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桐城,翰墨飘香。桐城为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知名文化大县,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到了清代,桐城更有“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之美誉。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提高桐城知名度,桐城市委、市政府委托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编撰一套《桐城历史文化丛书》,以期多角度地反映桐城历史文化,向世人展示书香桐城的风采。李季农主编的《桐城现代名家文选》是该系列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桐城现代名家文选/桐城历史文化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李季农 |
出版社 | 安徽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化桐城,翰墨飘香。桐城为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知名文化大县,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到了清代,桐城更有“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之美誉。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提高桐城知名度,桐城市委、市政府委托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编撰一套《桐城历史文化丛书》,以期多角度地反映桐城历史文化,向世人展示书香桐城的风采。李季农主编的《桐城现代名家文选》是该系列之一。 内容推荐 李季农主编的《桐城现代名家文选》:当代著名学者罗哲文教授评论现代桐城文化时说:“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现代中国学界文坛,桐城作者如林,群星璀璨。受篇幅制约,我们从成千上万的作者中,遴选了朱光潜等十大家的文章约七十篇,通过美学、哲学、古典文论、散文诸多方面的成就,彰显了现代桐城文化的辉煌和繁荣。可以看出:在新的时代,桐城人才辈出,他们继承并发扬了桐城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桐城现代名家文选》带你阅读桐城现代名家的经典之作。 目录 第一章 朱光潜 谈读书 无言之美 资禀与修养 后门大街——北京杂写之二 敬悼朱佩弦先生 谈人生与我 谈交友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第二章 方孝岳 《尚书》中最早的诗的欣赏谈 发挥“文德”之伟大是刘勰的大功 随园风月中的“性灵” 清初“清真雅正”的标准和方望溪的“义法论” 第三章 方令孺 志摩是人人的朋友 狼玡山游记 悼玮德 忆江南 在山阴道上 第四章 张漱菡 心桥 湖畔高人 愿为人上人 开发了思想的宝藏 巨人之爱(一)——世伟给思薇的信 巨人之爱(二)——翰迪给思薇的信 寻梦 第五章 方东美 “逐渐由西方转回东方” “人间世亦是美丽的” “将整个宇宙的创造力量集中在自己的创造力量中” “采取形上学的途径” “讲儒家更扩大范围” “生命内在的意义是在于继续不断地显现光明” 《科学哲学与人生》自序 《哲学三慧》原委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自序 第六章 丁易 谈风雅 忆“古香斋” 谈万民伞 谈“清议” 赤子之心 谈贪污 第七章 马茂元 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论杜甫和唐代的七言律诗 说《通变》 桐城派方、刘、姚三家文论评述 第八章 方玮德 诗人歌德全人生的意义 志摩怎样了 第九章 舒芜 从秋水蒹葭到春蚕蜡炬 普通读者看《红楼梦》——《说梦录》自序 鲁迅在城市中战斗 楼上群书楼下一指——母校桐城中学百年校庆献祝 白色的飘扬 家馆滋味忆吾师 勺园花木 第十章 陈所巨 文都墨痕 风铎声声 练潭寻月 双溪听月 乐水 漫步孔城老街 母校难忘 秋湖捕蟹 墨兰 残荷 知春 走近芦苇 烟雨桃花潭 后记 试读章节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现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为获常识起见,目前一般中学和大学初年级的课程,如果认真学习,也就很够用。所谓认真学习,熟读讲义课本并不济事,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玩索一番。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这不能算是过奢的要求。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大半不止此数,他们不能得实益,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阅读时又只潦草滑过。 常识不但是现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专门学者也不能缺少它。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封,以专门为借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这对于分工研究或许是必要,而对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比如政治学须牵涉到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心理学以至于外交、军事等等,如果一个人对于这些相关学问未曾问津,入手就要专门习政治学,愈前进必愈感困难,如老鼠钻牛角,愈钻愈窄,寻不着出路。其他学问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我们只看学术史,凡是在某一科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目前我国一般青年学子动辄喜言专门,以至于许多专门学者对于极基本的学科毫无常识,这种风气也许是在国外大学做博士论文的先生们所酿成的。它影响到我们的大学课程,许多学系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在外国大学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对于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作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作进一步高深研究的准备。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取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对于初学不相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微意。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P2-3 序言 残冬之晨,寂寥读书窗下,忽得江君小角万里函,云有桐城丛书一编,将刊行于世,请为之序。予虽间握笔伸纸,似有立言之志,才短学薄,远西之微士而已,何敢应江君之请,而为数行以弁扬龙眠盛迹之鸿篇?无乃所谓着粪佛头乎?幡然思之,蒙如此之宠荣,遇如此之笃眷,奚可推辞,而或至蔑江君之友谊,逆东西之交流?昔者潘木压先生,家藏书万卷,以为书公物也,不能私。今江君等人承先辈之遗风,不惧推其意,以斯文为天下之公物,岂非当世之大快事哉?然则不肖外人,洵无从逃避,不得不讷讷数言以归之。 廿余年前,肄业既毕,敝国史家龙先生巴尔,评予所为南山文祸之论文日,生之大作,余甚喜之,惟历史与舆地,相为表里,不能分其学,重此而轻彼,生其尝游皖乎?赧然曰未往。退而太息,龙先生展阅拙文,一目了然,知予之足未踏桐城之土,予之口未吞龙眠之气,则岂不杰以南山先生所居之故乡为南山先生所记之意园,即以有名有实之旧县为书生意中之幻景乎?久之始下云楼而东,入北峡关,以至县治,乃皖然盱衡,四眺而叹曰,嘻乎,此是吾书中之桐城欤!若是万户之邑,百里之域,视四海之广,弹丸黑子耳,而其名垂宇宙,数百年之久,人之以巍科达官者,震耀天下,不可胜计,文之以精辞微理处,脍炙人口,曷可胜书,甚至为有清一代之正宗。此诚为中国历朝之所罕有,欧洲诸国之所未有矣。遂往视惜抱先生之树,过千载紫来之桥,东而登南山之墓,西而攀相国之陵,漫游平野,往来阡陌,观农夫之力耕田间,居民之勤治生产。予每游龙眠山之麓,虽不过一二日,犹足以知土田之肥沃、物产之丰夥、天地之神灵,而冥然潜心,溯流穷源,庶达至盛之泉。 夫斯文之兴于富裕,此天下万世之公理也。如大江之南,数百里而遥,即徽州府,以山多田少,人多释耒服贾,其商之豪富,士之贤才,遐迩莫不闻,故有商而兼士之说。兹窃其意日,农而兼士,士而兼农,不亦桐城盛兴之机乎?然此言大旨耳,公理之象也,不足尽龙眠之所独有,善地之所奇特,而尤不克明其所以然者,是则斯文之统,安得存而不绝,累世荟萃,相继绍之以至于今乎?予翻阅龙眠之文久矣,虽稍知其大略,偶窥诸事之故,仅得其一二,而未之详。幸而予之蒙将发,非以恍然之大悟也,先正后学数君实为之矣。盖此数君者,与江君同志,慨然以传文统为任,以守遗绪为责,因博征龙眠之文献,以阐曩日之事、江山之胜、民间之俗、望族之法、登科之术、仕途之道、文风之变,且无论耀光幽德,穷搜先辈之古文诗词,以拔其尤者。所辑所择诸珍,渐渐满箧,所辨所论诸作,冉冉盈筐,甚至成全璧,乃分若干篇,合为八册,名曰桐城历史文化丛书,而付之刊刷,以公海内。其书若龙眠乡之田园也,郁郁兼茂,有岁熟且丰,有实甘且多,终可止学者无穷之饥渴,兼补海隅书生之意园之所不能殖,岂不天下斯文之大盛事哉?于是书此数言以为序,江君其许之乎? 辛卯春日,戴廷杰拜题于巴黎寓中。 后记 文化桐城,翰墨飘香。桐城为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知名文化大县,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到了清代,桐城更有“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之美誉。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提高桐城知名度,桐城市委、市政府委托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编撰一套《桐城历史文化丛书》,以期多角度地反映桐城历史文化,向世人展示书香桐城的风采。 《桐城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受命后,邀请专家学者认真座谈策划,拟撰八册。经过两年努力,书稿已成,交付出版社出版。现对八册书稿略作概述。 《桐城科举》:“龙眠钟秀,代起入豪。”何以能“代起人豪”?原因在于桐城教育事业的发达。在明清两朝,桐城教育远比周边县发达,尊师重教之风尤盛,时至今日仍然如此。教育永远是桐城的一个品牌。《桐城科举》一书,通过翔实的史料,对桐城科举和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了较详尽、客观的评述,揭示了“桐城人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发达的教育。全书既有综合概述,也有个例剖析,既有学术性、知识性,又有可读性、趣味性。 《桐城明清名宦》:明清两朝,桐城共有举人九百余人,进士两百四十余人,从政为官者千余人。《桐城明清名宦》一书,作者本着“不虚美,不掩恶”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以《明史》、《清史稿》和大量文人著述为依据,概述了他们的政绩和政声。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桐城为官者,不仅“学而优则仕”,而且做到“仕而优则学”。正因为如此,他们品格端方,学养深厚,勤政为民,严于律己,为官清正廉洁。在桐城一千多位州县以上官员中少有贪官,这是一个奇迹。因此,《桐城明清名宦》亦可以说是一本反腐倡廉的好教材。 《桐城文派概论》:“天下高文归一县”,桐城文派雄踞清代文坛两百余年,俨然为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文派是桐城一张鲜亮的名片。桐城文派为什么产生在桐城?又怎样流衍至全国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桐城文派有哪些成就?对整个清代乃至现代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均有评述。本书观点鲜明,客观公正,其中有不少独到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桐城明清散文选》:近年来,桐城派文人的作品选集、个人专集等大量出版,但很少有人能读到明代和清代“派外”桐城人的文章。本书除了选有桐城籍作家的名篇佳作,还选有明代左光斗、马孟祯、何如宠、方以智以及清初钱澄之等人的文章,更选有盛世名臣张英、张廷玉等人的佳作。本书另一特色是往往为桐城派研究者所忽视的桐城文人,如孙学颜、姚范、萧穆、徐宗亮、吴闽生等,均有佳作入选。读完此书,你会深信“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此言不虚! 《桐城明清诗选》: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曾说“桐城诗胜于文”,只因文派名声太盛,掩盖了诗派。其实桐城写诗的人超过写文的人。本书从明初方法开始,到清末姚永概为止,遴选了两百余位诗人的优秀诗篇,共千余首,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蔚为大观。此书还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有众多名媛诗作入选,格调高雅,韵味绵长。此外还有村夫樵民佳作,清词丽句,散发泥土芬芳,别有一番韵味!由此,可以看出桐城这方沃土文化底蕴何等深厚! 《桐城现代名家文选》:当代著名学者罗哲文教授评论现代桐城文化时说:“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现代中国学界文坛,桐城作者如林,群星璀璨。受篇幅制约,我们从成千上万的作者中,遴选了朱光潜等十大家的文章约七十篇,通过美学、哲学、古典文论、散文诸多方面的成就,彰显了现代桐城文化的辉煌和繁荣。可以看出:在新的时代,桐城人才辈出,他们继承并发扬了桐城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桐城风情》:这是一部极具桐城特色的乡邦文学作品专集,桐城淳朴的民风民俗,桐城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本书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生动的反映。尤其是桐城歌,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桐城歌不仅内容丰富健康,而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语言优美,格调高雅,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本书收录百余首,有鸿篇巨制,有精美短章。本书还收录了多个黄梅戏选段。黄梅戏原本出自湖北黄梅,清末至民国初年传入桐城,此后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了全国五大地方戏剧种之一,并孕育出了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 《桐城名胜》:桐城享有“冠盖满京华”之称,但桐城人热爱故乡,眷恋故土,不管在外地游宦多久,官有多大,最后都要致仕还乡,落叶归根,所以名人宅第、名人园林、名人刻石、名人墓葬比比皆是,更兼桐城有千年历史,古建筑极具特色,且保存完好。《桐城名胜》图文并茂,通过一幅幅精美的图片,真实地再现了风景如画、山川秀美的文都,人文荟萃、古色古香的名城。 《桐城历史文化丛书》的编撰,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先生的赞许和支持,其乐于出任本套丛书学术顾问,并为之作序;远在万里之外的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所研究员、著名汉学家戴廷杰博士得知丛书编撰的消息,欣然为之作序,戴廷杰先生对桐城文化情有独钟,尤对桐城派有精深的研究,他为撰写《戴名世年谱》,曾多次来到桐城,与我们谈起桐城派,如数家珍,令人感佩;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连松先生和中共安庆市委常委、桐城市委书记王强先生为之作序,在此一并感谢。 本套丛书出版,得到安徽省委宣传部、中共安庆市委、安庆市人民政府和中共桐城市委、桐城市政府、安徽出版集团、安徽美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深表感谢。 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有限,加之撰稿人学识疏浅,水平所限,错误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杨怀志 江小角 二○一○年十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