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记述了建国后及“文革”期间重要历史人物的命运。重点刻画了包括政治斗争双方的四十七人的经历。根据人物职务大小编排,显示了编著者独到之处。该书除有内容丰富、编排独到的特点之外,还有擅长将零散材料集中,突出悲剧效果的特色,从而使该书有强烈的心理震撼力,对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有很好的警示作用。此外,该书是严格尊重历史真实、力求客观反映人物本来面目的纪实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南海人物春秋(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顾保孜 |
出版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该书记述了建国后及“文革”期间重要历史人物的命运。重点刻画了包括政治斗争双方的四十七人的经历。根据人物职务大小编排,显示了编著者独到之处。该书除有内容丰富、编排独到的特点之外,还有擅长将零散材料集中,突出悲剧效果的特色,从而使该书有强烈的心理震撼力,对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有很好的警示作用。此外,该书是严格尊重历史真实、力求客观反映人物本来面目的纪实作品。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难以忘却的特殊时期。在那个特殊时期,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与损失。本书以生动而又详尽的笔触,记录了那个特殊时期,记录了那个时期政坛风云人物沉沉浮浮的史实,讴歌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鞭挞了林彪、江青、康生、张春桥、王洪文等作威作福,不可一世的丑恶行径。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本书资料丰富、翔实,文字准确、流畅,既是一本政坛风云人物传记,又是一部披露鲜为人知的重大事件始末的纪实文集。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周恩来砥柱中流 第二章 风中劲竹看小平 第三章 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之死 第四章 朱德被迫搬出中南海 第五章 陈云拍案而起 第六章 为民鼓与呼的彭德怀 第七章 倒在暗箭下的贺龙 第八章 不惧淫威的陈毅 第九章 康生罪恶的政治生涯 第十章 玩政治游戏而翻船的陈伯达 第十一章 挺过寒冬的彭真 第十二章 坐“直升飞机”上来的王洪文 第十三章 张春桥难圆总理梦 第十四章 文坛“杀手”姚文元 第十五章 江青十年“女皇”梦 第十六章 李富春与蔡畅的风雨路 第十七章 陶铸大起大落中南海 第十八章 乔冠华的坎坷政治生涯 第十九章 李立三在悲剧中闪光 第二十章 “开明君主”张闻天 下卷 第二十一章 “铁骨”立地罗瑞卿 第二十二章 “乐天派”廖承志 第二十三章 “农民宰相"陈永贵 第二十四章 伍修权的“三八”传奇 第二十五章 陈再道盼来平反的曙光 第二十六章 杨勇保卫北京军区 第二十七章 陆定一因何被称为“阎王” 第二十八章 邓拓栽倒在“三家村” 第二十九章 廖沫沙控诉“四人帮” 第三十章 被“漩涡"吞没的周小舟 第三十一章 掌握重兵的总长黄永胜 第三十二章 吴法宪——从王牌政委到阶下囚 第三十三章 李作鹏的沉浮人生 第三十四章 为林家驱驰前后的邱会作 第三十五章 第一个蒙难的部长张霖之 第三十六章 海军参谋长张学思遭诱捕 第三十七章 毛泽东秘书田家英 第三十八章 乐谱中“脱颖”而出的于会泳 第三十九章 刘庆棠的“旋风”舞台 第四十章 红透中国大地的“李玉和” 第四十一章 匆匆“谢幕”的王力、关峰、戚本禹 第四十二章 林立果和他的“联合舰队” 第四十三章 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毛远新 第四十四章 历史跟杨荣国开了个玩笑 第四十五章 “以工代干”的副委员长姚连蔚 第四十六章 马天水迷途入深渊 第四十七章 “四人帮”在1976年 第四十八章 王、张、江、姚落网实录 第四十九章 “四人帮”在上海滩的“小兄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周恩来砥柱中流 1966年春,正当周恩来以很大的精力投入领导北方八省抗旱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一场席卷全国的政治大风暴正在悄悄地袭来。这就是持续达十年之久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周恩来和其他中央“一线”领导人一样,对毛泽东一如既往地敬重和服从。长期以来经历的风风雨雨,使他们对毛泽东重大决策的正确性深信不疑,认为他总是比自己看得更远些,更深刻些。即便在某些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最后还是照毛泽东的主张去做,并且努力去理解和跟上他。 1965年9月30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主持盛大招待会,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六周年。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董必武、朱德、邓小平等都出席了。招待会上,周恩来致词说: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战线上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出现了新的全面高涨,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发展时期。现在,我国人民展望着无限美好的未来,正在满怀信心地迎接将要在1 966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 显然,这时周恩来的注意力,依然集中在经过几年调整后已见成效的经济建设上。 然而,只隔一个月,“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已点燃了:11月10曰,上海《文汇报》突然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对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进行严厉的政治批判。这件事震动了全国。 由江青等一手组织策划的这篇文章,发表前有意隐瞒了中央“一线”领导人。周恩来事先对这件事一无所知。江青后来说,他们为此“担了很大的风险”,“保密了七八个月”。 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理论界引起普遍的反对。但由于它得到毛泽东的支持,11月80日,在拖延20天后,《人民日报》奉命转载,把它登在“学术研究”栏内。同时发表经周恩来、彭真修改审定的“编者按”,其中多处强调党对科学和艺术工作一贯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编者按”中指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辩论,能够进一步发展各种意见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我们的方针是: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反批评的自由;对于错误的意见,我们也采取说理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对吴晗,周恩来是有长期了解的。他力图把问题放在学术讨论的范围内,避免导致一场政治批判。 但问题没有到此罢休。不久,又把《海瑞罢官》同1959年庐山会议“联系”起来,康生提出该剧的要害是“罢官”,是为彭德怀鸣不平。他的说法得到毛泽东的认可。吴晗和《海瑞罢官》的性质,变得越来越严重了。 1966年2月6日,周恩来和在北京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听取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并同意彭真的意见,即:吴晗问题是学术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吴晗和彭德怀没有任何联系,在学术问题上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月8日,彭真等赶到武汉,向毛泽东汇报经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意的《汇报提纲》。毛泽东对《汇报提纲》没有表示反对。2月12日,中共中央正式批转了《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 彭真对吴晗的保护,使毛泽东更加深了对彭真主持下的中共北京市委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的印象。在打倒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时,毛泽东也已下定打倒彭真的决心。 周恩来没有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几乎和毛泽东在武汉听取彭真汇报的同时,周恩来在外交部召开的第四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讲话,充分肯定彭真提出的“要树立一个新的外交风格”的建议。在另外的场合他还表示:今年中央要好好抓农业,我也准备下去。 3月12日,即将离京赴河北一些地区进行为期一个月调查的周恩来写信给刘少奇、彭真等,提出:在刘少奇、陈毅等出国访问期间,可将中央掌管的外交、国防工作交彭真负责。并说:“需要我回京时,请彭真同志给我打电话,随告随到。”周恩来还向一个外国党的领导人说过:我是得到中央的批准,常常想到农村、地方上去看看。但是,在北京的中央同志现在不多,所以,我跟彭真同志订了个协定,一旦有重要的事情,他打电话要我回来,我马上回来。在场的彭真插话说:“总理在家,我们比较享福一点。” 面对日益严重的“阶级斗争”问题,周恩来不得不打断正常的生产指挥工作,来应付日益增多的政治活动 1966年3月中旬起,离京不久的周恩来不得不中断他正在抓的华北农业工作,开始频繁地出席中央会议,讨论愈来愈严重的“阶级斗争”形势。 3月17日—20日,毛泽东在杭州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进一步开展学术界、教育界的政治批判。周恩来从天津回北京后,18日赶到杭州出席会议。刘少奇、邓小平、彭真等也到会。会上,毛泽东提出全国都要开展广泛的阶级斗争,包括教育、出版、报纸、文艺、电影、戏剧等各个方面。同时,毛泽东还批评中宣部在当前学术批判中没有支持“左派”,是在压制“左派”。 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正被越来越紧张的政治空气笼罩着。 3月31日,从上海回到北京的康生再向周恩来、彭真详细传达毛泽东28日一30日的三次谈话。毛泽东在这几次谈话中更加激烈地点名批评彭真、陆定一等,甚至警告说:如果再包庇坏人,中宣部要解散,北京市委要解散,“五人小组”要解散。 毛泽东的谈话表明,从发表姚文元文章开始的一场政治风暴正在扩展,形势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即使在这个时候,周恩来对他正在抓的华北农业仍一直牢牢惦念着。就在康生做这番传达的当晚,他又启程前往河北的石家庄、宁晋、蓟县、邯郸、魏县、大名、临漳、磁县等地,视察并部署抗旱和邢台地震后的救灾工作。 4月2日,他在邯郸写给毛泽东并报书记处的报告中说: “我31日晚到石家庄,4月1日到第二次地震重灾区五个地方看望群众和伤员,晚到邢台。”“2日至6日我在邯郸,视察各地打井抗旱春播生产工作,拟每隔10日回北京一次。如有急事,当由彭真同志告我赶回。” …… P1-5 序言 打开这本书,你好像走进了中南海,看见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和场景,一片灿烂辉煌却又充满神秘的世界展现眼前……这个世界和世上有人居住的地方一样,有欢乐、有幸福、有悲伤、也有不幸,有举足轻重的重大决策,也有衣食住行的平凡琐事。然而,这个世界又和世上有人居住的地方不一样,毕竟它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最高决策机构所在地,它不仅关系国计民生也和国际风云相连。可谓动一发而牵全局,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世界关注的焦点。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人民和他们的祖国走过了漫长又短暂的六十年,这期间人们经历了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岁月——1957年的“大跃进”、1958年的“反右”、1960年的中苏关系破裂、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九一三”等运动和政治事件。 特别是在十年动乱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兴风作浪,进行了大量的篡党夺权的罪恶活动,使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重大挫折和损失。许多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领导干部与这场错误运动做了奋力抗争,他们坚信历史是人民写的。颠倒的历史最终还是要被重新颠倒过来。刘少奇在他71岁生日差12天时离开人世,在这最后的一段时光中,这位老人始终乌唇紧闭,一言不发,但他的脑海里信念始终没有变——我永远是人民的儿子,人民会还我一个公道。 邓小平在这期间历经磨难,几上几下。他在周恩来病重时复出,他的到来让处在动荡之中的百姓看到了希望,他们希望邓小平能将中国从满目疮痍中恢复过来,他们希望邓小平能够遏制“四人帮”的猖狂活动,让中国重新走上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强国之路。历史的重任是怎样又一次落到了这位永不言败的东方小个子身上,看过此书你就能找到答案。 周恩来一面排除林彪、江青等人的干扰,在自己的岗位上呕心沥血维护着国民经济的艰难运转;一面又在尽自己有限的能力保护着革命老干部,保护着国家的栋梁之才。对于“四人帮”射来的支支毒箭,周恩来虽然表面平静,但内心却汹涌如海,他曾痛苦地呐喊:“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1971年9月林彪叛逃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及时调整对外政策,将手伸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国,随后日本也踏上了与中国寻求友好的红地毯,从此,中国开始了一个外交史上的新纪元。这时老一辈革命家陆续进入了生命最后的时光,晚年不可抗拒地走来了,周恩来逝世、毛泽东病重……此时,邓小平第二次被打倒、“四人帮”抢班夺权、唐山大地震……直到1976年10月金秋送来劲风,历史伸出公正之手,“四人帮”被一举粉碎…… 所以说,中南海里无小事,高层人物无平淡。一个特殊年代往往决定人物的特殊命运。这部书里描写了50多位政治人物的命运故事,不仅真实记录了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励精图治、呕心沥血建党、建国的心灵历程,也反映了他们有血有肉的真情实感,同时也记录了一批风云人物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 六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但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你可能为共和国的光明前途而振奋,也可能为共和国的航船转向而长叹,但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光明战胜了黑暗,正义战胜了邪恶。从此,中国人民开始走上了一条改革开放之路,一条幸福之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