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天下的蒙古帝国,气吞华宇的明朝帝都,浓墨重彩的康乾盛世,揭开繁盛华锦的蒙古诗篇,起航波澜壮阔的明代巨轮,彰显盛极而衰的清宫末路。《中国史话(三朝上演的皇权沉浮)》带你领略元明清盛衰荣辱的沉浮历史。本书结合丰富的史料,插图精美,文字通俗,引人入胜,让您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获得有用的历史知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史话(三朝上演的皇权沉浮)/教科文行动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中央电视台中国史话栏目组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独步天下的蒙古帝国,气吞华宇的明朝帝都,浓墨重彩的康乾盛世,揭开繁盛华锦的蒙古诗篇,起航波澜壮阔的明代巨轮,彰显盛极而衰的清宫末路。《中国史话(三朝上演的皇权沉浮)》带你领略元明清盛衰荣辱的沉浮历史。本书结合丰富的史料,插图精美,文字通俗,引人入胜,让您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获得有用的历史知识。 内容推荐 《中国史话(三朝上演的皇权沉浮)》是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节目《中国史话》的基础上制作的图文并茂的科普书籍。《中国史话(三朝上演的皇权沉浮)》共有六章,分别介绍了元朝风韵、明朝兴起、康乾盛世、避暑山庄、文化劫掠、近代铁路等元明清的历史知识。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适合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收藏。 目录 第一章 元朝风韵 <1>进入前所未有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时代 <2>忽必烈与蒙元帝国 <3>赵孟兆与文天祥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4>黄公望成为文人画的代表人物 <5>杂剧成为重要的表现形式 <6>元杂剧的基本体制 <7>元杂剧的著名作家和作品 第二章 明朝兴起 <1>朱元璋制定了移民政策 <2>朱棣修建了紫禁城 <3>郑和出使西洋 <4>明朝不断加强防御能力 <5>江南工商业迅速发展起来 <6>明代的绘画艺术 <7>景德镇的瓷器制造业 <8>明代帝王的陵墓 第三章 康乾盛世 <1>统一稳定的多民族国家 <2>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3>经济繁荣,国家富庶 <4>《四库全书》的纂修 第四章 避暑山庄 <1>山庄修建始末 <2>梵音缭绕的山庄 <3>一段故事,一段秘闻 <4>山庄涅槃 第五章 文化劫掠 <1>火烧圆明园 <2>莫高窟的劫难 <3>黑水城遭到了灭顶之灾 第六章 近代铁路 <1>西苑铁路解密 <2>寻找“中国制造”的火车头 历史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19世纪是一个充满创造和梦想的世纪,住这个世纪里,出现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事物。1814年,铁路和蒸汽机车诞生于英国,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 19 世纪末,曾经显赫一时的中国封建王朝住内忧外患中走向衰落。此时的中国也在修建铁路,然而它最初的命运却和一个女人的好恶联系在了一起,她的名字叫做——叶赫那拉慈禧。 <1>西苑铁路解密 杨乃济,北京旅游学院教授,是研究明清文物方面的专家。1981年,他成为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管利用部最固定的资料查阅者。坐落在故宫西华门内的这座档案馆,收藏着大量的明清原始宫廷文字记载。 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杨乃济,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研究。明清两代的一些工程有文字记载,但是已经找不到踪影,这些神秘工程是他研究的重点。 1981年12月8日上午,杨乃济来到单位后翻开当天的《北京日报》,一篇短小的文章进入了杨乃济的视线:“慈禧图享乐,太监拉火车”。这篇文章中记载,光绪年间曾有一条铁路贯穿与中南海和北海之间。在这条铁路上,不是火车头来牵引列车,而是由太监拉着走。 这篇文章引起了杨教授的兴趣,于是他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众多清代宫廷记载中,一次又一次地查找着这条铁路的蛛丝马迹。 虽然杨乃济以前接触过很多清代工程,但是这条神秘铁路修建在皇家园林之中,令杨教授疑惑不解。 北海,是我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一处古代帝王宫苑。1179年金朝建中都时,就在这里大兴土木,建了大宁宫。后来,蒙古人建大都时,就曾以北海的琼华岛为中心设计宫殿建筑。各朝各代的皇帝和贵族们曾在这里游玩,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清末的实际统治者,西太后慈禧。 夕日的皇家园囿已变成了今天的旅游景点,人们在这里怡然自得。但很少有人能想象到,这个曾经封闭的皇家园林会与铁路有什么关联。 杨乃济在《清宫词》里找到了关于这条铁路的重要线索。《清宫词》所记载的是清代一些官员的宫廷见闻。其中一篇提到的一些细节很像是传说中的北海铁路。 “宫奴左右引黄帆,轨道直铺赢秀园,日午御膳传北海,飙轮直过福华门。” 据史料记载,慈禧在1888年住进中南海的仪銮殿以后,中午时就到北海的静清斋里用膳。这首清宫词就是记录当时慈禧由中南海到北海的情景。但诗中提到的“轨道”就是传说中的铁路吗?“飙轮”就是传说中的火车吗?在1888年之前,中国曾经出现过三条铁路。这三条铁路的命运,让人们不敢相信,北海里还会修筑铁路? 北京的东交民巷是清末外国驻华使馆的所在地,同时也是外国人在北京的主要生活场所。19世纪中叶,外国人建议清政府修铁路,但都没有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并没有放弃。136年前,就在这里他们进一步策划: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要把铁路修进中国。 18世纪的英国,是蒸汽机车和铁路运输事业发展最早的国家。到1832年,英国已拥有商业铁路24条,其中最兴旺的铁路,一年可以运送货物7万吨。1865年,英国人的策划得以实施,一个叫杜兰德的英国商人出面,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1里的小铁路,想借此博得清政府的认同。 据民国初年的《春冰室野乘》记载:“英国人用一种奇怪的小汽车在宣武门外的铁路上跑,速度非常快。京师人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东西,都非常害怕,以为是妖物,‘举国若狂,几至大变’”。这条广告铁路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赞赏,反而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恐慌,于是慈禧下令让步军统领以“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理由,把它拆除。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就这样消失了。 中国的第二条铁路出现在1875年的上海。英国人在引诱等方法都失败之后,就索性使出欺骗手段。1875年底,英国人打着“供车路之用的铁器”的名义,运进钢轨和机车,上海的官员并没有阻止这些从未见过的“铁器”,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后来他们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876年8月,紫禁城收到了从上海传来的消息,在英国人修建的淞沪铁路上,火轮车轧死了一个行人,当地的百姓群情激奋。 老佛爷对宣武门铁路的态度使清朝的大臣们对铁路充满了恐惧。当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李鸿章深知事态的严重,急忙将这个情况上奏给了西太后慈禧。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法等国家对中国邻邦和边疆地区加紧侵略,使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动荡的局势使慈禧觉得洋人是万万得罪不起的,但她还是做出决定:拆除淞沪铁路!在拆上海这条铁路的时候,是花了28.5万两白银将它赎回,然后拆掉的。 P126-128 序言 CCTV10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关于“教科文行动”系列丛书的出版活动,标志着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借助与兄弟媒体的互动与合作,获得了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传播平台,频道制作编播的优秀科教文化节目的社会影响力也在此平台上获得了全新的、深层次的扩充。 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十分注重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文艺事业和文教事业;同时注重自身建设,以及与各方面社会力量的合作。 这几个注重,加上多年积淀,就决定了中央电视台是有着深厚文化内涵和文化作为,无论业务还是观念都始终处于前沿的电视媒体。科教频道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合作,就体现了几个注重,尤其体现了我们的文化作为、文化抱负,也体现了我们的合作理念。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01年7月开播,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应运而生的。三年来,科教频道组织了多次主题突出的大型系列节目制作和播出上的特别编排,在中央电视台已经形成了鲜明的频道特色,“教科文行动”的品牌在社会上也获得了良好的赞誉。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同志一直关注科教频道的成长,关注着科教频道的内容,并且辛苦工作,使电视上一闪即逝的节目,变成可以细读的文字,可以细看的图片,这样,科技、文化、艺术知识的传播就是立体的,深入的,全方位的。所以,双方的合作在文化上看,可以说是善莫大焉。 科教频道是中央电视台宣传“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地,也是展现国内外优秀电视科教作品的窗口。希望我们能以此为出发点,在将来展开更大规模、更高规格、更具影响的合作。这样,我们作为国家文化事业中的一员,就能给互相借力,共同发展,最终把我们的事业做大做强。 最后,祝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合作成功,祝《CCTV教科文行动》系列丛书的出版获得成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