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盐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盐城课题组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盐城既古老又年轻。1983年撤地建市以后,改革开放让盐城生机勃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1600亿元人民币,比1978年增长85倍;人均突破3000美元,增长77倍;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增长78倍。曾经的海滨小镇,如今已经成为一座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工商业城市。汽车、纺织、机械、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正在向千亿元级产业迈进,风电及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型产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与工业化进程同步,城市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铭刻着淮盐文化记忆、拥有太平洋西岸最大面积滩涂资源的盐城,正在以“湿地之都、水绿盐城”的形象定位,努力打造一座创新创业、生态宜居之城。

本书介绍了盐城的历史沿革状况,分析了盐城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和经验,展望了盐城未来发展状况。

内容推荐

盐城因盐得名,是一座充满咸味的城市。“煮盐利兴、穿渠通运”,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此置盐渎县,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更名为盐城县。21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淮盐产地。北宋时期,晏殊、吕夷简、范仲淹等一代名相都曾在此担任过西溪盐官。这里东临黄海、西襟淮扬,物产富饶,人杰地灵。在这片土地上,走出了“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以身殉国的南宋左丞相陆秀夫、历史上唯一的盐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水浒》作者施耐庵、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盐民诗人吴嘉纪、党内外享有盛名的学者胡乔木、外交家乔冠华以及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华裔宇航员王赣骏等一批杰出人物。盐城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期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此重建军部,盐城成为华中敌后抗日的指挥中心,在这里造就了一大批党、政、军领袖人才和各级领导骨干,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书分为历史篇、专题篇、展望篇,章节分明,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文字流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盐城全市的概貌。

目录

历史篇

第一章 古代城市的历史演变/4

一、古淮夷地成陆与远古先民的活动/4

二、古盐渎县的设置与兴废/7

三、古盐城经济社会的曲折发展/13

四、耀古辉今的城市文化剪影/25

第二章 近代城市的历史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34

一、辛亥革命前后的城市经济/34

二、新四军重建军部前后的城市变化/42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恢复与发展/53

一、从小县城向中等城市跨越/53

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65

专题篇

第四章 做大做强沿海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76

一、城市建设的现状与挑战/76

二、加快沿海中心城市建设的构想/85

三、做大做强沿海中心城市的关键/92

四、建设沿海中心城市的途径/105

第五章 加快沿海开发与城市建设/113

一、沿海开发的时代背景/113

二、沿海开发的优势、机遇与挑战/117

三、沿海开发与城市建设的方向、布局与措施/122

第六章 建设沿海中心城市的产业布局与发展重点/132

一、市区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132

二、市区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34

三、市区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136

第七章 建设富有特色、创新、繁荣的城市文化/154

一、建设城市文化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154

二、加;陕建设城市文化的战略构想/160

三、加快建设城市文化的“五大工程”/167

第八章 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3

一、湿地生态溉光游/173

二、淮盐风情寻踪游/180

三、重访新四军足迹游/184

四、明清小说探胜游/187

五、发展城市旅游产业的战略构想/191

第九章 优化城市人居环境门95

一、营造最佳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195

二、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的目标和措施/201

第十章 现代化城市管理体制与机制/210

一、市区城市管理的发展历程/210

二、制约市区城市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瓶颈/214

三、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对策/219

展望篇

第十一章 建设沿海地区特大中心城市/234

一、建设沿海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的总体思路/234

二、建设沿海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布局/236

三、建设沿海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的重点在沿海开发/240

四、建设沿海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应采取的战略措施/245

第十二章 建设人流、物流更加便捷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251

一、未来城市交通运输展望/251

二、未来城市公路建设/253

三、未来城市铁路建设/257

四、未来城市内河水运航道建设/258

五、未来城市航空港建设/259

六、未来城市客货运枢纽建设/260

七、未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规划/262

第十三章 建设更加秀美和谐的水绿宜居城市/265

一、未来水绿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兴修水利/265

二、未来水绿宜居城市建设必须整合自然与人文资源/267

三、未来水绿宜居城市建设必须完善旅游公共设施/270

后记/273

试读章节

(五)清代的文臣与武状元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学道张能鳞在盐城重修县学。到乾隆年间,盐城县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当时县学学生达100多人,县学内有大成殿、戟门、泮池、明伦堂、进德斋、尊经阁、名宦祠、崇圣祠、文昌祠、跃龙池、文峰阁等建筑,教材由朝廷编印颁发,学习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学费主要靠政府划拨的学田收入提供。康熙年问,盐城县境内开办的社学达26所。社学也称义塾,最早的西义学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道光五年(1825年),知县杜昭又捐建了东义学。后来在泰山庙、大冈、冈门等处也开办义学。私塾则源远流长,清末盐城县境内开办的私塾最多时达二三十所,县试生童达4000余人。各种学塾的教学内容与书院不同,一般以启蒙教育为主,教材多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幼学琼林》等。

在县学和社学里,一批人才脱颖而出。比较著名的有孙一致,他是今建湖县颜单镇大孙庄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孙一致应乡试中举,顺治十五年(1658年)赴京殿试,被钦点一甲二名,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晋升侍读学士,为顺治、康熙两帝的文学侍臣,名噪一时。尔后孙一致“因母老请告归养”。雍正四年(1726年)再次入京,“以母忧归,遂不复出”。归里后,长期居住盐城粥厂街(俗称南孙府)。他的诗,当时学者刘沁区这样评价:“意永而脉清,色新而调逸,于盛唐诸家若供奉之流丽,右丞之淡雅,常侍嘉州之森秀,兼收其妙而意度波澜、开阖顿挫之法,一以老杜为归。”

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响水六套人徐开业,22岁时,十八般兵器件件皆通,兼谙轻功、气功,马上马下功夫更是惊人:骏马狂奔起来,他能在前后左右,不同方位,八步开外,手不撩衣,足不踏带,飞身临空,直落马背;上房蹿脊,轻如飞燕;脚踢碗粗树,树倒根翻;双手各提一个石滚,平臂而行。嘉庆十八年(1813年)癸酉武科中举,驻省提堂。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徐开业赴京应试,中己卯科贡生,次年庚辰科武状元及第。封御前一等花翎侍卫,后任陕西都护府宜君营参将、潼关协镇。试前,徐开业策马京郊练武,适逢骑射皆精的太子曼宁(即道光帝),也在便服习武,见他骑技不凡,继而又见徐开业试射,射法且不同一般,太子策马上前,询其姓籍,誉其技能。后太子又在大学士汪廷珍宅与徐开业相遇,从武到文,从古到今,倾谈尽日,太子对徐开业更加器重。道光初年,白山党首领张格尔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在滑县起兵作乱,继而东侵,陕西全省戒严。徐开业在潼关,督率精兵数千,扎守隘口,日夜防卫,不曾疏虞。后因积劳成疾,致感冒风寒,医药无效,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二十四日带甲而终,时年四十有三。诰授武功将军,晋封武显将军。妻左氏,诰封夫人,晋封夫人。  此时,还有许多外地文人在盐城一带生活和写作。“扬州八怪”之一兴化人郑板桥,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在山东潍县任上,不满清廷腐败,毅然弃官回乡,只身到白驹场的北宝寺坐馆多年。他离开白驹场时,亲笔题了“兰玉池”三个大字,还写了一副对联送给浴室的主人作纪念。上联是:“涤浣澄心兰可佩”;下联是:“熏蒸和气玉为仪”。郑板桥好友袁枚,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冬天,同女弟子刘霞裳由淮安买舟东下,从流均沟经盐城,折往东台,再西往扬州。船靠白驹场时,他听说白驹关帝庙内塑有赤脚周仓的像,就前往庙中瞻仰。这段经历,袁枚写进了笔记小说《新齐谐》第二十二卷。清初著名的金石学家邓石如“客盐城最久,居布政使徐铎家,篆隶其壁殆遍”。邓石如在盐城娶沈氏为继室。清代词坛“三鼎足”之一蒋春霖(字鹿潭),江阴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两淮盐运使任命他为东台富安场大使。刚上任母亲就病故,只得去官守孝,因无官无禄,生活十分困顿。长期寄居珠溪(今伍佑镇)盐商周文同家,他与夫人黄婉君合作的词集《水云楼词》,收他词作155首,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

嘉庆九年(1804年)任安徽砀山县丞的李汝珍,因邵家坝河工告竣,解职后来到草埝场(今大丰市草埝镇),投奔时任场大使的哥哥李汝璜,他在这里十多年,完成了著名小说《镜花缘》的创作。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因年老还乡,在去河北大兴(今北京市郊)途中病逝。在草埝场大使身边作幕僚的宣瘦梅,稍后也写成了文学名著《夜雨秋灯录》,内容有反映男女爱情,有反映世态炎凉,有反映官场腐败,有用狐神鬼怪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笔调犀利,辛辣诙谐,文气四射,别具一格,备受鲁迅先生的推崇。

P31-33

序言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过,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当代中国研究所高度关注城市化这件大事,倡导每个城市编撰一本书,记录城市形成的历史,研究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描绘城市发展的未来,集成《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服务。这是一项非常有创意的文化工程。在中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下编辑出版这套丛书,对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作为东部沿海地区一座新兴工商业城市,盐城很荣幸地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大家庭中的一员。打开《盐城》这本书,有助于广大读者走进我们这座城市,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盐城。

盐城因盐得名,是一座充满咸味的城市。“煮盐利兴、穿渠通运”,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此置盐渎县,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更名为盐城县。21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淮盐产地。北宋时期,晏殊、吕夷简、范仲淹等一代名相都曾在此担任过西溪盐官。这里东临黄海、西襟淮扬,物产富饶,人杰地灵。在这片土地上,走出了“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以身殉国的南宋左丞相陆秀夫、历史上唯一的盐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水浒》作者施耐庵、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盐民诗人吴嘉纪、党内外享有盛名的学者胡乔木、外交家乔冠华以及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华裔宇航员王赣骏等一批杰出人物。盐城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期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此重建军部,盐城成为华中敌后抗日的指挥中心,在这里造就了一大批党、政、军领袖人才和各级领导骨干,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盐城既古老又年轻。1983年撤地建市以后,改革开放让盐城生机勃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1600亿元人民币,比1978年增长85倍;人均突破3000美元,增长77倍;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增长78倍。曾经的海滨小镇,如今已经成为一座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工商业城市。汽车、纺织、机械、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正在向千亿元级产业迈进,风电及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型产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与工业化进程同步,城市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铭刻着淮盐文化记忆、拥有太平洋西岸最大面积滩涂资源的盐城,正在以“湿地之都、水绿盐城”的形象定位,努力打造一座创新创业、生态宜居之城。

国内外城市发展史证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背海则衰,向海则兴。作为一个沿海城市,盐城的发展始终与大海紧密相联。盐城的海岸线占江苏全省的56%,在江苏13个省辖市之中,盐城的土地面积最大、人口第二,今后发展的空间广、潜力大。本书编审期间,正值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之际。未来10年,我们将根据国家规划,加快建设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能源基地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把盐城打造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较强的特大城市。千里黄海之滨,已经是浪卷云飞、千舟竞发,沿海开发的号角正指引着810万盐城人民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对《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盐城卷的编写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此成立了专门的编审委员会。在各有关部门和直接参与编写的各位同志共同努力下,历时三载,数易其稿,终于告成。编审委员会负责同志嘱我为此书写个序言。我通读书稿,虽然其中不无值得斟酌之处,但通篇更多展现了编写者对盐城发展进程的深入思考;编写者对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信心满怀,更是遍布字里行间、跃然纸上。有人说,城市本身就像一本可读的书。我相信,这样的一本书,一定会成为帮助广大读者读懂我们这座城市的有益参考书。是故,欣然为之序。

盐城市市长 李强

2009年9月

后记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盐城》,2006年9月开始启动,在以周德祥同志为主任,倪峰、曹士长、蔡兆山、王宜民、姜华志为副主任的编审委员会领导下,由王宜民、李加福同志在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多次讨论的基础上,先拟出历史篇、专题篇、展望篇的章目,构思出每章、节的基本内容,再编写出较详细的写作提纲,而后根据内容进行写作分工,组织市直有关部门且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志起草初稿,先后参加初稿起草的同志有:王骅书、史海霞、朱明亮、郑卫、朱如万、丁小虎、俞洪顺、张子洋、张玉玮、严汉林、王胜利、史长森、朱端倪、陈剑琪、郭浏、李燕、方璇、卞桃华、达明山、陈永春、陈建奇、严汉林、唐冰、胥兵。先后提供图片的同志有:刘光典、唐冰、王宜民、王拥军、王金成、刘朴光、吕刚、吉洪俊、孙树林、成奇、朱传海、张友余、张光明、李文乔、李华林、杨国美、陈珊、周古凯、周洪飞、俞文鸿、姚世珍、胡正行、袁正平、顾峰鸣、曹群、程晓萍、薛恒宝等。

初稿写出后,由王宜民、李加福、陈玉林同志分篇研读,由于初稿是各人分头执笔,写作风格各异,内容有很多重复,经编审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决定由王宜民、李加福、陈玉林同志分篇进行第一次统稿并执笔修改。修改后的第一稿退回原初稿起草单位征求意见,很多单位的领导同志提了很好的修改意见,依据这些意见,王宜民、李加福、陈玉林同志对书稿进行第二次执笔修改。修改后的第二稿,不仅删除了明显重复的内容,而且对个别章、节进行了调整,并送请周德祥同志征求意见,同时组织到兄弟市学习交流取经。在此基础上,王宜民、陈玉林、郭浏同志又对书稿进行了第三次执笔修改。修改后的第三稿,尽管比前一、二次修改稿要好,但由于是分篇统稿,内容仍有重复,特别是时间下限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为解决这些问题,经研究特聘请曹晋杰同志执笔统稿,进行第四次修改。历史篇共五章,主要充实史料进行改写;专题篇共七章和展望篇四章,内容未动,仅做少量文字删节,而后打印成册,于2008年10月送省编写工作指导委员会,请专家学者审阅。2009年1月,王宜民、陈玉林、曹晋杰三同志去南京,认真听取省编指委专家学者的审读意见,吴镕、张小刚、贾轸、宗春芳、张卫等同志,谈了读后感和修改补充意见。他们一致肯定,“书稿章节分明,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文字流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盐城全市的概貌,下了很大功夫,为做进一步的修改、出精品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对历史篇、专题篇、展望篇各章,提出了具体的修改补充意见,这些意见十分切合盐城实际,也便于操作。根据这些意见,王宜民、陈玉林、曹晋杰三同志又一次研究如何进行第五次修改,在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为更好地避免前后内容重复,文笔风格不一,确定仍由曹晋杰同志执笔。对历史篇部分,改写了第五章,其余四章做了文字修饰;专题篇部分,将第九、十、十三共三章合并为第十章,增写了第七章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建设,其余各章做了文字结构调整,删去了有关今后规划内容和前后文重复内容;展望篇各章,基本框架未动,内容做了部分增删,这样形成了第五次修改稿,再次送省编指委,请专家学者复审。2009年7月8日,王宜民、陈玉林、曹晋杰三同志去南京,再次听取省编指委张小刚、贾轸、张卫等同志对书稿第五次修改稿的意见。回来后根据专家、学者意见做了第六次修改,仍由曹晋杰同志执笔,历史篇由五章压缩为三章,专题篇由六章扩大为七章,展望篇四章也压缩为三章。第六次修改稿送省编指委后不久,王宜民、陈玉林同志又于2009年9月中旬去南京听取省编指委的研读意见。回来后,王宜民、陈玉林、陈法金三同志逐篇、逐章、逐段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特别是从观点到内容上对“市区与市域”的问题做了较大修改,形成了第七次修改稿,这次修改稿送省编指委后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一致认为,第七次修改稿,“在空间定位上既突出市区,同时兼顾市域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下一步的任务主要是删繁就简,在出精品力作上下功夫。”2009年11月9日,王宜民同志去南京,再次听取省编指委专家学者的最后评审意见,回来后王宜民、陈玉林、曹晋杰三同志又一次在文字上做了压缩和润色,形成第八次修改稿,这才基本完成编写任务,送当代中国出版社审读,于2010年3月25日提出审读意见,认为“思路清晰,结构设计基本合理,行文流畅,整体风格较统一;相关数据截至2008年,基本没有各篇重复的内容”,同时对各篇提出了若干具体修改意见。王宜民、陈玉林、曹晋杰三同志通过认真研读,领会精神,进行了第九次修改。最后,由周德祥、王宜民、陈玉林同志审定。

由于我们理论水平所限,加上缺少经营城市的实践,全书内容难免存有欠缺之处,希读者鉴谅。

作者

2010年5月1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