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鹰沉浮(一部民国鞋业世家的百年史)》由胡英子、苏珊所著,作者以文学的笔触讲述了一百年前山东一个制鞋家庭,从辛苦创业到子女成长。
家族不断壮大的故事,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折射了时代的沧桑风云。
迎接更为美好的明天,为的是不要忘记过去。
一个年轻女子历时十年写就,这段历史和着血和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鹰沉浮(一部民国鞋业世家的百年史)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胡英子//苏珊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天鹰沉浮(一部民国鞋业世家的百年史)》由胡英子、苏珊所著,作者以文学的笔触讲述了一百年前山东一个制鞋家庭,从辛苦创业到子女成长。 家族不断壮大的故事,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折射了时代的沧桑风云。 迎接更为美好的明天,为的是不要忘记过去。 一个年轻女子历时十年写就,这段历史和着血和泪。 内容推荐 《天鹰沉浮(一部民国鞋业世家的百年史)》由胡英子、苏珊所著,《天鹰沉浮(一部民国鞋业世家的百年史)》是一部跨越百年时空,刻画近百人形象的鸿篇巨制。描述了二十世纪山东享誉全球的“天鹰”商号惊人的辉煌与残酷的陨落,跨度一百多年,涉及当时赫赫有名的霍氏与钟氏两大家族三代人的历史,“天鹰”商号后人和着血泪、心无旁骛、历时十年写就,情节跌宕起伏,荡气回肠,是中国社会杰出民族企业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缩影。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上 部 一 创办天鹰 二 生子拓业 三 店铺枪声 四 嫁娶双喜 五 明华倒闭 六 天赐福女 七 国土沦陷 八 祥润出走 九 舜瑶上榜 十 大学生活 十一 相知相恋 十二 新婚燕尔 十三 静水微澜 十四 初为人母 十五 新妇难为 十六 磊落胸襟 十七 几许烦恼 十八 孙柱叛逃 十九 祸不单行 二十 丧期婚礼 二十一 借钱赎人 二十二 再添嫁女 二十三 华丽谢幕 二十四 内战结束 下 部 二十五 社会变幻 二十六 钟家命运 二十七 乐享天伦 二十八 伤痕累累 二十九 远走高飞 三十 告别故土 三十一 北京生活 三十二 慈母明达 三十三 硕果累累 三十四 饥饿煎熬 三十五 难越鸿沟 三十六 挽救佳燕 三十七 群众运动 三十八 无妄之灾 三十九 黎明来临 四十 朝阳普照 四十一 桑榆晚景 后记 附录 《天鹰沉浮》人物关系表 试读章节 1904年6月初的一个清晨,一个高大壮实,面带几分稚气的小伙子,怀里揣着老爹给的几块铜板,身穿一身蓝色粗布衣裤,脚蹬一双打着补丁的黑布鞋,肩挎一只粗布大袋子,老娘烙的几个玉米面饼子在里面蹦跳着,他大步流星地走在一条被麦地包围起来的土路上。炎炎烈日晒得他满脸通红,大粒大粒的汗珠子沿着绕在脖子上的辫子顺着脖子流进了他的脊背和前胸。 一望无际金灿灿的麦地,在微风的吹拂下,犹如黄色的海洋,一波一波的麦浪随风荡漾,麦梢发出“嚓嚓嚓”的声音,伴随着小伙子疾走的脚步声。他在无遮无拦的麦地里,一边用大手抹着脸上的汗水,一边急急地往前赶路。 他走得匆忙,心里却空荡荡的,时不时地摸一下布袋子,再咬咬牙继续赶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他终于踏进了那座做梦都想去的小城。 站在海边的沙滩上,小伙子深深地呼吸着大海上空那略带咸味的空气。长途跋涉带来的疲惫经海风一吹,浑身上下立马轻松起来了。碧波荡漾的大海展现在他的眼前,朝霞撒满了海面,温柔的海风中带着一丝咸味,他用大手使劲揉了揉发涩的眼睛,环望着这美好的早晨,然后,他微微地闭上了双目。过了一会儿,他睁开眼睛回身望向山城,美丽迷人的山坡上正在建造的洋式大楼和欧式风格的古堡式建筑,把小城点缀得风情万种。小伙子的心里荡起了一股激情。 这座被德国人占领的海边小城,使这个刚刚踏上这片土地的小伙子仿佛走进梦幻之中。他望着波涛翻滚的大海,迎着朝阳久久地站在沙滩上,在他的眼里,这里已经不是什么小渔村了,而是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界。 一群海鸥飞过上空,唤醒了他的痴迷,他向空中伸出两条长长的双臂,仰着头闭着眼睛。几秒钟过后,他转身离开了沙滩,朝着纵横交错的街道走去。 弯弯曲曲的海岸线上,盘沿着弯弯曲曲的街道,大大小小的山头又使得街道起起伏伏,人力车,小汽车,高鼻子、黄头发、蓝眼睛的洋人到处可见。女人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香水味在她们走过的地方留下了清香。穿长袍马褂的男人们,穿旗袍缎鞋、提着绣花缎包的女人到处可见。餐馆、店铺比比皆是,这些都让初来乍到的小伙子眼花缭乱。他看了看自己的这身着装,又看了看打着补丁的鞋子,感到一阵羞涩,与小城里的人一比,自己就像从泥土里拽出来的一样。 肚子猛然间发出的“咕噜咕噜”声,难耐的饥饿感冲淡了那种羞涩的感觉,走了一天一宿,身上带着的玉米饼子,早已下了肚,从餐馆里飘出来的香味直扑进他的鼻孔里,肚子开始猛烈地疼痛起来。他用手摸了摸怀里带着体温的几块铜板,又咬了咬嘴唇,快速地离开了街道。 他爬上一座小山包,依偎在一棵小树下,坐下来休息,微弱的阳光从树缝中打在他的身上,他脱下鞋子,解开衣扣,也就是在此时,饥饿、疲劳与困倦,一同向他袭来,在凉爽的树阴下,渐渐地他进入了梦乡。 不知过了多久,他被一阵风吹醒,起身向四周望去,只有小树林和树枝上的小鸟陪伴着自己,周围静悄悄的。突然,他感到了一股巨大的寂寞与不安,一种苦涩的味道从心里向上翻腾起来,他开始有些后悔了。 他想起了自己的爹娘,想起了那个不大却很亲切的小村庄。他望着树林深处发起呆来,突然他很想哭。 离胶州湾不远有一个小山村,虽然没有胶州湾那样宜人的风景,却有着让四季丰收的肥沃土地。这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不靠海,却依山临溪,有着一种纯朴清新的美,一望无际的土地,是这里人们生活的依靠和寄托。这里没有嘈杂的喧嚣声,却可以听到牛车压在土路上所发出来的“嘎呀,嘎呀”的声音。 晨有鸡鸣,夜有犬吠。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与世无争,辛勤地劳作在这片土地上,住在用泥土垒起来的房屋里。在这块宝地上,少有天灾,它受益于海洋,冬暖夏凉,四季农作物长势喜人。天然的自然资源,让这里的农民平安地收获一年四季的谷物,他们辛勤地为自己所拥有的那一小片土地劳作着。这个村庄上既有大户,也有小户,既有地主,也有佃农,是一个拥有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 这些住户,多少都沾点儿亲带点儿故。邻里邻村,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能唤出个婶子,伯伯的。佃农们常年给地主家干活,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工钱微薄,难以养家糊口。 地主永远可以雇人种地,佃农也永远改变不了贫穷的状况,大家都安分守己地干着自己的活,住在庄里这座风平浪静的避风港,安安静静地过着各自的日子。 这个村子,霍姓是个大姓。所以,左扯右拉地家家都可以说得上是亲戚。在这个村东头,住着一户霍姓人家,一对憨厚老实的贫穷夫妻养育着三个儿子和一个闺女。大儿子和二儿子已经娶了媳妇,一家八口人仅靠着两亩薄地,根本无法度日。老大除了跟爹种自家的地以外,还要给地主家种地,早晚再去给人家打长工,这样,全家人才能勉强获得温饱。 男人每天到地里劳动,女人在家里纺纱织布,养鸡,并在自家周围的地里种点蔬菜。即使在风调雨顺的时候,也是半糠半粮,还要饥一顿饱一顿。若遇到灾年,全家人就只好去挖野菜和剥树皮,聊以充饥。 老大十七八岁就肩负重担,终日吃不饱喝不足,辛劳过度,得了肺病。家里没钱给他治病,眼巴巴地看着他日渐消瘦,吐血不止,不到二十岁便撇下爹娘和妻子走了。老大的媳妇十九岁,身边无子女,守着这个穷家终日啼哭,老夫妻看到这副悲惨的情景,劝她再找个人家,图口饭吃,但她却执意不肯。 那个年代,女人死了丈夫,只有认命,哪里有再嫁之理?而留在公婆身边尽忠尽孝则是女人的美德。所以,大儿媳只有留在霍家,伺候公婆,干些力所能及的活。P3-4 序言 本书描述了二十世纪北方“天鹰”商号的辉煌与落寞,跨度一百多年,涉及两大家族三代人,情节跌宕起伏,是中国社会民族企业在那个历史时期的缩影。 对于这样一部跨越百年时空,刻画近百人形象的鸿篇巨制,书写的艰辛可想而知。我亲爱的妈妈是这部书的主人公,书中的素材基本上来源于妈妈。由于晚年时的妈妈体弱多病,让她老人家回忆辛酸而又残酷的往事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书写的艰辛,其实不是我,而是我的妈妈。 当我把初稿交给妈妈的时候,心在“砰砰”直跳,丑媳妇是一定要见公婆的,我红着脸请求妈妈帮助我审核修改第一稿。妈妈接过了那摞手写稿,惊讶地看着我:“你已经写完了?”随后,我看到了妈妈脸上露出了一丝慰籍的微笑。她没有问我任何问题,而是郑重地把那一厚摞稿纸放在了她的床头。 妈妈开始认真地审阅我写的书稿,她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躺在床上,侧着身子,双手捧着稿子,一页一页地审阅。她拿着红笔随时在稿子上注上她的补充意见,纠正我在文章里出现的错别字,把正确的字写在空白的地方。 一天深夜,一阵剧烈的咳嗽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妈妈的房间里依然亮着灯光,我轻轻地走到她的房门口,看到了妈妈披着一件粗线毛衣,微曲着脊背,正趴在写字台上,右手在桌子上一点一点地移动着,不时地发出几声咳嗽,她喝一口水,继续移动着手臂。在温柔的灯光下,妈妈一丝不苟地修改着我的书稿。这和四十多年前妈妈伏案备课时的情景何其相似啊。 从妈妈房间里传出来的翻动稿纸的声音和她剧烈咳嗽的声音,一直延续到天亮。那一幕,让我难以入眠,那一刻的心情,我难以用语言表述。我深深地自责:自己是不是太残忍了?让八十多岁体弱多病的妈妈为自己修改书稿? 每一次,妈妈看过稿子后,都要休息两三天。我知道,作为儿女最不孝的便是在父母年老多病的时候,让他们再一次地揭开那心灵深处的痛与悲,去回忆过去的往事,让他们孱弱多病的身心再一次更加痛苦地承受着昔日的痛楚。为此,我在心底里不止一次地责怪自己,请求获得妈妈的原谅。 每次妈妈讲到自己是霍家第一个走进北京辅仁大学的女孩子,几个妹妹在她之后,也相继走进了那所学府的时候,她的脸上都会绽放出自豪的光彩,那是她最幸福的一段回忆。 妈妈说起外祖父去世时的情景时,她面颊上的每一根神经总会剧烈地跳动,她平滑的皮肤因剧痛而拧出了很多皱纹。 妈妈怀里抱着月子娃,几个不明身份的男人用手枪顶着她太阳穴的那一刻,成为她有生以来最恐惧的记忆。为此,已经身患心脏病的妈妈病情更加加重。令人心悸的回忆,每每让她虚弱的身体开始一阵剧烈的颤抖。 妈妈说到心酸的时候,便会停下来,去床上躺一会儿,她急促艰难的喘息声,让我坐立不安。她告诉我:“我的心脏病都是那年我们躲在乡下,让那帮鬼子兵捅刺刀吓出来的,年轻的时候没有感觉,上了年纪,这些病根全都找上门来了。” 当妈妈讲到她被评选为北京市优秀辅导员,到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仪式的时候,妈妈便会满脸泛着红光,自豪的神情总会久久地停留在妈妈的脸颊上。 妈妈在我临回日本的前一个晚上,双手捧着一本厚厚的新华字典,递到我的手里,她对我说:“孩子,你写的不错,慢慢写吧,总有一天会写完的,这本字典我送给你了,你在稿子里有不少错别字,你要好好努力呀!” 我急忙挡住妈妈的手:“妈妈,我不能要这本字典,它是您最心爱的一本字典。”我知道,妈妈喜欢书,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她才买到了这本可心的字典,这本字典一直摆在她的床头上。 我总是想加快速度完成这部妈妈所期待的书,可是,那辛酸的往事也时时刻刻折磨着我,沁透我内心深处的伤感时常让我不得不停下手里的笔。 每一次,我与妈妈通电话的时候,她第一句话就问:“你的书写得怎么样了?什么时候可以出版?” 我也总是这样回答她:“妈妈,对不起,还没有写完,我会抓紧时间的。” 尽管,我看不到妈妈的表情,但是,从电话那头的一声叹息中,我感到一次又一次辜负了妈妈的期待,愧疚感逐渐加重起来。 六年前,我回国与妈妈一起度过了最后的一个春节,那一次,妈妈的心情显得有些急躁,她每天一早起来就问我:“今天,你有什么安排吗?” “没有。” 妈妈立刻说:“今天,我已经给你哥哥姐姐们打了电话,请他们不要回来,我们要抓紧时间赶快说事情。” 其实,我特别想与妈妈好好聊一聊,但是,我怕。因为,妈妈的心脏病又犯了,她要用氧气袋来帮助呼吸。听着她那沉重刺耳的喘息声,我怎么还能再让妈妈给我讲那些痛楚的往事呢?! 看着妈妈那急迫而又疲惫的表情,我于心不忍地说:“妈妈,您还是休息吧,我们还有时间。” 妈妈不耐烦了:“不行,今天要讲的事情,必须要讲完。” 我知道妈妈的脾性,顺服地听从了她的建议。她坐在沙发里,一动不动地把她最后想要告诉我的事情,一口气讲完,然后,大口喝下一杯水,对我说:“现在,我可以躺下休息了。” 那是我即将离开北京前最后的一个夜晚,妈妈披着一件棉衣,坐在沙发上,她递给了我几张纸,上面画的是祖父及外祖父的家宅和“天鹰”商号的平面图,还有一张写着祖父家里每年春节所悬挂的对联和横批以及供台上所使用的条幅的词句。尽管,妈妈在晚年时因体弱多病已很少提笔写东西了,但是,她那工整清秀的楷书还和当年一模一样。那平面图,妈妈是用尺子比着仔仔细细地画上去的。我手捧着那几张纸,眼睛一下子湿润起来。 我给妈妈深深地鞠了一躬,“妈妈,谢谢您!”那几张纸竟是妈妈交给我的最后的一件东西! 我把妈妈叙述的重要段落全都录了下来,这是她留给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她讲到了晚年时的生活,脸上露出羡慕的表情:“孩子,现在,有多好呀!要是我现在像你们这样年轻,我会做更多的事情的。” 我对妈妈说:“妈妈,您的一生已经很光彩了。我为有您这样的母亲而骄傲!”妈妈露出欣然的微笑。 最后,妈妈用非常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我:“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尽快看到这部书。”她说完这句话后,向我微笑了一下,自言自语地说:“我现在想睡觉了,睡觉有多幸福呀!” 这是我与妈妈最后的一次交流。 难道苍天真的能看到一切吗?妈妈,对不起您!请您原谅您的女儿迟迟未能在书稿上画上句号吧!因为,这段历史也让我经历了十年的痛苦。 十年光阴,十年的痛,妈妈在天国的那一边,每一天都在看着我,鼓励着我。我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 今天,我终于可以告慰妈妈了:妈妈,这迟到的书稿,让您久等了!对不起,妈妈! 妈妈,您,才是这部书真正的作者! 后记 1973年,我爸爸因长期在寒冷地区工作而得了肺气肿和高血压,他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批准,返回北京休病假。那个时候,哥哥姐姐们都已经工作,早出晚归。中小学校基本上恢复了教学,平反以后的妈妈似乎比以前还要忙。 每天下午,家里只有我和爸爸,他除了整天捧着厚厚的历史书、文学书或者是大哥从学校借来的内部书刊阅读外,就是眼望着窗外沉思,一支接一支地吸烟,还不时地发出几声低低的叹气声。有时,他嘴里还叽里咕噜地说几句外语,我一点也听不懂。爸爸看书,不到眼睛看花,他是不会放下书来的,一本厚厚的书两三天他就看完了。那段时间,我与爸爸在一起的时间比哥哥姐姐们要多。 我和爸爸经常面对面地坐在桌子旁边聊天,我记得,每一次当爸爸谈起自己的母亲时,他的眼睛里总会含着晶莹的泪花,有时,他会用手背去擦抹。而当他谈起我的外祖母的时候,爸爸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却是一片感激。我爸爸很少谈自己的父亲,每当我问起祖父的时候,他的脸会立刻暗淡起来,身子也会随之抖动。他总是回避我,绕开话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一天中午,我从学校回家,看见天天在学校被批斗的妈妈躺在床上,一只手里拿着一封信,另一只手捂着脸,低声地哭泣。姐姐告诉我,外祖母去世了! 那个时候,八十多岁的外祖母被游街,被辱骂,因她是资本家婆娘。即使她的两个乳房被流出来的脓血水穿出了两个洞,她也没有资格去医院看病,最终,这个兢兢业业辅佐贫苦出身的丈夫成为赫赫有名的资本家的贫苦出身的妇人,这个养育了十个子女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这个世界的老人,这个善良、虔诚的基督徒怀着疑问与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文革中,我们家发生了许多事情,我的妈妈在学校整天背着“资本家的孝子贤孙”,“执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反动权威”和“三开人物”等大牌子,在学校挨斗挨骂。硕大的校园里,夏天,她顶着烈日酷暑,跪在操场上拔草,身后是喝着水,带着草帽,拿着皮带的红小兵。冬天,她赤裸着双手,冒着刺骨寒风,在外面和泥浆,砌砖墙,刷洗三个楼层所有的厕所和楼道,还必须用双手拧干那刺骨冰凉的拖布。学生故意往地上吐痰,却举着皮带让她跪在地上擦掉。她栖身的地方,是学校一间向北、阴暗、潮湿、寒冷并散发着臭气的厕所。夜间,她在昏暗的灯光下,用铅笔写自己罪恶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写自己是如何忠实地执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罪行。门外有红小兵二十四小时把守着。人们把她当成阶级敌人、危险分子,不让她回家。哥哥姐姐们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在外面多说话,不要讲家里的事情。”妈妈更是缄默不语。 爸爸病休的那几年,我刚好上高中,一天下午,我做完了功课,看见他依然捧着一本厚厚的史书聚精会神地看着,我静静地坐在了他旁边的椅子上,恳求着:“爸爸,我已经不小了,家里的事情应该让我知道一点了吧?我向你保证,对谁也不说。” 爸爸抬起头来,慈祥地望着我,叹了一口气。许久,许久,他才对我说:“是啊!丫头,其实,家里也没有什么可保密的事情,文化大革命,我和你妈妈写的东西足足有三尺多高了,我们家周围的大字报、大标语和大喇叭都在宣传,家里的那点子事早就家喻户晓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感谢政府,感谢党让我在北京养病。” 几天以后的一个下午,我爸爸没有看书,他让我给他买了二两二锅头,我给他炒了一小盘猪肉,他呷了一口酒后,讲起了过去的事情。断断续续地,我知道了很多家里的过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爸爸拿给我几张他写的东西,对我说:“孩子,我写了一点关于你奶奶的文章,你看看吧。我真想写一本书,写写我的母亲”,爸爸停顿了一下,目光暗淡缓缓地说“可是,有谁会去看呢?” 我急忙说:“我看,爸爸。你写,我看。”爸爸苦笑了一下,没有说话。爸爸没有继续往下写,但是,那一幕却让我终生难忘。随着年龄的增长,完成爸爸心愿的心情也越来越强烈起来。 婚后的一天,我对丈夫讲:“我需要时间去写一本书。” 我丈夫认真地看着我,说:“只要你愿意,我支持你。” 我决定放弃我的图书馆建筑专业的研究和建筑设计的本职工作,专心致志地去写这部书。 我拿出来三尺多厚,已经发了黄的,透着一股子霉气味,却依然保存完好的各种检查材料,开始阅读在那个岁月里父母所写下的东西。在那些稿纸上面,依旧可以看到被泪水打湿后所留下来的痕迹。 其实,我的祖辈们都是真正的贫苦的乡下人,他们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为那个年代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让自己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尽己所能帮助了很多人。可是,那些知识、财富和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却成为一种让后代们躲也躲不掉的罪恶,成为让后代们清洗了几十年也洗不净的污点。 十年的艰苦写作中,我时时会夜不成寐,锥心痛哭,茶饭不进,更多的时候,我会坐在椅子里长时间地陷入沉思。 八十八岁高龄的妈妈全力支持我写这部书,尽管她虚弱多病,在与生命抢时间,但她还是尽了最大的努力阅读并修改了我这部书的全部初稿。 当我在酝酿和编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小的姐姐,通过越洋电话,与我长时间不分昼夜地探讨分析人物性格和写作风格,推敲润色文字,最后由我执笔,完成了这个庞大的编写工程。 每一年我回国探亲,与在北京的哥哥姐姐们一起,谈论过去的事情,大家一起伤感,一起落泪,最后,便是相互鼓励。他们宝贵的建议为本书增色不少。 在这里,我要特别地感谢我的丈夫,他给予了我充足的时间与宽松的环境去完成这部小说,同时,我要感谢在北京的五个哥哥姐姐们,为了让我安心写作,他们全力照顾着我年迈多病的妈妈。 写到最后,我们全家衷心地感谢王佩芬女士,感谢她对这本书的理解与大力的支持及文学上的指导;我们衷心地感谢团结出版社的领导给予此书的肯定;感谢外研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所给予的帮助。 我代表我们全家和已故去的父母向所有的读者表示感谢。 胡英子 2013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