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胡林翼治兵语录(黄埔军校重要教材)
分类
作者 (清)曾国藩//胡林翼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辑录了蔡锷的《曾胡治兵语录》,附录了曾国藩的部分书信等内容。前者是曾国藩、胡林翼治军用兵言论的一部语录体兵书,由蔡锷辑录。中国十大兵书之一。

全书分将材、用人、诚实、勇毅、严明、公明、仁爱、勤劳、和辑、兵机、战守、治心等,系统地反映了曾国藩胡林翼的军事思想。前十章围绕置将、整军、训练等,论述治军中的种种问题;后三章则专门论述战略战术中的重要问题。后者是曾国藩在书信等文件当中体现治兵思想的材料。

内容推荐

《曾胡治兵语录》,是蔡锷辑录曾国藩、胡林翼有关治军、用兵方面的言论而编成的一部语录体兵书。

1911年春,蔡锷由广西赴云南担任新军训练工作。数年的军中生活,使他亲身体会到所谓的“新军”,依然是风气败坏,纪纲废驰。“基础已坏,欲挽回补救,决非一二人之力所能奏功”。面对这种现状,他感到只有号召“多数同心同德之君子,相与提挈维系,激荡挑拨”,“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宿”,才能“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正好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统制钟麟同委托他编写一份“精神讲话”的教材,蔡锷认为湘军统帅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言论“多洞中窍要,深切时弊”,于是便从他们的奏章、函牍和日记中,摘取了大量有价值的内容,分类凑辑,取名《曾胡治兵语录》,以此作为云南新军的“精神讲话”。全书共分十三章:第一章《将材》,第二章《用人》,第三章《尚志》,第四章《诚实》,第五章《勇毅》,第六章《严明》,第七章《公明》,第八《仁爱》,第九章《勤劳》,第十章《和辑》,第十一章《兵机》,第十二章《战守》。其中前十章论治军,后两章谈作战。

目录

出版前言

湘军将臣图(48位)

第一章 将才

第二章 用人

第三章 尚志

第四章 诚实

第五章 勇毅

第六章 严明

第七章 公正

第八章 仁爱

第九章 勤劳

第十章 和辑

第十一章 兵机

第十二章 战守

第十三章 治心

附录《曾胡治兵语录》全文

试读章节

湘军人物故事:江忠源与李鸿章

湘军五大系统的创建人分别是江忠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前四人同辈分,唯独李鸿章是学生辈。江忠源最能体现曾国藩、胡林翼的将才标准。

江忠源(1812~1854),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举人出身,比曾国藩小一岁,是湘军中最早办团练的人。他一直在家乡读书,早就察觉到当地会众的秘密活动,对他们有所警觉,所以当雷再浩率众起事时,他带着乡团,一役即将其镇压。

1844年,江忠源去北京赶考,经郭嵩焘介绍,第一次拜见了曾国藩。江忠源有侠义之气,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两个大男人初次见面,尽讲一些市井琐事,似乎不是英雄豪杰所为,却谈了将近两个小时,还时常爆出笑声来。

江忠源告辞出来,曾国藩目送他走,回头对郭嵩焘说:“京师没有这等人才啊。”接着又说,“这个人会立名天下,也会悲壮节烈而死。”

大清王朝从乾隆传位给嘉庆,再传至道光,中间虽然经历了白莲教的动荡,但总的说来,太平了好几十年。突然听到曾国藩这么说,身边的人都觉得惊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道光二十五年(1845)九月十七日,曾国藩跟叔父说起江忠源的事。那年八月初五日,湖南湘乡一个叫邓铁松的人,跟江忠源一起回老家,不料六天之后,死在路上。江忠源不辞劳苦,必诚必信,亲自扶灵柩回家。在那之前,湖南新化一个叫邹柳溪的人,不幸病死京城,也是江忠源处理后事,扶送灵柩南归。曾国藩说:“此人义侠之士……扶两友之柩,行数千里,亦极难矣!”如此看来,江忠源果然有古侠士之风,而非曾国藩故意夸张。韩愈做诗日:“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江忠源的侠义行为,无论古今,都值得推崇。

江忠源的父亲七十大寿,曾国藩贵为二品京官,仍然为他父亲做了一篇寿文。当咸丰皇帝下令求贤时,曾国藩首先推荐了江忠源等五人。曾国藩如此器重他,不是因为他们关系好,而是因为曾国藩爱才,知道他是一个人才。

江忠源曾跟曾国藩说,湖南新宁有青莲会匪,这是动乱的先兆。数年之后,曾国藩戏谑他说:“你不是说有青莲会匪吗?现在如何了?这么久没有动静?”这才知道,江忠源回了新宁之后,团结壮丁,修缮兵甲,提前做好准备,等雷再浩一起事,就把他镇压了,因功升为知县。曾国藩很满意,江忠源果然是一个人才,勇于解救国难,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1851年1月,洪秀全在金田起义。1852年,江忠源带兵进驻广西,隶属广西副都统(正二品)乌兰泰帐下。曾国藩在北京给他写信,坚决反对他“墨经从戎”,认为他孝道在身,“读书山中”则可,墨经从戎“则非所宜”。还动员朋友来劝阻他,认为他在家“团练防守”是文人本分,无可厚非,率兵去广西则是“大节已亏”,完全不合适了。

曾国藩反对江忠源“墨经从军”,主要是因为他当时远在北京,根本不了解太平军的声势,以为他们不过是小股“乱匪”,完全没想到他们差点颠覆大清江山,所以坚持认为,江忠源应该遵守古制,以在家守孝为要。儒家提倡“百善孝为先”,“以孝道治天下”,凡死了父母的,必须回家守孝三年,做官的也不例外,称为“丁忧”,国家会保留他的官职。如果贪图权位,不肯“丁忧”回籍,就会遭到弹劾,说你不孝,罪名就大了。曾国藩以为广西“乱匪”不足惧,天下尚太平,所以把遵守古制放在第一位。有人相信曾国藩是“爱人以德”,既不愿意看到江忠源自败名德,也不愿意看到他以文员夺武弁之制,招惹是非。

除此以外,有没有可能还跟他认为江忠源“当会悲壮节烈而死”有关呢?可惜的是,查遍曾国藩的家书、日记、通信,都不见相关记载,所以就没有答案。

太平军从广西转战进人湖南,必须通过湘江。江忠源探得消息,决定在湘江上游一个叫蓑衣渡的地方设伏。蓑衣渡一带水路狭窄,河流湍急,两面都是高山密林,很适合打伏击。太平军疏于防备,结果吃了大亏,不仅损失了大量军械物资和一半战士,南王冯云山也牺牲在这里,这是太平军早期的重大损失。冯云山威望素著,与杨秀清并论,他若活着,杨秀清有了制约,“天京事变”不至于闹得那么厉害。换句话说,他若不死,太平天国未必衰落得那么早。

蓑衣渡一仗打出了江忠源的名气,朝野尽知。第二年升为安徽巡抚(从二品),官阶次于曾国藩(正二品)。咸丰帝对他寄予厚望,可以说对他的信任和期望超过了曾国藩。连曾国藩自己也说,他要练成万人,全部交给江忠源统领,自己甘愿做江忠源的后勤支持。那一段时间,曾国藩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在长沙练兵,没有实权、没有经费,处处被动,最后被士兵追杀,不得不离开长沙,跑到衡阳去。

曾国藩以创建水师最为得意,有了水师,湘军夺得长江控制权,顺水而下,逐一攻陷武汉、九江、安庆、南京。水师是曾国藩军事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建设水师的想法,最先是由江忠源提出来的,可见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而非那种死谏死战、一味愚忠的狷狂书生。

江忠源当了安徽巡抚,1854年坚守庐州(当时为安徽省会),被太平军包围,缺粮食,缺弹药,诸军相去四十里,望而不救。曾国藩也只派出区区一千人马,还没有到达城下,城就被攻破了。江忠源有病在身,想自刎,被部下抱住,没死成,又一路奋战,身受七创,最后投进一口池塘,溺水而亡,时年四十二岁。攻打庐州的太平军将领,就是翼王石达开。

站在曾国藩和清政府的立场,江忠源可谓一门忠烈。三个弟弟——江忠浚、江忠济、江忠淑,两个族弟,江忠义、江忠信,都参加了湘军。

江忠浚,《清史稿》说有传,查不着,不知何故。曾国藩写的《江忠烈公神道碑》明确载有他的名字。江忠源在庐州被围,他与刘长佑带兵去救,遭太平军阻击,连庐州城墙都没能靠近。历任安徽、四川、广西布政使。P54-56

序言

本书原名《曾胡治兵语录》,是中国十大兵书之一,最初编成于1911年。为了方便今天的读者阅读,并同已经出版的各种版本相区别,本书做了以下几项编辑工作:

一、原文精选

原文由蔡锷和蒋介石辑录而成,来自曾国藩、胡林翼的多种著作(另有少量左宗棠的著作)。由于原文为文言文,而且篇幅很长,今天读起来不那么通畅易懂,因此本书选出每章中明白晓畅的数条放在正文前面,读者可以很快了解到曾国藩、胡林翼治兵的思想精髓。

二、按语

按语概括了各章的主要思想,其中也包含了蔡锷的治兵观点,在每章里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湘军人物故事

包括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江忠源等很多湘军将帅。了解他们,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湘军的历史、成功秘诀、人才观念等诸多内容。

四、领导与管理

这一部分是依据每章原文思想所做的发挥和引申,便于读者从中学习到对今天有用的知识。当今中国耳熟能详的管理学,其实许多是从中国古代治军思想中发展而来的。从兵书中学管理是西方人的发明,其中不乏中国古代兵学的精髓。本书增加“领导与管理”,也许不合原书本意,但能够给读者一些启发,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五、湘军战例

本书编写了湘军十一次主要战役,其中最重要的“安庆会战”和“金陵决战”,篇幅最长,分为上下两部分,辑成十三篇,按时间先后分插于全书十三章。

清朝人物画家吴友如绘制的《湘军将臣图》,画有自曾国藩以下四十八位湘军将领,本想作为配图,分插入各章之中。但其中部分人物已不见于史料,本书也未提及。为保持画册全貌,让读者看到当时人对湘军将领的认识,本书将画册全本复制出来排印于“出版前言”之后。

最后附录《曾胡治兵语录》全文。读者若有兴趣,可以深一步研究曾国藩、胡林翼、蔡锷的军事思想。

关于《曾胡治兵语录》的成书过程

1911年春天,蔡锷到云南担任新军训练工作。当时的“新军”,纪律废弛,风气败坏,蔡深感痛心,知道无法靠这样的军队救国。正好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统制(相当于师长。当时新军在全国编练军队三十六镇,每镇辖二旅。此时蔡锷的职位是协统,相当于旅长)钟麟同委托他编写一份“精神讲话”,蔡锷就从湘军统帅曾国藩、胡林翼的奏章、函牍和日记中,摘取大量有价值的内容,附上他写的按语,编成十二章,取名《曾胡治兵语录》,作为云南新军的“精神讲话”文稿。

1917年,蔡锷去世(终年三十四岁)一年后,上海振武书局首次公开刊印此书,并由梁启超作序。

1924年,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为该书增补“治心”一章,形成现在的十三章规模,以《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名义印发,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

1943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一书,下发部队。

1945年八路军山东军区重印。

《曾胡治兵语录》前十章说的是治军问题,与军事作战无直接关系,所以对今天的启发尤大。择将,人才,勇毅,尚志,诚实,勤劳……这些品质不止军队需要,任何时候,任何一种组织,不管是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都非常需要。

第十一章“兵机”,第十二章“战守”,属于战略战术问题,讲究持重谨慎,主张“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第十三章“治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我们编写此书,意在阐述曾胡治兵思想中的领导与管理智慧,希望能对今天的读者有所帮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