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少年时期,生活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制度转换的时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塑造着一个叛逆的性格;时代大潮的激荡,则玉成了一个弄潮儿的辉煌。郭沫若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书法艺术等领域都成就斐然。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
这本由蔡震先生创作的《郭沫若的青少年时代》介绍了郭沫若先生青少年时代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郭沫若的青少年时代/大师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蔡震 |
出版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郭沫若的少年时期,生活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制度转换的时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塑造着一个叛逆的性格;时代大潮的激荡,则玉成了一个弄潮儿的辉煌。郭沫若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书法艺术等领域都成就斐然。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 这本由蔡震先生创作的《郭沫若的青少年时代》介绍了郭沫若先生青少年时代的故事。 内容推荐 郭沫若先生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这本由蔡震先生创作的《郭沫若的青少年时代》讲述了郭沫若先生青少年时代的故事。 《郭沫若的青少年时代》为《大师的青少年时代丛书》中的一本。 目录 一 头脚倒置出世 二 母亲给予的诗教 三 自愿穿了牛鼻子 四 绥山山馆革新 五 改榜受折辱 六 年少轻狂事 七 修身落得不及格 八 学堂挂出斥退牌 九 名校徒有虚名 十 乱了少年的心 十一 “乘风破浪会有时” 十二 柳暗花明的转机 十三 赴东瀛立志学医 十四 “习一技,长一艺” 十五 炼狱从这里开始 十六 “士不可不弘毅” 十七 结一段异国情缘 十八 终考取医科大学 十九 博多湾激荡诗兴 二十 “放声歌我歌” 二十一 书信结友情 二十二 梅花树下醉吟啸 二十三 文学同人的梦想 二十四 《女神》创新诗历史 二十五 浇灌我们的花园 二十六 一桩文坛逸事 二十七 挥别“幻美的追寻” 二十八 广东大学革新风潮 二十九 风雨北伐征途 三十 战取新生的太阳 尾声:海外流亡十年路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四川峨眉山西南麓二峨山下邻近大渡河的地方,有一个蜀乡小镇沙湾。沙湾隶属嘉定府乐山县,是个普普通通的乡间小镇,这里就是郭沫若生长于斯的故乡。 嘉定是古蜀国的所在,在旧乡土志上称为“海棠香国”,因自然生长着一种散发香味的海棠而得名。但那种有香味的海棠,不知从哪个朝代起就已经绝迹了。沙湾像大渡河两岸的多数市镇一样,只有一条直街。街面上青石板铺路,两侧都是木结构的房舍。逢赶场的日子,卸下临街的栅板就是商铺,平日里则是民居。小镇上的人和乡里的人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光绪十八年九月廿七(1892年11月16日),镇上郭鸣兴达号内宅里又诞生了一个男婴,是商铺主人郭朝沛的第三个儿子。在这个男婴之前,郭朝沛已经有过七个孩子,多子多福嘛,可惜其中一子二女未能活下来。 男婴是午时出生的,母亲杜氏说怀上这个娃儿的时候,梦见一个小豹子咬着左手的虎口,便一觉惊醒了,“乳名就叫文豹吧”。意思大约是希望孩子日后从文。 男婴从母亲腹中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脚先下地的,所以,当他长大了知晓世事后,就自嘲道:“这大约是我的一生成为了反逆者的第一步,或者也可以说我生到世间上来第一步便把路走错了。” 郭朝沛给第三个儿子起的大名是开贞,“开”是他们这一辈男娃排行的字,“贞”的古字同“鼎”,有显赫、盛大或更新之意。开贞在所有子女中行八,杜夫人便又唤他八儿。“沫若”则是开贞成人后初次将写的诗拿去发表时为自己起的笔名。 开贞出生的这天是镇上逢场的日子,沙湾场上自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四面八方的乡下人担着自家产的货物来赶场。郭鸣兴达号的内宅里虽然都为添丁在忙乱,铺面上则依如常日地送往迎来。整个沙湾场看上去也是一派升平景象。然而,这升平景象背后的世道其实早已不太平了,其中一个征兆就是匪患兴起。 历朝历代,所谓匪患,多起于打家劫舍、杀富济贫之举。止于草莽者,只是绿林响马;有所目标者,便成为起义;而上了史书的盗匪,那多是侠客。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总生于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的乱世之际。不幸的是开贞出生的时代,恰恰就处在这样的世道中。这是一个“从封建社会向资本制度转换的时代”。 沙湾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乡间小镇,在其隶属的嘉定府、县之内却又有些名气,不为别的,而以出土匪著称。“铜河沙湾——土匪的巢穴”。铜河是大渡河的俗名。民间流传的这句话,说的就是此事。嘉定府境内的土匪大多出自铜河流域,而铜河上的土匪首领则多出自于小小的沙湾。 此时刚来到人世间的郭开贞对于这种事情自然全不知晓,但他懂事后不久,就听说了徐大汉子、杨三和尚、徐三和尚这样一些土匪头领的名字,也知道了他们所干的事情。不过开贞并不觉得这些所谓的土匪有什么可怕,因为他们就生活在乡里乡亲之中,甚至比开贞也不过大六七岁。在沙湾人眼中广这些土匪不过是乡间一些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年轻人,只是他们何以会不务正业,没人去细想罢了。 铜河的土匪并不是无法无天,他们也有规矩。他们决不在本乡15里内生事,他们绑票、抢劫,决不殃及本乡人,而所抢劫的对象,也都是乡间那些爱财如命的恶地主。这是他们所谓的义气。开贞听父亲讲过家里遇到过的一件事:有一年家里商铺从云南采购了十几担货物,运回的途中,在离沙湾镇30里路远的千佛崖遭遇抢劫。货物全部被劫走,所幸没有伤及办货的人。这是郭鸣兴达号第一次遭劫,郭朝沛安抚了铺子里的人,也只作碰上倒霉事罢了。 可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一开门,十几担货物完好无损地码放在铺面的廊檐下。货物中夹了一张纸条,歪歪扭扭写了几行字,大意是说,动手的时候以为是外来的客商,得手后查出一封信,方知为宝号的货,故原物奉还,并为惊扰到乡里而告罪。纸条上没有署名,货物也是半夜后人不知鬼不觉地送回来的。究竟何人所为,谁也不知道,但其实人们心里是有谱的。 给开贞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杨三和尚。这不只因为杨三和尚当时在沙湾场最有名,还因为小时候他们是一起玩耍过的。杨三和尚比开贞大不了几岁,却在十几岁上便当了土匪。有一次开贞与五哥在河边放风筝,杨三和尚也走了过来,站了一会儿,对开贞他们说:“有县衙的差人来了,请帮忙遮掩一下。”随即滚入旁边一个沙坑里去。开贞往远处看去,果然有两个背着枪的皂隶正向这边走来。他同五哥不动声色,仍站在那里放风筝,皂隶们走到附近,看了看两个玩耍着的少年,觉得没有情况,就往另一个方向去了。 杨三和尚后来为搭救被官衙抓住的另一个土匪首领徐大汉子,在官兵往嘉定城押解徐大汉子途中劫了人,也杀了人——杀死一个把总。事情闹大了,嘉定府、县专门派了兵到沙湾镇,抄了杨三和尚的家,还一把火烧了杨家示众,以儆效尤。开贞和邻居的小伙伴亲眼目睹了此事。有人冷眼旁观,有人幸灾乐祸,但开贞还是觉得杨三和尚是一位好朋友,就像《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那些人物一样。 从那以后,开贞再没见过杨三和尚,偶尔会听到一些关于他的传闻,都带了传奇故事的色彩,后来就是听到他的死讯。不过在开贞脑海里留下的,永远是他们放风筝时那个十几岁少年灵动敏捷的模样。 又过了很久,当郭开贞决定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写点什么的时候,他写下这样一句话:“就在那样的土匪巢穴里面,一八九二年的秋天生出了我。”言辞之间不免含了些调侃的味道,但“土匪巢穴”几个字,决没有一丝贬损之义,毋宁说倒透着几分豪气。沙湾场上的人是不是多少都沾染了一点匪气,不能妄言,但开贞至少是从对于杨三和尚们的记忆里衍化出了几分侠义之气和反叛意识吧!要不然,他后来怎么会写出《匪徒颂》,怎么会描写聂政、高渐离那样一些侠客的故事呢? 郭家因为有商铺,家业还算殷实,但在嘉定地区也就是个中等地主的水平。不过在偏僻的沙湾场上却没有超过郭家的。 郭朝沛该算个商人,但走进郭家的大宅子,却感觉不出多少商贾之气,门楣、门框上那些楹联多是些警世警人之语。二进门上一幅巨大的匾额,上书“汾阳世第”,十分醒目。汾阳郭氏就是唐代名将郭子仪,有大功于李唐,被封为汾阳郡王。开贞家的远祖是不是能够追溯到汾阳郡王之后,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开贞的祖上的确不是土生土长的蜀中人,而是从福建迁徙而来的客家人。P2-7 序言 每一个人都有值得自己记忆的童年,都有属于自己价值体系的少年和青年的时代。这是年华方富的时光,它充满细想与追求,它赋予.浪漫与神奇。不管它是美好的还是苦楚的,也不管它是多彩的还是平淡的,它是自己生命年轮最重要、最可珍贵的部分,它是人生旅程的起点。 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今也?”(《论语·子罕》)是的,后起之秀是很可以敬畏的,你怎么能断定后来者不如现在的人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入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剧组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少年中国说》)我们相信,21世纪的新中国少年,将以豪壮之气慨,去创造一个更加璀灿的新世界。 这套名为“恰少年”的丛书,收入了描述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青少年时代的学习与生活的六本普及性读物。这些作家,虽然出身、经历和早年的人生体验迥异,但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点:一,勤奋好学,自幼就有强烈求知的欲望;二,意志坚强,不断探索前进的路标;三,目光远大,胸怀报效祖国的宏伟理想。读者从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些作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著。他们不都是神童,不都是在顺境中长大,但他们的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经受得起挫折磨炼的意志,使他们后来有可能在文学事业上获得成功。他们成功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年轻的读者更加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在不同的岗位上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 为了保证丛书的质量,我们特意约请了几位教授撰稿。他们对自己承担的课题有专门的研究,是该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我们谨此致以谢忱! 本丛书的特点是故事性强,叙事生动活泼,说理明白晓畅。它是我们献给中、小学生和广大青年最丰腴的精神食粮,希望会得到这个读者群体的喜爱。 主编黄侯兴 2010年1月17日,于北京 后记 初读郭沫若的作品是在我的少年时代,那时喜欢读的是郭沫若的自传类作品,特别是那些记述他青少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喜欢,也羡慕文中的少年恣意、率性,带着叛逆味道的生活,大概因为我们少年时代的生活太过平淡,太循规蹈矩了。后来研究文学史,自然懂得了青少年时代的郭沫若们(他们那一代人)的恣意、任性、苦闷、反逆,甚至荒唐,是时代使然。那是一个“从封建社会向资本制度转换的时代”,是一个蜕旧变新的时代。所以,这部书稿里写的,就是在那样的年代里,一个少年成长的经历。 中学时期的郭沫若很喜欢读“戊戌变法”中的风云人物梁启超的文章。他喜欢梁启超文章汪洋恣肆的气势和清新灵动的文笔。梁启超有一篇《少年中国说》曾传诵一时,文中写道:“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郭沫若没有说起他是不是读过这篇文章,但我想他一定是读过的。他东渡日本留学时作过一首诗,豪气干云地咏道:“少年忧患深沧海,血浪排胸泪欲流。万事请从隗始耳,神州是我我神州!”(这是取战国时燕昭王为延揽人才,问计郭隗,筑金台的典故)青年郭沫若的人生,不就是在诠释那一份“中国少年之责任”吗! 今日的中国自是大不同于郭沫若青少年时代的中国,早已经雄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像“神州是我我神州”那样的慨当以慷,还应该为青少年朋友们所珍视和葆有吧! 2010年1月,于北京什刹海畔 (本书部分图片系网上收集,因作者、出处不详而无法标注,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时间仓促,虽然我们多方联系,但仍有个别作者没能联系到,敬请有关作者尽快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