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追本溯源,发掘、阐释理论源流,不仅对媒介暴力效果理论给予了详细的梳理,而且,对何以在中国语境下将“涵化”效果假说作为研究的参考框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并结合中国社会、媒体和受众的特征来展开分析。
全书把媒介暴力研究置于媒介/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轨迹中加以考察,不但深化了人们对媒介暴力效果理论的认识,而且,将此历史轨迹延伸至当下的媒介生态环境——即以图像/影像为中心的视觉传播时代(这不单指某些传播技术,而更指某种思考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态),显示了作者试图扩展理论内涵、追求理论创新的努力。
对媒介暴力,尤其是与儿童或青少年相关的研究,人们的出发点或重点往往置于其负面影响,并习惯于先验地持否定态度。本书力图避免这种简单的二元价值判断,而依托深入的实地调查,对各种媒介暴力的不同“涵化”效果,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既为后续研究的推进积聚了宝贵的基础,同时,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序
前言
第一章 西方媒介暴力效果研究
第一节 媒介暴力:唤醒还是释放“心中的野兽”?
第二节 媒介暴力效果研究的历程: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第三节 媒介暴力效果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媒介暴力和青少年
第一节 童年的消逝: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发展特征
第二节 影像狂欢:视觉传播时代的媒介暴力与青少年
第三节 理论应用与研究方法
第三章 “影像时代的暴力表达”:对媒介暴力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青少年游走的媒介暴力丛林:类型与内容
第二节 影像时代的暴力表达:写实与美学
第三节 媒介暴力的叙事策略:合理化与乌托邦
第四章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一节 媒介暴力的涵化影响:研究设计和基本假设
第二节 青少年的人口背景变量与涵化效果
第三节 青少年媒介接触行为的涵化效果(一):暴力赞成度
第四节 青少年媒介接触行为的涵化效果(二):人际信任度
结语 寻找消逝的童年
参考文献
附录《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问卷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