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焰“晚清三部曲”的终结篇!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刘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联合推荐!
本书以贴身紧逼的方式触摸历史,从丰富的史料中寻绎出悖论式的连番提问,展开一代权臣袁世凯波谲云诡的一生,并以文化散文的方式透视其内心世界,写他的坚韧不拔,写他的大义凛然,写他的摇身一变,写他的委曲求全,写他的敢为人先,写他的阴险毒辣,写他的不识时务,写他的身不由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晚清有个袁世凯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焰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焰“晚清三部曲”的终结篇!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刘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联合推荐! 本书以贴身紧逼的方式触摸历史,从丰富的史料中寻绎出悖论式的连番提问,展开一代权臣袁世凯波谲云诡的一生,并以文化散文的方式透视其内心世界,写他的坚韧不拔,写他的大义凛然,写他的摇身一变,写他的委曲求全,写他的敢为人先,写他的阴险毒辣,写他的不识时务,写他的身不由己…… 内容推荐 晚清重臣,新政领袖,民国总统,恢复帝制的野心家,这是完全的袁世凯吗?这个河南人如何以自己的勇气和狡猾,不借助于科举的捷径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这个曾经被国内外寄予希望的“中国华盛顿”,是怎样在实验了一段民主共和之后,一步步重回专制的老路,又是怀有怎样的动机想当皇帝的?本书以贴身紧逼的方式触摸历史,从丰富的史料中寻绎出悖论式的连番提问,展开一代权臣袁世凯波谲云诡的一生,并以文化散文的方式透视其内心世界,写他的坚韧不拔,写他的大义凛然,写他的摇身一变,写他的委曲求全,写他的敢为人先,写他的阴险毒辣,写他的不识时务,写他的身不由己……这是作者“晚清三部曲”的第三部,把一个时代变迁大起大伏中注定牺牲的人物写得淋漓尽致。 目录 楔子/1 第一章 顽童,还是天才?/4 第二章 无私,还是抓权?/18 第三章 英勇,还是退缩?/28 第四章 练兵,还是抓权?/35 第五章 告密,还是无辜?/43 第六章 元凶,还是智者?/57 第七章 变法,还是投机?/69 第八章 立宪,还是抓权?/80 第九章 归隐,还是蓄势?/89 第十章 共和,还是宪政?/107 第十一章 专制,还是民主?/125 第十二章 虚伪,还是怀柔?/139 第十三章 元凶,还是无辜?/151 第十四章 英才,还是枭雄?/164 第十五章 公心,还是私利?/179 第十六章 阴谋,还是巧合?/199 第十七章 奸雄,还是能臣?/214 第十八章 宿命,还是必然?/229 尾声/245 代后记:历史的意义/249 附:袁世凯年表/252 试读章节 后来的事实证明,在《天津条约》的签订上,尤其是关键条款“朝鲜今后若发生事变,中日两国或一国向朝鲜出兵,必于事前相互告知”这一条文上,李鸿章还是上了小字辈伊藤博文的“套”,为后来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了祸根。 日本势力蛮横向朝鲜渗透之时,俄国、英国及其他列强,对朝鲜也蠢蠢欲动。对于当时清国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列强有意睁一眼,闭一眼,不予承认。与此同时,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朝鲜也对这种不成文的宗藩关系心存不满,一直盘算利用矛盾,争取独立和自由。在俄国的诱使下,朝鲜背着清国,与俄国签订了《通商条约》,规定:缔约国有权将军舰开到另一方的任何港口,不管这些港口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这等于宣告俄国对朝鲜的独特地位。英国在知晓了这一项协议的内容后,先下手为强,以防止俄国入侵朝鲜为由,强占了朝鲜的巨文岛。 到了1885年7月,由于中、日两国已从朝鲜撤回军队,俄国对朝鲜的干涉越来越多。俄国使者面见朝鲜国王,要求朝鲜接受俄国保护,并且帮助朝鲜训练军队。国王李熙一边报朝廷,一边致函李鸿章,要求清国对此事给个说法。显然,朝鲜方面想以强大的俄国,对清廷进行施压。清廷和李鸿章无奈之下,只好打出大院君这张旧牌——李鸿章与已在中国的大院君进行了会谈,又跟朝鲜国王李熙进行沟通后,从维护宗主国的利益考虑,决定将比较亲近清国、思想趋向于保守的大院君派回朝鲜国内。在李鸿章和清廷看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旧派的大院君对于维护中朝现有关系都是有好处的,大院君回国后,不仅能增加亲中派的势力,也能有效制衡他的儿子、朝鲜国王李熙,以及变化无常的闵氏。大院君归国的消息在朝鲜传出之后,闵氏家族感到惴惴不安。闵妃竟派人携重金来到天津北洋大臣衙门,以行贿来乞求李鸿章阻止大院君回国。这样的举动让李鸿章啼笑皆非。闵妃集团的坚决反对,使得送还大院君归国的计划不得不推迟。朝鲜统署大臣金允植向李鸿章建议,让朝鲜国王李熙亲自写一封信给父亲大院君,恳请他回国协助事务。这样,大院君的归国,就有了充足理由: 在等待李熙信函的过程中,李鸿章一直考虑让谁来承担护送大院君回国的重任。一开始,李鸿章准备派一个心腹将领率五百人马护送,但随即,李鸿章想到了正在河南老家的袁世凯,觉得还是由熟悉朝鲜国情的袁世凯担当比较合适。于是急招在河南陈州的袁世凯火速赶到天津。袁世凯接到电报后,一路兼程,昼夜狂奔,甚至因此累死了一头骡子。到了天津之后,李鸿章见到袁世凯的第一句话就是: “现在的局势就如同演戏,观众已到,只等你出场了。”袁世凯问明情况之后,请求与丁汝昌一道带兵前往,李鸿章摇了摇头,笑着说:“韩人听说大将军去,肯定会欢声雷动,谁敢抗拒呢?至于其他人,就不需要了,你只需带数十个随从就行了。” 9月下旬,朝鲜国王李熙恳请其父归国辅政的信函到达。大院君李罡应和袁世凯可以名正言顺上路了。袁世凯一行分乘北洋水师的两艘军舰启程。10月3日,袁世凯一行到达仁川后,受到朝鲜民众的热烈欢迎。到达汉城之后,袁世凯对闵妃和李罡应之间的矛盾作了排解调处,规劝李熙不要亲近俄国。数日后,袁世凯离开了朝鲜回天津复命,算是圆满完成了李鸿章交代的任务。 到了年底,清廷正式任命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这样,时年二十六岁的袁世凯再度回到朝鲜,重新开始他在朝鲜的生涯。李鸿章特意致书朝鲜国王李熙,称袁世凯“奉旨命汉城充办事大臣,兼襄助一切。以后贵国内治外交紧要事宜,望随时开诚布公,与以商榷,必于大局有裨”。可以看出,袁世凯这一次在朝鲜的身份,较过去大不一样,享有很大的权力。不过到了这个时候,朝鲜半岛形势变得更加复杂:西方列强的势力已波及朝鲜,各国已向朝鲜派遣了驻朝使节,朝鲜闭关锁国的局面不再。东西方列强尽管在朝鲜的矛盾与角逐日趋尖锐,但他们共同的态度是不承认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因而故意不把袁世凯视做清政府驻朝的全权代表。这样在朝鲜的外交圈子内,清国的势力就成了最受排斥、最受歧视的人物和机构。列强们各怀心思:日本一心想让朝鲜摆脱清国,投入自己的怀抱,甚至想一下子吞并朝鲜;俄国则想把朝鲜当做南下的一个基地;英国等其他列强,也想利用朝鲜的不稳定,慢慢蚕食朝鲜,从而控制远东。与此同时,作为朝鲜王国本身,李熙一方面想摆脱清国,图谋自强自立;另一方面,又对日本和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感到害怕,唯恐摆脱了狼,却引来了虎,行动上一直首鼠两端,拿不定主意。同时,对于袁世凯的强势,既恨又怕,表面顺从,但在背地里,一直希望能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达到自己的目的。 袁世凯正是在这样的挤压中,艰难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袁世凯专门写了一篇《朝鲜大局论》,呈交朝鲜政府,阐述朝鲜“依中国”有六大好处,“背中国”有四大害处。在行动上,袁世凯一直显出强硬的“上国”风格,以区别于其他国家,在很多事情甚至是一些细枝末节上,强硬坚决,毫不相让。1890年,朝鲜赵太妃病逝,按照清国礼节,藩属国国王、王妃去世,需派“讣告使”到北京,向礼部告讣,然后由清廷派使节前往赐祭,并赐谥号。赵太妃病逝,朝鲜迟迟没有派“讣告使”前往北京。袁世凯毫不马虎,不断敦促朝鲜王室派使者去北京告知。在袁世凯严格敦促下,朝鲜只好派使者前往。袁世凯的武断和专横,自然引起了其他国家公使的不满,尤其是日本,本以为朝鲜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没想到斜刺里杀出一个袁世凯,让他们如芒在背。日本致书清政府,请清政府命袁世凯访问东京,与日本大臣面商有关朝鲜事宜。日本向袁世凯提出十二条忠告,让袁世凯不要干涉朝鲜的主权,让朝鲜自主变法,以图自强。 袁世凯在朝鲜的铁腕政策,让日本恨之入骨,其他国家的公使,对于袁世凯也颇有微词。尤其是俄国,因为几次与朝鲜的密约被袁世凯识破,也对袁世凯咬牙切齿。美、英、俄等国联合起来向清廷告状,指责袁世凯干涉朝鲜内政,要求处理袁世凯。对于袁世凯在朝鲜所处的地位和境况,李鸿章当然很清楚,他知道袁世凯在朝鲜独断专横、情绪暴躁,也明白袁世凯竭力维护清国“上国”地位的一片苦心和难处。1890年袁世凯赴朝鲜担任办事大臣三整年时,李鸿章在给朝廷的报告中,给袁世凯写下了“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的十六字考核评语,称袁世凯驻朝三年,办事得宜,仍留朝鲜,并赏以道员升用,加二品衔。清廷同意了李鸿章的请求。 P29-31 后记 这一本《晚清有个袁世凯》写完了,“晚清三部曲”也写完了,不想再写了。关于历史的困惑,也随着清晰度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多。 历史是什么?从字面上看,历史(history),似乎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他的”,另一个,则是“故事”。那么,历史到底是谁的故事呢?是曾经发生的故事,还是某种旨意确定的“理”的故事?在时间不能倒流的前提下,一种不可否认的推测就是,历史一直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它只是历史学家对于事情的描述,在那种对不可再现的事实的描述当中,历史已不可避免地夹杂上一相情愿的臆度了。 有关历史的内涵,就是在如此深究之后,变得越来越让人困惑。这种困惑,跟我们身边的很多困惑一样,都是属于时间范畴的。时问,是一切困惑的本源。一般情况下,历史是对于过去事件的记载,但过去时光所具有的万千气象,又岂是靠单纯的文字或者影像所能记载和描述的?在这种情况下,历史会不可避免地被取舍和歪曲,整理成对现实有意义的过程,以自己的认识加以贯串,用所能够理解的逻辑组织一个对于过去的诠释。这样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按照某种要求架构的一幢房子,或者一具僵死的标本——那种机械而僵死的房子和标本,是代替不了活生生的历史的。 一个大胆的说法油然出自我对于历史的直觉,那就是,如果我们身处的当代,本身即是由一些不可预知、无法控制的力量所塑造,因而无法把握和判断的话,那么,以往历史学家相信,并且简单而武断地总结,更算是不知天高地厚了。现实如此无法判断,对历史就能够轻而易举地下结论吗?历史和现实一直有着关联,它从来就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尽管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但“万物由心生”,那种由人心而滋生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却有相同的本质。也因此,古今之间的关系从来就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往往来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漠然无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是徒劳无功的。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应该尽可能地生活在当下,他必须与全部的生活之源泉——现在,保持不断的接触,必须在找到所有可能被发现的重要证据之外,还要有最敏锐的领悟力和洞察力,有最丰富的同情心,以及最高超和最合理的想象力。 在很大程度上,历史的研究一直是有问题的,尤其是我们引以自豪的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它的问题,就如同文化和社会存在的问题一样——一直缺乏清醒的自知,缺乏开阔的视野,在很多时候,它既迂阔封闭、自以为是,又索然无味、小气局促;既带有制度的专制性,也带有认识的单一性、情绪的焦躁性,以及结论的武断性。 对于我来说,我一直喜欢的是那种活着的、散发着呼吸气息的历史。这样的历史,不是从一个坟墓到一个坟墓,一段竹简到一段竹简,或者像摆放骨灰盒的架子一样,把那些历史人物分门别类。我喜欢的,是那种浸淫过心灵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历史,才是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活过的历史。历史所显示的“真”,只是由某一个角度观察的“真”,是缺乏生命和活力的;而对于一个历史领悟者来说,他一定要有一种吹气成活的魔力,让这个“真”活起来。这种“点石成金”的魔力,来源于对历史的理解力,也来源于对于生活、现实以及人性的洞察力。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要警惕,不要让历史学失去了诗意。”在这位历史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看来,一听到历史具有诗意便感到惶恐不安,或者以为在历史中诉皆隋感便有损理智和客观的态度,都是荒唐而愚蠢的。历史的真实应该永远向心灵开放——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应该寻找自由自在、人们喜闻乐见且有文学气息的历史学传统,就像当年司马迁撰写《史记》一样。历史感的培养,并非局限于历史本身,当今的知识、现实的生活往往会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帮助人们了解历史,在过去与当下之间,是有属于因果律的会通性的。 进入历史的最好方式是什么呢?对待历史,放下天使或者审判者的架子,少一点人为的标签,多—分理解和明白。只有在明白之中,才能找到历史的真实路径。 我的写作《晚清有个袁世凯》,也基于此。 是为后记。 书评(媒体评论) 没有一个当代中国人能够忽略晚清历史,失落与找寻、绝望与欣喜、残败与新生、啼血与饮泪,历史三峡在这里演绎了最波澜壮阔最悲欣交集的惨烈一幕。以大人物进入大历史,从大历史寻找大思想,赵焰先生的“晚清三部曲”把历史叙事与人性分析相结合,历史的复杂在个体生命的内在冲突中具体而微地展开。作为三部曲的压轴之作,《晚清有个袁世凯》将通过这个近代一中国最具争议的特殊人物,为我们展示历史转折的多元冲突和丰富意义。 ——(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刘春 晚清人物,袁世凯是白鼻子的脸谱,这脸谱是教科书画出来的。非脸谱化的袁世凯,总得有人来画,否则,这么大的人物,就说不清了。赵焰笔下的袁世凯,没有白鼻子,但依然好看。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 在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是三个重要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前一阶段为下一阶段打下基础,使后一阶段在此基础上对前一阶段进行否定。作为晚清重臣的袁世凯,可以说,在历史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晚清有个袁世凯》这本书可以说是另辟蹊径,以散文笔法撰写历史,新颖流畅,以一种冷静而独特的方式,透视了历史裂缝中的幽暗人性,也给了这个重要晚清人物以另一种解读。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