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悟之挑战(上下)/心悟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日)大川隆法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川隆法编著的《悟之挑战》内容具有相当的专业性,但考虑到大多数读者,特将其难易程度控制在比学术论文稍微简单的范围内。此外,因为内容以形而上学的理论为主,所以和我的其他著作一样,采取了口语体,使其尽可能地做到简明易懂。然而,本书中的理论知识点都是当今佛学以及现代佛教的关键之处,即使是常年学佛之人,也会产生恍然大悟之感。

本书绝不是“对于觉悟的挑战”,而是现在“觉悟”的可能性如何;“觉悟”是否真的能够解决人类的苦恼,开拓未来社会;佛的觉悟能否在现代照射未来;佛陀之法是否“永恒之法”。在这些意义上,本书是“觉悟的挑战”。

内容推荐

“爱”和“觉悟”,根据“爱的发展阶段说”而相连接,也是融合东西方文明,建设地球的理想之乡,建设新文明的精神支柱。而“爱”、“觉悟”、“建设乌托邦”成为一体,这样理想就得到实现。

《悟之挑战》上卷,会对以上观点之中的“觉悟”进行阐释。对在2500年之前的印度,佛陀一释尊悟到的并宣讲过的内容,进行阐述。下卷承接上卷,对中道论、涅架论、空、无我、佛性以及佛教的核心理论进行论述。

《悟之挑战》由大川隆法编著。

目录

前言

上卷

 第一章 何谓佛教的精神

一、最初的法轮

二、立足于公平和平等的佛教思想

三、从梵天劝请到初转法轮

四、四谛的发现

五、四苦八苦

六、苦的原因——集

七、用八正道消灭苦

八、无限接近完成之道

 第二章 脱离无明

一、人生苦恼之因

二、“贪”=贪婪的情绪

三、“嗔”=无法抑制之怒

四、“痴”=愚昧

五、“慢”=我慢和增上慢

六、“疑”=“信”之障碍

七、从影视作品《心》来看五毒

 第三章 苦、集、灭、道

一、苦的思想——四谛

二、生、老、病、死——四苦

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

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八苦

四、苦是应该消除的——八正道

五、超越释迦的教义——进入光明的世界

 第四章 何谓无我

一、对“无我”的误解

二、人类识神的个性

三、两种转世轮回

四、释迦的“无记”——毒箭之喻

五、真正达到“无我”的方法

六、救济人类的理论

 第五章 空与缘起

一、“空”的思想

二、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

三、“空”——①实在界与这个世界的循环

四、“空”——②佛之光与物质化

五、“空”——③缘起的理法

六、识神修行和熏习转变之理

 第六章 业与轮回

一、“业”与轮回

二、惑、业、苦——三道

三、五支缘起与十支缘起

四、基于“十二缘起”的轮回观

五、对三世识神流转的思考

下卷

 第七章 始于中道的发展

一、何谓中道

二、实践论层面的中道——苦乐之中道

三、观念里的中道

四、三谛圆融

 第八章 小乘与大乘

一、菩萨的条件

二、释迦在世时的弟子们

三、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

四、救济大众的大乘佛教

五、上求菩提,下化众生

 第九章 何谓涅槃

一、涅槃和解脱

二、佛陀的“燃烧之火”的说法

三、涅槃寂静的境界

四、两种涅槃

五、何谓无住涅槃

六、觉悟的程度和救济能力

 第十章 空与救济

一、空与“缘起”观

二、何谓空间缘起

三、空与三法印

四、向空之大乘发展

五、真空妙有与救济

六、布施与三轮清净

七、空与施爱

 第十一章 无我中道

一、“无我”的思想与后世的唯物化

二、释迦思想之真意

三、佛教在印度灭绝的原因

四、对佛教学的重大修正

五、何谓“无我中道”

 第十二章 佛性与成佛

一、佛性与如来藏

二、一阐提的问题(断善根)

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悉皆成佛——本觉与始觉

四、最澄与德一的论争(三一权实论争)

五、理佛性与行佛性

六、五姓各别的思想

七、道元的疑问

八、平等与公平的问题

九、“勇气与爱、希望”原理

后记

试读章节

五名修行者大惊失色,“怎么回事,这个人和从前判若两人,完全和以前不同了。给人一种威压感,充满了神一般的威严”。他们没有争辩,只是内心有些好奇“他究竟悟到了什么呢……”“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和从前大不相同了”。

已经脱离过修行的人,为什么会达到这种境界,他们无法理解。踌躇良久之后,这五个人终于说道:“好吧,那请把你悟到的东西教给我们。”

于是,释迦循循善诱地将自己在菩提树下悟到的道理传授给这五个人。桥陈如第一个理解,他雀跃高呼:“我明白了!我觉悟了!”释迦朗声说道:“桥陈如觉悟了!”于是桥陈如成为第一个阿罗汉。

当时只要理解了释迦的教义就可成为阿罗汉,说来不难,但是渐渐地越变越困难。阿说示等其他弟子也聆听释迦之法,依次理解觉悟。

当时,几乎所有的修行都是以肉体磨练为中心的,要他们理解依释迦之教义达到觉悟谈何容易。依靠语言、依靠思想来完成觉悟的过程,对于他们是难以接受的事情。因此,要让他们理解佛法,耗费了较长的时间。

两千数百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在日本有着大大小小不同的宗教团体,其中大多依然还在进行山中徒步、攀崖、瀑布坐禅等等苦修。而在宗教内容上却没有什么进步,基本上大同小异。偶尔有觉悟的人出来讲讲佛法,而一般的宗教者总是周而复始地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们也在修行,以为“做一些超人的事情即可觉悟”。

在鹿野苑对这五个人进行最初的说法,被称为“初转法轮”,也就是“最初的法轮在转动”。

他们一边共同修行,一边互相切磋悟到的佛法。后来,他们决定“去传道,去推广这个教义”,打算对在家的人也进行传道。

第一个接受传道的在家人叫耶舍。他是一个瘦削白皙的美男子。他听了说法之后,决定出家,他的双亲也做了在家信者。在家信者被称为优婆塞(在家男众)和优婆夷(在家女众)。从那时起,他们逐渐开始布道。这就是传道的开始。

释迦是在三十五岁零几个月时觉悟的。最早是来到鹿野苑开始传道,并以此为起点,终身弘扬佛法。

四、四谛的发现

释迦所言的“苦”,并非我们平时所感受到的苦。而在某种意义上,是源于人在这个世界上缺乏真实生命的满足感而产生的苦。

那么,释迦在初转法轮时讲述的教义是什么呢?他受到梵天劝请,多次被要求“传法”,而他本人觉得太难、简直难以理解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本章中将对此加以说明。

开导最初的五名阿罗汉时,他所讲的教义是什么?他究竟对他们讲了什么?又悟到了什么……

当时释迦所说的,第一点是关于修行态度方面的中庸之道。这一点如前所述:

首先,要注意中庸之道,要避免两个极端。将自己饿得皮包骨头,濒临死亡的修行方法断不可取,而过度沉溺于快乐,像一般人那样进行修行也是不行的。

对自己适度地严格要求,同时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充实。适度地严格,而不是过度地痛苦。将自己置于极度的苦难中,来世也必将有同样的苦难等着自己,不应如此。修行只是为了发展自己的人格。要重视中庸之道,将中道置于修行的中心。

正如弹琴时,如果弦太紧,则易断。琴弦松紧适中,才能弹出最美好的音色。同样,为了长期弹奏出最美好的音色,也需要适中地绷紧修行这根“弦”。这是修行的出发点。需要具备这样的修行态度。  这是释迦最先的教诲。

那么,教义的内容如何呢?简而言之,释迦最早的教义是“四谛”。所谓四谛,就是四条佛法。他悟到了四条佛法,并将其传授给了五名一起修行的同伴。

这四条佛法——“四谛”具体指什么呢?

首先,生于此世是怎么回事,应对此作一定义。释迦将此定义为“苦”。“生存于人世,活在此世,在迷惑中生活,此乃苦。”这是第一条佛法。

听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人生是苦呢?”请大家对此认真考虑一下。所谓苦,指的是凡夫俗子(也就是不知自己生于此世的使命为何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生。如果觉悟了,苦就会消除,就不再有苦,就会出现喜悦的世界。P12-16

序言

“幸福科学”的基本教义是“探究正确的心灵”及其具体展开的“幸福的原理”(即“爱的原理”、“知的原理”、“反省的原理”、“发展的原理”),而其中心可以被归结为“爱”、“觉悟”与“建设现代的乌托邦”这三点。

“爱”,乃是“施爱”,根据在于佛教的“慈悲”和“布施”的精神。“觉悟”是佛性的显现,与实在界的多维构造是相对应的。“建设乌托邦”是僧伽——学习佛法的人们建设的和平社会,佛陀所构想的理想之乡。

“爱”和“觉悟”,根据“爱的发展阶段说”而相连接,也是融合东西方文明,建设地球的理想之乡,建设新文明的精神支柱。而“爱”、“觉悟”、“建设乌托邦”成为一体,这样理想就得到实现。

本书上卷,会对以上观点之中的“觉悟”进行阐释。对在2500年之前的印度,佛陀一释尊悟到的并宣讲过的内容,进行阐述。下卷承接上卷,对中道论、涅架论、空、无我、佛性以及佛教的核心理论进行论述。

本书的内容具有相当的专业性,但考虑到大多数读者,特将其难易程度控制在比学术论文稍微简单的范围内。此外,因为内容以形而上学的理论为主,所以和我的其他著作一样,采取了口语体,使其尽可能地做到简明易懂。然而,本书中的理论知识点都是当今佛学以及现代佛教的关键之处,即使是常年学佛之人,也会产生恍然大悟之感。

本书绝不是“对于觉悟的挑战”,而是现在“觉悟”的可能性如何;“觉悟”是否真的能够解决人类的苦恼,开拓未来社会;佛的觉悟能否在现代照射未来;佛陀之法是否“永恒之法”。在这些意义上,本书是“觉悟的挑战”。

敬请静心阅读。

大川隆法

一九九三年六月

后记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传入日本。两千数百年间,无数佛门弟子参与了经藏、律藏、论藏这三藏的构建和传播。现代流传的“佛教”,不仅是释迦“直说、金口”的佛说,还包含着两千数百年来的活动。其中有两千多年来,佛教的弟子、晚辈填充的大量著作。有正确,也有错误;有发展,也有堕落。因此很难从中读出佛陀的根本思想。

我所讲述的佛教的精神犹如脊梁一样贯穿始终。这就是超越了宗派,超越了小乘、大乘之分的佛陀的根本精神。

指出现代佛教的错误,实为一件无奈的工作,但也是一件责无旁贷的工作。为了使佛教在现代发展,给予它新生,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

佛法宏大无边,宛如大海。不论从大海的哪个部分掬一捧水都是相同的成味,同样我说的佛法虽然宏大,但不管哪个部分,都充满了“觉悟的滋味”。这如同大海般的觉悟之中,能够孕育无数的生命,也能栖息无数的生命。

在本书中未曾言及的重要课题,今后都将予以整理、出版。我承诺,将与各位读者共勉,努力精进。

大川隆法

一九九三年六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3: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