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甲乙堂收藏札记)》收入沈迦先生近十年的收藏札记。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历史、文人、书画名家等的思考和评述,以及在收藏中感悟到的一些人生道理。本书内容精彩,文字晓畅,图片清晰丰富,展现出作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及严谨而不失幽默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获得有用的收藏知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普通人(甲乙堂收藏札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
作者 | 沈迦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普通人(甲乙堂收藏札记)》收入沈迦先生近十年的收藏札记。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历史、文人、书画名家等的思考和评述,以及在收藏中感悟到的一些人生道理。本书内容精彩,文字晓畅,图片清晰丰富,展现出作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及严谨而不失幽默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获得有用的收藏知识。 内容推荐 《普通人(甲乙堂收藏札记)》的文章,是沈迦先生过去十余年间陆续写的,当然,以写于近三年的居多。沈迦先生说,他自小便有“附庸风雅”的毛病,很庆幸,那里收藏没有今天这么热,名家书画也没有今天这么贵。作为普通人,那里凭着不多的收入,还能买得起几张小画。 《普通人(甲乙堂收藏札记)》所写的内容,又有点四不像,既不像书画鉴赏文章,又不像收藏过和记趣。也可以说,沈迦先生是写画外之事,写其本事,如潘静淑和吴湖帆、徐悲鸿与孙多慈、贝聿铭家族、闻兰亭、汪日章,等等,也许他们算不上惊天地对地的人物,但又不是寻常意义上的普通人。 目录 代序 甲方乙方第三方 一 普通人 二 贝家记事 三 丁亥沉重 癸未沉重——庞莱臣《水村消夏图》读记 四 孙多慈与徐悲鸿的温州之约 五 江弢老竟以穷死 六 永嘉佳日——谢玉岑在温州的时光 七 蒲华独行 八 汪日章的人生画卷 九 王一亭借巨款要做什么? 十 日月楼中的如水月色 十一 依乡稀国梦中迷——说不清的闻兰亭 十二 沈寐叟一声叹息 十三 曹坏蛋也会写字? 十四 杨柳楼台 十五 仰止亭前看落花 十六 末代衍圣公 十七 阮元仅是天才吗? 十八 褒贬端方 十九 一个人的徽州——从黄宾虹致芚公信想开去 二十 废纸篓里的沙孟海 附录 为了告别的聚会 二十一 曾衍东来到温州 二十二 顶级棒的高干子弟 二十三 不会刻印的西泠印社社长 二十四 状元张謇的儒商情怀 二十五 学颜当如斯——访谭延阎墓 二十六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二十七 我知五味和谁识梅调鼎 二十八 曾克耑拼图 二十九 葛岭的冬天 附录 风情犹拍老人肩——文坛老人黄源印象记 三十 池上楼里玉海楼外 三十一 直大方伯——杭城寻找八千卷楼 三十二 河边的铁琴铜剑楼 三十三 蒲坂藏书的前世今生 附录 模糊的姚钧石 后记 试读章节 不会刻印的西泠印社社长 位于西湖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是名满海内外、专业从事印学研究的机构,其社员多为印坛高手。其中竟有一位,既不会刻图章,连篆字也都很少写,但却被众人推举为首领。此人就是继马衡、吴昌硕之后的第三任社长张宗祥。 对印学,张氏确实不懂。近年来,出过多种张氏的纪念集,其中也都没有读到与印有关的文章。那么,怎么会选张宗祥为社长?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非凡的学识、资历和社会地位吧。 张氏堪称“奇人”。他是个渊博的学者,文、史、地、书、画、诗自不必说,在医药、戏剧、博弈等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他还研究古玉与陶瓷,并有专著出版。 张宗祥曾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浙江图书馆馆长等要职。张先生自认为,在图书馆做事是他最称心的工作,而在他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两件事也与图书古籍有关,一是对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增补与保护,二是曾经手抄古籍六千余卷,数量之多,堪称古今第一人。 张先生的手抄古书,对善本书的保存有重要的作用。据其关门弟子宣大庆记载:“先生一生访寻孤本、善本,日写一万五六千字,多时日抄可达二万四千余字。不论溽暑、寒冬,一生抄校古籍,车载船运近万卷。”怪不得鲁迅要称他为“打字机”。他的学生回忆,先生抄书之奇状,同样让人叹为观止。他能口衔雪茄,手不停挥,家人友好在旁闲话,随声笑谈,从不脱误。据说他抄书已达到摆棋谱的境界,打开一页古书,他可以从页的中心写上几个字,然后从这个字的旁边布局,最后竟能一字不误。 古来抄书者多擅书。他的书法,在现代书坛上也很有地位,潘天寿、沙孟海、陆维钊皆对他执弟子礼。 张宗祥的书法有自家面目,不过细看,依稀有董其昌的影子。明朝董其昌是被康熙炒热的,他特意把董的书法制成玉屏,朝夕宸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时众鹜所趋,成书坛风气。康熙以后学董的人很多,但后人评价,在现代书家中,张宗祥是“董香光后第一人”。董的书法,貌似秀俏,其实是“以淡为宗,不失峻挺”,张宗祥得此神髓。 我手中的这件中堂是张先生中年时的作品,论风格与后期有异。有人说他的书法不美,认为他没有好的功底,如见此作品,可消除此偏见。他早年对李邕用功很深,其实书法,写美易,写丑难。 我这件藏品来自家乡的一位老人,据他自己介绍,其父亲解放前是温州一名律师,张宗祥二十年代中期在温州为官,与他父亲有交往,于是留下了这件作品。老人母亲去世后,兄弟分家,他分得此件作品,于是一直被保存在床头,直至转入我手中。我那天去看他时,他住在一个潮湿的房间里,由于保管方法不当,这卷书法已是霉迹斑斑。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发觉天地脱落,画心都差点掉下去。当时我急忙用手去握轴头,一摸,发觉轴头倒是红木的。 张宗祥1925年初至1926年底来温州任瓯海道道尹,温州时称瓯海,道尹也就是地方长官,相当于今天的市长。北伐胜利后,道尹制废除,他成了瓯海道最后一任道尹。 曾任宋庆龄英文秘书的张珏女士是张宗祥之长女,她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多次提到他们全家在温州的经历,并对几件事记忆颇深。一是轰动温州的桂花年糕案,由于有人下毒,一下子死了百余人,当时就是张先生在温州主政此事。二是张先生在温期间竟然没有游过雁荡山。雁荡是东南名胜,古所称道。但“终予任,不敢往也”,原因是担心“乐清知事须办供张”。张珏回忆,父亲带她去仙岩也是一日往返,不致惊动县官,游江心寺也是“悄悄进行”。现在江心屿文天祥祠内有张宗祥题写的七言古体诗碑。 数年前我曾有海宁之行,探访张宗祥先生故居是第一要事。他的故居在硖石镇仓基街,为一幢二层楼房,我去时,没有游客,显得有些冷清,而与它只隔了几条巷子的徐志摩故居就热闹得多。这可能就是宋诗与席幕容爱情诗的差别。徐志摩故居修缮一新,门庭宽广,院中还有好几对恋爱中的年轻人在拍照留念。他们可能想借这儿得点甜蜜爱情的熏陶,其实他们不知道,徐志摩不论与哪个太太,最后都是吵得天翻地覆。 这点就不如张先生了。张宗祥在自编年谱中这样写道:“有时,举家食粥,而怡怡然,无愁之色。室人亲购柴米,井臼针线,皆躬操之。”不知今天热恋的少男少女能否读懂这句貌似平平淡淡的话。 2001年10月 P186-190 序言 甲方乙方第三方 沈迦 我原来是“卖文为生”的,后入商海。现在写得最顺手的便是以“甲方、乙方”为开头的商业合同,于是干脆就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甲乙堂”。 曾供职于温州日报,与金辉同为副刊编辑。两人性相近,好书画,嗜好茶,还喜逛书店,被同人称为“本报最高雅者”。 圈中人喜用绰号或昵称相呼,于是我自称“阿雅”,呼金辉为“老高”,取合称“高雅”之意。此称呼已用多年矣。 黄源先生曾为我题书“有为有守”,宝之,悬于公司会客室。员工中午常端盒饭至会客厅用。陈一梁建议改“有为有守”为“有吃有喝”。 解放北路新开一石雕店,见一小寿山石,既润且透,标价200元,欲买。可惜的是店主竟然认出了我,我担心他不好意思收我钱,于是做罢。 第二日即委托发赐前往代购,不料那人见他要买此石,就说:“沈迦叫你来买的吧?”发赐聪明,反问:“谁是沈迦?” 此石后来由渠淼刻“阿雅”二字,现常用。 蔡心谷晚年喜用鸡毫作书。我在其家学书时,先生的鸡毫就搁在书桌上。一日我好奇,拿起先生的笔来写。鸡毫很软,根本不能运笔成字。 先生笑说:娒,用鸡毫写字,你还早着呢。 住高楼,每临池毕,惜无墨池可洗笔砚,只能于抽水马桶里荡之。马桶水充足,适也。老婆说,怪不得,你的字越写越臭。 在家中张挂胡汉民先生的墨迹,老婆凑过来一看,说,这是胡汉三吗? 老婆包饺子,觉得闷,叫我陪着说话。我找了堆线装书,在边上边盖藏书章边与她聊天。饺子皮白,藏书印红,红白放一桌,煞是好看。 家父藏书甚丰,去年暑假问我儿,以后爷爷这些书都给你了,怎么样?我儿答,不要,看不懂。今年暑假,家父同一问题又问一次。我儿答,要的!父甚喜。我儿后来对他堂妹说,我们把书都卖了吧,我爸爸说,旧书很值钱的。 《普通人》大样出来,请老婆帮助校一次。她读烦了,便从案头拿董桥一新书来翻。翻后告我,与董桥的文章比,你真是普通人啊! (选自《甲乙堂笔记》) 后记 网上有句话好像这样说: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出来吓人,就是您的不对了。近日读清样,把每篇的文章都重读一次时,这句话常常冒出。我对妻子说,我当年怎么写得这么差。妻子回应:现在其实也差不多。 收在本书里的文章,是过去十余年问陆续写的,当然,以写于近三年的居多。我自小便有“附庸风雅”的毛病,但正式买书画并写书画,也就在这过去的十余年。很庆幸,那时收藏没有今天这么热,名家书画也没有今天这么贵。我们这些普通人,那时凭着不多的收入,还能买得起几张小画。 有几张收藏后,便萌生写点文章的想法,既考证藏品的来龙去脉,亦“为赋新诗”,发发对历史与人生的感慨。那时,我尚在《温州日报》副刊做编辑,于是这些感慨,特别是与温州历史文化有关的,偶见于报端。后来几年,我“乘着改革的东风”下了海,每天忙于生意场上的折腾,写作也就算自废武功了。 三年前,友方韶毅鼓动我在他的主持的《温州 望》杂志开个与书画有关的专栏。我本是文人,经不住几句好话,便在霎时重燃起文学青年般的梦想。当然,几个月后,我就知道开专栏的难度了。杂志按期出刊,“作业”每月要交,写作成了不轻的负担。中途向方兄请过假,也提过“退学”,幸亏他当时都没同意。今天回首看,要不是有这份“威逼利诱”,就没有这本书里的大部分文章了。 当然,本书中也有些文章,特别是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不是为该专栏而写的。我当时就是想写。一个人有时就是想写东西,据说这是种不轻的毛病。 我非中文系科班出身,自知功底及素养都不足。所写的内容,又有点四不像,既不像书画鉴赏文章,又不像收藏过程记趣。如当历史故事看,所写的人物,又非惊天动地之辈。总之,我发在《温州 望》的文章,历时三年,也没能激起读者强烈的反响。 2008年夏,比方韶毅大一级的领导终于看不下去了,于是我的专栏寿终正寝。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同时会为你打开了一扇窗。方兄在转达领导的严肃决定时,同时建议我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我原以为这是他安慰我的话,没想到的,在书界享有盛誉的山东画报出版社竟被其“煽动”,同意将我这些四不像的习作结集出版。 感谢方韶毅,要没有他的点燃、催逼及持续的帮助,我至今还道貌岸然地坐在老板桌前,以能流利撰写甲方乙方为开头的合同而自鸣得意。 除他之外,还要对其他不少人说声谢谢: 感谢那些走入我笔端的人物——何炳棣教授、王伊同教授、谢伯子先生、高炳礼先生、丰一吟老师,以及谢建新、王和平诸先生,他们或是名家,或是名家之后,这些来自一线的采访,丰富并活跃了我的文章。 有幸身边即有很好的老师:朱学勤教授常教诲如何思考看似平淡的历史;陈子善教授常与我分享读书及收藏的乐趣。他们都阅读过这部书稿,并鼓励我将它结集出版。 有幸周边即有很好的朋友:宋世新论及历史与现实时,常给我不少别样的启迪;陈发赐通读过此书全部的文章,并提出很多专业的意见。近年他迷上摄影,文中一些高清晰的图片就是他的杰作;丁小明博士长于书画及版本,每次见面都能畅谈一番;作家邬峭峰既长于读文,更精于读人。不论为文,还是为人,他都是我通过MSN可随时请益的老师。 还有于越、郭强、庄福伍诸先生,他们或提供资料,或交流鉴藏心得。在这些文章的成文过程中,受到过他们持续的帮助。 特别还要提到的是孙金辉(老高)先生,十五年前就是他“教唆”我买进任伯年的一张花鸟扇面,从此开始了我的收藏旅程。 写作虽是我的业余爱好,但我也常在工作时间“假公济私”。里仁同事林兴、吴琦、黄晓和、朱丽珍、项敏微等在整理、查找资料方面给予我不少的帮助,他们还常“命令”手下帮我打字、借书。林真实、李琦、罗学锋等分驻外地的同事,常以工作的名义接待我的到访,而我则在正事未办妥之前,便携他们一起寻访古迹。 家人的支持最重要。家父与妻子都是有很高鉴赏力的人,当我将此书大样提请审读时,心里有点忐忑不安。不料,父亲通读后说写得不错,还认为我的书会比他的学术专著更有读者。妻子读我书稿的那天,案头正有一本新买的董桥新著。她放下我的书稿,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真是个普通人!”之后,我们相视而笑。一个家里,有支持外,还有鼓励与鞭策,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这份荣幸。 还要感谢上海图书馆、温哥华UBC大学图书馆、温州图书馆,我常在如上图书馆中穿梭。那些尚叫不出名字但已面熟的工作人员,也是我要感谢的人。表姐刘晨教授曾工作于杭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此馆我虽不常去,但经由她的内部网络亦获益不少,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还要特别向本书的责任编辑、同龄人徐峙立说声谢谢。幸蒙不弃,并费了她不少心血,这本书才得以如此漂亮的妆容隆重登场。 要没有这些人的鼓励,并帮助梳妆打扮,我是不敢出来吓人的。 沈迦 二00九年八月九日晨于温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