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抢救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浙江省文化厅、财政厅决定编纂出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浙江省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十四个项目,逐个编纂成书,一项一册,然后结为丛书,形成系列。
这本不算太厚的图书,是对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历史的回顾和技艺的总结。希望它能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起到有益的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释普义 |
出版社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抢救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浙江省文化厅、财政厅决定编纂出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浙江省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十四个项目,逐个编纂成书,一项一册,然后结为丛书,形成系列。 这本不算太厚的图书,是对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历史的回顾和技艺的总结。希望它能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起到有益的作用。 内容推荐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迄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具有独特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技法。该技艺采用天然原材料,集雕塑、漆艺、夹苎彩艺等手工艺于同一作品,特色鲜明。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在佛教造像上独树一帜,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的起源与发展 【壹】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的孕育 【贰】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的起源 【叁】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的发展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的特征 【壹】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的特色 【贰】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使用的器具 【叁】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的工序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的优秀作品 【壹】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优秀作品展示 【贰】走向世界的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的传承 【壹】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优秀传承人 【贰】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传承基地建设 后记 试读章节 根据现有文献记载,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起源于东汉兴平元年,最早是在天台山民间流传。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远祖最先发现并使用天然漆。 早在七千年之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即开始使用天然漆。考古发掘不仅出土了大量原始的石刀、石斧、石凿等工具,还出土了镂雕削磨成的木碗、盘、杯等饮器。这些饮器,有一些施涂原始的天然漆料和丹砂,制成原始木胎漆器。出土的木胎漆碗直径10厘米,高7厘米,外观表面为朱色,内壁为黑色,而且与文献记载的形制和色泽基本一致。而台州下汤文化遗址(距今4000年至5000年)出土的各种陶器,可分为夹炭黑陶、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其中夹炭黑陶器物里施一层o.2厘米厚似漆非漆、似釉非釉的赭色陶衣,出土时颜色非常鲜艳,有多种天然色彩,为同类遗址中所罕见。碾盘、磨珠是原始人类脱谷物的土碾磨器,为浙江省首次发现。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已从母系氏族社会陆续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在黄河流域以种粟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开始种植水稻,台州地区也不例外,进入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下汤文化中碾盘、磨珠的出现,恰好说明了这一问题。下汤出土文物,表明下汤人脱离穴居或半穴居生活,已能利用石材和木材建屋造室,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得到不断发展提高,并发明了烧制陶器、磨制陶器以及木器的技术。出土的原始青瓷器、纹饰主要是s形,象征龙。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台州地区畜牧业及原始农业逐步代替了狩猎经济,农业的发展,使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生活资料有较可靠的来源,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已能制陶和纺织,使生产用具和生活工具不断发展提高。除下汤文化和三潭文化之外,黄岩、温岭等地在20世纪80年代也出土了大量的石犁头以及木制漆器等生产、生活用具,且与有关的文献记载相印证。 六朝时期的大型砖室墓群在山坡上多有发现,墓砖刻有大量文字和图案,记录了汉代社会生活的诸多侧面,出土的棺木中发现有器物制作时采用干漆夹苎技艺,其中有七件随葬的漆碗盘具等日常生活用具,这说明天台一带漆文化发展较早。到了战国时期,漆器的轻便、坚固、耐酸、耐热、防腐、耐久和器形可根据用途灵活变化等优良品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掌握和利用。据文献记载,晋代使用漆器已十分广泛,并且能应用干漆夹苎技艺塑造复杂的佛像,其后工艺不断成熟。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一百多年后,在东汉兴平元年(194年)至三国孙吴赤乌初年在天台山逐渐传播开来,修建了多所寺院。有寺必有佛像,天台山佛教造像制作艺术亦始于此时。据宋嘉定时修编的《嘉定赤城志》,明万历辛丑(1601年)释传灯编撰的《天台山方外志》,清康熙甲子(1684年)《天台县志》及1981年至1985年天台县文物普查资料的记载,天台寺观之兴建,始于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在这一千七百多年间,共建佛教寺院一百十四处,道教宫、观、庵、院二十五处,合计一百三十九处。这在太平鼎盛时也只有—万多户的小县来说,确是遍地僧道的仙山佛国了。从这些寺观的兴建角度看,约可分为晋前的初创期,两晋、南北朝至隋的发展期,唐的低谷期,五代至宋的全盛期及元以后的没落期等五个时期。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东晋戴逵父子对天台山干漆夹苎造像技艺的杰出贡献。戴逵(?-396),东晋学者,雕塑家和画家,字安道,谯郡■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后徙会稽之剡县(今浙江嵊州西南)。戴逵长期生活在天台山的剡地,擅长雕塑、精通音乐、能诗善画、博学多才,在朝野具有很高的名望。朝廷多次征召他出山做官,都被他拒绝。他潜心于艺术事业,不满足于外国传人的佛教造像艺术,对佛像制作技艺做了重大的改进。《法苑珠林》卷十六记载戴逵曾造无量寿佛像的故事。《历代名画记》也记载戴逵“曾造无量寿佛木像,高丈六,并菩萨”。关于他的造像还有一则传说:据说他雕刻的佛像造型厚重、线条流畅、神情端庄、慈祥庄严,令人赞叹。可是第二年,当他回到寺院,仰望着木雕佛像变形扭曲的形态和一道道裂痕时,一股凉气掠过心头:怎么才能让木雕造像不开裂变形呢?戴氏父子为此开始研究,结果上百次的试验都以失败而告终。就在他们处于彷徨尴尬的境地时,一次巧遇让他俩茅塞顿开。这一日午后,云涌电闪,雷雨轰然而至。戴氏父子在一座祠堂避雨,祠堂里几位工匠正在用生漆将苎麻包裹在梁柱上,戴逵问他们在做什么,工匠说,用了生漆和苎麻,祠堂的梁柱就会牢固永久,不变形,不开裂。戴逵从工匠手中接过一小块麻布,心中豁然开朗。之后,戴逵父子对这种生漆加苎麻的民间工艺开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发掘,主要目的是想把这门工艺用在木雕佛像上。但是,这门工艺初期在原料和加工工序上都还十分简单、略嫌粗糙,用在棺柩和祠堂的梁柱上问题不大,但用在精美的佛像上就不是很理想了。怎样才能让这门民间工艺进一步改进、完善呢?父子俩一头扎进了天台山的茂密森林中。只见山峰高耸、树木茂密、物产丰富,更让他们惊喜的是,这里盛产山漆树、苎麻、香樟等天然原材料。山漆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树高可达二十米。从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漆液叫生漆,亦称大漆,有很强的耐酸、耐热、防虫蛀、防腐蚀的功效。苎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七尺,茎皮纤维白而有光泽,具有耐拉力、耐热力、耐腐蚀、吸湿、透气等特性。P22-25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后记 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首批5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天台山佛教城、台州传统工艺博物院申报的“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项目榜上有名,列属手工技艺类第53号。这对从事这项技艺四十六年传承和发展的艺人汤春甫和他的弟子们来说,不啻是最大的鼓舞。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充满了东方古国的神奇魅力,让一心探索东方神秘文明的西方有识之士流连忘返,展示着东方民族的古老文明史,深受赞赏。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曾被作为“抢救、保护、提高”的独特手工技艺,今天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在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程中,它得到了属于它的应有地位。 当我接受编写《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时,有一种义不容辞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也更激发了我对我国和本地区传统工艺美术的敬重之心。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创造了干漆夹苎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到了我们这一代,终于有了合理的评价,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幽藏的瑰宝终于绽放出灿烂光彩! 这本不算太厚的图书,是对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历史的回顾和技艺的总结。希望它能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起到有益的作用。我们尤其是要感谢天台县原副县长齐碧君女士在天台山干漆夹苎申报同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感谢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余东东教授对书稿编写过程中的指导。 放眼窗外,满山杜鹃花分外香,使我们内心格外亮堂,“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愿天台山干漆夹苎这一独特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由于成书匆忙,书稿中必定有许多不足和不妥之处,诚望读者不吝赐教,给予批评指正。 释普义 2009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