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失去平衡就会陷入疾病的泥沼,恢复健康关键在于自体内力的充盈!真正危害我们健康的,其实是我们自己!重建自体平衡,才能重塑健康!
本书,来自大山深处的当代养生专家,将为你揭开平衡养生的秘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探秘中医(平衡就是健康)/国医精华系列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何永生 |
出版社 |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体失去平衡就会陷入疾病的泥沼,恢复健康关键在于自体内力的充盈!真正危害我们健康的,其实是我们自己!重建自体平衡,才能重塑健康! 本书,来自大山深处的当代养生专家,将为你揭开平衡养生的秘诀! 内容推荐 作者以深厚的国学功底与几十年的养生体会,讲述了人体如何才能守护平衡、拥有健康。本书依据五行生克之理、阴阳消长之义,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个体与天地万物和平共处的基本法则。 本书让我们认识到:要维护健康,就必须保持机体的内在平衡与内外平衡,有时还需要动用外援力量;而一旦得病,不一定花大钱、用贵药才能解决问题,有时人人皆会的简单招数便可制胜,包括对付反复的感冒、顽固的失眠和一些骨关节疾病。 作者让我们懂得了:自己才是主宰自己健康的真正主人,即使是在已经得病的时候;机体的自愈力亦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开发好自愈潜能是我们维护自体健康的有益选择。 目录 第一章 人体王国的平衡 1.心为君主 2.人体的高官 3.知肝传脾 4.五行学说与中医 5.肺与大肠 6.气、血、津、精 7.神奇的经络 8.内忧与外患 9.舌诊探秘 10.脉里洞天 11.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12.一阴一阳之谓道 13.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第二章 我的健康我做主 1.观念决定健康 2.疲劳是万病之源 3.科学饮食 4.有氧运动 5.一有怫郁,百病丛生 6.人与人 7.情、理、法 8.女儿的提问 9.天人相应 10.以局部带动整体 11.时尚不等于科学 第三章 人体健康的外援力量 1.中医与西医 2.针灸与推拿 3.扶正法则 4.祛邪法则 5.对症法则 6.三支奇兵 7.消疳汤 8.揪痧疗法 9.西药的撒手锏 10.手术疗法与医乃仁术 11.关于择医 第四章 似病非病间 1.治未病 2.亚健康 3.人体节律 4.体质有别 5.人生四季 6.初升的太阳 7.青春期的烦恼 8.生命的夏天 9.五七与五八 10.生命的秋天 11.表现各异的更年期 12.夕阳依旧红 第五章 远离八力大健康困扰 1.如何做到少感冒 2.降低感染的机会 3.睡眠的诀窍 4.减肥定律 5.他人气我我不气 6.一笑解千结 7.疼痛的应对 8.强壮你的肾 第六章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1.外邪的防范 2.痛风 3.类风湿性关节炎 4.强直性脊柱炎 5.肩周炎 6.骨关节炎 7.骨质疏松症 8.腰椎间盘突出症 9.赵老师的一番话 10.肺癌 11.胃癌 12.肝癌 13.癌症病人的情志修炼 后记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 试读章节 任何人都有来自疲劳的风险,无论是高官还是平民,正所谓“居高者形逸而神劳,处下者形劳而神逸”,也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古代人多悠然自得却物质匮乏、体力劳动过度,现代人多物质丰富却思想贫乏、精神家园迷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现在的物质世界要比古代丰富得多,科学技术要比古代先进得多,但古人的幸福指数、快乐指数并不低于今人。下面先讲讲体力疲劳与脑力疲劳的机制。 体力疲劳的产生机制在于:当人体处于持续长时间、大强度的体力活动时,造成肌肉持续或过度收缩,不仅会消耗肌肉内的能源物质,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二氧化碳和水等代谢产物。其中的乳酸、二氧化碳又被称为疲劳素,如在肌肉内堆积过多,就会影响肌肉细胞,使其活动能力下降;如果疲劳素进入血液运行全身,则会进一步刺激神经中枢,使人产生体乏无力以及不快的感觉,并使人对工作失去兴趣。为了预防体力疲劳的发生,平时应尽量多留一点空闲的时间,让身体及时得到休息和放松;即便遇到工作紧张繁忙的时候,也要注意做到忙中偷闲、科学安排。 如果我们学习或思考持续时间过久,往往会出现头昏脑涨、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这时就已出现脑力疲劳了。其产生的机制也与体力疲劳相似,是脑力活动造成大脑内疲劳素过度堆积所致。正因为疲劳素的过度堆积,使得其堆积部位细胞所需的氧气等营养物质供不应求。为了预防脑力疲劳的发生,应做到:每学习45分钟至1小时就应休息10~15分钟,相当于学校上下课的时间安排;连续用脑时间一定不要超过2小时;不要没完没了地思考问题,吃饭时就吃饭,走路时就走路,开车时就开车,否则既不安全,也容易引起脑力疲劳;要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并适量进食核桃、花生、龙眼等健脑益智食品。 疲劳必然带来自体内力的耗减。从中医的角度讲,人体疲劳,正气亏虚,主要是气、血、津、精等的亏虚,临床可伴有全身不适、肢软乏力、精神委靡、容易感冒等。 中医认为,五劳过度皆可成伤。五劳是指视、卧、坐、立、行的时间过于长久。中医经典《灵枢·九针论》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在于:视物过久,可使眼睛过度疲劳,而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所以久视伤血。卧床过久,可使肺气郁于胸部,导致肺气出入困难,而肺主全身之气,肺气郁则一身气缓,所以久卧伤气。静坐过久,可使脾胃气化功能减弱,而脾主肌肉,脾气郁滞则肌肉瘦弱,所以久坐伤肉。站立过久,可使腰损,而腰为肾之府,肾主骨,所以久立伤骨。行走过久,可使膝关节过度疲劳紧张,而膝为筋之府,所以久行伤筋。可见,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劳动、锻炼当中,采用任何一种体态或动作,若长时间保持不变,都会损伤相应的脏腑经络、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 近年来,大家经常可以听到一个新名词,叫做过劳死。过劳死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通常是指由于长期疲劳引起的、排除突发疾病的不明原因的猝然死亡。也有学者把因过度疲劳引发或促发其他致死性疾病造成的死亡,归入过劳死的范畴。不管是体力疲劳还是脑力疲劳,过度疲劳均可引发过劳死。记得小时候我曾听说,邻村一位村民才50多岁,平常身体很好,那一年为儿子造婚房,任劳任怨,非常辛苦,结果呢,房子造好的第二天就因为过度疲劳突然死亡了。这是我平生所闻的第一位因体力疲劳所致的过劳死病例。至于脑力疲劳所致的过劳死,媒体报道很多,有猝死在讲堂上的,有猝死在实验室里的,我就不再列举了。 所以,人人都要经常静下来检修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过度疲劳的情况。过劳死往往喜欢光顾事业心太强而又不注意保养的人,发生前通常会有如下症状:脱发、早秃、性欲减退、性功能下降、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耳鸣、目眩、头痛、失眠、烦躁、悲观、易怒、胸闷、心悸、食欲下降等。预防的方法主要有:①淡泊名利,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过分追求权利、金钱等身外之物;②量力而行,凡事不要硬撑硬扛,要学会休息,适可而止;③丰富生活,去做一项有氧运动、去大自然旅行、去参加一个歌舞晚会、去走亲访友……生活本来就多姿多彩,千万别老是念着学习和工作。 人除了不应过度疲劳,其实也不应过度安逸。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在人类的机体活动中,没有任何东西比节奏性更有力量。”这其中的节奏,就是指张弛有道,劳逸结合。过逸或称过弛,是指过度安逸,即长时期不参加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过逸可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进一步也可导致全身虚弱。 有一则故事是耐人寻味的,讲的就是关于过逸及其对过逸的治疗。从前有个张财主,好逸恶劳,吃喝玩乐,无所事事,久之形体肥胖,胸闷气喘,疲乏无力,遂求诊于当地名医陈半仙。陈半仙处方奇特,药到病除,有时会以石臼为药引,有时会以童便为药引。这次他开给张财主的药引是500个戴了5年以上的破草帽,而且需由张财主本人亲自收购。这可急坏了张财主,他只得亲自外出到远近村寨四处寻求,结果花了整整1年的时间,总算凑齐了500个符合要求的破草帽,而这时的他也已经肥脂大减,体态匀称,步履轻快,呼吸平稳,精神饱满。待他再向陈半仙求方时,陈半仙笑着说道:我的方已经开过了,药引是戴过5年以上的破草帽,药方就是一味“多走路”,现在的你已经药到病除了。这时的张财主猛然醒悟,向陈半仙再三致谢,并送上大洋五十。 当前,虽然因过度疲劳导致疾病发生的事例随处可见,但因过度安逸而引发疾病者也不鲜见。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劳与逸、张与弛之间的关系,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P37-39 序言 健康的锦囊,健康的心愿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记忆中的我,很少上医院抓药看病,倒并非因为我的先天禀赋特别优异,也不是因为远隔城市的山乡求医困难,而是因为父亲手里有着三个健康锦囊。这三个锦囊,第一个里面装了“习惯”,第二个里面装了“按摩”,第三个里面装了“草药”。 父亲有句顺口溜:“早睡早起身体好。”这句话,他讲了几百遍几千遍,一直讲到入我心髓。直到今天,我依然很少睡懒觉,晚上也不会睡得太迟,尽量按照昼夜更替的自然规律,养成与之相应的生活习惯。父亲对我的习惯养成还包括很多方面,包括食有节、寝不语、气莫生等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习惯影响健康。”这句话一点都不过分,因为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中医学的角度说,对维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协调和增进人体身心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反,不良的习惯,日积月累,会像蚕食桑叶一样,慢慢侵蚀人体的健康。 父亲没有学过医,并不懂得医道医理。据他自己介绍,“按摩”是一位前辈朋友教他的,只有那么三招,但若能长期坚持,不仅可以强身体。而且还可防百病。这三招就是捏鼻、摩手、搓腿。其实就这么简单的三招,却蕴涵着医学中的大道至理。捏鼻,相当于按摩局部血管,能促进该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鼻腔保持温暖湿润,提高呼吸系统的抗病能力,可以预防感冒,特别是冬天离开室内到户外活动时,这一招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在中医经络理论中,手、腿各有六条正经通过,两者相加,人体的十二条正经就俱在其中了。摩手、搓腿,除了可使十二正经气血顺畅外,还能使与这些经络相联系的五脏六腑气血充盈,其强身防病之功能不言而喻。 父亲从田里干活归来,常常会带回一些野果、野草。这其中,有些是给我们兄弟现吃的,包括具有补肝肾作用的覆盆子、调养脾胃功能的野山楂;有些是晾干后作为药物备用的,最常见的包括治疗口疮热毒的栀子、治疗感冒初起的紫苏、治疗小便色黄而尿时疼痛的车前草、治疗大便稀薄的马齿苋等。一般的小病,父亲的草药还是管用的;实在不行,我们才会掏腰包请大夫诊治。 在我走出山乡之前,我是父亲三个锦囊的受益者,不仅耳闻目睹,而且亲身体验,大概这也就是本书主题思想“平衡养生”的最初启蒙吧。 世事难料,天结良缘。在当了几年中学教师后,我有幸来到号称盛世钱塘、秀丽西湖的人间天堂杭州问学杏林,并在此地得遇数位国宝级名中医的悉心教诲。尔后,我供职于一所部队医院中医科,主要从事风湿病、肿瘤、亚健康等的防治工作。可以说,我在大学期间所受的医学教导,加上临床多年的摸爬滚打,都为本书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大约是时代的召唤,我在医院坐满十年“冷板凳”之后,转业进入了自以为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来服务于民众与社会的公职队伍,从此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途。我始终觉得,人生中的每一段经历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值得珍视,贵于千金。无论是阳光灿烂,还是星光闪烁,抑或是风雨兼程,只要自己尽心尽职、问心无愧、胸怀坦荡,就一定会在生命的征途中一路听到百灵鸟欢快的歌声。 有趣的是,我与中医的“姻缘”,没有因此结束。两年前,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刘丹编辑盛邀我写作一本自我命题的中医类科普读物时,我不假思索,当场允诺。俗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为了不让自己的诺言化作近似于子虚乌有的肥皂泡沫,我选择了努力与坚持,在紧张的公务劳顿之余,放弃了几乎所有本该陪着家人尽享天伦的珍贵暇隙,孜孜于本书的创作跋涉。此时此刻,我回首医事,一幕一幕,纷至沓来。当有医院的同事啧啧称赞:了不起!永生,听说你是祖传的中医?当有家乡的病人登门求治,嘴里还念念有词:何医生,你是朱丹仙(这是我的部分老乡对元代名医朱丹溪的尊称)再世,朱丹仙再世啊!当有病友痼疾痊愈后不远千里专程送来一只老母鸡感恩鸣谢……虽然盛赞之下,其“实”难副,但记忆的感动,不能自已!一种无可旁贷的责任意识,油然而生。为了大众的健康梦想,我有责任、有义务,把自己多年来在养生保健、自我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成果与经验,奉献给每一个珍视健康、热爱生命的人。这大概正是我业余一直坚持着本书写作的潜在动力吧。 作为一本主要以中医为指导思想的保健类科普读物,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力求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努力让古奥玄乎的中医知识通俗易懂,并通过比喻等手法,尽量让高深的中医医理浅显了然;二是坚持简便、实用、易操作的原则,尽量把我所知悉的维护自我健康的方法,更多地介绍给大家。普及健康知识,服务社会大众,是我写作本书一心一意的目标追求,但良好的愿望未必都能梦想成真。于我而言,如果读者能够通过阅览本书,从中获取对日常自我保健的些许帮助,并树立起“平衡养生”的思想理念,也就倍感欣慰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曾就其中的写作提纲与具体内容,进行多方的交流与沟通。具体的对象,除了本书编辑刘丹女士,还包括了亲友、同学和同事,甚至是火车上并不熟悉的邻座。尤其是我的夫人和女儿,她们是本书稿件的最初阅读者和修校者,在我写作本文时,小学三年级的女儿站在一边看我码字,当场就提出了两处用词的修改建议,而且恰如其分,这令我的内心无比感动和激动,因为,回想我自己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大约还没有写过一篇作文,遑论帮人指出遣词造句的毛病。还有,对中医造诣颇深的同学王江潮副主任医师,对养生颇有兴致的战友王凌捷先生,都为本书的写作提出过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我也对他们深表谢意。此外,对其他曾为本书的写作提供过启发与帮助的所有熟悉与不熟悉的朋友,我同样致以深深的敬意,这里不再把名单一一列出,他们都是催生本书问世的无名英雄。但愿我的创作努力,不会辜负所有这些热心的人们。 何永生 戊子正月于杭州 后记 后记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 有一位医学前辈给我讲述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他说,他曾经亲眼见过两个同时住在一个病房里的病人,他们都有咳嗽症状,甲是时日已久的慢性肺结核病人,乙是刚刚发病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按道理,这样的两个病人,是不能同住一个病房的。但当时医生考虑甲已经处于疾病的恢复期,传染性很弱,乙正值盛年,身体底子好,感染结核的可能性不大,加之医院病床紧张,也就勉强把他们安排在了同一间病房。 始料未及的是,由于x光拍摄后,医生不慎把两人的片子张冠李戴,发出的报告颠倒了甲乙两人真实的x光摄片表现。结果导致甲真的以为自己的结核病灶已经消失了,因此他非常高兴,内心的激动无法言表,心中对于健康恢复的希望一如春回大地,病情日见好转。相反,乙则以为自己得了肺结核,医生也很快对他给予了抗结核治疗,从医生那里,乙还得知这种被人们称为痨病的疾患,不仅疗程长、治愈难,而且具有传染性,因此他非常苦恼,整日愁眉苦脸,心中对于疾病治愈的希望破灭了,病情每况愈下。1个月后,医生再次对甲乙两人进行X光摄片,并与此前的片子进行对照,结果发现了前面一次X光检查中出现的错误,但无奈的是,当时已经弄假成真,甲的肺结核居然真的痊愈了,乙则真的从上呼吸道感染变成了肺结核。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希望的力量。如果我们的内心对健康充满希望,就可以大大激发人体的自体内力,从而发挥出巨大的扶正祛邪能力,加速疾病的好转及痊愈;如果我们的内心对疾病充满恐惧和忧虑,就会大大降低人体的自体内力,从而加重病情甚至变生他病。 无论是治疗疾病、康复调理,还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大家只要留心周围的亲戚朋友,就会发现很多这样的情景: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充满自信、充满希望,那么,这个人的健康就会沿着正向良性发展;反之,这个人的健康就会沿着大家所不愿看到的反向渐行渐远。 健康如此,学习、工作、生活、事业同样如此。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的恩师户田城圣曾经说过:“人生不能无希望,所有的人都是应该生活在希望当中的。假如真的有人是生活在无望的人生当中,那么他只能是失败者。”而池田大作本人,也有如下的阐述:“人很容易遇到一些失败或障碍,于是悲观失望,挫折下去,或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失掉活下去的勇气;或怨恨他人,结果落得个唉声叹气、牢骚满腹。其实,身处逆境而不丢掉希望的人,肯定会打出一条活路,在内心里也会体会到真正的人生欢乐。”我信其真,坚信在人的一生中,希望的力量,永放光芒。 人生如此,婚姻家庭、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无不如此。“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希望的力量,可以使婚姻家庭幸福和美,可以使国家民族繁荣昌盛,可以使整个人类前程似锦。 一篇名叫《青春》的散文这样写道:“每个人的心中,都存有一座无线电台,只要不断地接收来自人类和上帝的希望、美感、勇气和力量,我们就会青春永葆。”著名诗人臧克家则写过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应该做活着的活人,永远生活在希望当中。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 戊子仲夏于杭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