作“一方丰美的水土”,来自书中丘树宏先生的文章《一方丰美的音乐水上》。其实,大家知道,中山这方丰美的水土何止在音乐方面。取“丰美水土”,旨在希望中山的作者写出更丰美的散文佳作,写出更丰美的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为建设文化名城作出新的贡献。

出版这部选集,特别要感谢广东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廖红球,他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本书作序;再次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继为我们出版《悠悠成淡水:中山诗群白皮书》后,又为我们出版此书;还要感谢本书的策划编辑杜小陆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这部文集在编选过程中难免会有遗珠之憾。在此,请未入选本集的作者予以谅解,但只要是美文,今后再结集出版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欢迎广大读者与方家,多为本书提出宝贵的意见。

李容焕

2010年12月25日于中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2: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