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金编著的《媒介融合的动因模式》以辩证法的眼光审视近年来全球新闻传播产业的发展变化,提出了媒介融合动因的理论框架,并阐述了该理论框架对我国未来的媒介产业发展的启示意义。这是一项综合技术、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多学科领域的论题研究,本书结合大量中外案例分析和国内一线媒体专访,将一个个生动、翔实的案例纳入宏大的叙事框架下,绘制出一幅媒介融合变革的全景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媒介融合的动因模式/新闻出版优秀博士论文文库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黄金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黄金编著的《媒介融合的动因模式》以辩证法的眼光审视近年来全球新闻传播产业的发展变化,提出了媒介融合动因的理论框架,并阐述了该理论框架对我国未来的媒介产业发展的启示意义。这是一项综合技术、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多学科领域的论题研究,本书结合大量中外案例分析和国内一线媒体专访,将一个个生动、翔实的案例纳入宏大的叙事框架下,绘制出一幅媒介融合变革的全景图。 内容推荐 媒介融合在世界各地的开展步调不一,与各自开展融合的历史途径不一有关。探讨媒介融合的动因不仅要全面,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关照到这些动因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这些关系协调得当才能形成有效合力,推动融合的开展;而协调不当则会削弱主导动因的影响力,阻碍融合的开展。 本书《媒介融合的动因模式》的写作旨趣是希望构建一个关系图谱,找寻融合动因的动力学原理,深刻理解媒介融合产生的实质。由于动力机制从相反的方向来看也是一种阻力机制,所以,构建这种动力关系学可以用于分析当下媒介融合开展的现状,从而查找其所受阻力的症结之所在。这样,以一种理论模式来指导融合实践,特别是分析中国目前的媒介融合现状,预测中国未来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是有一定实践意义的。 ·“媒介融合”的维度 对“媒介融合”的认识总体上是从技术融合、经济融合、政治融合和社会与文化融合四个维度来展开的:经济融合由浅至深地呈现出四个层次——市场融合、业务融合、资本融合和产业融合;政治融合是指政府应媒介产业格局的变化而对媒介产业的相关管制、政策和立法发生相应的调整或变革,包括管制融合、政策融合和法律融合三个方面;技术融合主要表现为媒介形态的融合,包括新1日媒体的融合以及三网融合;社会与文化融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媒介组织内在的文化融合,二是媒介组织之外的社会文化融合。 按照逻辑推断,新媒介的产生与普及存在四种动因为主导的模式,即经济因素主导动因模式(简称E-Mode融合)、政治因素主导动因模式(简称P-Mode融合)、技术因素主导动因模式和社会与文化因素主导动因模式。但是在媒介融合时代,前两种模式的表现更为突出。 ·E-Mode融合动因分析及受制因素 技术融合的成本过高、资本趋向融合以及受众的信息新需求促发了经济融合;继而,经济利益诱发管制松动、融合技术的运用和媒介组织的文化融合。但此类融合的技术推广却受到盈利模式的制约,市场自由度也有限,加上组织文化隔阂和社会文化不相容,致使媒介集团对融合改革比较谨慎。 ·P-Mode融合动因分析及受制因素 市场缺乏活力、融合技术市场推广的难度以及政府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需要,促发了政治融合;继而,政府对产业管制放松,以行政手段推行融合技术、破除资本融合的政策壁垒,组织文化也自上而下地趋向融合。但此类融合忽略了必要的市场前提,技术改革的风险较高,产业垄断导致民主衰落,因此政府进一步改革的决心受阻。 ·市场和政府交替主导的螺旋式融合发展 媒介融合的E-Mode和P-Mode动因模式,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媒介融合形式。从媒介改革的大环境来看,两种融合的类型并不互斥,有时候是同时存在的,甚至两者还形成互补效应,抵消对方的受制因素。当媒介利益集团以经济力驱动媒介融合时,政府会出于对公共利益的兼顾而加以管制;当政府以政治目的而进行融合改革时,媒介集团从商业的角度对这一政策的实施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最终,两者是以互动的方式来推动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 由于我国对于跨媒介、跨地域的媒介市场行为限制较多,媒介融合仅出现在一些经济改革开展得较好的媒介集团和地区。而经济改革又离不开当地政府管理部门的支持,所以归根结底是政治权力控制较多。在中国,传媒产权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行政权力逐步退出媒体经营,改变领导与管理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应当是调整好我们的政府制度,将“全能型政府”转变为“功能型政府”,降低对市场力量的控制成本,创造E—Mode融合机制和P-Mode融合机制的和谐共生环境,才能最终有助于中国媒介制度的改革和传媒产业的发展。 《媒介融合的动因模式》由黄金编著。 目录 导论/1 一 选题意义/1 二 研究概况/2 三 研究方案/5 四 研究方法/8 第一章 媒介融合的理论模式/10 一 理解“媒介融合”的四个维度/10 (一)技术融合/11 (二)经济融合/13 (三)政治融合/16 (四)社会与文化融合/18 二 媒介融合动因的理论模式/20 (一)经济因素主导的媒介融合/20 (二)政治因素主导的媒介融合/23 (三)数字技术主导的媒介融合/25 (四)社会与文化主导的媒介融合/29 三媒介融合动因的现实模式/31 (一)技术动因的受制性/32 (二)社会与文化动因的弱势性/34 (三)基于两类动因模式的考察框架/35 第二章 E-Mode融合动因分析/36 一 成本与需求:经济融合的基本诱因/36 (一)技术融合的成本过高/36 (二)受众的信息需求引发市场转向/46 (三)媒介产业的盈利需求/53 二 资本萌动:经济因素促发融合的方式/56 (一)剑走偏锋:资本融合绕行政策壁垒/56 (二)经济利诱:政策管制始渐松动/79 (三)商用效应:产业融合引发融合技术运用/96 (四)循序渐进:业务融合推动组织文化融合/106 三 小结:E-Mode融合模式图/121 第三章 E-Mode融合的受制因素/124 一 盈利模式:融合技术推广的制约点/124 (一)融合媒体盈利过慢/125 (二)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未明/128 二 千里走单骑:市场自由度缺少法律政策护航/133 三 “文化迟滞”:媒介融合遭遇文化抵触/136 (一)组织文化隔阂:跨产业管理的难点/136 (二)社会文化对融合的接受程度尚低/149 四 小结:媒介集团谨慎融合/162 第四章 P-Mode融合动因分析/163 一 权力行为:政治融合的基本诱因/163 (一)缺乏活力的市场氛围/163 (二)亟需政策导航的技术推广/169 (三)以文化软实力竞争为目的的规制变革/180 二 有形之手:政治因素促发融合的方式/185 (一)政府主导、改制先行/185 (二)行政手段、强推技术/198 (三)破除壁垒、资本融合/201 (四)自上而下、融合文化/202 三 小结:建构P-Mode融合模式图/207 第五章 P-Mode融合的受制因素/210 一 市场先天不足致改革难行/210 (一)新加坡:市场狭小引发恶性竞争/211 (二)中国:市场行为受限,如何以强扶弱?/217 二 行政推行技术致风险偏高/219 (一)市场仍是技术改革的试金石/219 (二)潘多拉之盒:新技术运用引发管制失控/221 (三)数字鸿沟:技术的政治统治性/225 三 产业垄断致政治民主衰落/226 (一)融合新闻导致信源单一/227 (二)所有权集中削弱信息多元化/229 四 小结:政府进一步改革的决心受阻/23l 第六章 螺旋式融合发展轨迹/233 一 两种融合模式的推进方式/233 (一)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235 (二)政府改革的推进方式/236 二 市场和政府交替推动融合扩散/237 (一)市场和政府:改革的双重主导者/237 (二)双重模式下的技术融合/239 (三)双重模式下的社会与文化融合/239 (四)融合改革的层级/241 结语:中国媒介融合改革的历史坐标/245 参考文献/262 后记/271 附录/274 附录一 广州日报滚动新闻部主任吴国华访谈/274 附录二 南方都市报数字传媒部主任易海燕访谈/300 附录三 南方都市报网眼版编辑王星访谈/312 附录四 南方都市报网眼版记者谭人玮访谈/317 附录五 《联合早报》如何走到今天(摘选)/32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