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印度/列国志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作者 孙士海//葛维钧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列国志”之《印度》,该书凝聚着数百位专家学者心血。它的出版旨在为各级干部了解、认识当代世界各国及主要国际组织的情况,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把握时代发展脉络,提供有益的帮助;希望它能成为我国外交外事工作者、国际经贸企业及日渐增多的广大出国公民和旅游者走向世界的忠实“向导”,引领其步入更广阔的世界;希望它在帮助中国人民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能够架起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的一座“桥梁”,一座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桥梁”。

内容推荐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是世界上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大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伊斯兰教等几大宗教都与印度有不解之缘。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备受欺凌,印度人民曾进行长期的反抗和斗争,于20世纪40年代末才获得独立。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IT业,已居世界前列。

目录

第一章 国土与人民/1

 第一节 自然地理/1

一 地理位置/1

二 行政区划/2

三 地形特点/8

四 山脉、河流与湖泊/10

五 土壤和气候/18

六 环境问题/20

 第二节 自然资源/21

一 矿物/21

二 植物/22

三 动物/24

 第三节 居民与宗教/26

一 人口/26

二 民族/32

三 语言/41

四 宗教/44

 第四节 民俗与节日/53

一 民俗/53

二 节日/60

第二章 历史/63

 第一节 上古简史/63

一 石器时代/63

二 印度河流域文明/64

三 吠陀时代及其文献/66

四 列国时代和孔雀王朝/69

五 孔雀王朝以后的北印和南印/72

六 笈多王朝/74

七 戒日王的帝国/75

八 7世纪以后的北印度和拉其普特人/77

九 公元6世纪以后的南印度/78

 第二节 中古简史/81

一 德里苏丹国/81

二 与德里苏丹国同时的地方政权/91

三 莫卧儿王朝/96

 第三节 近代简史/100

一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活动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100

二 1857年民族大起义/102

三 民族的觉醒和斗争/103

四 艰难的独立历程/106

 第四节 现代简史/109

— 1950~1979年/109

二 1980~1996年/113

三 1996~2009年/117

 第五节 著名历史人物/125

一 释迦牟尼/125

二 阿育王/126

三 戒日王/128

四 阿克巴/129

五 希瓦吉/130

六 拉克湿米·芭依/131

七 罗姆·莫罕·罗易/132

八 提拉克/133

九 甘地/134

十 尼赫鲁/136

第三章 政治/139

 第一节 宪法/139

一 制宪会议/139

二 宪法的主要内容/140

三 宪法的修正程序/141

 第二节 政治发展/142

一 由一党执政到多党联合执政/142

二 政治力量趋于多元化/147

三 社会—政治暴力问题突出/152

 第三节 联邦立法机构/157

一 人民院/157

二 联邦院/161

三 国会的职权/162

四 对议会立法权的监督和制约/166

五 议会的立法程序/167

六 议会委员会/169

七 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的关系/170

 第四节 联邦行政机构/171

一 总统与副总统/171

二 总理与部长会议/176

三 政府部门的设置/180

四 行政机构与立法机构的关系/185

 第五节 司法机构/187

一 最高法院/187

二 高级法院/189

三 行政法庭/190

四 下级法院/190

五 家庭法院/191

六 检察长和检察官/191

 第六节 各邦政府和议会/191

一 政府机构/191

二 立法机构/192

三 联邦与各邦的关系/193

 第七节 选举制度/194

一 议席分配和选区划分/195

二 确定选举结果的方法/196

三 候选人的提名和资格审查/197

四 选举机构/198

五选举标志/200

六 大选的一些特点/201

 第八节 主要政党/204

第四章 经济/218

 第一节 概述/218

— 1947~1990年的经济发展/218

二 1991年以来的经济改革/221

三 第九、第十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23

四 经济建设成就/223

 第二节 农牧业/225

一 经济改革前的农业政策和措施/225

二 农业改革/229

三 农牧业生产状况/231

 第三节 工业/235

一 工业发展速度/236

二 主要工业状况/238

三 企业效益/247

 第四节 商业/256

一 印度的消费市场规模/256

二 商业基础设施与消费保障/257

 第五节 交通与通信/259

一 铁路/259

二 公路/259

三 水运和港口/260

四 航空/261

五 通信/262

 第六节 财政与金融/263

一 财政制度/263

二 财政预算/264

三 金融体系/266

四 金融改革/268

 第七节 对外经济关系/270

一 对外贸易/271

二 外国经济援助/278

三 外国私人投资/281

 第八节 旅游业/288

一 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288

二 发展旅游业的政策/291

三 加强旅游管理/292

四 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292

五 旅游业发展前景/294

 第九节 国民生活/295

一 贫困状况/295

二 就业状况/296

三 物价水平/297

四 住房状况/297

五 消费开支状况/298

六 医疗卫生/299

第五章 军事/300

 第一节 概述/300

一建军简史/300

二 国防体制/306

三 国防预算/310

 第二节 军种与兵种/314

一 陆军/314

二 海军/318

三 空军/321

四 准军事部队/324

 第三节 军事训练和兵役制度/328

一 军事训练/328

二 兵役制度/335

 第四节 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341

第六章 目教育、科技、文艺、卫生、体育和新闻出版/360

 第一节 教育/360

一 简史/360

二初等教育/365

三 中等教育/366

四 高等教育/368

五 职业教育/369

六 成人教育/370

七 国际交流/372

 第二节 科学技术/373

一 自然科学/373

二 人文社会科学/387

 第三节 文学艺术/397

一 文学/397

二 戏剧与电影/408

三 音乐与舞蹈/414

四 美术/419

五 文化设施/435

 第四节 医药卫生/444

 第五节 体育/450

一 概述/450

二 制度/453

三 机构/453

四 队伍/455

五 设施/456

六 竞技水平/457

七 国际交流/462

 第六节 新闻出版/463

一 报纸与通讯社/463

二广播电视/465

三 图书期刊/467

第七章 印度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471

 第一节 印度对外政策的演变和主要特点/471

一 独立初期的对外战略目标/471

二 印度对外政策的发展和演变/472

 第二节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关系/478

一 三次印巴战争/478

二 冷战后的印巴关系/481

三 “9·11”事件后的印巴关系/482

 第三节 印度与南亚其他国家的关系/485

一 与孟加拉国的关系/485

二 与斯里兰卡的关系/488

三 与尼泊尔的关系/490

四 与不丹的关系/494

五 与马尔代夫的关系/495

六 与阿富汗的关系/496

 第四节 印度与中国的关系/496

— 20世纪50年代的友好时期/496

二 中印边界战争后的两国关系/498

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印关系/500

四 印度核试验后的中印关系/501

 第五节 印度与美国的关系/507

一 冷战时期的印美关系/507

二 冷战后的印美关系/508

三 核试验后的印美关系/510

 第六节 印度与俄罗斯(苏联)的关系/514

一 冷战时期的印苏关系/514

二 冷战后的印俄关系/515

 第七节 印度与东盟国家的关系/518

一 冷战时期印度与东盟国家的关系/518

二 冷战后印度与东盟国家的关系/519

 第八节 印度与东亚国家的关系/522

一 与日本的关系/522

二 与韩国的关系/524

 第九节 印度与中亚国家的关系/525

一 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526

二 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527

三 与土库曼斯坦的关系/528

四 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关系/528

五 与塔吉克斯坦的关系/529

 第十节 印度与中东国家的关系/530

一 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530

二 与以色列的关系/532

 第十一节 与欧盟和欧洲国家的关系/534

一 与英国的关系/535

二 与法国的关系/535

三 与德国的关系/537

本书各章撰写人/540

主要参考文献/541

试读章节

(二)河流

恒河 印度水资源的2/3集中在恒河一布拉马普特拉河及其支流,其中又以恒河为最丰富。恒河全长2580公里,是南亚最长,流域最广(约90.5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冰川,其最远的支流上源可溯至中国西藏境内。它的主要源头有5支:巴吉拉蒂河(Bhagirathi)、阿拉克南达河(Alaknanda)、曼达吉尼河、道利甘加河、宾达尔河,均在北方邦的北方区内。其中以阿拉克南达河与巴吉拉蒂河最为重要。前者较长,发源于南达德维峰以北近50公里处;后者发源于一个海拔3050米高的冰洞,冰洞在喜马拉雅山麓一个名叫冈戈特里的冰川之下。不过,人们普遍认为恒河真正的源头是高穆克河(Gaumukh),它在冈戈特里东南21公里处。阿拉克南达河与巴吉拉蒂河在北方邦德瓦普拉亚格汇合之后折向南行,始称恒河。它在哈尔德瓦附近穿过西瓦利克山,进入平原,并成东南流向;到阿拉哈巴德(Allahabad)与亚穆纳河汇合后,河身弯曲,继续向东,入比哈尔邦,再人孟加拉国。恒河在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国改称帕德马河(Padma)。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国的一段(约240公里)称贾木纳河(Jamuna)。两河汇流后继续称帕德马河,再于昌德普尔以北收纳源自阿萨姆邦的梅克纳河(Meghna),最后成无数河道,入注孟加拉湾。恒河的主要支流有:亚穆纳河,约1380公里,为旁遮普平原与恒河平原的界河;哥格拉河,长917公里;干达克河(Gandak),长764公里;柯西河,长489公里;宋河,长764公里等。柯西河破坏性巨大,人称“比哈尔之忧”。它在尼泊尔境内从喜马拉雅山获得巨量集水,进人平原后坡度趋缓,故汛期常会泛滥成灾,乃至频繁改道。与次大陆其他纯由降雨供水的河流相比,由融雪提供水源的恒河水量季节变化小,所以十分便于灌溉和航行。恒河平原是近两千多年印度文明的摇篮。恒河抚育了大量的印度人口,也是印度教徒永恒的圣河。

布拉马普特拉河 发源于中国西藏杰马央宗冰川,该冰川在玛法木错河东南,覆盖喜马拉雅山北坡达100公里。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在西藏初称马泉河,又称雅鲁藏布江,于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逶迤向东,到喜马拉雅山东端珞渝地区南折,称底杭峡,后流人印度阿萨姆平原,在萨地亚城(Sadiya)以西改作西南流向,并有罗西塔(Lohit)和迪邦(Dibang)两条山溪相继注入。自此该河始称布拉马普特拉河。作西南流向的布拉马普特拉河几乎横贯阿萨姆邦全境,在到达杜布里城后,于城南绕梅加拉亚邦的加罗山折而向南,进入孟加拉国,并改称贾木纳河。南行的贾木纳河复与恒河及梅克纳河相汇,形成巨大的三角洲,最后注入孟加拉湾。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印、孟境内长1113公里,河网密布,多有沙洲、岛屿。在阿萨姆邦的一段即使在旱季水量亦极充沛,到雨季时最宽处可达8公里。这一段的支流有从北面来自喜马拉雅山的苏班西里河、卡门河、库鲁河、马纳斯河、桑科希河等,多水流湍急;有从南面来自高原的迪桑河、迪库河、卡皮利河等。倾人贾木纳河的支流主要有西面的提斯塔河、巴腊尔河和阿特赖河等。在阿萨姆邦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沼泽和时有泛滥的平原上,长满了茂密的娑罗树和苇丛。在有人聚居的地方,则生长着大量的大蕉、芒果、榴莲、番木瓜等果木。竹林更是随处可见。值得注意的是,在阿萨姆的沼泽地带还可看到世界其他地方已经绝迹的独角犀。由于雨水充沛,布拉马普特拉河具有内河航行之利,从孟加拉平原直溯到阿萨姆邦东境的迪布鲁加尔(Dibrlagarh),船只都可畅行无阻。整条河流架桥不易,所以摆渡始终是两岸往来的重要手段——在孟加拉国则是唯一手段。许多重要城镇同时就是繁忙的渡口。

塔普提河 印度中部河流,发源于中央邦中南部,德干高原中部贝图尔城以南的加维加尔丘陵,向西流过萨特普拉山的两个裂谷,再经马哈拉施特拉邦的贾尔冈高原,在古吉拉特邦苏拉特附近注入阿拉伯海的坎贝湾。塔普提河长700公里,流域面积6.53万平方公里。它与北面的纳巴达河互相平行而蜿蜒向西,同介于其间的萨特普拉山主体一起,构成了分割印度北部和半岛部分的天然屏障。该河上游河窄岸陡,森林茂密;中游河面变宽,两岸多沟壑;下游常于雨季泛滥。其最后51公里虽不免受潮汐影响,但仍可通行小船。塔普提河的主要支流有普尔纳河、吉尔纳河和潘杰拉河,皆来自马哈拉施特拉邦南部。

马哈纳迪河 印度中部河流,发源于中央邦东南部的锡赫瓦丘陵。上游向北,流经恰蒂斯加尔平原,在塞沃里纳腊延附近接纳西来的最大支流塞奥纳特河(Seonath)后,折向东行,并在收纳南北两侧丘陵的排水后,水量大增。进入奥里萨邦后,在桑巴普尔受希拉库德大坝(Hirakud Dam)的阻挡,形成长55公里的水库。它在水库东端出口处转向南行,穿过东高止山森林茂密的峡谷,曲折行至宋普尔城北又复向东,在克塔克附近进入奥里萨平原,最后分成数条水道,于福尔斯角注入孟加拉湾。马哈纳迪河全长约900公里,流域面积13.2万平方公里。它是印度次大陆泥沙沉积最严重的河流之一,也为数条灌溉渠提供了水源。由于整个流域降水量集中且变率大,故常有泛滥,并影响农作物生长。希拉库德水库坝长4800米,高49米,蓄水量81.4亿立方米。蒂卡尔帕拉水库坝长1271米。此二水库对于减少洪灾,安排灌溉和提供水电都有很大作用。主要支流除塞奥纳特河外,还有特耳河、昂格河等。

纳巴达河 亦称纳马达河,印度中部河流,亦为印度下注阿拉伯海的最大河流,为北部印度和德干高原的传统分界。它发源于中央邦梅卡拉山北坡,蜿蜒向西经过曼德拉丘陵后,进入北面温迪亚山和南面萨特普拉山之间的谷地,最后穿过古吉拉特邦,于布罗奇以南注入阿拉伯海的坎贝湾,河口宽达21公里。该河全长1310公里,流域面积9.8万平方公里,上游河谷狭窄曲折,有数处瀑布,下游可以航船,亦有灌溉之利。支流以短小的居多。自古以来,纳巴达河即为阿拉伯海与恒河流域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仅次于恒河的印度教圣河。

哥达瓦里河 印度中部河流,源于西高止山,源头西距阿拉伯海80公里。最初向东横贯德干高原,在经过马哈拉施特拉邦,进入安得拉邦后,于博帕尔帕特南以南该邦与中央邦交界处折向东南,再行320公里,在拉贾芒德里东南通过两个河口注入孟加拉湾,即北面的高达米·哥达瓦里和南面的瓦希什塔·哥达瓦里。该河总长1465公里,流域面积31.3万平方公里,约合印度全国面积的1/10。自发源地至东高止山,河流所经区域单调平缓;遇东高止山后即入陡壁峡谷,两岸林木葱茏的山体自水中垂直拔起,谷深河窄,常常仅有180米。出东高止山后便是平原,河道又复变宽,水流由湍急而转归平静,河中还可见到种植烟草的岛屿。哥达瓦里河上游冬春干涸,无灌溉之利;下游河口处有通航、灌溉两利的运河网与西南面的克里希纳河三角洲相连,使得这里成为印度最富饶的稻米之乡。此河亦为印度教圣河。它的主要支流有曼季腊河、普尔纳河、普兰希塔河、因德腊伐提河和萨巴里河等。

克里希纳河 印度南部河流,发源于马哈拉施特拉邦西南部旧城马哈巴勒什瓦尔附近的西高止山。自高止山向东流到瓦伊后,该河转往东南,再经散格利城进至卡纳塔克邦边境。它在弯曲向东流过卡纳塔克邦和安得拉邦后,又复折向东南,再向东北,接着一直向东,在维查雅瓦达城附近开始形成三角洲,最后经多个河口注入孟加拉湾。克里希纳河全长1290公里,流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虽不宜航船,但有灌溉之利。其三角洲广大而肥沃,与东北面的哥达瓦里河三角洲连成一片。维查雅瓦达城有一导流坝,用以控制进入三角洲各灌渠的水量。河水的来源主要靠季风雨,故一年之内,各季水量明显不均,使其灌溉能力大打折扣。克里希纳河的主要支流有比马河(Bhima)与通加巴德腊河(Tungabhadra)。

P12-16

序言

自1840年前后中国被迫开关、步入世界以来,对外国舆地政情的了解即应时而起。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受林则徐之托,1842年魏源编辑刊刻了近代中国首部介绍当时世界主要国家舆地政情的大型志书《海国图志》。林、魏之目的是为长期生活在闭关锁国之中、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的国人“睁眼看世界”,提供一部基本的参考资料,尤其是让当时中国的各级统治者知道“天朝上国”之外的天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部著作,在当时乃至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国人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那时起中国认识世界、融入世界的步伐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以主动的自信自强的积极姿态,加速融入世界的步伐。与之相适应,不同时期先后出版过相当数量的不同层次的有关国际问题、列国政情、异域风俗等方面的著作,数量之多,可谓汗牛充栋。它们对时人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今世界,资本与现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在国际间流动和传播,“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对中国的发展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面临不同以往的“大变局”,中国已经并将继续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快的步伐全面步入世界,迎接时代的挑战。不同的是,我们所面临的已不是林则徐、魏源时代要不要“睁眼看世界”、要不要“开放”问题,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世界发展大势下,如何更好地步入世界,如何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更好地维护民族国家的主权与独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与人类共同发展做出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对外部世界有比以往更深切、全面的了解,我们只有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融入世界,也才能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不迷失方向,保持自我。

与此时代要求相比,已有的种种有关介绍、论述各国史地政情的著述,无论就规模还是内容来看,已远远不能适应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要求。人们期盼有更新、更系统、更权威的著作问世。

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研究机构和国际问题综合研究中心,有11个专门研究国际问题和外国问题的研究所,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力量雄厚,有能力也有责任担当这一重任。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就提出编撰“简明国际百科全书”的设想。1993年3月11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绳先生在科研局的一份报告上批示:“我想,国际片各所可考虑出一套列国志,体例类似几年前出的《简明中国百科全书》,以一国(美、日、英、法等)或几个国家(北欧各国、印支各国)为一册,请考虑可行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根据胡绳院长的批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2月28日发出《关于编纂〈简明国际百科全书〉和〈列国志〉立项的通报》。《列国志》和《简明国际百科全书》一起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按照当时的计划,首先编写《简明国际百科全书》,待这一项目完成后,再着手编写《列国志》。

1998年,率先完成《简明国际百科全书》有关卷编写任务的研究所开始了《列国志》的编写工作。随后,其他研究所也陆续启动这一项目。为了保证《列国志》这套大型丛书的高质量,科研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1999年1月27日召开国际学科片各研究所及世界历-史研究所负责人会议,讨论了这套大型丛书的编写大纲及基本要求。根据会议精神,科研局随后印发了《关于〈列国志〉编写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陆续为启动项目拨付研究经费。

为了加强对《列国志》项目编撰出版工作的组织协调,根据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李铁映同志的提议,2002年8月,成立了由分管国际学科片的陈佳贵副院长为主任的《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编委会成员包括国际片各研究所、科研局、研究生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及有关同志。科研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组成《列国志》项目工作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成立了《列国志》工作室。同年,《列国志》项目被批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列国志》项目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

在《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的领导下,《列国志》各承担单位尤其是各位学者加快了编撰进度。作为一项大型研究项目和大型丛书,编委会对《列国志》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资料翔实、准确、最新,文笔流畅,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备。《列国志》之所以强调学术性,是因为这套丛书不是一般的“手册”、“概览”,而是在尽可能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体现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所得和个人见解。正因为如此,《列国志》在强调基本要求的同时,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没有对各卷的具体内容及学术观点强行统一。应当指出,参加这一浩繁工程的,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业科研人员以外,还有院外的一些在该领域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

现在凝聚着数百位专家学者心血、约计150卷的《列国志》丛书,将陆续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希望这样一套大型丛书,能为各级干部了解、认识当代世界各国及主要国际组织的情况,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把握时代发展脉络,提供有益的帮助;希望它能成为我国外交外事工作者、国际经贸企业及日渐增多的广大出国公民和旅游者走向世界的忠实“向导”,引领其步入更广阔的世界;希望它在帮助中国人民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能够架起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的一座“桥梁”,一座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桥梁”。

《列国志》编辑委员会

2003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