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是人类的足迹和创造赋予了大山以灵魂。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庐山所披挂的政治色彩正如庐山忽晴忽雨、云牵雾绕的天气一样变幻莫测。尤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庐山实为国民政府的夏都,随之演绎了许多重大的历史悲喜剧,使其在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书以探索的笔触徜徉于庐山的青山绿水之间,撩开笼罩在那个讳莫如深、错综复杂、浮花璀璨年代的神秘面纱,围绕夏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一章章、一节节把读者带进既是怀旧的又是全新的发现之旅。
此书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夏都绘影(庐山的浮华往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姚雪雪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千百年来,是人类的足迹和创造赋予了大山以灵魂。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庐山所披挂的政治色彩正如庐山忽晴忽雨、云牵雾绕的天气一样变幻莫测。尤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庐山实为国民政府的夏都,随之演绎了许多重大的历史悲喜剧,使其在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书以探索的笔触徜徉于庐山的青山绿水之间,撩开笼罩在那个讳莫如深、错综复杂、浮花璀璨年代的神秘面纱,围绕夏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一章章、一节节把读者带进既是怀旧的又是全新的发现之旅。 此书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 内容推荐 《夏都绘影》讲述了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庐山所披挂的政治色彩正如庐山忽晴忽雨、云牵雾绕的天气一样变幻莫测。尤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庐山实为国民政府的夏都,随之演绎了许多重大的历史悲喜剧,使其在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以探索的笔触徜徉于庐山的青山绿水之间,通过对那些小人物的关注,把档案中所没有记载和留存的鲜活气息一一摄取下来,用16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围绕夏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一章章、一节节把读者带进既是怀旧的又是全新的发现之旅。 目录 幕拉开——历史走出 故事开头的主角 登山第一驿站 牯岭美国学校 胡金芳旅馆 住在赛珍珠的家里 香山路天主教堂 甜蜜的冰窑 美人鱼的夏天 《中央日报》暑期版 箭矢飞驶林中 阁中书 发自庐山的声音 “美庐”深深 接近自然的过程 时光的面容 筵席最后都是散 雪里寻画 临渊 云街天市 叩问红瓦石墙 后记 附录:让庐山美得更有力量(访谈) 附录:《夏都绘影》评集 试读章节 1 牯岭开辟史说起来有些旧事重提有些复杂难言有些意味深长。庐山能有今天不能不说一个人:李德立。从九江顺长江而下就是镇江,1899年,镇江宣教士会议会程委员,邀请李德立出席,并给他出了一个演讲题目:如何取得牯岭? 对这样的邀请李德立欣然应命。面对庐山这个他一手造就的山城,李德立踌躇满志,永远怀有成就感、永远满怀激情和兴奋。为这个命题,他写了洋洋万言的《牯岭开辟记》。在开头的段落,他就不免有些得意地申明了:“说话的时候,不免要常常用‘我’这个代名词,这原本不含带什么自私的意义,实因这个故事,离不开‘我’这个主角。” 成功地强占和开创牯岭,使李德立由名不见经传的英国基督教美以美会的普通传教士摇身成为在华有影响的商界巨头、汉语言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李德立的传奇在那之后多得说不清了。 李德立在1899年是上海卜内门洋碱公司的首届主事人。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当时是与美国的杜邦公司、法国的法本公司同时称雄世界的着名化工产品企业。李德立经营的洋碱成功地攻入和渗透到中国从城市到乡村的每一个生活角落。因为李德立卜内门的职务,他三次担任公共租界上海工部局董事。 李德立是不甘于仅以此来成就功名的。他的汉语说得好,又有极强的交际能力,与中国当局众高官有往来。辛亥革命后,李德立充当了南北议和的政治调解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大名。自我感觉颇佳的李德立以个人名义致电北京政府,提议在上海召开南北议和会议。正在想法子怎么使双方坐到一块的袁世凯采纳了李德立的建议。于是在上海戈登路的一幢红色洋房里,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孙中山的代表伍廷芳与李德立三人坐到了一起。和谈的结果是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1912年11月初,袁世凯通令嘉奖李德立:“去岁在沪议和,英人李德立居间调停,颇赞助,着给予三等嘉禾章。”孙中山也曾授予其“和平使者”勋章。 1918年,中国国内仍然南北纷争激烈,李德立又一次出面,急迫地致电致函冯国璋,想要再次促成南北和谈,不过这回他的愿望成了泡影。 对于一个如此精明、好事,有能量、有威望的李德立来说,他开辟的牯岭是一个绝佳的人间仙境。 2 夏暑之日,长江一带的炎威实在是可怕,暑热驱赶着高大肥胖的外国人四处地逃、四处地避瘟疫、四处地去找一处凉快的地方。长江边上的九江比许多地方都酷热,然而大自然在九江周边的平地上兀自立起一座高山,给了人们庐山这个清凉世界的恩赐。 1886年,一位年轻得让人有些想象不到他能有如此野心如此意志和能力的传教士李德立,从汉口来到九江。他只有二十二岁,来到中国仅仅一年。他怀揣着寻求避暑之地的想法登上庐山。九十九盘山道升到山巅,极目远望,牯牛岭下长冲河平坦而寂静的风光尽收眼底。庐山此时还人迹罕至,只有些古庙遗迹隐约可见,孤寥景象,更添上一点隐遁之风。这一眼,李德立瞬间就找准了对庐山的感觉。 说起庐山第一幢由外国人建的别墅是在1870年,是建在庐山北麓海拔百米的莲花洞,由法国传教士所建,在陡峭的峡谷溪流之旁,还建有一座教堂。后来,俄国人在庐山北部海拔六百多米的九峰寺租了九峰寺正殿背后的房屋并将之改成洋别墅。几幢洋房,暑热时人满为患,供不应求。李德立曾在庐山下狮子庵附近购地未果,后也转向九峰寺。九峰寺这时换了一个新住持僧人叫继慈,这僧人曾在湘军当过杀手,性情骜烈,不好对付。在价钱上,李德立与他谈不拢,言辞不相投,继慈挥起铁拐就要杖击李德立,李德立这会儿只有夺路而逃的份。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李德立踏遍庐山,自认庐山真面目尽在腹中,他把希望转向满山皆土的山巅。 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把这片山巅据为己有。李德立致函县道两衙要求购地,知县答复,等他们询问情况后再斟酌。不久公函回复是:那块荒地,现在不卖了。很快,李德立察觉到,知县并没有做什么调查,只是从中阻拦。原因是李德立是个洋人。 时机对李德立很凑巧。当时,中国与日本开战,被洋人吓破了胆的清政府下令全国加意保护外国人。那以后,外国人就格外威风格外受优待。李德立转而求助九江英领事馆与浔阳道方面,依靠苏格兰圣经会会长、贵族院院长,运作英政府高层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这回他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为了顾及脸面,租方提出,官方不能直接将卖地契约给洋人,必须找一乡绅做中介,由乡绅买地再转卖给李德立。这对李德立来说是区区小事,他摆了两桌酒就把事情搞定了。 1895年,距李德立第一次上庐山九年之后,他拿到了一份租借长冲河一带999年的永久租约。他梦寐以求的长冲河傍的山川河流在连蒙带骗之下如愿落入自己囊中。庐山被强占、被瓜分的屈辱也从此开始。精明过人的李德立把此契约交予英国领事过目,然后在领事馆进行注册。 天生有商人气质的李德立在条约正式签订之前,他将4500亩地划为130号地皮,在上海、汉口等地英文报纸上刊登广告,大肆宣扬,先行出售。看来一百多年前的李德立就很懂得“炒作”的道理。这招果然奏效,一大批各国教会、传教士、外交官、商人趋之若鹜,纷纷上山购地建别墅。 P7-13 后记 当我为这本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不禁长舒了一口气,从最早写庐山的相关篇章到最后结集成书,前后断断续续有两三年的时间。 这段时间经历了从一个世纪到另一个世纪的跨越。世纪之交,人们对时光的含义和流逝已去的岁月有了格外的敏感与关注。百年政论《世纪末的追问》中说,人们对当下时间的瞬间即逝有了怎么也抓不住的感觉。人们的当下时问是可口可乐似的每一分钟郜在走气两小时就会失效的时间,是一种人造的、虚构的、无根的感觉,太轻、太短暂、太多泡沫。要喝就得赶快喝掉,趁它还在冒着气泡。 但人们对即将过去的一百年也有了依依不舍的回首与感慨。人们渴望过去年代的时间品质像纯正的葡萄酒一样醇厚而悠长。尽管它曾经充满了血腥、争斗和苦难。 中国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二十余年间,国共的分合与和战,不仅带来了中国的剧变,也改变了亚洲的形势。影响这一剧变的关键人物毫无疑问,毛泽东、蒋介石是重要人选。这两个人物与我身边日夜仰望的庐山都有着深刻的关联。 我是一个并不善于把历史弄得很明白的人,对庐山的挚爱使我努力站在历史的边缘去发现它的空白和奇迹。 在读完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世纪风云”书系——《民国兴衰》一书,掩卷而思,心中挥之不去的是作者的一段话: “从最初对蒋介石先人为主的零碎印象,到相对深入研究后逐渐形成的模糊然而基本成形的人物轮廓,我始终觉得对蒋介石很难作出简单的概括。我常常想起他败走台湾前夕说的一句话:‘我们这一代遭逢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空前未有的变局。’确实,蒋介石身上有着太多的历史沉淀,也堆积了太多的时间的灰尘,从某种程度说,在古老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他注定要成为一个过渡者。他步履蹒跚地行走在近代中国的茫茫旷野中,肩上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外敌入侵、列强凌掠、经济窳败、内部纷争、社会失范、思想断层、几百年中国的积贫积弱,乃至几千年中国的古老传统。 所有这些,当然不仅仅为蒋介石的时代所独有,但是只有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才能如此清醒地面对自己与世界,因此也只有二十世纪的中国才会如此严峻地不得不面对所有这些挑战。在巨大的挑战面前,蒋介石的努力既似堂吉诃德的风车,更像西西弗斯的巨石,似乎注定要被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中,成功对他而言,犹如西天那一抹稍纵即逝的晚霞。” 讲述蒋介石最终都是一个关于失败者的失败故事。 但庐山是永远美丽的。 我希望自己讲述的那个年代,能显现庐山美丽背后沉甸甸的特质,让庐山美得更有内涵和力量。那个曾经讳莫如深的晦涩年代,我希望落在笔下能轻松一些明亮一些。 感谢对庐山近代史作过深入研究的学者和作家,他们的文字铺平了我的行文进程。感谢那些与庐山血肉相依的善良人们,他们的讲述帮助我回到了从前,这是一个艰难的挖掘过程,很多时候往往都一无所获。感激我的许多老师、朋友给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爱我的亲人们仔细阅读我的手稿并给予我的鼓励。没有他们,这本书的写作是不可想象的。 可口可乐在一刻不停地克隆问世。 许多人都在匆匆赶路而并不屑于回头,许多人都在走马观花而从不曾潜入内心。但祝福却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迎面而来的日子,苦难已久的中国从此再没有血腥和纷争。 而对庐山,纷至沓来的人们在游遍青山后,是否都读懂了她美丽背后的容颜? 2003年4月8日 又记: 这本书写成后,整个文稿在我的抽屉里放了大半年,这期间我转换到另一个城市工作,而书中的女主人宋美龄女士也在那个秋天枯叶飘零。庐山成了我最深的乡愁。中国《当代散文精品》2003年卷已收录了这部书稿的部分章节。并对整本书作了推介。把历史变成文字是一回事,把文字变成书本又是另一回事。这个甘苦自知的过程让我更深切地感到,曾经珍贵和美丽的东西终究要逝去,文字不过是在作着徒劳的挽留。 庐山活在我的心里。 午夜梦回,我又走在庐山浓郁的林荫里和透明的阳光下。 2004年2月6日 书评(媒体评论) 有一种文字的迷人。是面对自己。它们在纸面上跃动、飞翔,读者身心都接收到诚实无伪的感动。 仿若心灵干枯无依,突来的一场雪,纯白、冷冽、唯一有的美。不冷,反而温暖。 姚雪雪的散文作品有之,她的文字没有论文的坚定,却有生命的坚毅。我,多么心向往之。上天如果允许,请赐我写论文的左手和如初雪般的右手吧。我的手和我的稿子,是如此的淤积,如此需要一场雪来冲刷。 ——网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