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普鲁斯特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法)莱昂·皮埃尔-甘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马赛尔·普鲁斯特,法国作家。1871年7月10日生于巴黎一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学者,母亲是富有的犹太经纪人的女儿。普鲁斯特自幼患哮喘病,终生为病魔所苦。1922年11月8日死于巴黎。

这本《普鲁斯特传》(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是法国第一部研究普鲁斯特的专著,分为两大部分:作者生平和作品。

内容推荐

这本《普鲁斯特传》(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是法国第一部研究普鲁斯特的专著,分为两大部分:作者生平和作品。《普鲁斯特传》生平部分详细描述了普鲁斯特从童年直至去世整个一生的经历,包括他的种种怪癖和轶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普鲁斯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看到一个热衷于社交场的巴黎青年如何转变为一个闭门隐居、献身艺术的文学大家。《普鲁斯特传》作品部分一分为二:前一部分就普鲁斯特的作品本身进行论述,分析了作品的创作方法、风格、人物、语言等等;后一部分探讨的是普鲁斯特创作的指导思想,包括他的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

目录

作者序

第一部分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生平

 第一章 一生的意义

 第二章 追求

 第三章 社交生活

 第四章 退隐

 第五章 荣誉

第二部分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作品

 第一章 探索内心深处的方法

 第二章 风格

 第三章 无意识的作用

 第四章 绵延与时间的作用

 第五章 人物的演变

 第六章 话语,人物内心自我的表现

第三部分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世界

 第一章 社交沙龙

 第二章 所多玛和蛾摩拉——个人与社会

 第三章 欲望与爱情

 第四章 艺术和神圣的感情

马塞尔普鲁斯特生平及作品年表

试读章节

他于1871年7月10日出生在巴黎,幸福的童年十分短暂。

年仅9岁时,他便不能够继续享受阳光下的欢乐了。世界的这一部分从此对他关上了大门。有一天,和父母、朋友们从布洛涅树林散步回家,他突然感到透不过气来。他的父亲普鲁斯特教授吓坏了,生怕他不行了。这是他的哮喘病第一次发作,这种痛苦的间发性疾病从此在他身上扎了根。露天地带、乡村、树木的气味和花卉的芳香都会使他窒息,呼吸于他成了一种惩罚。

他的母亲婚前叫韦伊小姐,是犹太人;他的父亲是个天主教徒,祖籍夏特尔。有人曾经想用他的犹太血统对他身上的某些气质作出解释,但这只是些理论上的推断而已,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同是犹太人的头脑,可以产生出截然相反的思想体系,产生出完全对立的理论。比如说,斯宾诺莎的理智主义和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一个种族不会只代表一种思想形式。也许,普鲁斯特在面对病痛和死亡时表现出来的惊人毅力,显得特别有个性。这不就是出现在斯旺身上的唯一地道的犹太人特征吗?普鲁斯特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形象去描绘的。

洗礼,教理传授,首次领圣体,这一切都没有给普鲁斯特留下多少宗教痕迹:他的父母一向避免让任何信仰问题介入他们之间,因而孩子也对此漠不关心。在他的作品中,上帝是不存在的,是被遗忘了的。既没有信仰,也没有仇恨。

他从母亲那里学到了憎恶谎言、一丝不苟、自我献身的精神,尤其是无比的善良等许多优秀品质。安德烈·贝尔热先生发现并出版了他的一本忏悔集,里面记着,一些朋友填写了一份相同的调查表,14岁的普鲁斯特在回答“您最喜爱什么样的座右铭”这个问题时,写道:“这个座右铭是无法概括的,因为它最简单的表达是大自然中美的、善的和伟大的东西。”对于另一个问题:“您最讨厌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那些对于美好的事物麻木不仁、对感情的温馨一窍不通的人。”还有一个问题:“您认为什么是不幸?”回答是:“离开了妈妈。”对于母亲的无限疼爱,这个脆弱的男孩也报之以深情的眷念,而且十分珍惜这种感情。在他的记忆中,童年的时光充满了母亲的慈爱,母亲想以温情抚慰他那不断发作的病痛。他觉得,安徒生童话中出现在孩子们梦里的上品天神,因为他母亲的慈祥而在所有的母亲中选中了她,给她那美丽洁净的前额罩上了:福瑞的光环。从《在斯旺家那边》的第一章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这种既幸福又忧虑的气氛。在后面的几卷中,当他描写主人公对祖母的那种忧心忡忡的感情时,他想到的也是自己的母亲。

在这个年龄,他异常多情善感。他那热烈的感情和孱弱的身体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感情的流露便是种种表达爱慕的行为,或是绝望的哭泣。“阿历克西先生,别这样哭啦!”《欢乐与时日》开头便是这样。小阿历克西不敢去看望濒死的叔叔。“他感到自己无法忍受见面时的那种痛苦。‘可是万一,他要是谈起这事(他的死)呢?’‘您就说他弄错了。’‘可我要是哭出来呢?’‘您今天早上哭得已经够多的啦,您在他家里不会再哭了。’‘我不会哭了!’阿历克西绝望地叫了起来,‘可是他会以为我不伤心,以为我不爱他……我亲爱的叔叔!’他说着又哭成了个泪人儿。” 他有一个叔叔住在伊利耶,他每年都要和父母去那里消夏。这是一座宽敞的私人邸宅,离夏特尔不远,在博斯和佩尔什之间。可是没多久,由于健康原因,他不能去乡村度假,也不能去海边呼吸新鲜有益的空气了。因此,他很小的时候便在梅塞格利斯那一带的野树丛中发现了心爱的野蔷薇花。那是真正的野蔷薇花,至今仍然盛开如昔,近些年来,常有些美国人朝圣进香似的来到贡布雷虔诚地采撷这些花儿作为纪念。

贡布雷并不仅仅是根据伊利耶描写的,它也汲取了住在奥特的叔外公韦伊先生的那座乡村别墅的一些特征。在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小说中,根本找不到任何真正的线索。作者只是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从好几处地方,从许多人物身上,寻找选定的特征,以此创造出一个虚构的地点——贡布雷,一个人物一一斯旺,一支小夜曲一一凡特伊的小夜曲。

在1885年到1895年间,奥特依这个地方就像今天的圣一克鲁或者阿弗雷城之于巴黎那样。在一些漂亮的公园中,寥寥几个自愿隐退林泉的人一年到头住在那里,诸如布朗什大夫,即画家雅克一埃米尔i布朗什的父亲,还有后来的费尔南·格雷格,以及因为她的狗的缘故而来这里的波多卡伯爵夫人,在她家里,加布里埃尔·德·拉罗什富科伯爵“头一回来朝拜时”这样问道:“这儿真美……附近有什么值得观览的东西吗?”。哮喘病不发作的时候,马塞尔·普鲁斯特从春天起便和父母一起住到拉封丹大街的叔外公家里。屋子里的摆设不太讲究,餐厅里假地毯上的图案是戴·尼埃的绘画。在大花园内(如今已被莫扎特大街一分为二了),小马塞尔常常采摘草莓,他邀请朋友们品尝乡村风味的点心。正是在这里,他遇见了那位首先把缪塞介绍给他的伙伴,此人后来又成为他塑造布洛克这个人物的原型。也是在这里,他观察了犹太人的家庭,了解他们自成一体的集团是如何形成的。

他虽然体弱多病,但仍然进了贡多塞中学。那时候,朱尔·费里正推行世俗教育改革:教师不再穿长袍,孩子们也不必背诵祈祷词了。学生们对此万分惊讶。普鲁斯特不能天天都去上课。疾病迫使他不得不经常告假,做作文时,他常常缺课。他那出类拔萃的聪明,非凡的记忆力,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知欲,使他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但他因为经常缺课,所以没能获得年终奖励。他十分喜爱雅利费耶教的历史课:路易十四的宫廷令他赞叹不已,那些著名人物的生平也同样使他着迷,日后他就曾极力想在圣日耳曼区重新找到那样的人。在同学们看来,他在任何方面都远不如对博物学那样精通。这门学科对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他爱把人类跟某些稀有禽鸟、植物或水果进行比较,在他的每一部作品的每一页都能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在簪花少女的影子下》这个书名不就很能体现出他那植物学家的爱好吗?从某种角度来说,马塞尔·普鲁斯特是一个人类博物学家,他的作品展现了形形色色的带有各自感情特征的人物典型。

放学后,还有星期四和星期天,小马塞尔就去香榭丽合大街玩耍。有一条小道延伸在摩尔风格的夏季音乐厅(现在成了一个小型高尔夫球场)、木马、卖弹子和大麦糖的女贩以及加布里埃尔大街开阔的草坪之间,他就在这里与朋友们相会:中学同学莱昂·布朗彻维克,如今他是法兰西研究院成员,罗贝尔·德雷福斯,保罗·勒克莱尔,战争中死在香槟地区的路易·德·拉萨尔,还有24岁时不幸去世的让-德-蒂南,以及其他许多人……一般来说,他比较喜欢跟大家在一起谈天,对于游戏他并不那么感兴趣,他在游戏中总显得很笨拙。然而这帮年轻人却对他那机敏的思维惊叹不已,他善于对一般人的看法进行更深二层地分析。他能背诵许多诗句,时而和别人谈论马拉美的诗节,时而对波德莱尔的诗加以评论,他曾这样说过:“他对中世纪武功歌的价值有着精确的理解,这跟博絮埃一样美妙。”勒孔特·德·利尔的作品使他无比兴奋,他满怀深情地对伙伴们谈起科波菲尔,谈起多拉之死以及那条小狗的死。P11-15

序言

几年前我曾在一家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关于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文章,因为篇幅有限,当时我只能主观臆断地选取了作品的某几个方面来讨论,而将其他方面搁置一边,虽然那些也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从那以后,我时常想着要重写二篇文章,将其补充得更完整一些。我一直在等待。普鲁斯特的每一本新书都给我带来新的激动,就像一个人在峰回路转中,忽见柳暗花明、远远一抹青黛那种感觉。我重写的这篇文章于是变成了——一本300页的书。

但我却不敢说这已经完整了。《追忆逝水年华》这部书,我已经读了n卷,却依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面的故事。凡尔杜兰夫人会不会进入贵族阶层,摇身变为公爵夫人或公主殿下?香榭丽合大街上的小吉尔贝特最终会嫁给谁呢?圣卢的新模样又会让我怎样出乎意料?我想,这部长篇现代史诗的结尾会像生活一样令人难以预料,它可能会让我对自己的一些看法作出进一步阐释,但我也不能断定我的研究不会因这结尾而发生重大变化。

一直以来,我都是将普鲁斯特的作品放在一个总的框架中来看,将其视为一个封闭的体系,自成一体。虽然这部作品只出版了四分之三,我丝毫不觉得我的这种研究方法行之过早。当事物发展到某个阶段时,我们就能知道它的全貌,同样也能在相当程度上捕捉到它内在的统一和谐。我们能感觉到作品中的环环相扣。作品开头扑朔迷离的情节随着后续发展一步步明晰起来。不用等到《寻回的时光》出版,从现在起,我们就可以对作品有一个概括,正如一个游客在参观一座大教堂时,尽管顶部的塔楼尚未竣工,他只要后退几步打量一眼,就能看出这座教堂的整体建筑风格。

然而,我必须再说一遍:起先我只是想要把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书给我带来的欢乐和忧虑写出来。阅读通常只是一种消遣,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或者就是一种硬性任务。我一生中只有那么四五次,在读书时感受到那种令人终生难忘的激动,《在斯旺家那边》就是其中之一。随着书的陆续出版,我意识到一部百年难遇的艺术杰作诞生了。我有时会为之感到晕眩,心灵震颤,如痴如醉——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感觉。

后来,我将这种感觉同普鲁斯特其他一些朋友的感觉加以印证,以便更好地了解作者其人。我扩大了研究范围,结果令人高兴:这些活生生的人证更增添了我对这位痛苦的天才的崇敬之心。

因此,我就从勾画生平传记着手开始这项研究。他的生平和他的作品具有相同的意义。一方面,我以其作品为线索,描绘出他的整个世界。从这里,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马塞尔·普鲁斯特,看到在“失去的时光”里和“寻回的时光”里的他,看到在社交生活中以及后来的隐居生活中的他,也看到在艺术中和在荣耀中的他。我们也能由其中了解到他有关“失去的时光”和“寻回的时光”的思想,以及他对社交沙龙、爱情和美学的看法。

生平和作品是互补互益的,在这两大部分之间,我加入了几个章节——当然这要抽象得多——来研究作品的写作技巧,这可以告诉我们作者的创新及其写作方法的独到之处。这正是这部作品的关键。我要谈到普鲁斯特的轮替结构、主题的节奏、演变和无意识的主题,谈到作者告诉我们的那些睡眠、梦境、回忆、探索内心深处的方法,以及与此方法相适应的风格,还要谈到人物如何走向衰老,以及他们表现性格的方式方法。

所以,我顺其自然地将我的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生平、作品和他的世界。

书评(媒体评论)

数日来我捧读您的书不忍释手……当年拒绝出版您的作品是新法兰西杂志社的重大失误,由于我本人在其中负有很大的责任,这也成为我一生最为痛心疾首的憾事。

——【法】安德烈·纪德

普鲁斯特是继巴尔扎克之后刻画人物最多的作家,展现出一幕幕毫不逊色的人间喜剧。

——【美】伊迪斯·沃顿

普鲁斯特是一个透镜,“他的”或说是“它的”唯一目的就是将景物缩小。并通过缩小景物的方法重新创造出一个回顾中的世界来。

——【美】纳博科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