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该作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以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
本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本,大字排列,疏朗有致,为老年读者提供阅读方便。
孙悟空是花果山天生石猴,学会长生不老和七十二变的法术,闹龙宫借来金箍棒,闹地府销了生死簿,二次大闹天宫,搅得玉皇大帝胆战心惊。他皈依佛门后,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捉怪,历尽艰险,大显神通,终于成了正果。本书内容幻想丰富,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血肉丰满,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第一部长篇神话巨著。
第一回 灵根孕育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眩,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嚎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日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日,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日,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是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日,人生于寅。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日东胜神洲,日西牛贺洲,日南赡部洲,日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名日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那山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进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玉皇大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须臾回报道:“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玉帝垂恩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了一会,却去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趁闲,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众猴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又上桥头再看,却似人家住处一般,好个所在。看罢多时,跳过桥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猿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盆碗、石床凳。中间一块石碣,镌著‘花果山水帘洞’,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众猴随后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即拱伏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诗曰: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美猴王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享乐天真,何止二三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忽然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我等日日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无人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忧虑?”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驻天人之内?”众猴闻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只见那班部中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如此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齐寿。"猴王道:“此三者居于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躲过阎君之难。”噫!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众猴鼓掌称扬,都道:“善哉!善哉!我等明日越岭登山,广寻些果品,大设筵宴送大王也。"次日,众猴果去采仙桃,摘异果,刨山药,剧黄精,齐齐整整,摆开石凳石桌,排列仙酒仙肴。尊美猴王上坐,一个个轮流奉果奉酒,痛饮一日。
……
P1-4
在中国古典通俗小说中,有一类小说,我们称之为神怪小说。其中成就最高、最受人喜爱的,就是《西游记》。
作为一部以神怪为主角的幻想喜剧,《西游记》并非全无依傍。它有历史真实的影子,那就是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记录的《大唐西域记》和玄奘另一个弟子慧立作的《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这一事件有详细的记载。玄奘经西域到达印度,出行十七年,游历了五十多个国家,回长安时,带回了佛经六百五十七部。这一佛教史上的空前壮举,在唐代就轰传一时。而玄奘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奇幻遭遇,又促使人们对此进行主观的想像和发挥,随着取经故事的流传,虚构夸张的成份越来越多,成为民间文艺的重要题材。宋元两代,取经故事在戏曲舞台上大量演出,在说书场上被反复传颂,成为以后小说创作的素材来源。
比较完整的长篇小说《西游记》,在元末明初肯定已经完成了。现存最早的《西游记》版本,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本,共一百回。到了清代初年,著名学者黄周星和书商汪象旭合作,对百回本《西游记》作了一番润饰修改,推出了《西游证道书》,成为《西游记》各本中文字最好,最臻成熟的本子。
但是,黄周星、汪象旭只是《西游记》的改编者,小说的原作者则一直是个谜。很多人认为是明代江苏射阳人吴承恩,现在还不好确定。明代传下来的各种版本上,都没有署作者的大名,吴承恩的名字是学者们考证出来的,只是证据还不充分确凿。这只能留待专家学者去继续研究了。
《西游记》记述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三藏去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皆成正果的故事。在这个大间架中,无数的天仙地灵、妖魔鬼怪都围绕着唐僧师徒进进出出,打打杀杀,哭哭笑笑,生生死死。此书一出,人们对它的理解也千变万化,有说是劝学的,有说是谈禅的,有说是证道的,有说是通《易》的,有说是反映农民起义的,有说是讲述阶级斗争的,众说纷纭。其实,这都是后人对《西游记》的解说,未必是原作者的思路。倒是胡适先生的说法朴素平实,更切合实际,说它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
这部小说是由两个故事结构组成的。第一回到第七回,写孙悟空出世及后来大闹天宫故事,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第八回到卷终,写唐僧师徒取经,寓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困苦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西游记》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创造了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独一无二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孙悟空天性顽皮,神智超越,心高气傲,神通广大。他热爱自由,不受拘束,英勇无畏,勇于反抗。他热情活泼,富于幽默,不乏同情心,而且见解深刻,还是《西游记》思想的代言人。猪八戒呢,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普通村夫的形象。他的理想是在高老庄守着老婆过日子。他既有懒惰吝啬、好吃好色、胆怯撒谎、耍小聪明的毛病,也有老实憨厚、吃苦耐劳、积极战斗、而且风趣幽默的令人喜爱的品性,可以说是勇敢中带着怯懦,憨厚中带着奸滑。但在唐僧、悟空的不断训诫下,他也在艰难地前进着。他的形象更接近普通人,平凡而极富真实性,让人觉得亲切。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