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人居环境建设形势,可以进一步展望人居环境学科发展趋势。可以肯定,人居环境学科非常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将向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迈进。吴良镛等著的《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进展(2002-2010)》旨在反映《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出版以来人居环境科学学术研究的部分进展,从中可以看出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大势,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分论、专论三大部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进展(2002-2010)/人居环境科学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吴良镛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结合人居环境建设形势,可以进一步展望人居环境学科发展趋势。可以肯定,人居环境学科非常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将向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迈进。吴良镛等著的《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进展(2002-2010)》旨在反映《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出版以来人居环境科学学术研究的部分进展,从中可以看出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大势,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分论、专论三大部分。 内容推荐 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吴良镛等著的《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进展(2002-2010)》汇集了2002年到2010年间吴良镛和其他专家、学者有关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文章和讲话,反映了近年来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历程,总结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最新进展。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进展(2002-2010)内容以“总论”、“分论”和“专论”分篇。“总论”从宏观方面,论述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建筑声学等进展。“分论”论述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索实践、如何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科学学科建设、清华大学建筑教育与建筑学科的拓展及进展。“专论”以专题形式,总结了在人居环境科学指导下,北京、南京、苏州等城市规划成果,提出了住宅研究的思路和园林学科专业重组与教育的思考。本书对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和实践具有宝贵的指导价值,对不断丰富人居环境科学的内容,推动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序 第一部分 总论 1 从“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起步/吴良镛 1.1 四个台阶 1.2 四条经验 1.3 研究所的四点精神 1.4 结语 2 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论/吴良镛 2.1 对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探索 2.2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进展与经验 2.3 应对新的形势与挑战,走向“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 2.4 新形势下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趋势 2.5 继承“匠人营国”精神,立志做时代的“巨人” 3 《发展模式转型与人居环境科学探索》序/周干峙 4 发展中的城市规划/邹德慈 4.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回顾 4.2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回顾 4.3 城市规划的学科发展思考:城市规划的学科分类和位置序列 4.4 结论 5 立足国情和人居,发展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江亿 5.1 什么是建筑节能 5.2 关于零能耗建筑 5.3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 6 人居声环境科学技术进展/吴硕贤赵越喆 6.1 城乡防噪规划与噪声地图 6.2 声景观与城乡生态建设 6.3 室内声环境与音质设计 6.4 建筑环境声学进展 第二部分 分论 7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探索与建议/吴良镛吴唯佳武廷海 引言 7.1 城市化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7.2 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探索 7.3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七点建议 7.4 结论 8 要规划好农民的城市化/周干峙 8.1 市域范围内的农民 8.2 出来打工的农民 8.3 务农农民 9 中国特大城市地区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吴唯佳 9.1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特大城市地区发展现状 9.2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特大城市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9.3 作为战略的特大城市地区发展的理念选择 9.4 中国特大城市地区的发展展望 10 关于我国中等城市发展问题的探讨——兼论京津冀地区中等城市的成长/吴良镛毛其智 10.1 我国中等城市发展研究回顾 10.2 国际上有关中等城市的研究 10.3 试论京津冀地区中等城市的发展 11 从战略规划到行动计划:中国城市规划体制初论/吴良镛武廷海 11.1 新形势下城市规划作用的嬗变 11.2 重新思考城市规划的基本特性 11.3 传统城市规划体制的困惑 11.4 实践中的初步思考 11.5 与时俱进,积极研究城市规划体制问题 12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吴良镛 12.1 本文立论的前提:建设与保护的矛盾仍然存在,形势依然严峻 12.2 积极保护,整体创造,新旧交辉 12.3 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建设要发扬文化内涵 12.4 保护与发掘“地下宝库”,划定“地下总图” 12.5 保护与发扬地域文化 12.6 文化建设的高潮已经到来!“黄金时代”任重道远 13 “数字城市”与人居环境建设/吴良镛毛其智 13.1 城市化与人居环境 13.2 信息技术与人居环境科学 13.3 “数字城市”与人居环境建设 13.4 运用信息技术,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评价体系 14 中国城市科学的学科发展/毛其智 14.1 城市科学发展概貌 14.2 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建设和完善城市科学学科体系 ]4.3 中国城市科学学科发展展望 15 立足人居环境科学拓展清华建筑教育/朱文一单军程晓青 15.1 壹个基础:教育思想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 15.2 贰点关注:教学内容关注学科建设和国家建设前沿 15.3 叁项结合:授课方法注重教学、科研、实践三项结合 16 论人居环境科学(学科群)建设的方法论思维/尹稚 16.1 问题的提出 16.2 “过度解析”的困境 16.3 “综合与融贯”的过程 16.4 综合与融贯的难点与前景 16.5 总结 17 西南山地人居环境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赵万民 ]7.1 对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学习和认识 17.2 西南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17.3 西南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17.4 山地人居环境学科团队1997—2009间承担的相关国家级课题 以及主要的研究工作 17.5 结语 18 转型中的中国人文地理学/顾朝林 18.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18.2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规律 18.3 二元论是人文地理学发展基石 18.4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多样化方法 18.5 人文地理学研究需要不断创新 18.6 结论 19 中国小康社会城市的节能、减排需要高瞻远瞩、多路探索/金鹰 19.1 为什么单项节能新技术、新手段未必能够在长远降低城市总能耗 19.2 前车不忘,后事之师 19.3 人类共通的居住观和基本城市形态的演化 19.4 生活富裕了,节能、减排更不易 19.5 城市发展靠人才,但人才远不止几匹“千里马” 19.6 抓紧中国城市可塑性强的时间窗口,独辟蹊径建设小康社会的城市 20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回恥单霁翔 20.1 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 20.2 多层次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 20.3 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第三部分 专论 21 新形势下北京规划建设战略的思考一一在首都建设委员会 上的发言/吴良镛 21.1 北京总体规划修编后的新形势 21.2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与落实中的问题 21.3 深化对首都发展的战略认识 21.4 几点建议 22 历史名城的文化复萌:南京城南地区“保护与更新”试议/吴良镛。 22.1 中华门门东门西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同时长期衰败 22.2 从保护与改造到“有机更新” 22.3 保护和发展并重,两者不能割裂 22.4 要重视物质环境的保护,还应力求普通市民安居 22.5 积极保护,整体创造 22.6 让衰落地区复萌城市文化 23 园林学重组的讨论与专业教育的思考一一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年会 主旨报告/吴良镛 23.1 中国园林学发展的历史基础 23.2 中国园林学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时代任务 23.3 园林学专业重组的讨论与园林学专业教育的思考 23.4 结语 24 首都行政中心位置确定的历史回顾/左川 24.1 梁思成主持北京西郊新市区设计和建设研究 24.2 苏联专家巴兰尼可夫提出行政中心设于老城设想 24.3 梁思成、陈占祥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 24.4 朱兆雪、赵冬日对首都建设计划的意见 24.5 都委会编制北京总体规划总图 24.6 按照中央要求加快城市规划总图编制 24.7 中央行政办公用地的形成 24.8 结语 25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古城的保护历程/邱晓翔 25.1 保护苏州古城风貌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25.2 苏州古城空间形态的控制 25.3 古建筑的保护与整修 25.4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25.5 历史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25.6 结语 26 人居环境科学与住宅研究/高晓路 26.1 明确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对住宅研究的基础性指导作用 26.2 以问题为导向,解决我国住宅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课题 26.3 完善住宅学科体系建设,强化住宅政策研究 27 2000年以来北京城市功能格局与去工业化进程/于涛方 27.1 城市功能和去工业化概述 27.2 2005年北京城市功能格局 27.3 2000年以来北京去工业化进程 27.4 2000年以来北京城市功能转型与空间增长的耦合分析 27.5 结论 28 面向快速城市化的城市社会规划研究/刘佳燕 28.1 城市规划中引入社会规划研究的必要性 28.2 基于社会一空间辩证关系的规划研究视角 28.3 保障生活质量的基本主题:健康、安全和住房 28.4 营造宜居环境的可持续手段:教育和文化休闲 28.5 实现社会和谐的规范准则:社会公正和社会整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