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左手蜗居右手奋斗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曹荣//陈国强
出版社 宁夏少儿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受伤的小孩

在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找到自身的缺陷形成的根源。因为只有找到了根源所在,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完善自己的个性。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能要追溯到自己童年的经历。

人生最初几年的经历非常重要,将会决定我们整个人生的大体轮廓,影响我们看待他人和世界的方式、人际关系和爱情取向等。例如,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如果父母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照顾,他们就会有自信心和安全感;如果父母对他们突然发火或者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和畏惧,内心也会受到伤害。

在孩子受伤的时候,如果父母察觉不到他们的伤痛,或者虽然隐约觉察到了但没有帮助他们抚平伤痛,那么伤痛就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严重时会导致孩子的一部分停止发育。当然,孩子的一部分停止发育不表示孩子的整体都停止发育,没受伤害的部分将会继续发育,结果可能是孩子的智商发育非常突出,但是在情商上一点都不成熟,致使智商情商发育严重不均衡。而这是形成“大孩子”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不曾受过任何伤害的孩子,所以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受伤的小孩,区别仅仅是伤口的大小和深浅以及所造成的伤害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陈龙对周围的人的言语和行为经常过于敏感,而且非常容易生气和发怒,就是他内心里那个受伤的小孩引起的。

陈龙的母亲非常疼爱孩子,但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来关心和照顾孩子。母亲的脾气非常暴躁,经常打骂他和弟弟。有时候,母亲会把他赶到门外,不准他回家。陈龙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他伤心地待在家门外,幻想着警察来拯救自己,抓走母亲。这种幼年的伤害导致的孤独感和恐惧感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田,影响着他成年后的行为方式。而母亲粗暴的管制和干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自制能力的形成。

小时候,陈龙渴望得到母亲的关爱和照顾,害怕受到母亲的伤害;成年后,陈龙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喜爱和关心,担心其他人抛弃和伤害自己。正是这种心理,让他对其他人的语言和行为非常敏感,经常会产生过激的反应,那个内心里受伤的小孩一直在影响着他的情绪。

如果陈龙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找到内心里那个受伤的小孩。他内心里那个受伤的小孩还在因为痛苦而挣扎,所以已经成年的他也总是被相似的痛苦折磨着。所以,陈龙应该抚慰自己内心里那个受伤的小孩,让他说出自己的痛苦,尽情地哭一场。

仅仅了解到问题的根源所在,陈龙还只是达到了“认知上的洞察”,即了解到现在自己经历的不安和恐惧源于过去,自己所经历的痛苦是内心里那个受伤的小孩挣扎的声音。但要解决问题,陈龙还需要达到“情感上的洞察”——由衷地体会到问题的原因,释放出所有的伤心和恐惧。

但只要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就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当陈龙再次经历同样的痛苦和烦恼时,他就会明白:我已经成年,不再是一个软弱的小孩,而是一个能够从容应对各种问题、主宰自己生活的成年人。我不应该再被内心里那个受伤的小孩所支配,我要和过去告别,让伤心的童年离开自己的内心。  过分在意别人的言语和行为,还与缺乏自信有一定的关系。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建立起自我信任。自我信任帮助我们建立起信心,确认自我价值。而缺乏自我信任的人则会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以此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建立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他们会对他人的言语和行为过分敏感。对于陈龙来说,强化自信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实际上,要所有的人都喜欢和接受我们是不可能的。在我们周围的人中,如果有20%的人喜欢我们,有50%的人认为我们很普通,有30%的人讨厌我们,就说明我们已经非常成功了。而且,有人讨厌我们并不意味着我们很坏或者有很多不足,而是彼此之间存在性格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同样,我们也无法喜欢所有的人。

别人的言语和行为往往都有自己的理由。今天早晨对我们非常冷淡的上司,很可能是和自己的家人吵嘴了,也有可能是被自己的上司臭骂了一顿。可以确定的是,上司非常生气,98%不是因为我们。既然是这样,过分在意别人的言语和行为,又有什么必要呢?

● 接纳自己的性格

陈龙认为性格比较内向,不擅长人际交往,是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一大障碍。这不仅仅是他的看法,很多人都认为外向的性格好、内向的性格不好。实际上,这种看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并不存在优劣之分。

外向型的人习惯于从外部寻求答案,因此他们会关注外部的一切刺激,并积极加以应对。他们善于社交,活泼开朗,处理事情的速度比内向型的人更快,懂得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获得力量。他们通过与外部世界的频繁接触来获得能量。

与此相反,内向型的人会从自己的内心寻求答案,所以他们喜欢独立思考。而且他们在得出结论之前,会收集大量的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因此内向型的人虽然办事速度比较慢,但是因为他们做事沉着、考虑周全,所以处理事情比较可靠。另外,他们的注意力和耐心也很出色,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内心获得能量,所以对外部的刺激比较迟钝。

然而,由于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迅速作出回应,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外向型的人更容易适应迅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因此,大多数人都认为外向型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内向性的人同样能取得成功。

富有传奇色彩的企业家史玉柱就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曾有记者描述过他接受采访时的情形:眼睛看一下对方,然后就马上转移开去,看着别处。手在不断地抚摸着自己的紫砂壶,时而旋转它,时而用手指轻击,或者用手掌轻拍。有几次,他拿起紫砂壶向嘴里送茶,竟然漏在了他的红色T恤和白色运动裤上。

史玉柱不喜欢交际,也不愿意跟陌生人接触,甚至有些自我封闭。他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玩游戏上,每天凌晨睡觉,下午起床,如果有事情就在15点左右到达公司,如果没有事情根本不去。他几乎从不出门,也很少见除了同事之外的人。从性格的角度看,史玉柱显然是个内向得有点过头的人。

如果你像陈龙是个内向型的人,你完全没有必要为自己内向的性格感到自卑,你应该接纳自己的性格,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的事业。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有人适合做总统,有人适合扫地。如果适合扫地的人以做总统为人生目标,那只会一生痛苦不堪,受尽挫折。而我,不偏不倚,就是适合做一个漫画家。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画,所以才15岁就开始专门地画,尽早地画,不停地画,终究画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内向型的人喜欢思考的性格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陈龙所从事的自由撰稿人和出版工作,恰好符合他的性格。所以,他应该对自己有信心,相信通过努力奋斗能够取得成功。

P48-51

后记

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毁灭——杨元元的悲剧引发的思考

2009年11月26日凌晨,入校才两个多月的上海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的盥洗室内自缢身亡。杨元元的死一时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她在逆境中挣扎和奋斗多年,最终却没能承受住生活的重负,一次偶然的;中突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杨元元的悲剧对于所有正在蜗居与奋斗的人,都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1979年11月3日,杨元元出生在湖北一个封闭的小县城里。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她还有一个弟弟。在她6岁的时候,父亲罹患急性黄疸肝炎,因抢救不及时去世了。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母亲望瑞玲一个人的身上,一家三口靠母亲为工厂看大门的微薄收入来维持生计。

1998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因为家庭贫困,望瑞玲没有同意女儿到大连学海商法专业的请求,理由是考武汉的大学可以省些路费。杨元元遵照母亲的意愿,考入武汉大学商学院经济学专业。这一年,望瑞玲办理了内退手续,内退工资每月只有215元。

杨元元上大学后申请了助学贷款。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忙于打工,做家教和各种兼职,甚至为了节省路费而步行往返。她的同学至今仍然记得,杨元元晚上常常在食堂擦桌椅,或者清扫垃圾并从中拣出卫生筷。她的收入不仅仅要养活自己,还要供弟弟上高中。

2001年,杨元元的弟弟也考上了武汉大学。同样是在这一年,由于原来居住的军工厂要搬迁,虽然给了35000元的安置费用,但母亲失去了住处,一夜间变得无家可归。为了省钱,望瑞玲搬到武汉大学与女儿住在一起。单人床实在太窄,母女两人只能侧身而卧。

杨元元去上课的时候,望瑞玲就弄些卤蛋、豆干、藕片之类的食物到教师楼前去卖,后来还卖过米酒、小百货,每天可以挣一二十元钱。

几个月后,在一个老师的帮助下,望瑞玲住进了学校一间闲置的值班室,值班室里除了一张桌子,就一无所有了。对此,学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了默认的态度。由于杨元元弟弟的宿舍里只有4个人,望瑞玲就在他的宿舍给两个孩子做饭吃。

杨元元一直没有放弃当初学法律的梦想,在大学期间,她就开始自学法律课程,准备考法学研究生。但大学后期,杨元元的情绪变得越来越糟糕,一方面是因为对本专业非常排斥,另一方面是迫于生活压力。上课,做家教,帮母亲摆摊……她几乎没有亲密的朋友,连自家的亲友也很少走动。她把做兼职赚来的所有收入都交给母亲,支付一家人的开销和弟弟的学费。这种沉重的经济负担,让她在毕业5年后才还清助学贷款,赎回了自己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2002年,临近毕业,打击接踵而至。先是她的校园爱情无疾而终,接着本来属于她的保研名额被人抢走。杨元元在委屈和愤怒中参加考研,虽然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但最终因为没有钱交学费,只好放弃了这一宝贵的机会。

当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已经显现。在大都市里,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开始形成,杨元元成为“蚁族”中的一员。

由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失业之后,杨元元最后进入武汉现代英语培训中心当英语老师,教幼儿英语。拿着800元的月薪,她每天花费两个小时,在武昌和汉口之间往返。后来,杨元元。曾在武汉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担任客户代表,一年后辞职。她也曾考取两个外省小城市的公务员,但最终决定放弃,原因有两个:一是距离远,二又不是北京、上海。像许多“蚁族”一样,她渴望留在大都市,但却找不到一个能够安顿自己的落脚点。

自卑感、挫折感、焦虑感、自我封闭倾向,将杨元元重重包围,让她的心灵不堪重负。在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元元都没有手机,她中断了与所有同学的联系。因为她不知道该如何向昔日的同学介绍自己的近况,总不能告诉对方自己还在做家教吧。

2005年,杨元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与6位终于联系上的昔日同学一起,创办了一份情感杂志。刚开始,大家热情高涨、信心十足,还租了个像样的办公室。由于缺乏经验和人脉,再加上办刊思路跟不上市场形势,这次创业仅仅坚持了半年就以失败告终,因为杂志基本滞销。

杨元元开始在<红楼梦>里寻找自己的影子,并对表妹说自己像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毕业以后,杨元元还曾连续3年考研,但都没有成功。后来,弟弟保送北京大学直博成功,再次激发了她的信心。2009年4月26日,杨元元终于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命运的转折点似乎出现了,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悲剧恰恰就在不久后发生了。

自毕业后,杨元元就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到上海读研,她也带着母亲。在北京大学读博的弟弟2010年毕业,所以,对于杨元元来说,带母亲到上海只是过渡。可是,来到上海后,一切却并非她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母女两人舍不得租昂贵又偏远的出租屋,而研究生宿舍的条件很好,还全天候提供热水。于是,杨元元和母亲一同住进了上海海事大学24号楼506房间。像大学本科时那样,杨元元和母亲每天挤在小床上睡觉。大约1个月后,同宿舍的同学都主动搬走了,24号楼506房间成为杨元元母女的专用宿舍。

但按照学校的规定,不允许家长在学生宿舍留宿。杨元元的心里不太踏实,就找到自己的辅导员,询问能否将母亲安置在校内。辅导员建议她向学校提出申请,希望学校考虑其家庭的“特殊情况”,能为她母亲提供一张床位和一份工作。望瑞玲看着女儿写这份申请,杨元元写着写着就哭了起来,因为她不爱把困难告诉别人。

申请交上去一周后,没有任何回音。母女两人找到了学校领导,一再恳求,并举例说武汉大学当初就给安排了住处。结果,学校领导说出了一句让杨元元很受伤的话:“没钱,没钱读什么书?”她事后难过地对母亲说:“这里没有温情。”

2009年11月中旬,杨元元和母亲开始出去找房子。由于学校所在的地方非常偏僻,房子找起来并不容易。

11月20日晚上,一名女宿管员严厉地警告杨元元:“明天8点之前,你一定要把你妈的东,西搬走,永远不要再来了。”杨元元气愤地与对方争吵起来。

11月21日,两名宿管员再次来到杨元元的宿舍,限令她在半个小时内搬走母亲的所有东西。杨元元神色紧张,望瑞玲则在一旁不停地赔礼道歉。母女两人又冒着雨出去找房子,但仍然没有找到。当晚8点,望瑞玲离开了宿舍,在宾馆里花100元住了一宿。杨元元心疼得睡不着觉。

11月22日,她们找到了一处房子,但当天拿不到钥匙。杨元元因为要排练节目,望瑞玲就叫女儿先回去,说自己能够找到住的地方。当晚,上海的气温骤降至只有4度,望瑞玲瞒着女儿在学校礼堂前坐了一夜。

11月23曰,杨元元知道这件事后非常自责,当即就坐在地上,要母亲趴在她身上睡。晚上,母女俩拿到了已经找好的房子的钥匙,进去之后才发现是毛坯房,里面什么也没有,,于是她们就打地铺,和衣而卧,抱在一起取暖。但睡到半夜,她们就被冻醒了。

11月24日上午,杨元元和母亲望瑞玲在宿舍收拾衣物。一名宿管员看到望瑞玲的登记信息,跑过来警告杨元元:“你妈要是再来,你就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你将来什么都没有。”随后她又指着望瑞玲的鼻子骂:“你这个乡下来的农村老太婆,不要把你农村的那一套拿到这里来。”面对这样的侮辱,杨元元脸色骤变,一言不发。在回出租屋的路上,杨元元向母亲再三道歉,说自己不孝,直到现在还没让她享上清福。晚上,杨元元坚持不回宿舍,又陪母亲在毛坯房的地板上睡了一夜。

由于持续的担心、焦虑、愧疚和疲劳,此时杨元元已严重缺乏睡眠。11月25日清晨,杨元元突然从被窝里坐起来,语带怨气地说:“凭什么不让我们住,我要找领导。”接着她又说:“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

这天,杨元元和母亲在食堂买了些馒头和咸菜吃。她告诉母亲,自己很后悔当初没报考师范专业,要不现在工资一定很高,而且工作稳定。她还说起自己在培训中心当老师时,班上有名15岁的女生自杀,“那女孩家那么有钱,怎么也会自杀?”在这几天里,她一直没去上课,她告诉母亲:“上课没意思。”

当天晚上,杨元元没有和母亲回出租房住,母亲在宿舍洗完澡就走了。她和弟弟还互发短信,说起母亲的住处问题,弟弟并未感觉到姐姐有何异常。

11月26日凌晨,悲剧发生了。两条毛巾打成死结,一头套在水龙头上,一头套在脖子上,杨元元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姿态是:半蹲着、佝偻着,像一个问号。在她身后,留下的是家人与学校之间的争吵、舆论的喧嚣和形形色色的议论。

作为“蚁族”中的一员,杨元元在蜗居的生活状态下,曾经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努力奋斗,这样的结局的确让人痛心和惋惜。杨元元的表妹曾回忆起一件现在看来可以视为悲剧发生先兆的事情。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杨元元翻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忽然她看着表妹,半是交流半是自语地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但人不能被毁灭,因为自我毁灭就是最大的失败,完全没有翻盘的可能。海明威被自己打败了,他的硬汉形象随之瓦解;杨元元也被自己打败了,坚强的外表下是一颗脆弱的心灵,在黎明的曙光即将到来的时候,她在黑暗中永远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学校和宿管员的冷漠固然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原因,而长期的生活压力造成的敏感、焦虑和自我封闭,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一时想不开而走上绝路,才是杨元元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也提醒所有的“蚁族”、所有在蜗居中奋斗的人,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珍爱自己的生命。

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由于熬夜熬得太晚,一觉睡到日上三竿,醒来的时候,屋子里非常昏暗,好像天还没有亮。于是走到窗前,一把拉开窗帘,灿烂的阳光瞬间照亮整个房间,精神也为之一振。我们的心境有时就像拉上窗帘的房间一样,封闭、阴暗。蜗居的困境、生活的压力、事业的挫折、内心的焦虑,都可能让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在黑暗中越陷越深。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拉开窗帘,让阳光照进来,驱走黑暗,用一种明亮的心境去迎接挑战。

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毁灭。请您记住,成功了,您可以为自己而骄傲;失败了,您也不要寻找借口,或者诅咒他人和社会,大不了从头再来就是。因为这是您的命运,没有任何人(包括社会在内)充当您的保护伞,您必须左手蜗居,右手奋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百万“蚁族”的故事——走出校门的蜗居与奋斗

 第一节 他们是蚂蚁,也是蜗牛

●他们是蚂蚁,也是蜗牛

●李舜清:当太阳升起时,我们最好还是继续奔跑

●王光辉:人活着,就要不停地往上走

 第二节 在城市的暗角里,“蚁族”有自己的烦恼

●校园的诗情画意正在褪去,生活的酸甜苦辣扑面而来

●居无定所,四处流浪,“蚁族”将何去何从?

●“蚁族”该如何安顿自己漂泊的身心?

 第三节 “蚁族”的心声:“我们是打不死的小强”

●向所有能熬、能折腾的“蚁族”致敬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态

●王平: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

 第四节 如果身手好,不妨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甄文龙:事难做,做则必成

●童之磊:创业的路可能超乎想象的漫长

●罗家健:做好面对失败的心理准备

●孟凯:不断地挑战和超越自己

第二章 人生任何时候都可以从头再来——资深“蚁族”的蜗居与奋斗

 第一节 资深“蚁族”的酸甜苦辣

●马国华:一个蜗居了9年的资深“蚁族”

●陈龙:毕业10年仍在蜗居

 第二节 以陈龙为个案的资深“蚁族”心理分析

●驾驭自己的情绪,而不要被负面情绪所奴役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受伤的小孩

●接纳自己的性格

●当一个人不堪重负的时候,往往是一次重要的成长

 第三节 同样的蜗居与奋斗,不同的现状与结果

●许家印:中国内地新首富传奇的蜗居和奋斗经历

●人与人的差距往往是心态的差距

 第四节 不妨学学邓智仁,屡败屡战又何妨

●离开警界之后,邓智仁10年一事无成

●一次偶然的邂逅,让邓智仁进入了地产代理业

●纵横香港与内地,邓智仁的事业曾一度辉煌

●几经沉浮,宝刀未老,风采依旧

第三章 没有命运的大起伏,何来人生的大手笔——遭遇重刨之后的蜗居与奋斗

 第一节 罗伟:一个名校毕业生的两度沉浮

●毕业后跌进了人生的低谷

●跳上了云端,又跌回了谷底

●默默地蜗居和奋斗

●在会展业找到新的起点

●跟着牛人可以压苗助长

●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跳槽

 第二节 遇喜不亢,宠辱不惊,受倒不弃

●当好运来临时,要遇喜不亢、宠辱不惊

●史玉柱:遭受重刨后,一定要东山再起

●俞敏洪:被人踹了一脚,未必是坏事

第四章 爱情·激情·背叛——左手蜗居,右手奋斗

 第一节 爱会像原子弹一样激发人的潜能

●突如其来的情缘,让他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为了爱情放手一搏,结果开起了熟食店

●孤注一掷,把熟食店搞成了连锁店

●到了目标跟前,却发现目标忽然消失了

●走出阴影,意外收获的爱却是如此凄美

●处在生命随时会停止的阴影下,反而更加豁达、开朗

●又一次创业,以一份重生计划寄托无尽的哀思

●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第二节 激情是把双刃剑,千万不能滥用

●在激情、理性、信仰的三维空间里安放自己的精神世界

●孙宏斌:放纵激情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第三节 如果有人背叛了你,要学会坚强地承受

●黄怒波:坚强地承受背叛

●雷菊芳:背叛是祸,她却因祸得福

第五章 地地道道的草根传奇——王宝强式的蜗居与奋斗

 第一节 王宝强:“蚁族”的儡像

●北沙滩:王宝强在北京的第一个蜗居点

●挣的都是真真正正的血汗钱

●挣不到钱的时候,就去工地干活

●靠《盲井》拿奖,凭《天下无贼》走出蜗居

 第二节 赵普:从小保安到央视新闻主播

●小保安有一个主持梦

●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但却遭受双重打击

●住地下室,摆刻章摊,当图书馆管理员

●潜伏在北京电视台

●终于成为央视新闻主播

 第三节 杰克·伦敦:一个典型的洋“草根”的奋斗历程

●混迹街头,一边闯荡一边读书

●亲历苦难,确立信仰

●淘金归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不愿过安稳日子的冒险家和社会主义者

 第四节 用心学习知识与技能,草根也能成大事

●蔡伟:板凳一坐20年,三轮车夫成为复旦博士

●罗宗华:用心学艺,农家小子成为洋“彼得”

●安东尼·拉马纳: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去找到学习的动力

 第五节 做自己熟悉的事情,不要喜新厌旧

●谭传华:承袭祖业,有了今天的“谭木匠”

●叶建明:做回老本行,成就了香港“手套大王”

第六章 梦想是生命的支柱——J.K.罗琳式的蜗居与奋斗

 第一节 J.K.罗琳:为了女儿和《哈利·波特》

●从一无所有到超级富婆

●喜欢读书的女孩

●哈利来了

●苦难不断的蜗居生活

●尼科尔森咖啡馆

 第二节 梦想是送给“蜗居族”最珍贵的礼物

●赛尼·史密斯:珍惜你的梦想,因为它无法赎回

●里基·亨利:一个梦想的价值就值3.25美元吗?

●“当年明月”为何能够照九州?

 第三节 再伟大的梦想也要一步步地去实现

●选择一条正确的梦想实现之路

●威尔斯:总有一个梦想会让你拥抱

 第四节 李樯的硬坚持和黄渤的软坚持

●李樯:刚性十足的硬坚持

●黄渤:金马影帝的软坚持

第七章 你的生活。不应该被房子困住——房奴们的蜗居与奋斗

 第一节 顾蕊:绝不能为走出蜗居而失去尊严

●做梦都想着调回武汉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终于有房有车了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不堪耻辱,重归蜗居生活

 第二节 孙小妮:为了房子而努力奋斗

●打拼在校园

●买房,创业,再买房

 第三节 房奴们的那些事儿

●房奴可悲而不可怜

●房奴说到底是自己在奴役自己

●房奴是怎么诞生的?

●租房又何妨?

后记 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毁灭——杨元元的悲剧引发的思考

序言

今天,“蜗居”已经成为一个全国人民普遍热议的话题。2010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感慨地说:“我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因为我从小学到离开家的时候,全家五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住房。”看来,温家宝总理也是一个通过奋斗而从蜗居中走出来的人。

实际上,在光怪陆离的中国各个城市中,都有一群在蜗居中奋斗的人:他们只身在外、居无定所,蜗居在简陋的出租屋里,常常是几个人合租一套住房,甚至是合住一个房间,时常饱受着寒酸窘迫的处境和焦虑不安的情绪的袭扰;他们四处寻找生计,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一步一步地缓缓前进;他们执著于自己的梦想,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赢得财富和地位,出人头地、衣锦还乡;他们没有显赫的背景和雄厚的实力,远离家乡和亲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赤手空拳地打拼,其孤军奋战的成长历程异常艰辛和曲折。

一些工作稳定、生活安逸,拥有自己的车子、房子的人,会嘲笑他们为“蜗居族”(包括“蚁族”在内)。因为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天还没亮就离开居所挤公交车上班,在街边摊上解决一日三餐,然后再回到拥挤、脏乱甚至经常有蟑螂出没的出租屋里,思考自己的未来。面对他们,“房车族”找到了优越感;有了他们的穷困潦倒,“房车族”才能彰显自己的财富、地位、价值与荣耀。

这就像一个人站在别墅的落地窗前,壁炉里的劈柴正在熊熊燃烧,房间里暖意融融。他注视着一个在旷野中赶路的行人,顶着漫天风雨,只顾埋头向前,甚至没有一把遮风挡雨的伞。他没有邀请行人进入别墅歇歇脚,喝杯茶,在火炉边暖暖身子,而是暗自庆幸自己不用那么辛劳;行人也不会接受他的邀请,因为他还要赶路,一刻也不能耽搁。他要去一个重要的地方,在那里,或许有他梦想中的城堡。

这是一幅呈现了都市中的两种人——“房车族”和“蜗居族”的风景画。但“蜗居族”不应该被漠视和嘲弄,他们应该得到关怀和尊重。他们以自己艰辛的奋斗演绎着自强不息的动人故事,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弹奏出时代的最强音。他们在艰难的岁月中磨砺出风骨,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淬炼着身心,在坎坷和挫折中沉淀着智慧,在与世态炎凉的激情碰撞中涵养着胸怀。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上最结实、最着力的铆钉。

“蜗居族”未必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但他们一定是这个时代意志最顽强、工作最勤奋、为梦想付出最多的人。他们承受着社会转型的阵痛,他们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历史,他们是中国这片热土上最辛劳_的耕牛。如果要为21世纪头10年的中国人塑一座雕像,他们应该在居中甚至突前的位置。

但是,除了梦想和斗志,他们现在还一无所有。梦想未必能成真,正如《末代武士》中艾尔格兰上尉的箴言——“人应该竭尽所能,然后听天由命”。但为梦想坚持到底的人,即便马革裹尸,其甲胄上也会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因为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使命,承担着自己的责任,他们生活在一个需要自己卓绝奋斗的时代。

也许您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读完《左手蜗居右手奋斗》,相信您一定能够满怀斗志、充满激情地继续奋勇直前。因为这本书是一碗烈酒,它无力为您遮风挡雨,但可以让您保持信心,鼓舞您继续前行,直至得到自己梦想中的城堡;这本书是一面旗帜,弘扬一种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没有支援和掩护,一个人去孤身奋战;没有歇脚的旅店和温暖的火炉,一个人去努力奋斗:这本书是一部指南,它告诉您如果想要在当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磨砺风骨、淬炼身心、沉淀智慧、涵养胸怀。

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毁灭。请您记住,成功了,您可以为自己而骄傲:失败了,您也不要寻找借口,或者诅咒他人和社会,大不了从头再来就是。因为这是您的命运,没有任何人(包括社会在内)充当您的保护伞,您必须左手蜗居,右手奋斗。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王征彬、刘小玲、张文洋、杜海琴、杜勇、杜学轼、饶明珍等人搜集并整理了大量资料,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也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他们对书稿的结构和写法提出了很多非常专业的建议,正是他们的指导和鼓励,才使得我们能够顺利写就此书。

内容推荐

校园的诗情面意逐渐远去,生活的酸甜苦辣扑面而来,虽然“蚁族”蜗居在城市的暗角,居无定所、身心疲惫,但他们是打不死的“小强”,正在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改变不了环境,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熬过人生中这段黎明前的黑暗,“蚁族”终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人活着,就是要不断地挑战和超越自己,创业的路可能超乎想象的漫长,失败并不是终结,只要我们敢于面对,闯过去,前面就是一片广阔的天空。

本书为《蜗居》现实版,为您讲述一个个真实的蜗居故事;本书为《奋斗》实践版,告诉您如何才能做自己青春的主!

也许您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读完本书,相信您一定能够满怀斗志、充满激情地继续奋勇直前。因为这本书是一碗烈酒,它无力为您遮风挡雨,但可以让您保持信心,鼓舞您继续前行,直至得到自己梦想中的城堡;这本书是一面旗帜,弘扬一种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没有支援和掩护,一个人去孤身奋战;没有歇脚的旅店和温暖的火炉,一个人去努力奋斗:这本书是一部指南,它告诉您如果想要在当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磨砺风骨、淬炼身心、沉淀智慧、涵养胸怀。

编辑推荐

在光怪陆离的都市中,有这样一群在困境中挣扎、在蜗居中奋斗的人:他们只身在外、居无定所,蜗居在简陋的出租屋里,常常是几个人合租一套住房,甚至是合住一个房间,时常饱受着寒酸窘迫的处境和焦虑不安的情绪的袭扰。

本书介绍了这个阶层人的酸甜苦辣,最后告诉我们,处于这种环境并不能对今后的生活起到决定性作用,关键还在于我们自己如何看待并付出怎样的努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3: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