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带一门学问回中国(盗火者严复)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李新宇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如果学过中国近代史,你应该不会不知道严复这个人。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他因翻译赫胥黎著名的《天演论》一书,传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而被誉为“盗火者”。本书从严复出国留学开始说起,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包括:回国海军教习,译述《天演论》,参加维新改革活动等。

内容推荐

   严复(1854年—1921年),字几道,名传初、又陵,后改名复。福州人,马尾船政后学堂毕业后留学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回国后先后在马尾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任教,光绪十八年(1892年)以“选用道员”四品衔,升为水师学堂总办。“甲午战争”后,鉴于清政府的腐败,致力于翻译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警醒国人奋发图强,一时风靡全国,被推为“中国西学第一人”。严复还有《支那教案论》、《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名学》、《社会通铨》、《法意》、《名学浅说》、《中国教育议》等十余部译著的《辟韩》、《上光绪皇帝书》等大量著作,参加维新改革活动。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他的人生故事。

目录

第一章 留学:面对另一个世界

 一、从福州启程

 二、最初的留学生

 三、知遇郭嵩焘

 四、对“西学”的认识和接纳

第二章 海军教习的悲欢

 一、回国之后

 二、任职情况

 三、仕途不畅之谜

 四、难圆的科举梦

 五、严复与李鸿章

 六、甲午战争中的海军教习

第三章 言论(上):瞀世雄文

 一、战争留下的疑问

 二、认识千古未有之变局

 三、寻求富强之路

 四、批判专制传统

 五、认识“政教之非”

 六、帝国黄昏“醒者”谱系里的严复

第四章 言论(下):维新的另一路径

 一、独树一帜的《国闻报》

 二、严复与“康党”

 三、《拟上皇帝书》

 四、“未及用”的“新党”?

 五、批判“中体西用”

第五章 译述(上):天演论旋风

 一、走向翻译

 二、“译”与“做”

 三、《天演论》带来了什么

 四、知识界的“天演论旋风”

第六章  译述(中):自由理念

 一、《原富》:传播西方经济思想

 二、《群己权界论》:试向国人说自由

 三、《法意》:介绍西方法理

第七章 译述(下):社会政治及其他

 一、“群学”中的“修齐治平”

 二、为什么翻译《社会通诠》

 三、未完成的“名学”译述

第八章 教育:理念与实践

 一、见解与主张

 二、主持复旦公学

 三、安徽高等学堂监督

 四、从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到北大校长

第九章 政治舞台上的身影

 一、“中国国会”副会长

 二、革命到来之际

 三、复辟罪魁?

 四、严复与袁世凯

第十章 盗火者“灭火”之谜

 一、变与不变之间

 二、现实感受与传统拘牵

 三、英国经验与斯宾塞学说

 四、知识:西学与中学的先后

 五、严复和他的朋友们

后记

试读章节

为了这个志愿,容闳谢绝了美国老师、同学和朋友们的挽留,回到了阔别七年的祖国。那时候,从美国到中国,旅途非常漫长。容闳于1854年11月12日启程,经过154天的航行,才于1855年的4月16日回到香港。他首先回家探望母亲,母亲问他:受了如此高等的教育,回来能挣多少钱?容闳回答说:对我来说,受教育不是为了挣钱,但请母亲放心,我能挣到很多钱。

为了适应祖国的环境,容闳不得不重新留起大清国的辫子,脱掉西装穿起长袍马褂,并且重新补习汉语,练习用骈四俪六的文言写信。但是,在大清王朝的官僚体制中,这个世界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却得不到承认,更不会受到重用。他的志向是推动中国的留学事业,选派学生到美国去接受与他同样的教育。可是,如何操作呢?他只能先在香港谋生,盼着有一天能遇到某位高官,从而实现他的梦想。在中国,一切权力归于官府,最终归于皇帝。容闳的理想需要大臣的支持和皇帝的恩准。可是,他怎么走近那些权力拥有者呢?容闳只能等待。

刚回故乡不久,故国就送给他一件让他心惊肉跳的见面礼——1855年6月至8月,容闳目睹了一次大屠杀。因为有民众暴乱,官府不问青红皂白,对当地百姓大开杀戒,一举杀掉了75000多人,一片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象。从美国归来的容闳无法接受这一切。他似乎已经不习惯这样的传统,所以感受异常强烈:“似此不分良莠之屠戮,不独今世纪中无事可与比拟,即古昔尼禄(Nero)王之残暴,及法国革命时代之惨剧,杀人亦不如是之多。”他回忆当时的感受说:从刑场回家,感到浑身一点气力也没有了,心胸烦闷,食欲全无,夜不能寐。白天所见景象,总是挥之不去。他甚至因此而想参加太平军,去反抗这种残暴的统治,但转念一想,他放弃了以屠杀反抗屠杀的道路,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原定计划,以灌输新知改变这个人群的命运。

1856年8月,容闳来到上海。他在上海当过翻译,译过书,经过商,办过茶叶公司……这一切都不容易,但他不愿为了待遇而做有损人格的事。面对朋友的不解,容闳说:“也许我这个人太富于幻想,不切实际,或是太高傲难以发迹。但是在紧张的生活中,一个人必须有幻想,才可以使可能的事情成为现实。人到世界上来,不单单是为活着而劳碌。我曾为求学而不得不努力工作,因而就觉得应该使所学到的微薄知识发挥其最大作用,造福全民,而不是仅为自身利益着想。这样三番五次地调换职业,只是为了试试看我究竟能干什么……”在一般中国人看来,他的确有点不实际。中国的成功人士都是善于适应环境的,而容闳不是,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已与传统不同。

1860年11月,容闳考察了太平天国。他与洪仁歼早在四年前就在香港相识,而且相约在南京相见。但是,当洪仁歼邀请他“共举大业”时,容闳的态度却极不热情。洪仁歼以加官晋爵相诱,容闳却没有接受太平天国的印绶。在回上海的途中,容闳根据所见所闻,对太平军的起源、性质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在他看来,“革命之在中国,固数见不鲜。闻者疑吾言乎,则试一翻中国历史,其所谓二十四朝,非即二十四次革命写真耶?顾虽如此,战国而外,中国之所谓革命,类不过一姓之废兴,于国体及政治上,元重大改革之效果。以故中国二千年历史,如其文化,常陈陈相因,乏新颖趣味。亦无英雄豪杰,创立不世伟业,以增历史精神。太平军战争之起,则视中国前此鼎革,有特异之点,非谓彼果英雄豪杰,以含有宗教性质耳。”容闳认为,正是这种宗教性质,使得太平军能够迅速壮大,并成燎原之势。但是,他同时看到,洪秀全在举事之前,曾“醉心科举之虚荣”,是因为屡试不第,才有了聚众革命的念头。而他的所谓拜上帝会,又是“以拜上帝之事,蹈狐鸣篝火之嫌”,而在革命兴起之后,“由其所招抚,皆无业游民,为社会中最无知识之人”,“盖此等无赖之尤,既无军人纪律,复无宗教信仰,即使齐之以刑,不足禁其抢掠杀人之过恶。”所以,这样的革命,即使胜利,也只是政权的更迭,文明仍是旧的文明,社会仍是旧的社会,人的命运也依然如故。南京的实际状况告诉容闳,那不是他的理想。

幸运的是,经过七八年的闯荡,容闳终于颇有名气。

1863年,机会终于到来。这年2月,容闳的朋友、曾国藩的幕僚张斯佳写信给容闳,转达曾国藩很想见他的意思,请他到安庆去。因为容闳曾到太平天国考察过,与其首领有来往,所以对曾国藩的邀请心存疑虑,所以没有动身。两个月后,容闳又连续接到了张氏和著名数学家李善兰的信,说明了邀请他去安庆的目的,催促他立即动身去见曾国藩。

容闳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实现自己教育计划的良机。于是在这年9月,容闳来到安庆。此时的曾国藩正计划在中国建立一座西洋机械厂,需要容闳帮办洋务。容闳关心的是派留学生,但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必须先做另外的事。容闳答应到美国采购机器,这年10月从上海出发,次年春天到了纽约。虽然他直到1865年才完成任务回国,但还是被认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不仅成了正五品的候补官员,而且赢得了曾国藩的信任。正是后一点,为他实现自己的计划创造了条件。1870年天津发生教案,曾国藩奉调直隶总督,与丁日昌等人负责处理教案。容闳借机提出了他的教育计划,立即得到了曾国藩、丁日昌等人的一致赞同。他们与李鸿章联名上奏,并且迅速得到了批准。

前后奋斗16年,容闳的理想终于要变成现实。朝廷决定:招收10~16岁幼童120名,从1872年开始,每年30名,分四批派往美国学习,时间15年。为了做好这件事,朝廷在上海专门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在美国成立留学生事务所。陈兰彬任留美事务所监督,容闳被任命为副监督。

用今天的目光看,官费留学,应是极好的机会。但让容闳没有想到的是,情况竟与他当年跟随布朗博士出国时同学们报名的情况一样,生源奇缺,很少有人报名。原因很简单:美国是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并且野蛮而不开化,让人望而生畏。在当时的中国,对于海外,对于洋人,有种种妖魔化的传说。除了洋人会把孩子的皮剥下换上狗皮之外,还会把孩子拿去做各种实验。鲁迅曾写到他的故乡当年的情形:“我幼小时候,在S城……常常旁听大大小小男男女女谈论洋鬼子挖眼睛。曾有一个女人,原在洋鬼子家里佣工,后来出来了,据说她所以出来的原因,就因为亲见一坛盐渍的眼睛,小鲫鱼似的一层一层积叠着,快要和坛沿齐平了……然而洋鬼子是吃腌眼睛来代腌菜的么?是不然,据说是应用的。一,用于电线,这是根据别一个乡下人的话,如何用法,他没有谈,但云用于电线罢了;至于电线的用意,他却说过,就是每年加添铁丝,将来鬼兵到时,使中国人无处逃走。二,用于照相,则道理分明,不必多赘,因为我们只要和别人对立,他的瞳子里一定有我的一个小照相的……”

更让百姓难以接受的是,把十来岁的儿童送出国,一别就是15年,家长还要签字画押,“生死各安天命”。由此,也可以看到中国官府的做事传统。所以,容闳使出全身解数,还是招不到这30名幼童,最后不得不返回离租界很近的老家,去动员乡亲们报名,才凑够了30名。1872年8月,这批留美幼童由上海启程赴美,中国的公派留学由此开始。

就在首批幼童出国的第二年,即1873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即奏请派遣学生赴欧学习。由于次年发生了日本侵略台湾事件,此事被搁置下来,但紧接而来的“海防大筹议”却使建设海军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个背景上,沈葆桢与李鸿章再次上奏,终于获得批准,以福建船政学堂学生为主,赴英、法等国学习。

严复搭上的正是这趟车。

P8-10

后记

写这本书完全在计划之外。它是绍东兄布置的一篇命题作文。

愉快地接受这个任务,是因为过去20年对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考察和清理使我对严复略有所知,觉得不妨展开这个个案。然而,困难也是知道的:关于严复的著作已经不少,光是“传”与“评传”就有若干种。在这种情况下,我有什么理由再写一本呢?或者说,我又能增加哪些新东西呢?学界喜欢谈论突破和创新,比如给博士论文或什么课题结项写评语,是一定要寻找创新之处的。但说句老实话,有意义的突破和创新谈何容易!比如对严复的研究,从周振甫、王栻等老前辈,到眼下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各自都做了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如果把这种工作比作开矿的话,完全可以说:这里已经没有多少未开垦的层面。那么,这工作就像进入一个别人反复挖过的旧矿洞,只能是重复开采。

好在绍东兄给的是这样的命题:丛书题为“带一门学问回中国”,这一本是《盗火者严复》。命题作文有省力之处,就是不必为选题费心思,也无须为之徘徊和犹豫。尤其让我高兴的是,这样一个好题目,竟然真的没人写过!

写这本书并不奢望对严复进行全面研究,而是着力把作为盗火者的严复描述出来。他是如何走上盗火之路的,又是如何盗火的,他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他的选择到底怎么样,这是我首先关注的。鉴于已有论著如林,为了显示一点独特之处,写作中有这样几点追求:

一是文本细读。严复的著作与我们已经相距百年。在这期间,中国的书面语经历了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造成了我们与严复之间的语言障碍。同时,一般的著作大多追求某种深度,因而即使是厚厚的大部头,读完后也常常是并不清楚严复的完整面目。尤其是严复的文章和译著,到底传播了什么?大而化之的概括,或者为我所用的提取,都不利于完整了解严复的形象。本书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力求内容具体化。

二是背景的展开。思想史上的现象往往需要放到广阔的背景上才能看得清楚。有时候,细致而严密的逻辑论证可能不如一个背景的细节展开更有用。因为众所周知,只要借助特定背景观察,事物的模糊之处往往会豁然清晰起来。因此,面对严复思想的形成、变化和矛盾之处,本书尽可能地展示了相关背景。以上两点的落实都需要篇幅,因而材料的处理就必须大刀阔斧,详处可能更详,略处可能极略,也许真的“疏能走马,密不透风”了。

三是尽量回到历史现场,直面全部的复杂性。回顾严复研究的历史,一些变化颇为有趣。在20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一致的做法是批判他的改良主义。因为严复是真正反对革命的,所以必须予以批判。但在这个世纪之交,情况却变得完全不同,在“告别革命”的大背景上,严复似乎时来运转,但仿佛又很可惜,严复虽然反对革命,却偏偏宣扬西学,就难免有文化买办之嫌,自然为一些人很不喜欢。严复如果泉下有知,也该哀叹做人难了。更有意思的是,充满矛盾的多元语境造就了一种特殊的尴尬,使得来自各方面的贴金者和抹黑者努力的结果都可能适得其反。比如,有人由于爱护而刻意隐瞒的某些“负面”,在另一些人眼里却恰恰是光彩。有人竭力张扬的某些光彩之处,在另一些人眼里却恰恰是缺陷。因为价值立场和观念的差异,爱护可能成了损害,攻击也可能恰恰是帮忙。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历史人物,最好的办法还是客观面对,回到他的历史场景,面对他的全部复杂性,尊重历史的客观存在。我所做的,就是用史实说话,用严复自己的言论说话,不回避任何缺陷、问题和矛盾。

本书无意于表达新见解,但问题只要遇到了,就难免做些探讨,发些议论,深浅对错,权作一家之言。

感谢绍东兄、小青兄和天津人民出版社,让我得以面对严复这样的前辈先哲作一次系统发言。言说难免出现谬误,还望方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作者 2010年1月 天津南开馨名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