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儿童文化内涵的解释颇有自己的见解。作者从文化活动、文化品质、文化语言、文化形式、文化交往五个方面对儿童的独特精神世界做了刻画,即表现为“个性的生长”、“灵性的神韵”、“浪漫的色彩”、“多样的游戏”、“本真的境界”。这种呈现方式,凸显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独特方面,展现了儿童与外部世界交往过程中的独有的活动方式和精神生长过程。在作者看来,儿童文化是确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实施需要充分培育的“文化基因”,课程评价需要体现出对儿童的“文化认同”。
言说的儿童文化本质上是成人对童年的意义建构。儿童生活在想象的精神世界,“艺术性的童年”本应是基本的儿童文化模式,蕴含着清新、自然、浪漫、纯真的生活形态和行为品质。但在工业化和电子媒体时代,儿童生活在消费的物质世界,“艺术性的童年”逐渐被“实用性的童年”所取代,导致儿童文化失范。
儿童的生命激情、想象力和创造性存在于艺术性的儿童文化,引导儿童回归艺术性的童年。实现儿童文化的自然生长,是中小学课程的责任和使命。但是,目前中小学主流教育模式的工具化追求,造成课程与儿童疏离.儿童发展的本义在教育中日趋消解。主体尊严和自身解放在呼唤旨在引导儿童文化自然生长的课程开发模式,即儿童文化课程。
儿童文化课程即创造丰富的童年经历。与传统课程“发展成人”的目标不同,儿童文化课程目标是“准备成人”。区别在于,“准备成人”主张儿童正走在通往成人的路上,“发展成人”主张将儿童领进成人的队伍。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行为、主题单元活动课程设计、教师作为对话者的角色转换是儿童文化课程开发的实践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