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洋总管段祺瑞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元坤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迫清帝退位,抵袁世凯称帝,立“三造共和”之功。他为人高风亮节,为官清正廉洁,为政爱民如子,留“六不总理”之誉。他大办军事学校,举荐栋梁之才,调停军阀混战,有“北洋之虎”之名。他就是北洋总管段祺瑞。

北洋统治时期,因为时代背景特殊,从而产生了无数的人情冷暖、悲欢离合,小到波及普通人的生活,大到影响中国历史的走向。其间的恩怨、是非,难以凭一个人、一支笔盖棺定论。元坤编著的《北洋总管段祺瑞》通过段祺瑞这个符号,一窥中国历史的浮浮沉沉、纵横捭阖,从而展现历史风貌的一角,以飨读者!

内容推荐

段祺瑞品质高尚,爱国有心,同时又倾心权术,迷信武力。一生毁誉参半。

段祺瑞在史上有“三造共和”之美誉,即致电逼迫清帝退位、讨伐张勋复辟、抵制袁世凯称帝。他曾多次组阁,是北洋军阀中少有的铁腕人物。

《北洋总管段祺瑞》由元坤编著。

有人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此言颇有道理。那么,到底有没有真实的历史存在?人们一般认为是有的,因为史料可以反映历史的真实,然而真实的历史却又往往如雾里看花,让人莫测高深。因为史料本身就是一种主观认识,历史的记载者天然主宰着史料的公正性,许多时候我们看历史往往需要倒过来推理。所以说,看历史的方法不同,结果也是大不相同的。

就《北洋总管段祺瑞》的主人公段祺瑞而言,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

段祺瑞,晚清至北洋时期中国政坛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袁世凯的爱将,皖系军阀首领,曾几次任政府总理,最后坐到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响当当的政治家。

目录

第一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穷学文,富习武

 段少爷的生活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转折

 在德国的日子

第二章 崭露头角

 从小兵到教官

 甲午之战

 小站练兵

 中国第一支炮兵部队

 恩人袁世凯

 平步青云

第三章 走上前台

 军队就是资本

 帝制覆灭,一造共和

 共和第一景:乱

 真假共和

 飞鸟尽,良弓藏

 徐树铮其人

 皇帝轮流做,今年到袁家

 洪宪元年,只此一年

 一代枭雄的落寞

 老大走了谁当家

第四章府院之争

 段黎交恶

 又是徐树铮

 参战,不参战?这是个问题!

 引狼入室

 复辟的闹剧

第五章 南北战争

 总统冯国璋

 南北战争

 西南军阀的成色

 得湖南者得天下

 奉系入京

 统一再次搁浅

第六章 直皖大战

 选举,一场游戏一场梦

 直皖矛盾

 和谈的闹剧

 巴黎和会

 争权夺利,皖系分裂

 磨刀霍霍

 皖系出局

第七章 东山再起

 你方唱罢我登台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东海渔翁”折钓竿

 卖布小贩当总统

 下野也忙碌

 第二次直奉战争

 就任执政,重掌权柄

 军阀矛盾与善后会议

 丑闻与亮点——金佛朗案与关税特别会议

 什么叫帝国主义

 除了打,还是打

 郭松龄事件与首都革命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打倒列强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谢幕演出

第八章 寓公生涯

 退休生活

 最后努力

 南下

 盖棺定论,六不总理

试读章节

在德国的日子

段祺瑞的真正发迹,还是缘于李鸿章这个安徽老乡。李鸿章极为推崇德国的军队建设,1872年,李鸿章委托德国克虏伯公司推荐人员来中国任职,指导淮军炮营操练德国军队的炮兵法。1876年,又精心安排了查连标、卞长胜等7名中国军官到柏林军事学院留学。他们学成回国后,被李鸿章派到淮军各炮营当教练,有的后来成为颇有成就的军事科技人才。

1886年,为了再选拔一些像查连标、卞长胜这样的人才,李鸿章来到段祺瑞就学的天津武备学堂考察,考察的第一科目就是:炮兵学员作炮击海面活动浮靶汇报,段祺瑞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也许是平时学习不够用功,或者是因为当着李鸿章的面太紧张吧,首次开炮的学员居然从第一炮到第六炮都没打中浮靶,得分为零。李鸿章看到自己的学生这样的成绩单时不由得怒火上升,腾地站了起来,脸上已经绷不住要发火了。轮到段祺瑞上场了,他镇定自若地走到炮位前,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指挥炮兵上膛、校准,第一炮就打中浮靶,紧接着连续快速几炮都每发必中。李鸿章脸上马上乌云转晴,当即命令手下传唤这名炮兵指挥员。

在问话中,李鸿章意外得知大炮的指挥员不仅仅是自己的安徽老乡,而且段祺瑞祖父和叔父等家族成员还都曾是自己手下的淮军官兵,不由得大为高兴。接着又当面考了一些军事试题,段祺瑞对答如流。李鸿章兴奋得击节称赞,当即表扬段祺瑞是“熟知军事,俾易造就,是一个可用之才”。从此,在李鸿章心中,便有了这个老乡兼部下的良好印象,尤其是段氏一家都曾为自己的淮军立下过汗马功劳,更是为段祺瑞增添了感情分。

1887年夏季,段祺瑞面临毕业了,李鸿章亲自来到天津,主持了武备学堂第一届学员的毕业考试,段祺瑞的毕业成绩是全优。李在给朝廷的奏折中盛赞以段祺瑞为代表的一干学生,并向朝廷极力举荐,选派他们中的佼佼者远赴德国留学深造。

1888年冬天,5位赴德国留学生的学员名单呈送李鸿章的手中批准。可是,李鸿章在这份留学德国的学生名单里找来找去,竟然怎么也看不到段祺瑞的名字。李鸿章认真审视了半天,最后大笔一挥,将其中一名山东籍学生的名字划掉,换上了段祺瑞。这样,留学德国的五人名单最终定型,他们是吴鼎元、孔庆塘、商德全、滕毓藻、段祺瑞。

1889年春天,段祺瑞告别妻子和仅仅一周岁的儿子,和其他4个同学来到德国柏林陆军学院,学习军事理论和各种操练课程。一年后,他们又奉命到鲁尔区埃森克虏伯兵工厂,进行火炮实习。

在德国的日子,段祺瑞每天都在感受着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更加了解到中国的落后,段祺瑞提醒自己,没有任何理由耽误时间,因此学习上异常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也是优异的,这从一年后的检验中就能看出来。

1890年春天,清廷派特使洪春前往德国埃森探望这批留学生,并考察他们的学习情况,看他们是不是真学到了东西,如果是浪得虚名,倒也省得朝廷浪费资源了。段祺瑞和他的同学们以娴熟的技术操演了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并以优秀的测距、瞄准、射击成绩,获得洪春的表扬,连特意赶来的克虏伯本人都对他们的学习进度大加赞赏。

完成学业后,4位同学都先后回国,段祺瑞又奉命留在克虏伯兵工厂学习弹壳加工、炮管膛削、铣磨来福线、灌注优质钢;做检验钢材牵力、挤力试验;各类火炮的型制构造、使用和保养等课程。段祺瑞在这儿掌握了更多先进火炮的制造和使用技术。

在德国期间,段祺瑞还曾_度闹出过剪辫子的风波,起因很简单,德国人看到中国人都留着长辫子,觉得这种打扮很愚蠢,像极了猪的造型,于是背地里甚至公开场合骂他们是“中国猪”,多次被羞辱的段祺瑞终于愤怒了,一怒之下拿起剪刀就要剪去自己的辫子,正好被政府派去的督学荫昌看见,赶紧劝他:“你们是朝廷派来留学的,如果剪了辫子,会被认为是背叛朝廷,对你个人前途实在是没有好处,还是能忍则忍吧!”段祺瑞考虑再三,还是放下了手中的剪刀。由此可知,段祺瑞还真是一个性情中人。

1890年冬天,25岁的段祺瑞自德国归来,按惯例或师生情谊,他都应该去拜访李鸿章。当他跪拜在李鸿章面前时,李鸿章并没有表现出想象中的热情,而是用凌厉的目光审视他半天,弄得段祺瑞紧张不已。别误会,李鸿章不是在故意显示威严,而是在检查段祺瑞脑后的辫子是不是假的。因为当时朝廷派出去的很多留学生,因为不堪羞辱,剪掉了辫子,回国后都受到了处罚。为了免于处罚,很多人就装上了一条假辫子。在确定了段祺瑞的长辫子并没有造假之后,李鸿章的脸色才缓和起来,同时还不忘告诫他:“你的责任是报效国家而不是剪辫子!”听到这句话,段祺瑞汗都下来了:阿弥陀佛,得亏荫昌老大哥拉住了,要不我老段出师未捷身先死,还是让辫子给勒死的。冤不冤!

顺便介绍一下段祺瑞的4位同学,滕毓藻这个人在历史上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吴鼎元回国后担任了新军第五镇统制,后来还和段祺瑞一·起参与签名逼迫宣统退位。孔庆塘后任云南普耳镇总兵、云南临元镇总兵,任大同总兵时还剿灭过刘天佑领导的起义军。商德全回国后任新军营炮兵帮统兼任左翼重炮队领官,后又任北京清河陆军中学校长,再到天津任镇守使。1920年商德全辞职,回到故乡河北金家窟,就在自己的祖产——几间平房里度过了后半生。他为人耿直,性情坦率,曾经得罪过慈禧太后被免职,其为人坦荡,为官清廉,从不贪污受贿,他死后家里人连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来,还是乡亲们感念他所做的好事,自发捐钱为他办理了后事。

P14-16

序言

有人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此言颇有道理。那么,到底有没有真实的历史存在?人们一般认为是有的,因为史料可以反映历史的真实,然而真实的历史却又往往如雾里看花,让人莫测高深。因为史料本身就是一种主观认识,历史的记载者天然主宰着史料的公正性,许多时候我们看历史往往需要倒过来推理。所以说,看历史的方法不同,结果也是大不相同的。

就本书的主人公段祺瑞而言,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

段祺瑞,晚清至北洋时期中国政坛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袁世凯的爱将,皖系军阀首领,曾几次任政府总理,最后坐到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响当当的政治家。

但此人在历史记载中,往往是个不太正面的角色,原因之一就是他对中国的“宿敌”日本的态度,另一重要原因则是他最后一次执政时期,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历史上言之凿凿,说惨案是段祺瑞指使的,鲁迅先生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也将笔锋直指段祺瑞。然而历史总是这样,有赞同者,就必然有反对者。

这里无意为谁来平反,本人也没有掌握独家秘史,只是叙说历史花絮,聊以解惑。但这些花絮,却很可能就是真实的历史。

“三·一八”惨案中多名学生遇难,执政府难辞其咎,但当时下令开枪射杀示威游行群众的并不是段祺瑞,他本人也的的确确并不在执政府里上班。至于是否他授意而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也找不到任何有力的直接证据,只好将之归为悬案。但当时段祺瑞闻讯后,赶到现场长跪达一个小时之久,以祭奠死去的无辜学生,从此以后便吃起了斋,这倒是公认的事实。晚年当段病入膏肓时,医生说他原本可以通过手术来挽救垂危的生命,只是他一味坚持长期吃斋导致营养不良而无法动手术。

前文说过他“不太正面”,即意味着他还是有正面之处的。

段祺瑞有个外号——“六不总理”,即不嫖、不赌、不贪、不抽大烟、不徇私、不喝酒。段祺瑞在位时,也曾威风八面,“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统率过几十万军队,管辖过大半个中国,但他在任期间却从未贪污过,自己连一栋房子都没有,一直租屋居住。从日本得到的西原借款,也被他全部拿去充作军费,自己分文不沾。后来下台寓居天津时,一度穷困潦倒,还是以前的老部下经常前来接济才能勉强度日。

对国家而言,段祺瑞还是有很大功劳的,表现在他曾经三度捍卫“共和”。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使中国的政局发生了急剧变化。段祺瑞响应共和,多次通电逼迫清王室退位,甚至调动军队相威胁。不管他出于何种个人动机,但客观上看他是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是为一造共和。1915年,袁世凯想称帝复辟,当时身为国务院总理的段祺瑞强烈反对,面对老上司加恩人的倒行逆施,他进行了明确的反抗,甚至一度被罢免所有官职,最终使得袁世凯取消帝制,是为二造共和。1917年,张勋复辟,段祺瑞率各省“讨逆”军攻入京城,逼迫宣统二次退位,剪除了大清最后一支武装力量——辫子军,这就是三造共和。

段祺瑞在历史上的确是个亲日派,但是面对民族大是大非的问题他还是表现出爱国的一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实现分裂中国的野心,多次派人来游说当时已经寓居天津的段祺瑞,请他去东北成立伪政府,一生看重权力的段祺瑞却多次严词拒绝。为避免被日本人劫持利用,最终选择应蒋介石的邀请,南下上海,颐养天年。

在弥留之际,他依然在挂念着自己曾为之奋斗的中国政局,曾留下亲笔遗嘱“八勿”,阐述复兴之道。其言恳切,其理至简,足为后世者戒:

余年已七十有余,一朝怛化,揆诸生寄死归之理,一切无所萦

怀,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生平不喜多

言,往日曲突徙薪之谋,国人或不尽省记,今则本识途之验,为将  死之鸣,愿我国人静听而力行焉!则余生虽死犹生,九原瞑目矣。

国虽微弱,必有复兴直道,亦至简单。

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

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

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

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

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

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

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

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

此矣。余生平不事生产,后人宜体我乐道安贫之意,丧葬力崇节

简,殓以居士服,毋以荤腥馈祭。此嘱。

历史是动态的,更是立体的,活动其间的历史人物更是复杂多面的,绝非“善恶”两字可以简单形容。虽然北洋政府带给中国的是一段黑暗的统治历史,但是面对这个北洋派首领,我们却难以用非黑即白的标准来个一锤定音。

北洋统治时期,因为时代背景特殊,从而产生了无数的人情冷暖、悲欢离合,小到波及普通人的生活,大到影响中国历史的走向。其间的恩怨、是非,难以凭一个人、一支笔盖棺定论。我们只能通过段祺瑞这个符号,一窥中国历史的浮浮沉沉、纵横捭阖,从而展现历史风貌的一角,以飨读者!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