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六七年中,作者陆续写了一系列介绍美国教育的文字,分别收在《直话直说的政治》、《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精英的阶梯》、《谁的大学》、《草根才是主流》等书中。这次决定把这些文字集中起来,构成了这本《培养精英》。
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包括美国教育的新趋势;美国大学的内部运作;哈佛、耶鲁及MBA;体育是培养精英的重要手段;教育与社会:多元的教育植根于多元的社会;大学之前的竞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培养精英 |
分类 | |
作者 | 薛涌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过去六七年中,作者陆续写了一系列介绍美国教育的文字,分别收在《直话直说的政治》、《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精英的阶梯》、《谁的大学》、《草根才是主流》等书中。这次决定把这些文字集中起来,构成了这本《培养精英》。 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包括美国教育的新趋势;美国大学的内部运作;哈佛、耶鲁及MBA;体育是培养精英的重要手段;教育与社会:多元的教育植根于多元的社会;大学之前的竞争。 内容推荐 学生通过集中住宿,培养共同的社会理想、公共责任、献身精神和未来领袖之间的凝聚力。以大历史的目光看,盎格鲁一撒克逊民族统治世界二百多年,至今仍然主宰美国的政治,还没有退出其全球领导地位的迹象。这样的成就,和其教育能够成功地塑造—代又—代优秀的统治阶层不无关系。 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诀窍,就在于实施了没有“教育券”之名的“教育券”制。政府不直接管理大学,而是通过大量的资金支持学生。这等于政府给学生一笔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好恶来“采购”高等教育。各大学为了迎合这些消费者的胃口,抢到这笔生意,就得给人家提供满意的教育服务。美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在于既通过政府的财政资助保证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又避免了官僚机构对教育的直接卷入,用市场竞争创造了大学的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美国的大学受两个传统的影响。一是来自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社会技能,强调教师和学生个人间的交流,在形式上是以寄宿本科生学院为大学的主体。另一个是德国的研究传统,注重知识的创造,研究院在大学中占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大学集这两个传统之大成,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传统,即强调大学对社会的服务,务实,并有着市场竞争的企业精神。 施莱费尔事件给正在陷入信誉危机的中国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警告:不管你的理想多么崇高美妙,不管你的设计多么充满智慧,制度的设计者不能直接从自己设计的制度中捞取利益。道德上的清白,是思想信誉的基础。在公益与私利之间,没有第三条道路好走。 目录 出版说明 美国教育的新趋势 美国的大学改革 大学战 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 美国大学的成就与危机 谁是世界第一名校 美国名校扶贫斗富 大学要培养未来的领导阶层——寄宿学院与中国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误解 世袭精英在美国大学扎根 精英会淹没在大学中吗 世界理工科教育的未来——苏珊·霍克菲尔德,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 营利大学的崛起 大学:老人的新边疆 怎么教育长不大的孩子 美国大学的内部运作 美国大学校长的年薪 美国人上得起大学吗——兼论中国如何学习美国的经验 美国的大学语文教科书 在大学中挣扎的言论自由 美国教育:没有基准的优异 美国学者的“转会” 大学选专业:人文学科的价值 博士的年头 学术抄袭与学术规范 美国人大学毕业要欠多少钱 哈佛、耶鲁及MBA 哈佛政变记 谁来领导哈佛 哈佛校长栽倒在俄罗斯 “世界一流大学”如何扶贫 走后门进哈佛 哈佛学生选什么专业 在哈佛必须学什么 管理泡沫:MBA的社会史 世界一流商学院 哈佛、宾夕法尼亚大学挑战商学院排名 看看哈佛商学院的6个亿 异军突起的耶鲁商学院 附:关于耶鲁商学院的关键数字 体育是培养精英的重要手段 用橄榄球来塑造精英 体育:精英教育的主课 运动员统治美国 球星的智商 大学要“酷” 美国大学教练的工资 大学篮球场上的贵族席 体育不能从教育中独立 美国精英大学中的体育特长生 大款玩命——硅谷的新企业文化 教皇的体育与王子的体育 运动员要读书 奖杯文化的变革 人生半途:生活可以重新开始 教育与社会:多元的教育植根于多元的社会 华盛顿的单身“超女” 女性优越论 移民的美国梦 政治势力与教育机会——美国大学中的亚裔与犹太人 河流与教育质量——美国“教育券”争论之今昔 诺贝尔奖的小镇 你能富吗—一重新界定“美国梦” 没完没了的青春期 难以弥合的南北裂痕 在大学中挣扎的劳工子弟 自以为是的弱势阶层 大学之前的竞争 美国的教父教母热 未来的精英之母 野心勃勃的青春期 硬起来的美国教育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大学申请战与社会服务 美国贵族高中校长的工资 美国的高分复读生 高中生当市长的启示 试读章节 最关键的是一个道德问题:既然大学教育的奖赏那么丰厚,为什么一个不上大学的穷人要为一个上大学的富人的教育纳税呢?这是对政府资助大学的一个根本性的挑战。一般人认为,政府资助大学,是因为从大学教育获益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是社会整体。一个教育水平高的社会,比教育水平低的社会更有竞争力。维德则指出,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的效益实际上是递减的。 如今,全球都掀起了大学改革的风潮。欧洲的大学要引入市场机制、调高学费,中国也有了一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热闹。大家改来改去,样板全是美国的大学。 美国的大学无疑是世界上最为优异的。前哈佛大学的一位院长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于1990年就宣称:“2/3到3/4世界最好的大学在美国。”经过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扩张和大学的空前繁荣,这个比例以今天的标准看恐怕还是低估了美国大学的实力。大部分诺贝尔奖的得主是由美国大学培养并在美国的大学教书。一流的国际学生也把美国的学校作为首选。虽然美国是世界上的独霸,但其GDP最多不过为世界GDP的1/3。除了美国的军队外,很少有美国的一个产业部门在世界上具有如此之大的优势。 但是,美国的大学体制并非没有问题。相反,美国的大学正处于危机之中。危机是什么?如何对应?美国人自己也众说纷纭。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析大学危机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什么是美国大学的理念?保守派和自由派观点分立,争论不休,远非那些虔诚的模仿者想象的那样简单。 在诸多的问题中,公众最关心的,还是价钱问题。美国的大学固然是世界最好的,但也是世界最贵的。一流名校的学费,许多已经上了4万美元。若再加上生活费,一年的费用就达到5万美元,超出了美国家庭的年平均收入。当然,并不是所有大学都是这么贵。即使贵的大学,也常常有各种各样的奖学金,一般老百姓不会花几万美元供一个孩子上大学。但是,大学费用的上涨率,在过去25年中平均每年超出了物价指数的上涨率3.5%,而且超出了家庭收入的上涨率。一个中等家庭为了支付一个孩子的学费,要比20世纪50年代多工作三倍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学教育成为一个烫手的政治问题。民主党强调加强对大学的投入,提高奖学金,共和党则强调控制大学的成本,尽可能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最近经济学家维德(Richard Vedder)出版的《为了学位而破产》(Going Broke by Degree),就是在共和党的立场上提出的惊人之论。他认为,大学费用不断升高的原因,在于大学的运作不受市场规律的制约。联邦和州政府以及捐助人对大学的资助,使大学不守财政纪律,花钱没有边际。 在维德看来,大学费用上涨的原因虽然有多种,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大学内职工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在其他产业部分,生产同样数量的钢铁、汽车、玉米等所花费的工时不断减少,所用的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但在大学,教育同样数量的学生所需的教授和行政人员却越来越多。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大学没有产业化,没有经受市场竞争。大学运营的经费,主要靠联邦和州政府的经费以及私人捐助,不是靠学费。如果大学单靠学费活的话,大学就要处处考虑成本。成本一高,价钱一贵,消费者就不买,生产者就丧失了竞争力。可惜,现在美国大学的生存哲学则完全相反,靠的不是节衣缩食,而是靠“斗富”、“寻租”,看谁能花大价钱请来明星教授,看谁能够建设豪华设施。著名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其实比的是投入(如校友捐助、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而不是产出(如传授知识的总量)。大学弄得越气派,第三方(政府和捐款人)的投资就越多。在维德笔下,美国的大学经营,多少有点像不靠门票吃饭的中国足球俱乐部。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维德的荒唐之处。他甚至说,大学毕业生在市场上的价码高,并不是因为大学教给了他们什么,而是大学录取本身把劣等人才过滤掉。企业喜欢大学生,是因为他们的智商、工作伦理、冒险精神等,在人口中属于前百分之几十的人。这种人不管受什么教育,表现都会超出他人一头。换句话说,大学的主要功绩不是培养人,而是选拔人。选拔人是个很便宜的过程,根本不需要花那么多钱。这种理论如果成立的话,美国的大学就应该取消,实行中国的科举制了。 事实上,大学费用的上涨另有原因。不错,由于大学费用的上涨超过了家庭收入的上涨,美国家庭为了支付一个孩子上大学需要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多。但这并不说明人们承担大学教育的能力越来越低。相反,美国大学生在人口中的比率越来越高。原因很简单,知识升值了,受大学教育的人和没有受大学教育的人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根据最近对年龄在18~64岁的宾夕法尼亚州劳动力工资的调查统计,高中毕业生平均年薪仅为22129美元,大学本科毕业生平均年薪则为44517美元,受研究生教育的人平均年薪则高达64597美元。如果本科以四年算,研究生以两年算的话,在大学多待两年,年薪就高出2万美元左右。 另外,学费上涨多少也被夸张了。前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和高级行政官员埃伦伯格(Ronald Ehrenberg)就指出,在1997—1998学年,在学费2万美元以上的大学(这些大学的学费如今都涨到了快4万美元)的大学生,只占大学生总数的5.5%。全国私立学校的平均学费为13785美元,公立学校为3111美元(如今已有显著上涨)。另外,奖学金的因素还没有计算在内。至于大学学费接近或超过4万美元的学校,也并不是那么可怕。比如,哈佛大学就免了家庭收入4万美元以下的学生的学费,普林斯顿则用奖学金代替了贷款来资助学生。在常青藤,资源之充足令人难以想象。比如,笔者在耶鲁读书时,一些运气好的学生,一年竟能得到4万美元左右的奖学金去日本学日文,学费生活费全包。一次,一个学生说他要花一个暑假的时间去中国旅行,不知道去哪里好。笔者说这首先要看经费来决定。他竟说经费是学校给的,没有限制,值得去的地方都想去! 事实上,上常青藤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大学建立自己未来事业的人脉。这些大学为了选择绝对的精英,都想方没法让聪明的穷孩子上学。对于富家子弟来说,为了获得这第一等级的人脉,支付每年增长10%以上的学费根本不是个问题。 不过,维德的书中,提出了极有洞见的主张。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个道德问题:既然大学教育的奖赏那么丰厚,为什么一个不上大学的穷人要为一个上大学的富人的教育纳税呢?这是对政府资助大学的一个根本性的挑战。一般人认为,政府资助大学,是因为从大学教育获益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是社会整体。一个教育水平高的社会,比教育水平低的社会更有竞争力。维德则指出,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的效益实际上是递减的。比如,对大学第一个1000亿美元的公共投资可能收益甚高,第二个1000亿收益就平平,第三个1000亿可能就是零收益。建立加州大学体系时,公共投入也许属于第一个1000亿。但现在美国则可能是在花第三个1000亿。现在美国高等教育经费越多的州,经济发展越慢,人口正从大学密集型的州流出,证明这些州的竞争力在减退。他的解释是:这些州的政府,把经费从花钱最有效率的部门通过税收的方式提取出来,投放到花钱最没有效率的大学里。他还用一系列数据展示,追加高等教育经费最终没有扩大老百姓受教育的机会,追加的钱实际上哄抬了教育成本。最近有报道说美国的学生因为学费上涨过猛而开始去加拿大、英国留学。这说明高学费确实开始影响美国教育的竞争力。 维德的解决方案很简单:断绝对大学直接的公共资助,把钱直接用教育券的形式给学生,让学生直接去采购他们的大学教育。这样,大学就会直接面临市场,就会考虑降低成本,州立大学也应该因此而逐渐私有化。 应该说,维德虽然观点过于偏激,要把大学完全当成产业经营,但他也确实指出了大学经营的效率问题,不仅为美国的大学改革,也为中国的大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方案。在改革前,中国的大学靠国家的投入已经有了基本的规模,维德所谓的“第一个1000亿”已经花完。如今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确实有盲目强调国家投入、抬高教育成本的恶果。北大、清华等名校接受国家投入的数量,和培养人才的数量没有直接关系。大家如此攀比、寻租,最终自然会引起学费的全面上涨。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应该有“后知之明”。不要美国大学的质量没有达到,就先攀比人家的费用。P4-7 序言 过去六七年中,我陆续写了一系列介绍美国教育的文字,分别收在《直话直说的政治》、《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精英的阶梯》、《谁的大学》、《草根才是主流》等书中。这次决定把这些文字集中起来,构成了这本《培养精英》。 这是我第一次将旧作重新结集出版,理由如下。第一,在我上述著作中,有关美国教育的部分是读者最喜欢读的。但是,关于这方面的题材,分散在许多书中。最近,不少同学、朋友的孩子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经常为留学的事情到我这里咨询。他们问的问题,大多在这些书中讲到。可惜因为书太多,自己在推荐他们阅读相关内容时也记忆不清是在哪一本里了。这样集中起来,使用要方便许多。第二,这些书因为是多年之间陆续写成,若干内容已经不合时宜,另外也有些错误之处。把这些“累赘”删掉,编成一个“精本”,也是与时俱进之必需。第三,六、七年下来,读者也起了变化。六、七年前十岁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也许不觉得有必要看这些文字。但如今这些孩子长到了十六、七岁,到了读此书的年龄。大中学的师生、学生家长,以及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都是本书的主要读者。这一读者群,现在已经开始了更替。我希望此书对新成长起来的一代有所帮助。 当今的时代变革迅速,六七年是很长的时间。比如,半个多世纪未见的世界经济危机,就在这六、七年间发生,有一种天翻地覆的感觉。但是,大学自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事实上,大学自1200年前后在欧洲创生后,基本的制度历经各种历史的动荡而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属于现代西方最古老、最有连续性的制度。现代西方大学最基本的特征,在中世纪时就已经形成。所以,这次经济危机,在西方大学八百多年的历史中,还属于小风小浪。哈佛、耶鲁等名校的资产虽然大幅度缩水,但是基本的制度和政策都没有变。甚至为穷学生提供免费教育的作法也一直在延续。教授们还是如同六七年前一样教书。六、七年前我们需要从美国大学中学习的东西,今天还在那里,也同样值得我们去学。读者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行文中的某些背景是六七年前所发生的事情而已。 这些年我写作中最大的幸运,就是有一群忠实的读者。这些读者,对我的书几乎每本必买。所以,这次重新将旧作结集出版,一定要和这些老读者交代:你如果买了我过去所有的书,此书就可以不买,除非是为了收藏。同时,我也欣慰地看到,我的这些文字,对新读者还是具有相当的价值。我相信,此书的编辑比那些旧作有了显著的改善。新读者比起老读者来,对其内容吸收起来也将更有效率。 薛涌 2010年1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