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熊的这本《忘与亡:奥地利汉学史》梳理了汉学在奥地利从17世纪到今天的发展史。全书以汉学家为基点,按一章专述一个汉学家的方式,章节之间按照时代先后排序,将17世纪至今的奥地利汉学史划分成四段,各时代区间内再按出生时间排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忘与亡--奥地利汉学史/国际中国文化研究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英)傅熊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傅熊的这本《忘与亡:奥地利汉学史》梳理了汉学在奥地利从17世纪到今天的发展史。全书以汉学家为基点,按一章专述一个汉学家的方式,章节之间按照时代先后排序,将17世纪至今的奥地利汉学史划分成四段,各时代区间内再按出生时间排列。 内容推荐 《忘与亡:奥地利汉学史》总结、回溯了中国学(汉学)在奥地利的发展史,作者傅熊跟随自己被唤起的“考古”兴趣,引领读者对这些“被遗失和被遗忘的”著作以及它们的作者一探究竟,不只因为它们成就一段历史,也为了它们可以贡献于今天。作者引领读者,走过17、18世纪的传教士汉学时代,19世纪至纳粹时期以及1972年至今的奥地利汉学学院时代,为读者详细介绍各个时代的汉学家以及他们的贡献和成就。 目录 中译本说明 前言 忘与亡:群体的生命谎言 导言奥地利汉学:审其名以定其位 起始时期 旅行,地图学和历史观的动摇 卫匡国(1614—1661) 白乃心(1623—1680) 经典大作上的身影 恩理格(1624—1684) 费隐(1673—1743) 刘松龄(1703—1770) 魏继晋(1706—1771) 19世纪至纳粹时期 一次批判性的总结 恩德里谢(1804—1849) 勤而无功 费之迈(1808—1887) 长袖善舞惜乎瑕瑜 瞿内特(1852—1918) 布拉格的孔子和老子,《诗经》和李白 斡拉科(1860—1920) 中国人观点的转述者与汉学老师 骆司同(1862—1945) 斯拉维科(1900—1997) 麦也(1906—1987) 斡慕(1922—) 从帝国议会到“君子”哲学 岑柯(1865—?) 满学和汉学 斡池(1868—1939) 亚洲艺术史 笛孜(1878—1961) 意义持久的植物鉴定工作 韩德马(1882—1940) 折戟沉沙圣斗士 赞克(1872—1942) 狩猎植物和文字 洛克(1884—1962) 从纳粹时期至1972年 “……为了能至少保住汉语课” 盖泽(1873—?)等 徐芝秀(1915—)等 博寅(1883—1960)等 设身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 萝陶诗(1892—1970) 考察中国周边民族 班那茨(1897—1953) 吸取古代著作的光华 凯姆斯迈(1916—1992) 多语学者和游牧民族 黑尔芬(1894—1969) 图书馆事业与传统文本学 霍古达(1898—1951) 名寂默书畅销 卡尔默(1898—1959) 中国民俗研究 叶德礼(1902—1980) 从语文学到计算机 罗逸民(1903—1965) 一位没当过汉学教授的汉学教授 施华滋(1916—2003) 修辞学,性学和东方学 毕少夫(1928—) 外一章 白乐日(1905—1963) 康德谟(1910—) 温知新(1918—) 罗志豪(1940—) 1972年以来的奥地利汉学 维也纳大学汉学系 罗致德(1933—2005) 皮尔兹(1941—2010) 李夏德(1951—)等 大学之外的中国学 路德维希-保尔茨曼中国及东南亚研究所 卡明斯基(1942—) 奥地利科学院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 外交学院和自由学者 作家和诗人,作品改写和业余文学 艾润石(1886—1950) 卜莱(1871—1942) 卢得白(1868—?) 艾席(1907—1972) 附录 维也纳大学汉学系课表 后记 “不是从自己而是从这个世界领会到的那些东西”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人名索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