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让孩子听话的心理战
分类
作者 陈兰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二十年以后的今天,你现在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赚多少钱,都变得无关紧要。而影响你的人生甚至影响世界的是,现在你如何养育孩子。

本书针对“孩子不听话”这个天下父母都为之头痛的难题,试图找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读懂孩子的心,理解孩子的行为,也就是通过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内心。

内容推荐

为什么很多父母呕心沥血,孩子还是不听话,甚至“故意”跟父母作对?

为什么大多数优秀孩子的父母反而很轻松、很省心?

因为“劳累爸妈”把80%的时间都花在了不产生教育效果的地方,所以事倍功半;而“省心爸妈”只花20%的时间,但全部用在“撬动”孩子未来的“支点”上,所以事半功倍。

“劳累爸妈”使尽九牛二虎之力把孩子往前推,孩子进步一小点,甚至原地踏步,父母当然很累!

“省心爸妈”懂得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相当于把孩子送上正向循环的轨道,他们自己不断取得进步。

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孩子的未来不能等,成长的道路也不能重来。教育孩子,父母没有第二次机会!

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你作出选择了吗?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天哪,你根本不懂你的孩子

 孩子≠小大人,孩子跟大人属于两个心理星球

 再小的孩子心理也不是一块白板,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好孩子怎么学会撒谎了?其实孩子撒谎动机跟大人很不同

 别以为孩子好敷衍,其实他们很敏感,有时比大人更会察言观色

 孩子故意捣乱,可能是为了吸引家长注意

 孩子的自尊心比你想象中强很多

 一觉醒来乖孩子变成小刺猬了?孩子的两大反抗期

 孩子为什么乱发脾气?理解小孩子的大脾气

 别让你用心良苦的早期教育毁了孩子

 孩子的身体语言想对你说什么?

第二章 让孩子听话,必须运用心理战术

 心理战术一:期望效应——真心期望孩子变好,孩子就会更好

 心理战术二:超限效应——教育孩子千万避免“过犹不及”

 心理战术三:德西效应——奖励不当会适得其反

 心理战术四:南风效应——善于用柔情换孩子的好性情

 心理战术五:棉花糖效应——延迟满足让孩子长大后更有成就

 心理战术六:蝴蝶效应——教育无小事

 心理战术七:霍桑效应——“特别关注”让孩子积极向上

第三章 什么样的水,养什么样的鱼:听话孩子来自好家庭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要想孩子性格好,父母请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爸爸妈妈都不读书,凭什么老逼我读?

 不要教孩子怨恨,要让孩子在感激中长大

 别把成人的过度焦虑转嫁给孩子

 究竟是谁在无理取闹?

 你什么都包办了,却怪孩子什么都不懂

 寓教育于生活,比填鸭要好一万倍

第四章 让孩子听话,从尊重孩子开始

 每天至少一次,蹲下来跟孩子平等对话

 孩子不愿做的事情,强求没有好处

 尊重孩子的感受,别轻易否定他们

 尊重孩子的梦想,别说“天上的月亮你都想要”

 大人的事情要不要讲给孩子听?

 斥责孩子之前,先倾听他们的想法

 家长,你的面子有那么重要吗?

第五章 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需要一个点子工具箱

 坚决不能体罚和辱骂,我们有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孩子的愿望

 简明地表示你的立场和期望,但不是责骂孩子

 提供选择,孩子参与选择,就会乖乖听话

 给孩子立他们乐于接受的规矩

 计时隔离,给孩子主动反省的时间和空间

 有时候,适当忽略孩子的错误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有效的方式: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后果

第六章 别踏入教育孩子的心理误区

 不要指望“换一个”孩子,找出最需要改变的地方,循序渐进

 不否定孩子的情绪,但管教他们的行为

 不抱怨抽象行为,但纠正具体行为

 要有好的期望,但要合理化,期望太高形同虚设

 管教孩子的不良行为,但不要惩罚失败

 别说“不要哭”,哭泣是自然的排解和宣泄过程

 不要打一棒子给一枣子,否则孩子会产生心理困惑

 不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否则必定达不到管教效果

第七章 大人会说话,孩子才会听

 积极的语言引导下,孩子懂事听话

 有时候,说话的态度比内容重要

 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听不懂”

 父母过度权威,孩子不是“听话”而是“懦弱”

 任何时候,不要威胁孩子“不爱他”、“不要他”

 谁都不爱听说教,家长要学会“讲故事”

 人类最易犯的错误:说得太多,听得太少

第八章 培养“听话”的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听话

 你终究要放手,到那一天孩子听谁的?

 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比你预期的要好很多

 依赖别人的感觉不会好,尽量鼓励孩子自立

 把孩子送上正向心理循环的轨道,他会不断进步

 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别急着告诉他答案

 好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

后记

试读章节

孩子≠小大人,孩子跟大人属于两个心理星球

父母老是觉得孩子“不听话”,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听话”。其实,孩子的心理和大人完全是两个世界。成人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认定孩子是“不懂事”的。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你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越使劲,孩子越不听话。

孩子为什么不能先放下积木,去做“更重要的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正在叠积木或者玩沙子,大人过来叫他们:“饭快做好了,赶紧回家吃饭!”“李阿姨来了,快出去叫阿姨。”孩子往往不愿意丢下手中的活计,拖着不肯动身,脾气好一点儿的孩子即使照着做,也是不情不愿的。父母忍不住抱怨:“这孩子,怎么这么点儿小事都不肯听话呢?”

在父母眼中,这是孩子不听话的表现。大人觉得叠积木或者玩沙子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吃饭和客人才是“正事”,那为什么不能放下小事去做“正事”呢?而且,在现代社会,大人都习惯在工作中“一心多用”,在写报告的时候来电话了,先接电话解决对方的问题,然后到了开会时间,那就开完会再回过头来写报告。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无形中也会要求孩子这样做,不然就是“不懂事”。那么孩子怎么想呢?

让我们看看最著名的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所举的一个例子:意大利皇后到学校访问,一个4岁的小男孩正在用活动字母拼词,皇后站在他面前,和蔼地请他拼写“意大利万岁”。这个男孩听到皇后的话时,不紧不慢地把刚刚用过的活动字母一个个摆回盒子里。我们可以想象,皇后和老师们可能都觉得很尴尬:为什么不能先拼写再收拾字母呢?事实上,孩子无法放弃他所习惯的方式。在拼写新词之前,他必须把使用过的字母放回原来的地方。收拾完之后,他就拼出了“意大利万岁”。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的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很强烈的“秩序感”,他必须遵守自己所认可的行为方式和顺序。大人认为先收拾字母一点都不重要,显然应该先为皇后拼写单词。而在孩子眼里,遵守秩序更重要,他所习惯的行为顺序不能随便打破,他可不懂什么“面子”或者来人身份尊贵与否,这都是成人世界的概念。因此,蒙台梭利完全不认为这个男孩“不听话”,而觉得“虽然这个小家伙只有4岁,但实际上,在控制行为和情感以及对环境的自信上他做得很好”。

总有一天,大人们会让孩子接受对事情“意义”的正常理解。大人不会认为叠积木和玩沙子是重要的,因此我们自然地“轻视”孩子所做的事情——客人或者吃饭自然都重要得多。我们也认为孩子“应该”知道轻重缓急,应该听爸爸妈妈的话,马上放下手头的事。那么,孩子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呢?他们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毫无意义的,进而产生一种挫败感。所以,有的孩子非要坚持做完手上的事,甚至大哭大闹,他们虽然无法描述这种挫败感,但内心很抗拒这种感觉。

父母应该怎么样对待这种情况呢?我认为首先应该摒除觉得孩子“玩耍”不重要的看法,毕竟孩子在玩耍中长大,在玩耍中动手动脑、学习社交,玩耍才是孩子的“正业”。我们需要孩子做别的事情时,应该先询问他:“还有多久能完成呢?李阿姨在家等着呢。”这样孩子不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最不重要、可以随意中断的,他有了受尊重的感觉,自然比较容易配合。如果只是需要几分钟,大人通常是有条件等待的。如果实在等不了,就应该跟孩子解释清楚:“妈妈知道叠积木很重要,不过……”总之,尽可能避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妈妈不要你了”,孩子会怎么想?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常说的一句话。为了增加这句话的“真实性”,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听话”,才出现在孩子面前。  这个招数管用吗?对于很小的孩子确实是管用的,所以很多家长惯用这招。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甚至不亚于体罚孩子。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作为支持。当他们遇到危险、感觉到恐惧的时候,父母的怀抱会带给他们抚慰和保护,为他们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在与父母的接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这种依恋关系遭到破坏,孩子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听到“妈妈不要你了”,孩子会怎么想呢?孩子会听话、会哭,他会把这句话当真——正因为孩子当真,所以才管用啊!还不懂事的孩子是无法区分家长的表面行为与内在动机的。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表情、话语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难以理解成人复杂的内心体验,他们会觉得爸爸妈妈说要离开,就是真的要离开。孩子觉得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遗弃自己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

家长可能觉得委屈:我当然不是真的要抛弃孩子,只是想骗孩子,达到让他听话的目的。但是,如果孩子不当真,这种办法就不可能管用。孩子当真了,就意味着伤害了孩子,他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恐惧感。

因此,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对孩子说“不要你了”。即使万不得已要惩罚孩子,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进行,否则,这种惩罚将得不偿失。

不要以“成人主义”对待孩子

从普通的父母到很多儿童学家,都认为孩子的心理十分简单,其实不然。我们确实没有办法知道孩子所有的心理活动,但我们可以保持尊重和好奇心,尽量去探索。我们知道,在孩子世界里,万物皆有灵性。他们喜欢和小动物说悄悄话,很认真地为布娃娃洗脸、穿衣服……孩子的内心世界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爱憎分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只有“是”与“非”,对人的评价不是“好”就是“坏”。

孩子常常将自己的想象跟事实和真相混为一谈,把想象当成真相说出来;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他们也可能充满不切实际的想象。而有些家长不了解,便认为孩子“说谎”,觉得孩子出现道德问题,我们在后文还会对这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其实,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想象和真相有时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例如,问一个三四岁的孩子:“遇到坏人应该怎么办?”

他们可能会回答:“请黑猫警长!”

“我要用孙悟空的金箍棒打败他们!”

“我不怕,我是奥特曼!”

他们不是“幽默”或者“开玩笑”,而是把真实和想象交织成一片了。这是孩子的心理特征之一。

很多父母往往要求孩子能够像成人一样思考、理解和行动,我们常在不经意中说:“你怎么老是这样?你为什么不……”“你应该知道……”“我告诉你这么多次……”“你为什么老是这么孩子气?”“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我们很容易忘记一个事实:孩子终归是孩子!大人一相情愿地认为:孩子就是“小大人”。他们应该能够体谅大人的苦衷;他们应该凡事讲道理;他们应该听大人的话,如果对大人的安排不肯“服从”,那仅仅是因为知道不懂事,而非心理不一样。

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严重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产生敌对情绪。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必须放弃不切实际的成人主义。要承认大人和孩子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全然接受两者的不同,我们才能蹲下身子,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进入他们的世界并引领他们成长。

P2-5

序言

二十年以后的今天,你现在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赚多少钱,都变得无关紧要。而影响你的人生甚至影响世界的是,现在你如何养育孩子。

套用托尔斯泰关于幸福家庭的一句名言,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幸福的孩子都受到一样的家教,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家教。这在我的咨询、教育和生活经历中,是经过无数事实检验的。而我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总结、探索和分享成功的家教方式。其实,这种方式并不复杂,但是与大多数人的教育常识大相径庭。我们需要改变。

教育孩子:你没有第二次机会

在中国,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梦想,梦想子女能拥有一个自己不可企及的美好人生,梦想他们自由、成功、幸福,不需要那么累、那么彷徨、那么纠结。但是,你不能奢望孩子靠着和你所受的同样的教育,按照你的观念来实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如果你的这种梦想不是以崭新的教育方式为起点,就可能永远只是梦想。

而要实现我们一生最伟大的教育梦想,我们只有一次机会,有很多人已经或者正在失去这个机会。

有一家杂志曾对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你最后悔的是什么?

根据统计结果,62%的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当。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希望的延续,许多人为了孩子可以倾尽所有,并忍受一切伤痛和委屈。可到最后,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并没有收获美好人生,多数父母不得不面对令自己失望的现实。

教育孩子并不是我们的天赋,负责任的父母需要学习如何教育。所以,我对阅读本书或者其他家教书籍的父母心存敬意,因为我们都怀有同一个信念:我们爱孩子,但只有爱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正确地给予爱。如果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躺在手术台上,在接受麻醉前,外科医生走进来,说:“我对于手术真的没有受过多少训练,但是我爱我的病人,我会利用常识来做手术。”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我们可能会惊惶失措,赶紧逃命去了。但是对于那些相信爱和常识就足够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无法“逃命”。负责任的父母就像敬业的外科医生一样,需要学习有效的方法方式。

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课,这不是选修,而是必修;没有补考,只有唯一一次机会。

不平等的童年:你需要为孩子尽早选择

我们愿意自己省吃俭用,让孩子拥有尽可能好的童年,不肯对孩子有丝毫亏欠。当然,我们更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进入更富足、更优越的社会阶层。但是,为什么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除却社会不公的原因,其实更彻底的真相隐藏于家庭教育之中:穷人把贫穷病毒,也就是导致贫穷的思维方式传给下一代;富人之所以有钱,往往源于从小的习性和所受的教育。

那是不是说明,哉们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孩子的阶层和前途?

恰恰相反,那正是说明,只要我们掌握富人的教育方式,孩子拥有成功、富足的人生就是一种必然。

美国有一本书叫《不平等的童年》,解答了全世界父母的疑问:劳动阶层和中产阶层一样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中产阶层的孩子更优秀、更成功?那是因为两个阶层的父母教育方式完全不一样,来自两个阶层的孩子的童年是不平等的。

劳动阶层的家长是权威型的,对孩子指令比较多:干这个,不能干那个。孩子只需要服从,这样的孩子是顺从型的。

在中高产阶层的家庭,家长很累,因为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是平等型的。家长不能命令孩子,而是要耐心地启发、商量,孩子有辩论的权利,通常要谈判并达成协议。这样的孩子是主动型的。  在学校,劳动阶层的孩子总是乖乖听讲,老师讲什么,他就记什么,很少提问。有的孩子一说话就慌,连个简单的句子都讲不完整。而中产阶层的孩子一般比较自信,习惯于提问题、独立思考、辩论,在课堂上很出众。当然,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成绩不一定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出了社会,差距大了去了。劳动阶层的孩子在公司里开会,如果还是一言不发,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不敢为自己的立场、观点和利益争辩,充其量只是个“被管的”,做个合格的员工就不错了。

而中产阶层的孩子,从小就明白他们是世界的主人,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积极主动地影响别人,争取他们想要的。这样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所以,孩子的未来取决于他们童年所受的教育,他们将来进入哪个社会阶层,其实早就被他们的父母决定了。那么,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你做出选择了吗?在书中,我们会进一步分析中产阶层的教育方式,并将其融入日常家庭教育情境中。

让孩子听话:关系重于教育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我们如何说他们都不听?

其实,家长不需要很多说教,不必要时时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如果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作为基础,所谓的教育都是扯淡。

而很多父母对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很深的误解。妈妈处处关心孩子、照顾孩子,并不一定能建立好的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理解孩子,孩子理解父母。神奇之处在于,妈妈不需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但孩子最终会很听话。当你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你就会发现,你期望孩子有多好,他就有多好。你希望他考上北京大学,他就会一直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因为他把这个目标看成自己的目标。

如果上中学的孩子说他要学某位明星,把头发染黄,懂得经营亲子关系的妈妈不会气急败坏地阻止他,而会说:“是吗?这个想法不错,妈妈没有什么意见,但是我不知道假如你染黄头发,老师会怎么说。”孩子看到妈妈尊重他的意见,反而不会染头发了,而是会想“假如我染了头发,老师会怎么说呢”。

为什么有这样的神奇效果呢?因为孩子的很多主张只是为了主张。同理,孩子很多时候闹情绪只是为了表达和发泄。懂他们的父母会接纳,问题便迎刃而解。但更多的父母总是陷于和孩子的争吵之中,吵得筋疲力尽,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教育没有成效,亲子关系恶化。

再进一步解开这个秘密,关键在于,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就会有好的感受;一个人感受平和,就会有好的行为。

这是让孩子听话的秘密武器之一,我会在书中进一步剖析它的心理机密以及应用办法。

在进入正式的教育观念改造之前,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家庭教育的真谛,它是如此重要,却又被长期忽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80%是通过行动实施的,只有20%通过言说达成。

《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说:“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是他们的父母。许多家长对孩子说‘好好学习,要接受好的教育’,问题是,这些家长不能身体力行……孩子们更多的是通过观察而不是倾听来学习的……你的行动抵得上说一百句话。如果你想成为好的父母,务必言行一致。”为了我们最爱的孩子,我们值得改变,值得做更好的人、更好的父母。

下面,与读者分享一首诗,与大家共勉。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吵架。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

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妒忌。  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诚信中长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不但爱他人也爱自己。

后记

本书的写成,对我而言是一个痛苦、傍徨而又愉悦、充实的过程。在此必须要对很多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出版人罩子洋女士,她以丰富的出版经验和扎实的业务知识,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专业而极具创意的工作。

除此之外,一本书的出版还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和付出。感谢黄犀、黄静如为本书的结构和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创意。陈斯雅、蓝子斌、陈君协助我进行访谈、采写和录音整理工作。窦艳、聂凯、陈礼富、蔡庆平、莫小、关志龙、樊翁宁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案例、经验和心得。胡旋、马秀英、梁英为本书提供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支持,刘瑛、梁燕、黄琴则提供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支持。初稿写成后,覃明友、陈礼国通读了全稿,提了不少建议,修正了不少错误。

当然,还要感谢东方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为本书的付梓所做出的工作。

最后,感谢读者选择阅读本书。虽然写作过程历尽艰辛,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5: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