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川隆法编著的《悟之挑战》内容具有相当的专业性,但考虑到大多数读者,特将其难易程度控制在比学术论文稍微简单的范围内。此外,因为内容以形而上学的理论为主,所以和我的其他著作一样,采取了口语体,使其尽可能地做到简明易懂。然而,本书中的理论知识点都是当今佛学以及现代佛教的关键之处,即使是常年学佛之人,也会产生恍然大悟之感。
本书绝不是“对于觉悟的挑战”,而是现在“觉悟”的可能性如何;“觉悟”是否真的能够解决人类的苦恼,开拓未来社会;佛的觉悟能否在现代照射未来;佛陀之法是否“永恒之法”。在这些意义上,本书是“觉悟的挑战”。
“爱”和“觉悟”,根据“爱的发展阶段说”而相连接,也是融合东西方文明,建设地球的理想之乡,建设新文明的精神支柱。而“爱”、“觉悟”、“建设乌托邦”成为一体,这样理想就得到实现。
《悟之挑战》上卷,会对以上观点之中的“觉悟”进行阐释。对在2500年之前的印度,佛陀一释尊悟到的并宣讲过的内容,进行阐述。下卷承接上卷,对中道论、涅架论、空、无我、佛性以及佛教的核心理论进行论述。
《悟之挑战》由大川隆法编著。
五名修行者大惊失色,“怎么回事,这个人和从前判若两人,完全和以前不同了。给人一种威压感,充满了神一般的威严”。他们没有争辩,只是内心有些好奇“他究竟悟到了什么呢……”“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和从前大不相同了”。
已经脱离过修行的人,为什么会达到这种境界,他们无法理解。踌躇良久之后,这五个人终于说道:“好吧,那请把你悟到的东西教给我们。”
于是,释迦循循善诱地将自己在菩提树下悟到的道理传授给这五个人。桥陈如第一个理解,他雀跃高呼:“我明白了!我觉悟了!”释迦朗声说道:“桥陈如觉悟了!”于是桥陈如成为第一个阿罗汉。
当时只要理解了释迦的教义就可成为阿罗汉,说来不难,但是渐渐地越变越困难。阿说示等其他弟子也聆听释迦之法,依次理解觉悟。
当时,几乎所有的修行都是以肉体磨练为中心的,要他们理解依释迦之教义达到觉悟谈何容易。依靠语言、依靠思想来完成觉悟的过程,对于他们是难以接受的事情。因此,要让他们理解佛法,耗费了较长的时间。
两千数百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在日本有着大大小小不同的宗教团体,其中大多依然还在进行山中徒步、攀崖、瀑布坐禅等等苦修。而在宗教内容上却没有什么进步,基本上大同小异。偶尔有觉悟的人出来讲讲佛法,而一般的宗教者总是周而复始地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们也在修行,以为“做一些超人的事情即可觉悟”。
在鹿野苑对这五个人进行最初的说法,被称为“初转法轮”,也就是“最初的法轮在转动”。
他们一边共同修行,一边互相切磋悟到的佛法。后来,他们决定“去传道,去推广这个教义”,打算对在家的人也进行传道。
第一个接受传道的在家人叫耶舍。他是一个瘦削白皙的美男子。他听了说法之后,决定出家,他的双亲也做了在家信者。在家信者被称为优婆塞(在家男众)和优婆夷(在家女众)。从那时起,他们逐渐开始布道。这就是传道的开始。
释迦是在三十五岁零几个月时觉悟的。最早是来到鹿野苑开始传道,并以此为起点,终身弘扬佛法。
四、四谛的发现
释迦所言的“苦”,并非我们平时所感受到的苦。而在某种意义上,是源于人在这个世界上缺乏真实生命的满足感而产生的苦。
那么,释迦在初转法轮时讲述的教义是什么呢?他受到梵天劝请,多次被要求“传法”,而他本人觉得太难、简直难以理解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本章中将对此加以说明。
开导最初的五名阿罗汉时,他所讲的教义是什么?他究竟对他们讲了什么?又悟到了什么……
当时释迦所说的,第一点是关于修行态度方面的中庸之道。这一点如前所述:
首先,要注意中庸之道,要避免两个极端。将自己饿得皮包骨头,濒临死亡的修行方法断不可取,而过度沉溺于快乐,像一般人那样进行修行也是不行的。
对自己适度地严格要求,同时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充实。适度地严格,而不是过度地痛苦。将自己置于极度的苦难中,来世也必将有同样的苦难等着自己,不应如此。修行只是为了发展自己的人格。要重视中庸之道,将中道置于修行的中心。
正如弹琴时,如果弦太紧,则易断。琴弦松紧适中,才能弹出最美好的音色。同样,为了长期弹奏出最美好的音色,也需要适中地绷紧修行这根“弦”。这是修行的出发点。需要具备这样的修行态度。 这是释迦最先的教诲。
那么,教义的内容如何呢?简而言之,释迦最早的教义是“四谛”。所谓四谛,就是四条佛法。他悟到了四条佛法,并将其传授给了五名一起修行的同伴。
这四条佛法——“四谛”具体指什么呢?
首先,生于此世是怎么回事,应对此作一定义。释迦将此定义为“苦”。“生存于人世,活在此世,在迷惑中生活,此乃苦。”这是第一条佛法。
听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人生是苦呢?”请大家对此认真考虑一下。所谓苦,指的是凡夫俗子(也就是不知自己生于此世的使命为何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生。如果觉悟了,苦就会消除,就不再有苦,就会出现喜悦的世界。P12-16
“幸福科学”的基本教义是“探究正确的心灵”及其具体展开的“幸福的原理”(即“爱的原理”、“知的原理”、“反省的原理”、“发展的原理”),而其中心可以被归结为“爱”、“觉悟”与“建设现代的乌托邦”这三点。
“爱”,乃是“施爱”,根据在于佛教的“慈悲”和“布施”的精神。“觉悟”是佛性的显现,与实在界的多维构造是相对应的。“建设乌托邦”是僧伽——学习佛法的人们建设的和平社会,佛陀所构想的理想之乡。
“爱”和“觉悟”,根据“爱的发展阶段说”而相连接,也是融合东西方文明,建设地球的理想之乡,建设新文明的精神支柱。而“爱”、“觉悟”、“建设乌托邦”成为一体,这样理想就得到实现。
本书上卷,会对以上观点之中的“觉悟”进行阐释。对在2500年之前的印度,佛陀一释尊悟到的并宣讲过的内容,进行阐述。下卷承接上卷,对中道论、涅架论、空、无我、佛性以及佛教的核心理论进行论述。
本书的内容具有相当的专业性,但考虑到大多数读者,特将其难易程度控制在比学术论文稍微简单的范围内。此外,因为内容以形而上学的理论为主,所以和我的其他著作一样,采取了口语体,使其尽可能地做到简明易懂。然而,本书中的理论知识点都是当今佛学以及现代佛教的关键之处,即使是常年学佛之人,也会产生恍然大悟之感。
本书绝不是“对于觉悟的挑战”,而是现在“觉悟”的可能性如何;“觉悟”是否真的能够解决人类的苦恼,开拓未来社会;佛的觉悟能否在现代照射未来;佛陀之法是否“永恒之法”。在这些意义上,本书是“觉悟的挑战”。
敬请静心阅读。
大川隆法
一九九三年六月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传入日本。两千数百年间,无数佛门弟子参与了经藏、律藏、论藏这三藏的构建和传播。现代流传的“佛教”,不仅是释迦“直说、金口”的佛说,还包含着两千数百年来的活动。其中有两千多年来,佛教的弟子、晚辈填充的大量著作。有正确,也有错误;有发展,也有堕落。因此很难从中读出佛陀的根本思想。
我所讲述的佛教的精神犹如脊梁一样贯穿始终。这就是超越了宗派,超越了小乘、大乘之分的佛陀的根本精神。
指出现代佛教的错误,实为一件无奈的工作,但也是一件责无旁贷的工作。为了使佛教在现代发展,给予它新生,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佛法宏大无边,宛如大海。不论从大海的哪个部分掬一捧水都是相同的成味,同样我说的佛法虽然宏大,但不管哪个部分,都充满了“觉悟的滋味”。这如同大海般的觉悟之中,能够孕育无数的生命,也能栖息无数的生命。
在本书中未曾言及的重要课题,今后都将予以整理、出版。我承诺,将与各位读者共勉,努力精进。
大川隆法
一九九三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