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成长与感恩,这个人,也是你?幸福在哪里?明天,开始信仰吗?那十年,和一个变革的时代共同走过青春。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
《青春·后青春》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的图书、音像作品套装,内含:《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两册书,以及《关于幸福的问与答》DVD。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春后青春(附光盘共2册)(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白岩松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成长与感恩,这个人,也是你?幸福在哪里?明天,开始信仰吗?那十年,和一个变革的时代共同走过青春。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 《青春·后青春》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的图书、音像作品套装,内含:《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两册书,以及《关于幸福的问与答》DVD。 内容推荐 《青春·后青春》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的图书、音像作品套装。《青春·后青春》含:①《幸福了吗》(口袋版,附赠《白岩松耶鲁演讲》DVD):《幸福了吗》32开“口袋本”于2011年3月成功推出,以更紧凑便携的外形,承载完全相同的内容,短短一个月销售6万册,证明了市场对这种采用国际开本、引领低碳潮流的出版物的认可。②《痛并快乐着》(口袋版,附赠《那十年——1990-2000值得珍藏的影像与文字》DVD):《痛并快乐着》作为一本经典之作,10年前就已创造70万册的销售纪录,新版(16开)自2010年11月上市至今,销量突破15万册,充分证明了白岩松在读者中的强大号召力。此次,《痛并快乐着》参照其姐妹篇《幸福了吗》的形式,推出口袋本以满足更多读者需求。③《关于幸福的问与答》DVD,以国内首场名人公开课的形式,诠释了白岩松对“幸福”的感悟与解读,演讲主题、内容与他的文字作品相互呼应,一脉相承。 目录 《幸福了吗?》 代序:幸福在哪里 01 我在CCTV,是主人也是过客 02 身在名利场 03 让敏感的不再敏感 04 中国病了 05 我们都是灾民 06 与泪水相关的故事 07 古老中国的成人礼 08 十年“球事儿” 09 三进台湾 10 靖国神社与垃圾分类 11 美国,美吗? 12 感动,有没有用? 13 我也是“80后” 14 成长的营养:好听的好看的 15 谁,影响并改变着我? 代后记:明天,开始信仰 《痛并快乐着》 代序:地平线断想 01.告别校园:在希望与迷茫中出走 02.乡居一年:无所事事的历练 03.病中人生:不请自来的领悟 04.报纸生涯:生命中的加油站 05.走进电视:略显偶然的相遇 06.流浪北京:我身边人们的生活 07.舆论监督: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08.申办奥运:我们只收获了失败吗? 09.复关谈判:中国与世界的磨合 10.香港回归:起步的兴奋与回首的遗憾 11.澳门回归:世纪末的抚慰 12.直播刺激:在恐惧中快乐 13.遭遇洪水:多买药少买点棺材 14.面对贫困:新世纪我们会司空见惯吗? 15.环保中国:拼出来的明天会怎样 16.理智情感:每日面对的内心冲突 17.改革记忆:并非个人的历史 18.泪洒天堂:生命的终结是感叹号 19.答问之间:把触动珍藏起来 20.生命故事:别问人生是什么 21.阅读体验: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之一 22.足球生活: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之二 23.音乐历程: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之三 24.初为人父:生命中最好的奖励 25.别说我行:说我不行我就不行 26.我和电视:在欣慰与担忧中约会 27.未来:生命的一千种可能(代后记) 修订版后记:十年后的记 试读章节 这位大姐我并不认识,奇怪的是,我之后也没有再见过她。或许是被指责时的心虚让我未能记住她的容貌,又或者她只是为谴责而来,平日里并不在这座楼里办公;甚至,是我根本无法记住她的面容,因为她的话语已经让我终身难忘。 这指责有道理,我无从还嘴;或者说,她指责的不是我,是我供职的中央电视台。 之所以有这个场面出现,是因为头一天晚上发生了举世震惊的“9·11”事件,而在这个事件的传播中,CCTV除去小小的一条新闻,几乎失语。与此同时,包括凤凰在内的媒体却全程直播,让CCTV陷入尴尬的境地。 这该是怎样一种沉默与失语呢? “9·11”事件发生几分钟之后,我在家中,便接到同学从福建打来的电话,他或许是从台湾媒体中获取的信息,他告诉我:美国发生了大事,火速关注媒体。又问:你们会直播吗? 我第一时间打开电视,全面搜索了一遍,当时还没有任何一家媒体开始报道。 我马上拿起电话,给两位主任打了过去,一位是时间,时任《东方时空》总负责人,一位是陈虻,时任新闻评论部副主任。 电话很简短,更像是请战:美国出事了,看样是真的,如果要直播,请火速通知我,我已准备好,随时可以出发。 电话放下不久,电视上开始出现相关的直播报道,上海东方卫视、凤凰卫视,我印象中还有内地的一家卫视。像大片一样震动人心的新闻画面,直白地展现在电视屏幕上,我为此变得更加着急,直觉告诉我:这是历史性的大事件,按理说,我们不该缺席。 我的家,离电视台五到十分钟的车程,只要定下直播,我会迅速到位。 然而,电话却迟迟不响。新闻事件进一步发展,一分钟的错过,便意味着新闻快速地死亡,正步人历史的阵营。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沉默电话的那一边,该是另一通电话的此起彼伏,争取、说服、焦虑、盼望……都是新闻人,都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担心,我相信时间与陈虻,我也相信中央电视台在面对大新闻时最本质的冲动。 电话依然不响,我打开电脑,网络上已是众声鼎沸,让人痛心的是:几乎一边倒的网上留言都在幸灾乐祸。当时,还不知到底有多少生命逝去,也不知这些生命中,会有多少华人。可能是美国误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事情才刚刚过去几年,因此,一种愤怒本就无从消解,“9·11”意外地到来,给了很多人一种解恨的感觉。然而,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情绪,在这种情绪之中,又蕴藏着怎样的一种对生命的漠然。看着这些留言,我在想:如果一会儿直播,我该怎样说,又该怎样去追悼生命? 然而,我注定不会有这个机会,“9·11”事件的直播,将注定不会出现在CCTV的屏幕上,也因此,CCTV将长久背上一个自己根本背不起的重负。 电话终于响了,这时,各个媒体的直播已经过去半个多小时,电话是时间打过来的,内容同样很简短:“洗洗睡吧,没戏了,不让直播。”《幸福了吗?》P019-020 序言 幸福在哪里(代序)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怎样的一种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手串有助于平静吗?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人群中,又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谈论过它? 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这是一个传统的复归,还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因祈福而产生的下意识行为,还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二 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 “您信佛教吗?”我问。 “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 接下来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 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对这位大领导,季老没有犹豫: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看似平淡的回答,隐藏着二种智慧、勇气和相信。当然,“早一天”的说法也很留余地。 和季老相对而谈的这一天,离一年的结束,没几个小时了,冬日的阳光照在季老的脸上,也温暖着屋内的其他人。 那一天,季老快乐而平静。我与周围的人同样如此。 三 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是啊,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没有学历、知识、工作、钱、房子、车这些物的东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 但是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去哪儿呢?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四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对这三个问题的挑战?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闹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总闹些大事,不顾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财富有一天就不算数了;穷人也不安,自己与孩子的境遇会改变吗?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暴力因子也在人群中快速增长,让人更加不安。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了出来。其实,这是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让人们更靠近幸福的举动。不过,就在为此而努力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都信人民币吗? 我们的痛苦与焦虑,社会上的乱象与功利,是不是都与此有关? 而我们除了幸福似乎什么都有,是不是也与此有关?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五 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 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 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有人说,我们要守住底线。但早就没了底线,或者说底线被随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可守的底线在哪里? 一天下午,我和身后的车辆正常地行驶在车道上,突然间,一辆豪华车逆行而来,鸣笛要我们让路,可是正常行驶的我们无路可躲,于是,感觉被怠慢的那个车主,在车挤过我们身边时,摇下车窗痛骂一番。那一瞬间,我惊呆了:为这辆逆行而来的车和这个充满愤怒的人。车主是一位年轻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钱也受过良好教育,然而,这一瞬间,愤怒让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责的同时,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愤怒,倒是有一种巨大的悲凉从心中升起。因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她。我们都无处闪躲。 六 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 医生一边拿着红包,一边接连做多台手术,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教师一边体罚着学生,坚持应试教育,另一边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官员们,也许有的一边在腐败贪污着,另一边却连周末都没有,正事也干得不错,难怪有时候百姓说:“我不怕你贪,就怕你不干事!” 其实,说到我们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 对,错,如何评价?好,坏,怎样评估? 岸,在哪里? 七 有人说,十三亿中国人当中,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还有一亿多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再然后,就没了。也就是说,近十一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这需要我们担心吗? 其实,千百年来,中国人也并没有直接把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在这方面,我们相当多人是怀着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有求时,点了香带着钱去许愿;成了,去还愿,仅此而已。 但中国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之中,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于是,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一种执著,但可能,我们这代人终于不再明白。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一切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我们也终于成了一群再没有信仰的孩子。这个时候,改革拉开了大幕,欲望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没有信仰的心灵空地放肆地奔腾。 于是,那些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各种怪异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每一个人,是制造者,却也同时,是这种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呢? 八 钱和权,就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连。 曾经有一位评委,看着台上选手用力地表演时,发出了一声感慨:为什么在他们的眼睛里,我再也看不到真诚和纯真,而只是宝马和别墅? 其实,这不是哪一个选手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人群中,有多少个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静时,我们还敢不敢在镜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权力,依然是一个问题。 个人崇拜减少了,可对权力的崇拜,却似乎变本加厉。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上下级之间充满了太多要运用智慧和心智的相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领导面前,下属变得唯唯诺诺,绝对没有主见?一把手的权力变得更大,顺应领导的话语也变得更多,为了正确的事情可以和领导拍桌子的场景却越来越少。 其实,是下属们真的敬畏权力吗? 你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可能并非如此。或许是下属们早已变得更加聪明和功利,如果这样的顺从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或起码可以避免坏处,为何不这样做? 但问题是,谁给了下属这样的暗示? 九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现今时代的青春却拥有肉眼可见的艰难。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可这样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像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爱情都成了难题。 青春应当浪漫一些,不那么功利与现实,可现今的年轻人却不敢也不能。房价不断上涨,甚至让人产生错觉:“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后来总经理们太过分,总理急了,这房价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房价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许短期内房价会表态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会对房价真正下跌抱乐观态度吗?更何况房价动不动就三万四万一平米,它降不降还跟普通人有关系吗?所以,热了《蜗居》。 而《暗算》的另类流行,又暴露着职场中的生存不易,论资排辈经过短暂退却,重又占据上风,青春,在办公室里只能斗智斗勇不敢张扬,不大的年龄却老张老李的模样。 至于蚁族们,在高涨的房价和越来越难实现的理想面前,或许都在重听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逃离北上广,回到还算安静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爱,然而面对女友轻蔑一笑之后的转身离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还能有怎样的说服力? 如果一个时代里,青春正万分艰难地被压抑着,这时代,怎样才可以朝气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们率先抛弃了理想,时代的未来又是什么? 十 改革三十余年,我们进步了太多,这一切,都有数据可以证明。 而新闻进步了多少?又用怎样的数据证明着?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证明的东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标准。比如,是否有真正优秀的人才还愿意把自己的理想在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经历日复一日怎样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社会的进步中,感受到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并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责任的新闻人,永远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领导的眼里,反而是麻烦的制造者,并且这样的人,时常因理想和责任而招致自己与别人的不安全,那么理想与责任可以坚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义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之下,变成现实主义者; 如果现实主义者都变成功利主义者,而功利主义者又变成投机分子…… 希望会否变成绝望?理想是否成为空想?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假设。然而,它依然如同噩梦一样,虽然虚构,却会让醒着的人们,惊魂未定。 新闻事业的前行,同样需要信仰。 十一 社会有社会的问题,我们又都有自己的问题。 在2000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海一家报纸约我写了一篇新千年寄语,当时,我选择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反思,一个是平静。 反思,不难理解。由于生存都堪忧,荒唐岁月一结束,过去一路上的伤口只是草草地遮盖了一下,来不及更负责任地处理,我们就匆匆上路,这没什么可指责的,这是生存遭遇危机时近乎唯一的选择。 然而,三十多年走过,生存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或许有一天,我们该停下脚步,把伤口上的浮尘擦去,涂上酒精或消炎的东西,会痛会很刺激,然而只有这样,伤口才可以真正愈合,之后才可以真正轻装上阵。 这是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一种态度。 而之所以另一个关键词是平静,原因也并不复杂。因为安抚我们的内心,将是未来最大的问题。 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 十二 古人聪明,把很多的提醒早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简单地把提醒放在汉字本身。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然而,大家还是都忙,都不知为何显得格外着急,于是,都在抢。在街上,红绿灯前,时常见到红灯时太多的人抢着穿过去,可到了对面,又停下来,等同伴,原来他也没什么急事,就是一定要抢,这已成为我们太多人的一种习惯。 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别说让生活慢下来,能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人还剩多少?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后来变成短信、博客,到现在已是微博,140个字内要完成表达,沟通与交流都变得一短再短。甚至140个字都嫌长,很多人只看标题,就有了“标题党”。那么,下一步呢? 对此,一位老人说得好: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 十三 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后记 十年后的记(修订版后记) 翻开十年后重新修订的《痛并快乐着》,仿佛已有些遗忘的青春突然在文字中又鲜活起来,“那是我吗?”一瞬间有些不确定,然后笑了,距离不一定产生美,却制造陌生感。 青春并不容易被遗忘,只是人生是条单行线,更多的时候只关注于脚下和未来,就忘了回头,像是遗忘,其实翻开这本书才知道,青春从未走远,它一直就在身边。 不过毕竟有了岁月制造的距离,自己终于能像一个旁观者,在远方看那青春中的自己,以及青春中的改革,还好,没有脸红,没有嘲笑,没有时过境迁后的不屑一顾,而是尊敬并羡慕。尊敬自己也尊敬那个时代——毕竟是认真地走过,哭过,笑过,大喊过,绝望过,期待过,热血沸腾过,有时连肤浅都带着活力,不能要求更多了,于是羡慕也是自然的。那时,可以正确,更可以犯错误,因为未来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改正错误,所以,青春真是好。 也许有人说,我没十年前尖锐了。 从外表上看,也许。 那时,人长得尖锐,体重比现在轻几十斤。激情与冲劲都写在脸上,也在文字中。 而今天,不尖锐了吗? 岁月带不走一切,有些东西只会随着生命的成长更加坚决,只不过不一定都写在外表。记得有人说过:二十岁时不偏激,身体有病;四十岁时还偏激,脑子有病。尖锐与偏激从不是目的,改变才是。人到中年,该努力地让理想变现,哪怕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却也有多大劲使多大劲,让改变一点点来,让年轻人的偏激与尖锐有更自由的空间。 所以,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于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 三 虽然抱怨声更多,变革也还在继续,时代或多或少地在进步中。 《痛并快乐着》中,用那么大篇幅去写直播,写舆论监督,今天不会了,一切都正常到平淡的地步。现在我们新闻频道里,不直播是个别现象。至于舆论监督,现在不再是哪个栏目的特权,而回归于新闻,无处不在却也似乎失去了曾有的那种力量。不过,不是坏事,社会越发正常,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所向披靡。 而书中提到的贫富差距、自然与人心的环保和自然灾害,这十年,没消退,反而变本加厉,成了前行中的中国面临的越发严峻的挑战。于是担心:下一个十年,它们会不会依然是难题,我们真的可以相信未来吗? 四 一本书重新修订,想着该送读者一份什么样的礼物,于是。有了书后赠送的光盘。 这光盘或许比本书更有价值。它们都是我在那一个十年里留下的光影与文字中精选出来的。十年太长,光盘容量太小,只能是精选中的精选。不过,有的时候,打动人的东西,本不在于数量。 采访季老、启功老等学者时,是我回忆中最专注最平静也最听得到内心声音的时光。准备过程持续了一个冬天,面对的是季羡林、启功、胡绳、张中行、王朝闻、任继愈、张岱年、侯仁之、汤一介等大家,平均年龄超过八十,到如今,大多驾鹤而去,这采访便空前绝后。 那时的自己,离三十岁还远;那一个冬天,清净而专注,古典音乐也是在那个阶段入的门,采访笔记写了有十几万字。然后一位又一位拜见、聊天、补养、成长,也自然有了“人格才是最高的学问”这样的感悟。 所以,在季老、启功老和之后丁聪老的访谈里,平平淡淡中,或许您可以读出大智慧,如我当初受益一样,成为我们生命走向下一步时的营养。 《我们能走多远》和《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是我当主持人两年后写下的论文,不,应该叫散文,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自己的宣言,是对未来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约束。 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今天看来,它依然是我的镜子。宣言就在那儿,庆幸的是,我并未背叛。 五 相隔十年,一本书可以修订后重印,不过人生不能了。 我从不会为此而沮丧。青春很好,然而现在与未来,依然有让人欣赏并好奇的风景。 更何况,有一本书记录了自己的青春和那个时代,已经感恩;还有人分享,就更好。 回望过去,依然是为了今天和明天,所以,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 2010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