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赵启正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公共外交,人人有责

赵:中国在崛起的过程当中,不会走一条平坦的大道,某些国际势力在歪曲中国,在宣传“中国威胁论”,要想减少这种阻力,就需要我们加强公共外交,面对面地向外国公众说明中国的实情,回答有关中国的问题。

吴:您近年写了几篇提倡加强中国的公共外交的文章,您说国际对话不只是政府间的对话,也需要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对话。

赵:是的,公共外交是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您以外交学院院长、前大使、国际展览局主席和学者身份与外国政府官员、学者和非政府组织广泛接触,参加各类国际论坛,从各个角度介绍中国国情,同时了解到外国各界对中国的认识,您无疑是做了典型的公共外交工作。

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进人了“公共外交”的时代。奥运会期间,志愿者、出租车司机、普通市民都成为公共外交的参与者,都在对外表达现代中国的精神。正可谓:公共外交,人人有责。

吴:民众对外表达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夫人施燕华在卢森堡当大使的时候,丹麦驻卢森堡大使见了施燕华就夸说中国人真好,心地很善良。什么原因呢?那年他让18岁的儿子到中国旅游,他说这是世界上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你亲眼去看看。给他钱不多,不许住高级饭店。男孩子一个人在中国跑,半夜坐硬座车,天热,就把鞋脱了,因为袜子几天没洗,有味,于是干脆把袜子也脱了。一觉醒来,发现袜子有人给他洗干净了,晾在那儿,是谁洗的,对面的一位大妈。这位大妈就是中国人啊,她想自己的孩子也可能这样,就给他洗了。就由于这件事情,这位丹麦大使到处说中国人真善良,这也是公共外交。

赵:这真是个好例子,没有语言的公共外交。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的程天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访问美国密苏里大学时,他在晚上十点多散步,遇到一位老人找不到自己的家了。程教授决心把他送回家,一家一家敲门去问,他们进入一家院子时,主人竟端着步枪出来了(在美国不经允许进入私人院子是违法的)。他们继续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总算把老人的家找到了。不会外语的中国老大妈和会外语的中国教授都表达了助人为乐的传统,这也有公共外交的效果吧!

吴: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各种代表团、考察团出国访问,单在巴黎,每年大约就有300多个中国各级政府的代表团到达。可惜的是他们当中很多人不愿应邀演说或面对记者。已经到了国外,花了旅费,却不接受可以表达中国的机会真是可惜。

赵:我们看外国,外国人看中国,都不能只看报纸、电视,那容易片面理解,人与人的交往才是真切理解的机会。如今,“公共外交”在一些大学里已经是选修课了。

文化对话最有利于民族间的相互理解

吴: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共有家园,建立一个持久和平、繁荣发展、互利共赢、同享福祉的和谐世界是人类的共同心愿。但是当前世界还存在许多不尊重别国主权,以大压小,以强凌弱的现象,或者因为宗教信仰而导致的民族矛盾。如何解决?途径只有一个——通过国际交流和对话。P148-149

书评(媒体评论)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精辟论述了公共外交在我国外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公共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他强调指出,开展好公共外交直接关乎我国际形象,外交工作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杨洁篪

各国政府同时发现,与其他国家的大众进行沟通,通过间接方式影响其他国家政府政策同样十分有益。这种间接的外交形式就是著名的公共外交。

——[美]约瑟夫·奈 哈佛大学教授

赵启正现在是公共外交理论框架、具体实践和战略方面的有名的权威,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可以说,他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中心人物。

——[日]金子将使:《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

严肃的新闻发言人、微笑的公关大使、爱挑战的新闻官、诲人不倦的学者与善解人意的长者,这五重角色,是赵启正今天给人的印象。

——香港《大公报》

后记

我非常幸运地受赵启正院长委托和他的几位博士生一起参与了《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策划、讨论和编辑的整个过程。全书15万字历时三年终于付梓,赵院长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几易其稿,令几位博士生和我这样的后学在交流中受益匪浅。

这本书是赵院长近二十年在公共外交领域的所思、所言和所行的提炼,实际上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一些值得留下的片段或者影像。在本书中,赵院长把对外传播理解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了对外传播研究的视野,提升了对外传播实践的标准,以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即使书中最短的篇章,背后也存在复杂的语境、重大的主题和纷繁的线索,堪称来自公共外交一线实践的经典历史文本。因此,本书的首要价值是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历史的素材和案例。

赵院长说自己是“由行而知”地认识到中国开拓公共外交的意义,本书烙下了赵院长鲜明的个人印记,显现了他对公共外交理念的深入思考和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生动实践。全书内容主要来自作者的亲身实践和体验,不是简单的文献集成,也不是实践的流水账,因而既可以增益学术思考,也可以提供实践参照。

我经常在课堂上引用书中的观点,比如“塑造国家、传播形象”,“要向外国受众提供苹果,而不是维生素C片”等。作为一名传播学和公共外交领域的青年研究者,我非常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学界同行、公共外交的实践者和有志于从事公共外交的同学们。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胡百精

2011年3月

目录

上 理念篇

 第一章 中国进入公共外交时代/3

一、从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3

二、新型公共外交是全球和谐对话的网络/16

三、公共外交的民间力量/19

四、公共关系与公共外交的联系和区别/23

五、国际论坛———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24

六、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的大舞台/27

 第二章 国际舆论———国家发展的重要环境/29

一、以舆论赢“国缘”/30

二、高度重视舆论环境对国家安全的作用/33

 第三章 新闻发言人制度/36

一、新闻发布是引导国内外舆论的有效方式/37

二、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进程和现状/38

三、新闻发布的形式和特点/40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

四、优秀的媒体和记者是新闻发布的依靠/41

五、新闻发言人的基本素养/46

 第四章 “塑造国家”与“传播形象”/50

一、国家形象的基础是国家的真实情况/50

二、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53

 第五章 地区对国家整体形象的贡献/63

一、地区承担着国家的公共外交的责任/63

二、地区传播要特色鲜明/69

三、对外传播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71

 第六章 以文化为基础开展对外传播/73

一、文化是人类一切领域的DNA/73

二、文化的差异性普遍存在/74

三、文化差异造成传播障碍/76

四、通过对话寻求“有限共识”/78

五、以文化中的共性弥合差异/81

六、中国立场,国际表达/88

 第七章 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力问题/90

一、国家力量是话语力的基础/91

二、熟悉西方媒体游戏规则/92

三、对外交流依据事实说话才有力量/94

四、国家修辞与国家关键话语的作用/95

五、国际政治对话的话语力博弈/97

 第八章 翻译———跨文化之桥/100

一、改革开放在呼唤翻译事业/100

二、翻译工作的时代要求/102

三、通过翻译准确传播“国家关键话语”/106

四、造就强大的翻译队伍/109

 第九章 互联网带来的外交机遇和挑战/112

一、网络外交的兴起/113

二、网络时代公共外交面临的新挑战/115

三、兴利除弊是互联网建设的一大课题/119

 第十章 中国文化在传播中增强生命力/121

一、民族的振兴需要文化的振兴/122

二、中国文化在传播中增强生命力/123

三、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存在“赤字”/125

四、开发中国的跨文化“产品”/128

五、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机遇与策略/133

 第十一章 中国形象和“中国模式”/137

下 实践篇

一 公共外交,人人有责/145

二 “中国列车”行驶在和平发展的轨道上/151

三 超越信仰,和谐对话/159

四 在危机的时候会出现新智慧/168

五 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174

六 珍视历史,面对现实/178

七 公共外交助推中日关系/181

八 历史的时针不要倒退/188

九 回头的马是聪明马/192

十 培养国际对话者/199

十一 阅读与人文精神/203

后记/221

序言

在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构成了国家的整体外交。参与公共外交的各方从不同角度向外国公众表达本国国情,说明本国政策,解释外国对本国的不解之处,同时在国际交流中了解对方的有关观点。开展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多个层面,其中,政府是主导,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是中坚,广大公众是基础。

早期的公共外交是由政府对外国公众进行的一种宣传活动,后来发展到更为丰富的形式,如:由政府支持的学者交流计划和本国语言的推广活动等等。随着国际旅游费用的下降,各国民众间的直接交往日益频繁;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与公众的切身利益关联更为密切,现代公众对于国际事务和本国外交政策的关注度逐渐提高;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赋予公众参与外交事务的广泛的发言权,公众的话语影响力空前增强,当代的公众不再只是公共外交的“受众”,同时也成为积极参与公共外交的“主体”。一国公众不仅可以和他国公众直接交流,而且也可能和他国的政府成员交流。这使得公共外交呈现出新的面貌,其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也更加复杂。

改革开放30余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由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到中心。较之从前,国际形势对中国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或有助力或有遏制作用;反之,中国的事情往往也为世界所瞩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同于欧关的资本主义道路,又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尚需时日。加之冷战残余意识形态的隔阂,影响了西方政治力量和媒体对中国的正确观察,以致在国际舆论场域中国的形象与中国的实际严重不符。这些背景赋予开拓中国公共外交事业以强烈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中国的公共外交是本着求同存异的和谐理念,以促进国与国之间相互了解为目标的、对外友好交流的活动,与有的国家在公共外交中以打压他国的手段来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和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自1991年起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分管过浦东开发、外事、外贸等方面的工作;1998年开始担任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这个机构的责任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她的文化、国情和政策;现在我担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这个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对外友好工作。这几种工作都介入了公共外交领域。本书的上编“理念篇”的思想内容大多基于我所经历的相关公共外交活动的个人经验和感悟,而下编“实践篇”则是我在公共外交活动中的一些案例。我认为,公共外交重在实践,其道理本来明白易懂,对多数实践者而言,也许无需过多追求“学术化”,那反而会限制了实践中的创新。

公共外交的大多活动具有跨文化的属性,本书对参与公共外交活动者可能涉及的跨文化问题也做了适当阐述。责任编辑李学伟建议将此书定名为《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

本书最初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胡百精副教授倡议,他组织了我的5位博士生,收集了我自1998年以来的演讲、与外宾对话的记录和媒体的报道,摘录了我已出版的著作,进行了分类,归纳为十余章,构成了本书最初的基础。由于所选的原始资料跨越了十余年之久,演讲和对话的时代背景、场合和对象都有所不同,于是我以此为基础进行了重新写作,最终成书。胡百精副教授,张东、强明、王更喜、戴盈、张庆园等五位博士生,正在南开大学做博士后的梁婷婷和我一起对书稿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多次讨论,并校阅过程稿,本书的“实践篇”也是由博士生们选定的。忘年相处,相互启迪的成书过程令我十分愉快。  我还要特别感谢国际译联副主席、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先生,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女士,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黄星原先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出版局副局长吴伟女士以及冯春海老师和刘永鑫先生,他们提供的资料和见解在本书中都有体现。

这样一本比较简明的书前后竞用了三年之久,希望它的出版能对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多少有所助力。我深知随着我国公共外交的蓬勃发展,这本书会显现越来越多的不足之处。我静候读者指正。

赵启正

2011年3月

内容推荐

赵启正编著的《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基于作者丰富公共外交活动的个人经历,凝练了作者对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的感悟。本书中既不乏理论的深度,又有着生动的案例与实践。本书中揭秘了国内外众多外交事件所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为人们更好地理解事件开阔了视野。同时《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对TWITTER以及维基解密等最新的网络外交中的传播工具和事件都广为涉猎,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编辑推荐

赵启正先生的最新力作《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可以说是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当下,尤其是世界渴盼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为世界所了解的背景下的应时之作。本书对当前政府和公众普遍关注的诸如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塑造、异国文化传播、网络外交兴起等热点问题不仅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更辅之以生动的案例与实践,凝练了作者在公共外交方面的深刻感悟。

赵启正先生在书中纵论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传播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秘了国内外众多大型外交事件所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事件开阔了视野。同时,该书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如书中讲述了当前的网络外交,针对TWITTER以及维基解密等最新传播工具和事件做了深刻的解读。该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赵启正先生本人的核心观点,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当前众多的国计民生问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14: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